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40.177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臨床基層護理人員的向上影響行為使用頻率與有效性,並探討不同基本屬性的護理人員向上影響行為的使用頻率與有效性的差異及相關性,同時比較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的臨床護理人員其向上影響行為頻率與有效性的差異性。本研究採橫斷式的調查法,以分層隨機取樣的方式,針對衛生署85-87年醫院評鑑結果,北部地區公私立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教學醫院等共十所醫院的臨床基層護理人員,以自擬結構式問卷"護理人員向上影響行為及其有效性問卷調查表"來收集資料。收案日期為88年9月中旬至同年11月上旬,共發出問卷360份,回收346份,回收率96.11%,其中有效問卷332份,回收問卷有效率為92.22%。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s 積差相關係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與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護理人員向上影響行為使用頻率平均得分為1.62分(標準差0.33),介於從不使用到很少使用之間,六種向上影響行為中,以理性說服平均得分最高,為2.64(標準差0.65);以非理性施壓得分最低為1.21(標準差0.24) 2.護理人員向上影響有效性平均得分為1.77分(標準差0.46),介於毫無效果到很少效果之間。在六種向上影響行為有效性中,以理性說服平均得分最高,為2.80(標準差0.63);以非理性施壓得分最低為1.32(標準差0.42)。3.護理人員的基本屬性方面:護理人員所屬的病房科別、醫院層級、公私立醫院間與護理人員向上影響行為使用頻率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護理人員的年齡、工作年資、在病房年資等因素在理性說服的影響行為中有顯著的相關性;病房護理人員數愈多,在各種向上影響行為的使用頻率皆愈低。4.護理人員的病房科別與向上影響行為有效性呈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病房護理人員數愈多,在各種向上影響行為有效性皆愈低。5.護理人員向上影響行為使用頻率與有效性間達統計學上的顯著相關,且各種向上影響行為頻率與有效性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顯示護理人員愈常使用的向上影響行為,其影響的有效性愈高。 由本研究結果可以了解,護理人員向上影響行為使用最多的是正向影響行為,其影響的有效性也最高,而負向的影響行為則較少使用,其影響的有效性也較低。護理人員若對於向上影響行為能有更多瞭解與正確使用,則向上影響行為將更有效,且能增加工作的成就感;護理長若能知曉護理人員的向上影響行為,則在管理與督導護理人員時更能達到有效性;醫院在作在職訓練時,加入護理人員向上影響行為的知識,將可促進護理管理者與其部屬之間的溝通。本研究結果應可以提供未來的研究方向、護理人員在職教育課程的設計及護理管理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是:一、瞭解護理人員之基本特性與醫院護理部門的組織文化及組織效能間的關係。二、瞭解護理主任、護理長之基本特性與領導型態間的關係。三、瞭解護理主管自評領導型態與部屬評護理主管之領導型態是否相同。四、瞭解護理部門的組織文化、領導型態與組織效能間是否相關。五、瞭解各醫院護理部門之組織文化、領導型態與組織效能的競值類型。六、瞭解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之護理部門的組織文化、領導型態與組織效能之契合狀態。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為提昇醫院護理部門組織效能之參考。 本研究參考多位學者所使用之競值途徑理論評量工具與問卷修編而成的結構式問卷表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內、且經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五至八十七年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之護理人員,本研究共發出1993份,回收之有效問卷179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0.01%)。 