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70.131

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碩博士班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筋膜炎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常伴隨複雜的交感神經系統障礙。交感神經系統是控制皮膚微循環的機制,皮膚循環的改變是反應在皮膚淺層溫度的發散,這些現象是可以用紅外線熱影像來觀察。本研究目的是利用遠紅外溫度攝影顯像技術分析評估筋膜炎症候群,是否可成為臨床的評估工具。方法首先是將筋膜炎症候群與正常成人對照觀察在頸椎做觸診矯正治療(spinal mobilization)前後二組受試者所偵測到的皮膚表面溫度與視覺分析痛覺(visual analog scale)、頸部關節活動度、激痛點疼痛閥值(pain threshold)等資料作前後比較分析其差異性。再來是將二組受試者二側上斜方肌激痛點(trigger point)表面溫度及其傳導痛區域表面溫度兩者間的相關性。最後是將二者所偵測到的皮膚表面溫度變化與視覺分析痛覺(visual analog scale)、頸部關節活動度、激痛點疼痛閥值(pain threshold)等三項測試的差別,比較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1)T-test得到對照組在治療前後左側、右側激痛點和傳導痛區域的溫度變化均有其差異性;實驗組在治療前後左側、右側激痛點和右側傳導痛區域的溫度變化有其差異性,在左側及右側激痛點疼痛閥值治療前後亦有差異性。二組在視覺分析痛覺與頸部關節活動度的測試項目則沒有差異。(2)實驗組激痛點的溫度變化與其傳導痛區域溫度的前後變化成高度正相關;對照組有差異但沒有相關。(3)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頸部關節活動度方面,六個方向角度變化與激痛點的溫度變化並無明顯相關。(4)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視覺分析痛覺前後變化與激痛點的溫度變化也無明顯相關。(5)在疼痛閥值方面,實驗組其右側激痛點的疼痛閥值前後變化與左右側激痛點及左右側傳導痛區域溫度的前後變化成負相關。而左側激痛點的疼痛閥值前後變化與左右側激痛點及右側傳導痛區域溫度的前後變化成負相關,與左側傳導痛區域溫度的前後變化的相關性在統計上沒有意義(p>0.05);但在對照組中發現右側激痛點的疼痛閥值前後變化與左右側傳導痛區域溫度的前後變化成負相關。 研究結果可提供筋膜炎症候群患者一種新的且客觀的臨床診斷工具,當作確切診斷的基礎,作為治療進步的依據和及早預防之參考,同時給臨床醫療人員更大的便利性。 關鍵詞:筋膜炎症候群、遠紅外溫度攝影顯像技術、頸椎做觸診矯正、視覺分析痛覺、頸部關節活動度、激痛點、疼痛閥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生醫用熱降解型高分子光彈解析之相關研究 私立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復健醫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勝揚博士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復健醫學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共同指導教授:曾厚博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副教授 生物可吸收性高分子材料在植入人體後,隨著組織的修復,其會慢慢的降解成小分子被人體吸收進而隨著身體代謝排出體外,具有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合適的堅硬度、生物可吸收可代謝性,且無需第二次手術移除等優點。