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91.214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除了想知道高血壓患者其家庭凝聚力、家庭支持、遵醫囑行為及血壓控制的現況,並探討彼此之間的關係外,還要了解單一受訪者的陳述其真實性如何。 方法:本研究為一橫斷式調查研究,研究工具為結構型問卷,以某醫學中心之家醫科門診的高血壓患者及其家屬為研究對象,共收案50組為研究樣本。每位病患均由研究者親自訪談或由病患自行填答。之後,研究者再以電訪的方式取得家屬部分之問卷。並配合血壓值作為驗證,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並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t檢定、路徑分析。 研究結果: 一、在50位受訪患者中,男性30位,女性20位;平均年齡67.72歲;41位受訪患者平日有從事運動。在50位受訪家屬中,男性16位,女性34位;平 均年齡為60.52歲。 二、受訪的高血壓患者與家屬之間的回答皆無顯著差異存在。 三、高血壓患者在家庭凝聚力得分偏高;家庭支持部分顯示家人較少直接參予患者的醫療照顧;遵醫囑行為偏向正向,其中又以服藥遵從行為表現最好,飲食遵從行為次之,而以運動遵從行為表現最差。 四、遵醫囑行為對血壓控制有正向的影響,解釋力(R2)為13.3﹪,其中只有運動遵從行為具有顯著的預測力。家庭支持及家庭凝聚力對遵醫囑行為皆無顯著預測力。家庭凝聚力對家庭支持無顯著預測力。 結論: 一、本研究藉由採行混合法,經由統計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肯定受訪患者對問卷內容所做的回答具有真實性,並提高了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二、本研究之受訪高血壓患者在遵醫囑行為部分以服藥遵從行為表現最好,其次是飲食遵從行為,而以運動遵從行為表現最差。整體遵醫囑行為對血壓控制產生顯著正向的影響,其中又以運動遵從行為具有顯著的預測力。由於遵守醫囑可以有效達到血壓控制,因此如何提昇病患的意願並在其能力可及下確實遵守醫囑,尤其是運動行為,仍需要共同努力。 三、家庭支持並非遵醫囑行為之顯著預測因子,這可能是受訪患者在家庭生命週期多處於空巢期或是退休終老期,子女因婚姻、就業等原因離家,且全民健康保險的實施,不再特別需要家人的經濟支持,再加上受訪的患者其日常生活皆可獨立自主,以上的原因使得家人未能感受罹患高血壓的嚴重性,故缺乏主動、具體的支持行為。 四、醫療人員提供衛教的對象不只限於病患本身,應將家屬含括在內,讓家屬能切身的感受到自己在患者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明白有了他們的協助,會使患者更成功地達到病情的控制。除此之外,應確定患者對治療目標有正確的認知及清楚的了解,以促使其能真正達到良好的血壓控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為了探討瞭解中國大陸常用民間生藥,川芎口秦(Tetramethylpyrazine)的保肝作用,本實驗室以動物實驗模式來研究此生藥的保護功能。急性肝細胞傷害的誘導是以具有肝毒性的抗黴菌藥物-Econazole來進行:以300 mg/kg的劑量口服投與至大白鼠體內,而後再以生藥川芎口秦於肝毒性藥物投與後的第二、第四和第八小時後各自口服投與生藥 10 mg/kg和 50 mg/kg的劑量,以觀察川芎口秦的保肝作用。   在保肝效果的評估中,除了藉由檢測實驗動物的血清轉胺酵素值(SGOT和SGPT)之外,實驗同時就病理學上的變化,以評估肝細胞組織學上的損傷,諸如:脂肪變性(fatty degeneration)、氣球樣變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肝小葉中心壞死現象(centrilobular necrosis)、炎症細胞(kupffer cells)、淋巴球(lymphocytes)、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與嗜伊紅性白血球(eosinophils)之增殖性發炎浸潤(inflammatory infiltration)等項目的觀察來綜合判定。並以確實被證實對肝炎有效的乳薊草成分silymarin作為對照藥物。   