研究結果發現:一、護理人員之基本特性與醫院護理部門的組織文化有顯著相關。二、護理主任、護理長之基本特性與自評領導型態均無顯著差異。三、護理主管之自評之領導型態得分,均明顯高於部屬評護理主管之領導型態得分。四、護理人員之基本特性與醫院護理部門的組織效能有顯著相關。五、醫院護理部門之組織文化、領導型態與組織效能三者間有顯著相關。六、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之護理部門的組織文化及組織效能有顯著差異。七、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之護理部門的領導型態未有顯著差異。八、在競值途徑下,三家醫學中心之護理部門的組織文化、領導型態及組織效能之契合狀態均為部分趨同部分趨異;區域醫院十一家中,有四家呈現高度趨同、其餘七家呈現部分趨同部分趨異;地區醫院十四家中,有一家呈現高度趨同、二家呈現高度趨異、其餘十一家呈現部分趨同部分趨異。 上述之研究發現可提供護理管理者之參考。同時建議:1、護理行政者,要了解自己部門的組織文化、並營造護理部門整體性的組織文化;護理領導者要了解自己的領導型態,適當調整、配合或塑造組織文化,以提昇組織效能;加強各層護理主管與部屬之溝通;適當採行留任措施,降低流動率。2、在護理教育方面,要加強新進人員之職前訓練,協助員工適應整個社會化過程。3、對未來之研究方面,能做深入訪談;長期追蹤;擴及台北市外之教學醫院;並可增加其他變項來探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地區男性護理人員性別角色壓力、組織承諾與護理專業承諾的狀況,並進而探討其間之相關性,以作為教育界以及臨床行政主管制訂政策之參考。本研究係採橫斷性研究調查法,為一敘述性相關之研究設計,以台灣地區男性護理畢業生為母群體進行郵寄問卷普查,內容包括「個案基本資料」、「性別角色壓力量表」、「組織承諾量表」以及「護理專業承諾量表」等結構式問卷,共計收案200名,回收率為52.63%。所得資料以平均值、標準差、百分比、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分析、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台灣地區男性護理人員性別角色壓力得分為3.09(標準差:0.50),介於輕微-中等之間,感受到最大性別角色壓力來源為病患;其次為同事;而社區方面的性別角色壓力則最小。 二、台灣地區男性護理人員對組織的承諾度為2.91(標準差:0.52)介於中等-稍差之間。其中顯示男性護理人員願意為組織付出心力,參與、認同組織,但在計算性的考量上,對於付出和酬賞感到不成比例,這兩種面向的承諾呈現兩極化的現象,甚至影響整體組織承諾。 三、男性護理人員對護理專業的承諾度為中等以上(平均值:3.30,標準差:0.56)。其中顯示男性護理人員願意為護理付出心力,參與、認同護理,肯定護理的意義。但同樣對於從事護理感到付出和酬賞的不平衡。 四、性別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護理專業承諾呈負相關(r=-0.44, p<0.001;r=-0.51, p<0.001)。性別角色壓力越大,對組織、護理專業的承諾越低。 五、組織承諾與理專業承諾呈正相關(r=0.81, p<0.001)。對組織承諾越高,護理專業的承諾也越高。 六、組織承諾的重要預測因素為「為專業努力意願」、「交換性觀點」、「專業正向評價」、「專業生涯涉入意願」、「來自社區壓力」、「目前職業」、「護理教育程度」、「部門年資」、「醫院地區」,總共可解釋68.41%的變異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名稱:音樂治療於改善癌症末期病患疼痛及 症狀困擾之成效 研究所名稱:私立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黃淑鶴 畢業時間:八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 指導教授:林佳靜副教授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探討音樂治療於改善末期癌症病患疼痛程度、疼痛對日常生活、情緒、日常工作、活動、與人交往、睡眠、生活樂趣的影響程度、及症狀困擾之成效。研究對象為診斷為癌症末期並在安寧病房接受安寧療護之住院病患。研究地點為兩所台北某醫學中心及準醫學中心。 