因此近年來可吸收高分子材料的開發應用,使骨內固定裝置發生質上的進步和轉變,而聚乳酸(PLA)又是其中最受矚目的材料之一。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針對於如何對生物可吸收性聚乳酸高分子施以不同加工條件。對於所合成之高分子,能否有一樣便利易行、非破壞性且能精確反應出所合成之高分子性質的檢測工具,以作為高分子合成時品質的即時監控。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未獲得一清楚的了解。 光彈檢測可用來偵測物品內應力狀態,且為非破壞性檢測,對於臨床所使用的材料在應力分布分面的研究上有其優越性,已廣泛的應用於牙醫學研究中。因此本研究以改變聚乳酸製程時加熱溫度與加熱時間為控制變因,將光彈檢測所觀測之現象,與聚乳酸基本材料性質之分子量、結晶度、機械強度等參數相互比較,評估以光彈檢測作為聚乳酸品質監控參數的可行性, 經實驗發現當聚乳酸製程參數改變時,光彈檢測下所反映出內應力條紋分布狀態變化情形與聚乳酸高分子之基本性質如分子量、結晶度等改變的趨勢均相似。因此進一步研究後,利用光彈檢測找出聚乳酸之最佳製程條件,以及消除應力之方法,提高製成品強度是可預期的。並可在未來將光彈檢測非接觸、非破壞性的特性,作為生產線上產品之品質管制(QC)的最佳工具之一。 關鍵辭:聚乳酸、光彈檢測法、結晶性、熱性質、彎曲模數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觀察自製射出成型聚乳酸系骨釘骨板在骨組織內的組織反應與降解變化,做為製程改善與未來臨床使用之參考。所用材料成分含5%右型及95%左型的聚乳酸共聚物(5D/95L)polylactide,將所製8 mm長x 2 mm直徑之骨釘18支及2 x 6 x 2.5 mm³之長型片24片( =140000)做為實驗組,另取6支市售骨釘及6片市售骨板 (MacroPore =166000)做為比較用。所使用實驗動物為24隻3-4個月大,體重3-4公斤的紐西蘭兔,並將所使用材料及動物分為A、B、C三組進行。A組中於實驗兔之右脛骨植入兩支骨釘,一支為自製骨釘,一支為MacroPore市售骨釘,並鑽一孔但不植入骨釘做為控制組;另於實驗兔之左脛骨植入兩支自製骨釘, 另標示一區不鑽孔不植入骨釘做為控制組。B組採用onlay1 模式於實驗兔之左右脛骨各植入一自製長型片。C組也採用onlay模式於實驗兔之左脛骨植入一自製骨板,於右脛骨植入一市售骨板,各於不同時間點( 1, 4及12週)將A及C組,而於( 1,4,8及12週)將B組內的植入物取出進行各種測試,包括A組的組織切片觀察及B組的三點彎曲變化、質量損失(weight loss)、分子量變化、結晶度變化及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斷面型態改變及C組的三點彎曲變化、質量損失(weight loss)、分子量變化。由A組的組織切片中觀察到1週時實驗組及對照組均出現急性炎症反應,4週時則都轉為慢性炎症反應,12週時炎症反應幾乎全消失,未見巨噬細胞。另外,B組12週內的質量損失並不明顯,而初始彎曲強度為147-157 MPa,第4週開始呈現變化,強度為123-135 MPa,第8週時變為100 —110 MPa,第12週時變為71-93 MPa。重量平均分子量也由起始的102 kDa下降至12週時的67 kDa。由長型測試片降解實驗1-12週的結果可知,可吸收性高分子聚乳酸在動物體內的降解過程中分子量會先下降,當分子量下降時,整體彎曲強度也會下降,但此時之重量並不會明顯減輕。由C組的結果得知市售骨板因較厚起始強度較強(50 MPa)而自製骨板只有35 MPa,但4週時自製骨板仍然維持100%,市售骨板已降至78%,第12週時自製骨板仍有74% 而市售骨板已降至58%,充分說明了自製骨板分子量又低又較薄且強度又維持較久。結論:射出成型自製的聚乳酸性骨釘骨板比類似分子量之商品強度高,於12週內對骨組織具有良好反應,且於體內降解過程中,機械強度呈漸減,似乎可將應力傳導到癒合中骨頭,符合理想的骨接合材料所需,是一種具潛力之口腔顏面骨折內固定成品,值得繼續研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歷年來已有多個人工牙根植體穩固度(stability)檢測與成功率之研究,但大多是感測器(sensor)設備較複雜或只做離體先期實驗,無法瞭解生物感測器(biosensor)在生物體內真正的成效,亦無法得知並進而評估人工牙根植入後,骨邊界變化的情形及骨癒合(osseointegration)狀態。