由實驗結果顯示,在川芎口秦的保肝作用實驗中,雄性大白鼠經口投與Econazole (300 mg/kg)後24小時,會造成血清轉胺酵素值急遽升高(SGOT:1955.6±63.4 IU/L;SGPT:348.6±17.8 IU/L),而於econazole經口投與後的第二、第四和第八小時經口投與川芎口秦的生理食鹽水溶液,SGOT與SGPT值明顯抑制為:(1)10 mg/kg:SGOT:766.3±44.9 IU/L;SGPT:221.3±20.6 IU/L,(2)50 mg/kg:SGOT:635.0±24.0 IU/L;SGPT:122.8±9.5 IU/L。 為了探討瞭解中國大陸常用民間生藥,川芎口秦(Tetramethylpyrazine)的保腎作用,本實驗室以動物實驗模式來研究此生藥的保護功能。急性腎傷害的誘導是以具有腎毒性的物質-酒精來進行:預先口服生藥川芎口秦(10、25和50 mg/kg)三十分鐘後,再以濃度95%之酒精口服於小白鼠體內,以觀察川芎口秦的保腎作用。 在保腎效果的評估中,除了藉由檢測實驗動物的尿素氮及肌酐酸(BUN和Creatinine)之外,實驗同時就川芎口秦對於酒精所引起之脂質過氧化病理學上的變化,以評估腎細胞的損傷。 以實驗的結果顯示,在川芎口秦的保腎作用實驗中,酒精(10 ml/kg)口服投與雄性WISTAR小白鼠後,造成BUN及Creatinine升高(BUN:27.9 ±1.7 gm/dl;Cr:0.21 ±0.01 gm/dl),而於事先三十分鐘口服投予川芎口秦生理食鹽水溶液後,其BUN與Creatinine值明顯抑制為:(1)10 mg/kg :BUN:18.1 ±1.3;Cr:0.2 ±0.01,(2)25 mg/kg:BUN:13.6 ±1.2;Cr:0.06 ±0.03,(3)50 mg/kg:BUN:13.4 ±1.3;Cr:0.06 ±0.03。 此外,在川芎口秦的抗氧化活性研究方面,於脂質過氧化試驗及細胞色素C還原比色法測試中,川芎口秦均顯現有抗脂質過氧化及清除超氧自由基的能力。 由於川芎口秦的保腎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結果,我們推測生藥之抗氧化活性與其保腎活性確實有關,抗氧化活性越佳則保腎活性越好,但是使用過量也可能造成體內之腎毒性。 蜂膠(Propolis)為蜜蜂採蜜時,同時採集了某些樹木(例如:白楊木、七葉樹、柳樹及橡樹等)的樹皮及嫩芽內的樹脂,這些物質和蜜蜂的唾液結合成一種具黏性的棕綠色芳香性膠狀物,蜜蜂將此種膠狀物吐在蜂巢內,人類因而能由蜂巢內採集到此種自然界中最寶貴之生藥──蜂膠。至於蜂膠對於腸胃的保護功能及機轉,至今尚未清楚。本實驗主要是在探討蜂膠是否對於急性無水酒精(Absolute ethanol)造成胃潰瘍有保護作用,並深入了解其作用機轉。由急性無水酒精胃傷害模式中,蜂膠(1、5、10%,P.O.)的投與可以呈現劑量依賴性(Dose-dependent)地減少胃黏膜由無水酒精(1.0 ml/kg,P.O.)投與所造成胃黏膜損傷的程度,此一保護結果可由大體照相(Gross)中觀察得知。此外在體外(in vitro)及體內(in vivo)實驗的TBA實驗中亦發現蜂膠可直接與無水酒精之毒性代謝物質或代謝所產生之自由基(Free radical)結合,減少這些毒性物質對細胞的傷害。 實驗證明,投與蜂膠可以減少無水酒精胃傷害。其可能之保護機轉為透過抑制自由基的效應而產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肥胖在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以驚人的速度增加中,而且肥胖與許多的疾病及心理困擾有著直接與間接的關係,已儼然成為文明病。在人們普遍注重外表與身材的生活模式下,減重幾乎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時髦語。許多資料顯示,青少年和成人,不論男女,都有五成以上的比例曾經減重或企圖減重,而在引發的因素中,身體意象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視。大學是學生發展獨立人格的重要時期,瞭解大學生,尤其是醫學校院學生對自己身體意象的滿意度與減重意圖之間的相關性,以作為醫療介入與健康促進的評估參考,著實是一重要課題。