本研究執行20位診斷為癌症末期病患接受安寧療護之住院病患,本研究設計採用類實驗設計,研究之依變項為疼痛嚴重程度、疼痛對日常生活影響程度及症狀困擾,評估工具為簡明疼痛量表、症狀困擾量表;並以自擬之音樂治療處置效果評估表探討個案自認音樂處置之效果。研究措施為期兩天,第一天評估病患臥床30分鐘前後之痛嚴重程度、疼痛對日常生活影響程度及症狀困擾。第二天評估音樂治療30分鐘前後之痛嚴重程度、疼痛對日常生活影響程度及症狀困擾,最後並評估病患自覺音樂治療之效果。資料以描述性統計、difference paired-t test作資料的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病患最喜歡的音樂類型為最喜歡的音樂類型為台語老歌(20%)、輕音樂(20%)、台語流行歌(15%)和國語老歌(15%)。音樂治療比單純臥床休息更可以減輕癌症末期病患的疼痛自覺嚴重度、病患自覺疼痛對日常生活情緒、日常工作、活動、與人交往、睡眠、生活樂趣的影響程度及病患自覺症狀困擾的程度( p<0.05);病患自認為音樂治療的效果,其中以認為音樂治療對幫助放鬆(M=7.50分,SD=2.28)最佳,其次為幫助憂鬱舒緩(M=6.10分,SD=2.15)。 本研究之音樂治療措施簡單容易執行,符合安寧療護目標及臨床需求,是臨床護理人員可以獨立提供病患的輔助性的治療措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名稱:台灣地區安寧緩和療護政策之執行評估分析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院護理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張丹蓉 畢業時間:八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 指導教授:陳靜敏 臺北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 近年來人性醫療照顧需求以及探討癌症末期病患照護之合適性呼聲日益提升。台灣地區近十年來民間團體積極推動安寧照顧觀念,行政院衛生署亦於民國八十四年推動各項相關計畫。目前雖有些研究計畫進行,但均僅分別對照護模式、照護品質或民眾、醫事人員認知等方面探討,唯對整體政策之問題與執行分析尚未探究。 本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影響安寧緩和療護政策的制定狀況及相關因素;(二)分析安寧緩和療護政策執行狀況的結構、過程與結果。研究設計採個案研究,以近五年來我國推動安寧緩和療護政策的演進,進行政策執行評估之調查,一面由多元政策利害關係人角度切入,另一面則收集如立委質詢稿、報章雜誌等之二手資料,運用政策執行與評估理論進行質性與量性研究併行的政策執行評估,研究工具包括回顧資料與結構式問卷,另以訪談作為輔助。 過程評估以相關民間團體、專家學者、衛生新聞媒體記者、立法委員、衛生行政者(含健康保險單位)及提供服務者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n=285)。結果評值的對象則為接受服務的病患與家屬(n=506),回收有效問卷分別為198份(69.47%)及203份(40.12%)。政策形成過程及執行結構評估部分則以自民國七十六年起行政院衛生署、立法院、報紙雜誌媒體所發佈資料回顧方式進行半結構式內容分析。 在資料回顧分析方面,發現於六十八至八十年間為政策議題醞釀期間,由熱心人士與民間團體活動透過菁英模式制定我國安寧緩和療護政策;至八十四年經權威主管的重視,正式進入政策議程排定後即轉由團體理論模式及制度模式規劃政策。中央政府機關於行政院衛生署訂有施政計畫及編列預算,重點為建立工作體系、研修法規、品質管制策略。另於八十九年六月經總統公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中央健康保險局規劃醫療照護相關的給付制度,可為完成政策法制化階段。 在政策執行結構評估發現目前已訂有七項參考規範與計畫、一則法令解釋及一項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已具足力量使政策執行結構法治化。結構評估部分,目前共二十九家(249床)醫療院所提供居家及住院安寧療護,共4,126人已接受過訓練。仍有八個縣市無安寧緩和照護服務,床數需求與醫事專業人員對安寧工作共識相關,故需予以強化安寧療護工作團隊與非安寧醫事人員溝通與互動。合理給付、品質評鑑制度及法規制定為努力方向。對民眾則以宣導為第一優先。 在政策利害關係人對安寧療護政策執行過程評估,經因素分析萃取出八項因素,共解釋53.40%的變異量後將此八因素進行分析發現: 一、政策利害關係人間對安寧療護政策執行狀況的看法非常一致,整體而論均同意有其不足及困難,其中該政策執行的社會動員及資源分配因素的問題最為同意。