本研究利用自然頻率檢測法設計穩固度檢測儀,並配合理論模擬與實際臨床需求,加以修正改良,期能得到更精準、更敏銳的穩固度檢測值,以便對植體臨床手術提供最佳輔助診斷工具。本研究之新型檢測儀設計方向:裝置本體以小型化為機構設計的主軸,以低電壓電磁閥控制衝擊槌敲擊人工牙根,達到非人工手動敲擊的目的,利用衝擊法激發人工牙根共振,並以非接觸式的麥克風接收共振訊號,利用傅立葉轉換程式分析振動響應,可有效偵測人工牙根自然頻率。本研究利用標準音叉 (f = 600Hz) 進行驗證實驗,量測結果為 588.375±0.84 Hz。再利用虎鉗挾持人工牙根以模擬人工牙根植入後之穩固度變化狀態進行量測,當挾持力由2 Kgf.cm~10 Kgf.cm增量變化時,量測自然頻率結果平均值為 5885.0±5.59 ~ 7420.0±11.18 Hz。另將人工牙根以電木材質為包埋材,植入後外露高度分別設定為7mm ~ 11mm,而量測自然頻率結果為 3727.5±18.5 ~ 2470.0±21.4 Hz。依此三種先期體外研究實驗可以驗證此新型人工牙根穩固度檢測裝置的訊號靈敏度及精確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於兒童生長發育時期,肌功能治療常藉由肌肉訓練來改善不協調的肌肉功能或矯治兒童齒列不整的問題,但學齡前兒童往往不了解訓練的重要而無法配合,使治療效果不佳。本研究結合工具條件制約與拉唇訓練,除調查學齡前兒童唇肌拉力的強度並比較拉唇訓練前後的差異,期能藉由獎勵模式增強學齡前兒童參與訓練的動機,測量拉唇訓練對強化唇肌拉力的影響程度。本研究共有277位學齡前幼童參與,其中實驗組147位,對照組130位。將所有幼童之初始唇肌拉力記錄後,實驗組幼童開始拉唇訓練,對照組則否。經三個月拉唇訓練後,實驗組及部份對照組幼童接受第二次唇肌拉力測量並加以記錄。實驗組幼童於第二次唇肌拉力測量後開始加入工具條件制約於拉唇訓練,再經三個月後所有幼童再做一次唇肌拉力測量並記錄。本研究發現所有參與研究之幼童第一次唇肌拉力測量值與幼童之身高、年齡有相關性,因此推測唇肌拉力強度可能與身體肌肉發育成熟度有關。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二次唇肌拉力測量值分為別448±222公克及358±172公克,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上的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三次唇肌拉力測量值分別為539±252公克及290±162公克,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上的意義(p<0.01),由此可見拉唇訓練可增強唇肌拉力。在實驗組幼童無論以性別分別或年齡分別,三次唇肌拉力測量值兩兩相比皆有統計上的差異(p<0.01),由此可推論,唇肌拉力隨著訓練時間增長而增加,應用工具條件制約可加強幼童唇肌拉力測量值,尤其是女童,可能因本研究所用之增強物對女童較有增強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因為矯正治療中牙齒的移動,可能會引起牙齒的不適與疼痛而影響到正常的下顎功能,本研究是討論此矯正疼痛是否已經影響到正常的下顎功能。本研究在三十位成年受測者之單側第一大臼齒的近心側及遠心側各置放一條齒間分離器 ( separator )來當做矯正疼痛的引發工具,然後用下顎運動圖Mandibular Kinesiograph (MKG)來測量下顎三度空間未置放齒間分離器與放置後五天內下顎運動速度之變化。疼痛的評估以視覺類比尺度(VAS)來作記錄,K6測量的項目包括了疼痛程度與平均張口速度、最大張口速度、平均閉口速度、最大閉口速度及最終閉口瞬間速度之關係。 