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醫學校院學生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影響因素、身體意象與減重意圖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這些因素間之關係。本研究以橫斷性研究設計,調查北區某醫學校院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之一、四年級全體學生,以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共得有效樣本941名,其中男生416名,女生525名,所得資料以 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薛費法多重組別事後比較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方式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之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多屬於正常範圍內,共614名(佔全體65.2%)。就其自陳之理想體重與實際體重差得知,在BMI值正常範圍內之男生有117名(佔該正常組44.3%及全體男生28.1%),女生有327名(佔該正常組93.4%及全體女生62.3%),對自己體重仍不滿意,希望能再更輕些。 二、 醫學校院男生在身體意象滿意度上顯著高於女生;不論男女,都以醫事技術學系學生的身體意象滿意度最低;男生以藥學系對身體意象的滿意度最高,女生則是牙醫學系的身體意象滿意度最高。就年級而言,四年級男生在身體意象滿意度上顯著高於一年級男生,女生在一、四年級間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三、 醫學校院女生之減重意圖顯著高於男生;女生以醫學系減重意圖最低,藥學系的減重意圖最高;男生則是醫務管理學系減重意圖最低,醫事技術學系減重意圖最高。就年級而言,男女生之減重意圖在一、四年級上均無顯著差異。 四、 醫學校院男生在身體意象滿意度上與BMI值、減重信念、父親影響、母親影響及同儕影響間呈現負相關,即BMI值、減重信念與受重要他人看法影響愈大者,其對身體意象的滿意度愈低。 醫學校院女生在身體意象滿意度上與BMI值、減重信念、父親影響、母親影響、同儕影響、男朋友影響及媒體影響間呈現負相關,即BMI值、減重信念、受重要他人看法影響與媒體影響愈大者,其對身體意象的滿意度愈低。 五、 醫學校院學生,不分男女,其減重意圖與BMI值、減重信念、父親影響、母親影響、同儕影響、女朋友影響及媒體影響間都呈現正相關,即BMI值、減重信念、受重要他人看法影響與媒體影響愈大者,其減重意圖愈高。 六、 醫學校院學生,不分男女,其身體意象滿意度愈低,其減重意圖愈高。 七、 「同儕影響」、「BMI值」、「性別」、「年級」及「減重信念」等五個相關因素可預測醫學校院學生身體意象滿意度。在男生部份,可預測其身體意象之因素則為「BMI值」、「母親影響」與「年級」;在女生部份,可預測其身體意象之因素則為「BMI值」、「減重信念」與「同儕影響」。由研究結果得知,不論是整體分析或男女分試,在預測醫學校院學生身體意象滿意度上,「BMI值」均穩定出現,可知該因素為重要預測因子。 八、 調整個人背景因素和社會影響因素後發現,「減重信念」、「媒體影響」、「身體意象」與「母親影響」等四個因素,可以預測醫學校院學生之減重意圖。在男生部份,可預測其減重意圖之因素為「減重信念」、「母親影響」、「身體意象」與「媒體影響」;在女生部份則為「減重信念」、「媒體影響」與「身體意象」。不論是整體分析或男女分試,在調整「減重信念」及「媒體影響」後,「身體意象」仍能有效預測減重意圖。 九、 不論是具減重經驗者或有男/女朋友者,在調整個人背景因素及社會影響因素後,「身體意象」仍能有效預測減重意圖。 本研究結果摘要如上,期望能將影響醫學校院學生減重意圖之相關因素做一完整的呈現,透過醫學教育與醫療實踐,將完整的身體意象概念灌輸予未來的醫療人員與教育者,從而對疾病預防與個人健康之維護做正確的宣導,也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採取或輔以質性晤談,以縱貫性研究呈現身體意象和減重意圖之另一種面貌。 