對法令規範、專業技術、民眾對死亡與安寧療護認知之標的團體特性因素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同意度次之。 二、政策利害關係人對安寧療護工作範圍的共識不足與人員需加強訓練表示關切。此與訪談結果相同,從部分學者專家於期刊文章及本次問卷建議事項中提及於醫院中建立緩和醫療會診小組,以加強與協助其他醫療人員照顧臨終病人有其急迫性。 三、安寧療護政策之推動現階段有幸得到民間團體、立委、媒體的關注,尤其是民間團體熱心推動,如何整合及持續形成社會運動為值得深思的課題。 四、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法令規範因素及環境配合因素有不同的看法,在統計上具顯著意義。相關團體及提供服務者較學者專家同意執行上有法令規範不足。環境配合不良的問題同意度則提供服務者高於學者專家。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基本屬性中,以教育程度不同在服務品質評鑑因素、專業技術因素及標的團體特性因素之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安寧工作年資愈長愈同意服務品質評鑑上的問題。 在病患與家屬對安寧療護政策執行結果評估發現: 一、在該政策之充分性上,發現介於不清楚與不確定之間,表示病人及家屬對該項政策知悉、需求及使用情形仍不足,加強宣導是重要策略。回應性評估方面則介於滿意及非常滿意之間。至於態度方面,對機構數目與分佈、政策權威的支援、獲得之資訊來源、瞭解程度等不足及問題,均表示同意。此與資料回顧所獲相同。 二、病患及家屬需安寧療護知悉管道,故醫療人員的告知、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宣導計畫亟需加強全面規劃以達到符合經濟效益之傳播與行銷的目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採橫斷式描述性相關性設計,目的在了解護理人員於癌痛處置決策過程中如何評估、處置癌症病患疼痛問題及其相關因素調查,研究對象以北部四家地區醫院以上的一般癌症病房及腫瘤科病房之護理人員為主,採方便選樣,選取照顧癌症病患的護理人員為主要研究對象。共收集95位符合研究條件,在24小時內有處置癌症疼痛的護理人員,以Ferrell(1991)所發展的護理人員決策過程問卷表,收集所需資料,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及卡方檢定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護理人員對癌症疼痛之評估,最常使用的評估方式,為詢問病患有多痛,但仍有63.2%的護理人員未以詢問病患有多痛為主要疼痛評估方式。 護理人員表示影響癌症疼痛評估的主要障礙因子為病患或家屬知識,其次為病患配合情形、護理人員知識及護理人員的時間,有48.9%護理人員有使用疼痛評估量表來測量病患疼痛強度,所使用的量表以字計算型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為主。 有關疼痛葯物性處置方面,在葯物種類選擇上以強效麻醉葯使用情形最多,止痛葯使用途徑以口服方式最多,大部份的給葯頻率皆為定時給葯,對醫囑所開立葯物及當日所給的葯物,有45.6%的護理人員認為配合醫囑給葯即可,而護理人員認為執行葯物性處置的障礙因子為病患配合情形,其次為病患或家屬知識,不合適醫囑,及護理人員知識。 囑中開立使用非葯物性處置項目如熱敷、冰敷、電刺激、按摩,皆低於10%。出現於護理人員計劃中以按摩最多,病患實際使用也是以按摩最多,護理人員認為執行非葯物性處置的障礙因子為病患配合情形,其次為病患或家屬知識,護理人員知識,及護理人員時間。 在護理人員對癌症病患疼痛之決策上,依序為病患是否感到疼痛、決定病患有多痛,何時給止痛藥,可使用那些非藥物性處置措施,而要給那些止痛藥則決策最少,有36.8%的護理人員已和醫師討論當日病人之疼痛問題,其中向醫師報告病患疼痛改變情形最多,其次為和醫師討論是否增加病患止痛葯物劑量之需要。在處理癌症病患疼痛問題時,護理人員最常感覺到的衝突為擔心病患未獲得合適疼痛緩解,其次為擔心呼吸抑制,擔心給葯過多,懷疑病患疼痛是真的,及擔心成癮。 本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護理人員對癌症疼痛評估、藥物及非藥物性處置方式及其障礙因子,和臨床上常發生之專業性倫理衝突,可提供臨床實務及護理教育之參考,並建議加強護理同仁有關癌痛藥物、非藥物處置知識並設立完整之疼痛評估及處置記錄單,以加強臨床護理人員對病患疼痛評估及處置之能力及提昇癌痛之照護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藥物、運動及飲食一直被認為是控制血糖的三大要素。