結果發現大部份的受測者會因齒間分離器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且疼痛高峰期會出現在後牙齒間分離器置放後的第二天與第三天間;但在疼痛程度與下顎運動速度之變化方面,其相關性並不高,約有一半以上的受測者因放置後牙齒間分離器所產生之疼痛對下顎運動速度的影響並不大,僅呈現低度相關,故齒間分離器所產生之疼痛並不至於造成下顎之運動速度之改變。齒間分離器的放置,可能的確使牙齒產生移位,因而使牙齒的咬合狀態產生改變,所以使得下顎最大閉口速度發生變化,但就整體下顎運動速度來說其變化是極為小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為了瞭解舌頭在咬合發展所扮演的角色,本實驗使用超音波、傳統測顱X光片及牙弓模型為測量工具,檢測舌頭吞嚥功能與齒顏面形態的相關性。選取112名健康的成年志願者為受測對象(男性74位,女性38位,平均年齡為22歲),以電腦輔助B模式結合M模式口腔超音波防震掃描技術評估吞嚥時舌頭的運動情形,計算舌頭在不同吞嚥分期的運動持續時間、運動振幅以及速度,並以簡單相關分析法求得與齒顏面形態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舌頭吞嚥運動與齒顏面形態間是有相關的,尤其以早期終止期(Phase IIIa)的運動振幅和齒顏面形態的相關性最為顯著,而運動持續時間及速度與齒顏面形態間較無相關。在齒顏面形態方面,以上下顎骨垂直關係及下顎第一大臼齒萌出度,和舌頭吞嚥運動的相關性最為顯著,但在離舌頭較遠處的顱底以及上顎骨的前後、垂直與旋轉關係,與舌頭吞嚥運動較無關聯;隨著牙弓長度的增加,在晚期終止期的吞嚥持續時間會延長。 由本實驗可知,不同齒顏面形態的個體的舌頭吞嚥功能是有差異的;使用電腦輔助B模式結合M模式口腔超音波防震掃描技術,來評估吞嚥時舌頭運動功能和齒顏面形態之間的關係時,是一種簡單、方便且值得推薦的研究工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經過牙周病治療後,我們希望能以牙周再生的技術以重建牙周組織的功能。在牙周手術上被廣為採用的,便是以ePTFE (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製成的GORE-TEX® (Goretex)膜片,但是使用此種再生膜卻有需要二次手術及容易產生膜片外露而造成感染的困擾。Biomend Extend™ (Biomend)則是一種可吸收性的膠原蛋白膜片,在臨床使用上也有良好的效果;而我們實驗室所製備的豬皮膠原蛋白膜(porcine dermal collagen membrane; PDCM),則是採取豬的真皮層所精製的一種可吸收性膠原蛋白膜片,根據研究顯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由於膜片與組織之間的組織整合作用與免疫反應趨向仍未完全明瞭,本實驗以SD rat為實驗對象,將PDCM, Biomend與Goretex膜片植於實驗動物皮下,目的將觀察三種膜片與組織交界面的黏合分子表現,並以一套強度檢定系統,經Kruskal-Wallis檢定與Mann-Whitney多重比較後,分析三種人工膜片的免疫反應趨向。結果發現,在三種膜片中,Goretex膜片表面的黏合分子在上皮組織有較強的α2反應與較弱的β4表現,表現出較高有利上皮細胞移動的趨勢,可能導致臨床之Goretex膜片容易於術後暴露的情況;而在結締組織與膜片交界部份只有PDCM可以發現有α5的反應。而於第7天、第10天、第14天時觀察膜片與組織介面之間所產生的免疫反應趨向,分析結果發現三種膜片中,各時期interleukin-2 (IL-2)的表現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interferon-γ(INF-γ)在三種膜片中的表現也沒有明顯的差別。而PDCM膜片於各時期中所引發Th2型之interleukin-4 (IL-4)、 interleukin-10 (IL-10)與interleukin-13 (IL-13)的表現均低於其他兩種膜片,尤其以第7天到第14天時都顯著低於Goretex的表現(P < 0.05)。