關鍵字:身體意象、BMI值、減重信念、減重意圖、重要他人影響、同儕影響、媒體影響、醫學校院學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女性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決策歷程與決策品質。本研究以回溯性調查法訪談四十四位接受試管嬰兒治療之女性,將半結構式訪談指引所蒐集到資料以質性與量性的方法加以分析,並整合比較。根據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佐證,得到下面數項結論: 一、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女性,在面臨不孕症治療決策時,大多是依循著「聽從建議」、「且戰且走」的步伐在進行,而對於生育有「越來越醫療化」的態度。 二、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女性,在決策上因為企求成功率高與快速的優點,傾向於願意承擔試管嬰兒治療對身體、經濟與時間的負擔。 三、大部分女性都認定自己有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必要性;而對於不孕狀況嚴重度的認知,可能是對於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必要性的影響因素。 四、大部分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女性,對不孕原因與治療過程的訊息有較高的需求,因而產生主動搜尋訊息的行動;而在主動搜尋訊息的行動中,有七成是藉由網際網路。 五、在最後決定接受試管嬰兒治療時,大部分女性缺乏與他人作有效的討論;這可能的原因是因為男性配偶未能主動積極參與決策所導致的。 六、女性在最後決定接受試管嬰兒治療時,在決策上的時間壓力並不大,但卻未花時間去作審慎的思考。這可能是因為在決策時,忽略試管嬰兒治療的負面影響。 七、女性在接受試管嬰兒治療時,大多能想到治療失敗的問題,並且對於失敗後的行動有規劃;對於治療失敗後能有行動規劃,可能是因為女性對於失敗將造成對生心理負荷有所認知的關係。 八、整體來說,女性在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決策上,有一半以上在「知道其他解決不孕問題的方法」、「針對治療訊息作主動搜尋」、「與他人充分討論」以及「花時間考慮作最後決定」等方面未能達到決策標準,而這可能是影響女性整體治療決策品質不佳的較為重要的原因。 九、總結研究結果,女性在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決策上,若能「對生育不抱持醫療化態度」、「瞭解自身不孕狀況的嚴重度」、「使用網際網路搜尋治療訊息」、「有男性配偶參與決策」、「考量試管嬰兒治療的負面影響」與「認知失敗將造成生心理的負荷」,相信能作出較為適合自己的好決定。 研究結果可提供臨床諮詢人員對於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女性提供決策協助,使不孕症病患有更好的生活適應。 關鍵字:不孕症、試管嬰兒治療、決策歷程、決策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20世紀末,2000年左右,台灣的藥物使用悄悄地隨著MDMA、或稱Ecsatsy、快樂丸等,燃起一波新的藥物使用風潮。大麻、LSD、MDMA這類以迷幻劑與興奮劑為主的軟性藥品,開始迅速地在台灣崛起。而隨著藥物使用的種類改變,這股藥物使用的風潮也打破了過往藥物使用或濫用大多發生在青少年與中下階層的社會階級的現象,更推進到台灣的中產階級與上層階級社會中。這群有良好教育、有固定工作的青年絕非所謂的社會失敗者。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社會中產階級藥物使用者的眼睛,重新建構一個不同的世界,瞭解藥物如何解構、並重新建構這群使用者之社會價值,以及伴隨著藥物所產生的不同生活及文化型態。研究結果發現: 一、由藥物的藥理作用改變了個體的感官知覺。既有知覺的的轉變挑戰了原本熟悉的世界,因此也直接地改變了個體既有的世界觀。個體雖然經驗的是個人的用藥經驗,但背後卻代表著一整個世界觀的翻轉。 二、價值觀歷經重新扭轉後,個人帶著嶄新看待世界的眼鏡回到社會。這種新世界觀的形成必然帶給個人在生活樣貌上的許多不同改變,實際生活的型態上,人際網絡中;更包含了社會文化層面上的改變,如在音樂、舞蹈等藝術型態上的發展。