根據國內的研究報告顯示:運動對於降低血糖的確有立即性的效果,但長期成效並不顯著。對於服用固定劑量降血糖藥物的第2型糖尿病患而言,運動是否會改變飲食型態,進而影響長期血糖控制,尚未有研究報告。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探討第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的飲食型態。(二)探討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參與運動情境下,飲食攝取型態的改變。(三)探討在運動情境下,飲食攝取型態的變化與血糖變化的相關性。 以立意取樣法(purposive sampling)選取台北市某兩家區域教學級以上醫院符合選樣的16位第2型糖尿病患者為對象。每一位患者均接受12次不同運動強度(40%、60%、80% maximal workload)、(10分鐘、20分鐘、30分鐘、40分鐘)時間的跑步機運動,以二十四小時飲食回憶記錄法收集其中6次(80 % maximal workload、40分鐘)運動日與非運動日的飲食記錄;並以血糖機測試指端血糖值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資料分析採用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t test、paired t test、one-way ANOVA、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等。 研究結果發現:(一)第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的飲食型態,總熱量攝取平均為1998 kcal /day,蛋白質佔總熱量的16.0%,脂肪佔總熱量的34.1%,醣類佔總熱量的49.9%,而纖維素只有6.77公克。(二)在運動情境中,第2型糖尿病患者運動當天及運動前一天的總熱量攝取並無顯著差異;但在三大營養素的分配上,傾向降低醣類的攝取百分比,而以增加脂肪攝取百分比來代替,這種傾向以原本的攝食型態為高醣類攝食者和低脂肪攝食者最為明顯,達到顯著差異;另外纖維素攝取量則是顯著下降。(三)運動情境下,血糖下降量與總熱量差異之間並無統計上顯著相關。 依研究結果建議護理人員在衛教時,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運動下應特別強調,適當的醣類攝取、減少脂肪攝取及增加纖維素攝取的重要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有四:(一)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執行日常活動的耗氧量標準。(二)比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與健康人執行日常活動與運動測試中呼吸困難症狀之改變。(三)比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與健康人執行日常活動與運動測試耗氧量之差異。(四)分析影響日常活動耗氧量之因素。 以立意取樣法( purposive sampling )選取台北市某三家區域教學級以上醫院符合選樣條件之22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組),及18位依年齡、身高、體重相符配對之健康人(控制組)為對象。採問卷、日常活動(靜坐、站立、慢走、提重物走路與走上二層樓,共五項)及運動測試三種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資料分析採用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t檢定、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活動的平均耗氧量為:靜坐3.41(+0.82)ml?kg-1?min-1,站立3.67(+0.90)ml?kg-1?min-1,慢走10.06(+2.19)ml?kg-1?min-1,提重物走路10.28(+1.65)ml? kg-1?min-1,走上二層樓8.16(+1.36)ml?kg-1?min-1。