比較IL2/IL4 ratio,發現PDCM膜片一直與控制組有較相似的表現;而Goretex則顯著低於控制組(P < 0.01),如此顯示Goretex於組織中所引起的Th1/Th2反應,導致於GTR技術中趨向於組織破壞。本研究中顯示:Goretex膜片有較高引起上皮移動的趨勢,可能是造成在牙周臨床GTR技術應用時導致膜片暴露的原因,在結締組織中則以PDCM有α5的反應;分析PDCM膜片於傷口中所引發的細胞激素表現,比Biomend與Goretex膜片較趨向Th1細胞激素之表現,應可引導組織朝修復的狀態發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Oral submucous fibrosis,簡稱OSF)之病人有口腔黏膜灼燒感、張口困難以及對冷熱和辛辣食物特別敏感的現象;本實驗針對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病人之口腔黏膜組織(包括上皮、結締組織、肌肉、血管和神經組織)在超微結構下,做一研究探討。20例取自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病人的頰黏膜組織,做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上皮組織大多呈現退化的現象,細胞間隙水腫,基底膜變得不規則,可見缺損、變多層;上皮的分層變得不規則,細胞核變多型。在結締組織上可見透明均質化的顆粒,OSF的膠原纖維是細且多(不成熟的);OSF病人張口困難,不只是因為黏膜下纖維化,連肌肉組織都有受影響。肌細胞呈現不等程度的退化,細胞膜的破損。肌肉中的血管可見內皮細胞損壞的現象。在神經的變化上,以往的文獻沒有提到。末稍神經呈現退化現象。神經周圍細胞(perineural cell) 兩側的基底板增厚且不完整;微纖維散亂地分佈在神經的周圍且呈被壓縮的狀態。神經內的膠原纖維緊密的集中在神經纖維旁邊。許旺細胞鞘被明顯增厚的基底板所包圍住。軸突呈現退化的狀態,粒線體腫脹而且細胞質透明化。透明化的軸突常可在神經細胞的遠心端看到。此神經變化可能和病人感覺改變有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診斷用超音波在臨床醫學使用相當經濟方便,它可以即時(real time)展現舌部運動的狀況,而且對人體無害;此外,可將超音波影像經由錄影設備儲存,方便進一步的觀察分析。因此,超音波已成為近年來研究舌部運動功能的重要工具。 今日電腦數位科技及網際網路技術一日千里,對我們生活各個層面都有著極大的影響。而資訊與醫學的結合應用也相當受矚目,例如:網路門診系統、遠距會診及醫學多媒體教學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和應用價值。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網際網路架構為基礎,發展口腔超音波網路教學系統,以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四年級學生,共61人為對象,擷取其口腔超音波影像並建置網路教學系統,讓學生透過網路學習超音波課程。架構中以提供學生線上超音波儀器模擬操作系統為特色,讓學生可以不必親自到超音波室上機學習操作,而可以在家學習使用超音波儀器。同時導入多媒體的優點,讓過去傳統教學的靜態超音波畫面,可以在線上以動畫影音展示,增強學習效果。此外也用Flash技術,讓同學以像看電影的方式,來了解課程大綱。在系統教學使用的評估上,我們特別以問卷的方式來瞭解學生的使用情形,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同學對本系統抱持正面肯定,認為可以提升其對超音波課程學習的效果;尤其是針對動態影像展示的部分,比平面靜態資料確實可以輔助學習。未來希望藉由網路科技持續的發展,讓本系統可以更活潑生動,同時也期待以此研究為起點,未來在牙科教育上導入更多的網路學習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上能更多元化、高效率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