然而,新社會價值觀的形成也勢必造成個人與固有社會價值觀之間的拉扯,使得個人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也必然會產生困頓的狀態。 三、藥物使用絕非單純的個體化行為。藥物的使用所引發的是個人一連串主體認同解構與重建的過程。在這一整個過程中牽動的是,個人如何被現代社會的特性影響而趨於著重個人主義,並且現代社會如何影響個人,以致個人做出使用藥物等的高風險行為。而更重要的是在個人與社會互動的整個過程中被創造出來的各式多樣的、嶄新的文化樣貌。 人類使用迷幻藥物最早始於原始部落的宗教儀式,藉由藥物的刺激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人類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打座、宗教儀式)試圖讓個人更貼近神靈及整個宇宙。而到了現代社會,人類又重新並且大量的使用這類的迷幻藥物。儘管使用藥物追求的目的與宗教的目的並不相同,但是卻意外地經由類似的過程與經驗,達到相仿的世界價值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醫學倫理在近年儼然已成一門顯學,隨著醫學科技的日益進步,醫療層面不再侷限於單一的醫病關係,其涵括道德、宗教、法治、生命倫理、基因倫理與研究倫理等觀念,而因倫理所衍生的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現今,各醫學校院急起改革,期望自現有的醫學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培養出術德兼修的醫師。如何活化教學策略,發揮教學成效來真正落實醫學人文教育,是現今各醫學校院努力之課題。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醫學院學生在接受醫學倫理教育上,對於學校所採行之教學策略反應如何?由學生的反應及醫師學習典範的深度訪談中,歸納出試行之教學策略改進方向建議。本研究以臺北醫學大學九十一學年度醫學系二年級學生為對象,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共得有效樣本50人,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test與逐步多元迴歸方式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未修課前對自我醫學倫理知識之評估為偏低的;而於修完醫學倫理課程後之認知程度顯著高於未修習醫學倫理課程前之認知程度。 二、活化醫學倫理教育課程之有效策略為小組討論教學方式(PBL)、志工服務實習課程及良好之醫師典範學習。 三、研究對象評估以小組討論教學方式(PBL)運用於醫學倫理概論課程所得之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大講堂教學方式。 四、研究對象評估參與醫院志工服務實習課程可以幫助自己:1.了解將心比心的真義;2.在服務病患的過程中體會病人的苦痛;3.培養與病人的溝通能力。而受試男女學生在該項得分並無顯著差異,顯示均能於該項實習課程中獲得相同之成效。 五、研究對象認為良好之典範學習醫師應具備以下之特質與態度: 人格特質:1.親和力強、情緒穩定、幽默開朗、樂觀豁達、無強烈之優越感 2.關懷他人、尊重生命、視病如親、願意付出自我、具備服務的熱誠 3.精益求精的研究態度,良好之溝通能力 專業態度:醫術高明、行事果斷、虛心學習、願意傳承經驗、能以身作則 本研究結果摘要如上,期望能透過臺北醫大學醫學系學生,對活化醫學倫理教育課程策略做一完整的呈現,透過醫學倫理教育與醫院志工服務實習之實踐,將醫學倫理概念灌輸予未來的醫療人員與教育者,從而對建立良好醫病關係與形塑醫師典範學習做更進一步的落實與推廣,也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採質性晤談,以縱貫性研究呈現典範學習對醫學生的實質影響意義。 關鍵字:醫學倫理、問題導向的學習模式(PBL)、大講堂教學方式、角色扮演、志工服務、典範學習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缺氧性腦病變是臨床醫師相當棘手的難題,其沒有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病人往往會有嚴重的後遺症,甚至變成植物人,造成醫病關係的緊張,消耗大量社會的成本與資源。