(二)COPD組執行相同日常活動及運動測試時的呼吸困難指數確實比控制組高,顯示COPD組呼吸困難症狀明顯嚴重於控制組。(三)兩組個案在執行五項日常活動時耗氧量並無差異,但運動測試之尖峰耗氧量(VO2peak),COPD組13.90 (+2.93)ml?kg-1?min-1明顯低於控制組16.15(+1.86)ml?kg-1?min-1(p = 0.01),顯示COPD組心肺功能較控制組差。(四)在日常活動與運動測試之耗氧量與影響因素上,發現COPD組與控制組有很大差異。在日常活動中,控制組與現在抽煙史及生活型態有密切相關,顯示抽煙雖對健康人尚未造成生理上的影響,但已造成日常生活中無形的傷害;然而在COPD組無此發現,可能因為患者肺部生理功能已有障礙,且患者大都採靜態生活型態,故顯現不出相關性。 此外,COPD組肺功能障礙程度及呼吸困難程度與尖峰耗氧量有密切相關,尤其在呼吸困難屬中-重度的老年患者,不管其肺功能的嚴重程度,尖峰耗氧量都比輕度呼吸困難者低,顯示呼吸困難程度對尖峰耗氧量之影響比肺功能的嚴重度更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比較衛教方案與肌肉放鬆訓練處置在改善初次診斷為乳癌婦女手術一週內疼痛及焦慮的成效。研究採縱貫式前、後測類實驗法,針對台北市某兩家醫院一般外科病房內,初次診斷為第Ⅰ、Ⅱ、Ⅲ期乳癌接受乳房切除手術治療的婦女收案;採方便取樣隨機分配,分為衛教處置組(實驗組Ⅰ)、衛教加肌肉放鬆訓練組(實驗組Ⅱ)、以及控制組。於手術前一天、術後第一、二、三天及出院前一天,共五個時間點收案。研究工具為醫院焦慮憂鬱量表、症狀困擾量表、疼痛及焦慮數字量表、血壓值、脈搏次數及呼吸速率測量。資料以卡方檢定、配對t檢定、單因子及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三組病人皆經歷中度至重度術後疼痛強度,(2)三組病人手術前一天皆經歷高程度的焦慮,但隨著時間進展而降低,至出院前一天達低程度的焦慮,(3)接受肌肉放鬆訓練之病人,於每次接受該訓練前後之疼痛強度、焦慮程度、血壓值、脈搏次數及呼吸速率皆有明顯下降,且達統計意義,(4)衛教處置組與衛教加肌肉放鬆訓練組之病人其術後疼痛、焦慮及症狀困擾改善的程度皆較控制組多,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支持乳癌婦女手術期間的衛教處置及肌肉放鬆訓練方案,對接受手術急性期間乳癌婦女術後疼痛、焦慮及症狀困擾皆有意義地減輕,因此臨床護理照護中應有系統地給予衛教處置及肌肉放鬆訓練,以促進病人生活品質。 關鍵詞:乳癌婦女、術後疼痛、焦慮、症狀困擾、衛教、肌肉放鬆訓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疲憊是接受化學治療病患最困擾的症狀,為改善化學治療期間病患的疲憊問題,本研究目的為測試背部按摩與放鬆訓練在改善化學治療病患疲憊問題的效果。研究設計採類實驗法及前、後測縱貫式收集,以頭頸部及食道癌病患,依隨機分配方式將符案病患分配至對照組、背部按摩(實驗組Ⅰ)及放鬆訓練(實驗組Ⅱ),三組人數依序為17、15與14人,三組共46人,兩實驗組在化學治療期間,予連續三天,每天兩次,一次10分鐘的方案,前後測量生理反應及視覺類比量表(疲憊、症狀困擾、焦慮及憂鬱),對照組病患則接受目前病房之常規照護,三組在治療前及第三天,測量情緒量表之疲憊、焦慮、憂鬱次量表、症狀困擾量表及視覺類比量表,並以視覺類比量表測量每日變化。分析方法有:平均數、成對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重覆測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1)對照組之疲憊、症狀困擾、焦慮及憂鬱程度在治療第三天皆高於治療前,而每日的變化中,治療第二天及第三天疲憊的程度高於治療前;(2)接受背部按摩的病患在每次執行後之疲憊、症狀困擾、焦慮及憂鬱程度與生理反應皆明顯下降,而化療前與第三天之比較中,只有症狀困擾在第三天顯著高於化療前;(3)接受放鬆訓練的病患在每次執行後,其疲憊、症狀困擾、焦慮及憂鬱程度與血壓、呼吸次數皆明顯下降,而化療前與第三天之比較中,只有症狀困擾在第三天高於化療前,而疲憊、焦慮及憂鬱程度則反而下降,且憂鬱下降程度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4)對照組在化療第三天所測得之疲憊量表增加程度(比較於化療前)顯著高於按摩組,在憂鬱程度方面,對照組在化療第三天所測得之憂鬱量表增加程度(比較於化療前)顯著高於放鬆組。研究結果,背部按摩及放鬆訓練可降低化學治療期間病患之疲憊程度,使病患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