音樂治療在台灣的發展是最近這十幾年來的事,關於音樂治療的相關研究也只有僅僅十幾篇,國外已有報告證實聽覺刺激(auditory stimulation)對昏迷病患的預後是有幫助的,但音樂治療對缺氧性腦病變的研究卻很缺乏。我們的研究即在觀察音樂的介入(特別是熟悉的音樂)對昏迷病患預後的影響,及描述治療過程中病患行為的改變。 本研究的個案是一名二十三歲的年輕女孩,因不幸發生意外造成手臂血管破裂,在大量出血的情況之下產生缺血性休克。送來醫院時已呈現昏迷的情況,經急救與緊急手術後生命跡象已呈現穩定,然而意識依然不清,昏迷指數只有三分,經過數日後昏迷的情況依舊沒有改善,經診斷為缺氧性腦病變(hypoxic encephalopathy)。我們對個案進行十五次為期二個月的「互動性即興式音樂治療」治療的經過與個案的恢復情形皆有詳細的文字描述與攝影紀錄,並配合多次腦波的檢查。 研究結果發現,隨著治療的進行,病人的意識也逐漸恢復中,病人的昏迷指數與大腦皮質功能皆有明顯的改善,五次的腦波記錄也可發現,腦波的波形有明顯的進步,治療過程也發現到病患的一些特殊的行為,當病患聽到熟悉的音樂,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會流淚,也會開口跟著唱。 我們的結論為─音樂治療對腦部缺氧病患具有正向的治療效果,我們推論,一個受過音樂訓練的人,當大腦受到廣泛性的缺氧傷害時,有一些殘存的音樂接收能力被保留下來,藉由熟悉的音樂不斷地刺激,這些殘存的神經功能被喚醒與組織起來,我們認為藉由音樂的刺激(特別是熟悉的音樂),有助於缺氧性腦傷病患大腦皮質功能的恢復,過去如果受過音樂訓練(如彈鋼琴),或長時間接受音樂刺激(如聆聽音樂)的人,對於音樂治療的效果可能會較一般人要來的好。 但本研究無法確定的是,病人認知功能的恢復,究竟是音樂治療的效果,還是僅僅是自然恢復的過程(natural course)。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未來更大型量化的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第一部分: 分析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症之病理及標記分子 子宮內膜異位症 (Endometriosis),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約40 % 的不孕婦女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 (GnRHa) 是目前臨床上普遍使用於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藥物。但對子宮內膜異位症致病機轉與診斷的標誌分子,至今仍不清楚。在本篇研究論文中,我們利用cDNA基因晶片 (cDNA microarray) 的技術分析比較GnRHa治療前後的異位子宮內膜組織(Chocolate cyst) 之基因表現差異圖譜。 在經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核准,及病人同意下,取得實驗所需之檢體。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組織檢體分別取自於接受GnRHa治療及未經GnRHa治療之子宮內膜異位症病人 (n=4)。並萃取其mRNA進行cDNA基因晶片分析。我們利用人類cDNA基因晶片系統 (包含9600個基因及EST) 並結合酵素呈色系統分析基因表現之差異。再利用即時定量PCR (Real time Q RT-PCR)、免疫組織染色 (Immunohistochemistry) 和西方點墨法 (Western blotting) 確認這些基因的差異性表現。 根據cDNA基因晶片的分析結果,75個基因的表現在GnRHa治療後會被抑制;216個基因的表現在GnRHa治療後則會被提升 (up regulated)。與細胞生長 (如:PCNA、topoisomerase II alpha和CDC2 delta T)、細胞轉化 (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及細胞侵入 (Enolase 1 alpha) 的相關基因,皆高度表現於未經GnRHa治療之異位子宮內膜組織。我們進一步以免疫組織染色方法確認經過GnRHa治療之異位子宮內膜組織其細胞增殖標誌PCNA的表現降低。 根據cDNA基因晶片、即時定量PCR及西方點墨法的分析結果,我們確認Enolase 1 alpha, Keratin 19, 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 (PTTG) 及H-cadherin在GnRHa治療前後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病人之異位子宮內膜組織、腹腔液及血清檢體,皆具有差異性表現。 利用cDNA基因晶片確認這些表現差異的基因,將有助於我們對子宮內膜異位症導致不孕之致病機轉的瞭解,且也許能夠提供尋找診斷或治療標誌分子的相關資訊。 第二部分: 研究胚胎孵化過程之基因調控 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囊胚孵化 (blastocysts hatching) 對胚胎的著床而言很重要。在這時期許多因子會被高度調控,且與母體的子宮內膜相互作用。先前研究都著重於對子宮內膜的探討,但對囊胚的瞭解相對地較少。 在本篇研究論文中,我們整合T7-based RNA放大技術 (體外轉錄) 及cDNA基因晶片 (cDNA microarray) 技術,分析比較囊胚孵化前後之基因表現差異圖譜。 我們收集ICR小鼠胚胎 (未孵化及已孵化囊胚) 萃取其RNA (實驗重複3次,每組使用25個囊胚)。利用體外轉錄技術放大RNA,以便進行cDNA基因晶片分析。我們使用小鼠cDNA基因晶片系統 (包含6,144個基因及EST) 結合酵素呈色系統進行分析。再利用即時定量PCR (Real time Q RT-PCR) 確認這些基因的差異性表現。 根據cDNA基因晶片的分析結果,我們偵測到2087個基因在囊胚期會表現;其中13個基因在孵化前的囊胚表現較高;85個基因則在孵化期的囊胚表現較高。我們繼續將這些表現差異的基因依其可能的特性分群,分為:細胞黏附分子 (cell adhesion molecules)、賀爾蒙/細胞激素 (hormones/cytokines)、免疫調控因子 (immuno-regulators)、細胞外基質及相關酵素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related enzymes),還有ESTs (expressed sequence tags)。我們選取其中表現差異比值 (ratio) 大於2.5倍的基因 (包括:copine III, neurotrophin-3, INF-g receptor-2, IL-4 receptor, IL-7 receptor, type II keratin及ESTs),利用即時定量PCR確認這些基因自囊胚前期 (early blastocyst stage) 到孵化期囊胚 (hatched blastocyst stage) 的mRNA表現。我們發現copine III的表現在孵化期會被調昇 (up-regulated),且已有研究指出copine III能夠與MEK1及CDC42 regulated kinase相互作用,顯示copine III可能參與孵化期囊胚的細胞分裂 (cell division) 與生長。利用專一性抗體進行免疫染色,孵化期囊胚高度表現IL-4 receptor,可能IL-4 receptor會調控著床時的免疫反應 (immunoresponse) 及囊胚的生長。 本篇研究藉由建立囊胚孵化過程的基因表現差異圖譜,使我們更加了解囊胚孵化的機制,以及提供我們研究囊胚與子宮內膜間相互作用的資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前對於癌化組織及細胞的檢測及其病理結果皆是以傳統的病理切片及利用顯微鏡觀察其組織型態(Morphology)之判定;然而傳統的病理組織(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分析檢驗尚存在某些缺點,因此發展並建立一個診斷新方法及技術並配合選定一個的標準模式、參數及檢測樣品製作的條件,並由此模式及參數來獲得一種合理且新的癌症快速鑑別方式。本研究主要藉由冷凍切片及傅利轉換紅外線光譜法,有系統地進行基礎資料收集與分析,再與傳統的病理切片進行比對,以為未來的臨床診斷或治療上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在組織部分的實驗方法上,在取下組織後,以冷凍包埋液將適當大小的樣本包埋至於-80OC下存放,於-25OC下進行冷凍切片厚度約5mm,然後以FT-IR/Microscope觀察正常組織與惡化組織之蛋白質二級結構變化情形 ; 而在細胞部分,則選擇具貼附性質之大腸癌cell line(HT29, Colo 205)及肝癌細胞(Hep G2, Hep 3B),使其貼附於已經前處理過之第二型鈦金屬圓片、選擇解析度為4cm-1為本研究所用,並以相同之方式觀察細胞樣本之可見光及紅外線光譜資訊並以Deconvolution及Curve fitting等方式進行波峰之分離並加以分析統計。而就所得的結果而論,診斷為Carcinoma中:β—sheet由原來正常組織的24.26%變為20.05%,Random coil由25.50%變為22.71%,α—helix由29.54%變為25.01%,β—turn由20.46%變為32.08%;診斷為Adenocarcinoma中: β—sheet由原來的20.39%變為20.19%,Random coil由24.71%變為18.78%,α—helix由33.50%變為20.91%,β—turn由21.40%變為40.08%癌化組織之β結構含量較正常組織之含量為高,亦即波峰向高波數位移之傾向;細胞方面,則取決於加入酒精濃度與量的多寡,濃度高者波峰有向低波數位移之傾向並且細胞有萎縮之情形,另外在Colo 205的研究中,β—sheet, Random coil, α—helix, β—turn分別所代表在蛋白質二級結構百分比為35.42 %, 28.01 %, 19.77 %, 16.79 %,可以得知Colo 205在Amide I中β—sheet含量最高,加上β—turn之含量,則屬於β型之二級結構其含量將超過一半以上,恰可與大腸直腸癌組織之結果互為呼應。未來希望對各種不同疾病與正常情況下進行比對,並找出其規則性進而作為將來臨床診斷判讀的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前不孕症造成之原因,約略有五成來自男性,而其中之七成是由於精子生成過程中發生缺陷。在臨床上出現無精蟲(azoospermia)或精蟲極度稀少(severe oligozoospermia)的症狀。目前絕大多數仍舊原因不明,少部分是因賀爾蒙失調,或是因Y染色體異常。我們的長遠目標是希望了解基因與睪丸發育及精子成熟的關係,以便解開更多男性不孕的謎題。目前,人類基因定序計畫提供大量基因序列訊息,我們之前即利用degenerate oligonucleotide PCR方法找到一個在睪丸表現的新同源箱基因(homeobox gene)TSX1,我們在查詢TSX1之基因組序列時,發現TSX1位在人類的X染色體上,而且進一步意外地發現其上游30 Kb處有另一個同源箱基因,我們已經定序一個含有750 bp的clone並定名為TPX1 (Testis-Pairlike-Homeobox-1),但這個基因去年2002年分別已被德國Christoph等人發表命名為OTEX及美國Wayen等人發表命名為hPEPP1。因此我們之後即以第一次發表之OTEX稱之。我們已利用北方轉漬法(Northern blot)的分析發現OTEX在人類的睪丸有明顯的表現。進一步我們利用原位雜交(in situ hybridization)的技術瞭解此基因OTEX在人類細精小管中有表現,因此推測此基因在精子生成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再進一步利用較為敏感RT-PCR則發現OTEX在副睪、攝護腺及卵巢中也有表現。我們目前也了解OTEX 在2株不同的前列腺癌細胞(LNCaP, PC-3)及卵巢癌細胞(ES-2, PA-1)的表現情形,初步結果顯示OTEX會受到睪固酮荷爾蒙之刺激而表現,我們將進一步以一些可能調節睪固酮之藥物了解OTEX在前列腺癌細胞之表現情形。另外我們嘗試純化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以製備抗體再利用純化的抗體偵測OTEX 蛋白質在不同組織的表現,並且可藉以了解OTEX結合之DNA序列及蛋白質,讓我們更進一步確認OTEX可能扮演的角色。此外,我們利用Zoo blot分析,得知在不同物種中OTEX只在人類存在,這個結果說明OTEX可能是在演化後期才出現之基因,也暗示其在人類生理功能上之重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