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2.172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血液腫瘤病患的治療經常需接受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注射,在治療過程中容易遭受感染的侵犯與威脅,本研究目的是希望了解與比較血液腫瘤病患使用無針式密閉系統裝置與一般注射帽在中心靜脈導管上相關血流感染率、服務滿意度、醫療成本上之差異及何者較具成本效益。 本研究採前瞻性隨機研究設計,針對台北市某醫學中心血液腫瘤專科性病房,接受中心靜脈注射治療的病患,以隨機分派方式分配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為使用無針式密閉系統裝置,對照組則接受一般注射帽處置。 總共收案28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4人,兩組診斷上以淋巴瘤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多,對照組的平均住院天數較實驗組多出3.9天(t=-.898; P=.378),兩組各項基本資料統計檢定結果分析,均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在導管血流感染方面,產生導管相關之血流感染有5人,兩組在導管相關的血流平均感染率上分別為實驗組1.3?、對照組1.95?,對照組感染率較高。受到感染的個案以白血病病人為多,有感染病患較未感染病患的平均住院天數多出11.8天(t=2.23; P=.035),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顯示有感染病患其住院天數較未感染者長。 在服務滿意度方面,對照組在注射接頭的重量、體積大小、外觀及顏色上,表達非常滿意者較多,但未有統計上顯著差異,在操作技術上實驗組感到非常滿意者較多,在使用前衛教上實驗組非常滿意者多於對照組,並有統計上顯著差異(t=2.841; P= .010),顯示實驗組病患對於使用前衛教較對照組滿意,在整體服務上兩組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醫療成本與效益分析上,實驗組的效益為92,018元,對照組是99,930元,每增加1人感染其就需增加115,755元。故雖然無針式密閉系統裝置其單價成本較高,但其醫療效益上較一般注射帽有成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於血液腫瘤病患高感染群,在導管照護上應適時應用避免感染的裝置,減少感染機會的發生,降低醫療成本的耗用與提升照護上的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微小創傷或稱最小傷害的手術如腹腔鏡手術已因應而生,且有愈來愈普遍的趨勢。腹腔鏡式脾臟切除手術因可減少出血量及降低住院天數,所以在國外已廣泛被使用,但目前國內有關此手術之成本評估卻匱乏,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比較經傳統式與腹腔鏡式兩種不同手術之成本結果差異,以作為未來醫療政策給付之參考。 本研究設計為兩組回溯性個案控制研究,以病歷回溯方式,收集某醫學中心自2000年6月至2004年4月因血液科疾病須接受脾臟切除手術之病患成本與結果資料。成本部份包括病房費、診斷費、治療費、手術麻醉費、藥劑費、特殊材料費等,而結果則包括住院天數、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手術後合併症、手術出院後再住院率等。成本項目的資料來源為研究機構之全民健康保險申請住院醫療費用。統計方法以SPSS/Windows 10.0版中文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方法(包括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以了解脾臟切除手術病患的基本屬性。另以chi-square test、 independent t-test進行兩組成本與結果之比較。 本研究共收集58位脾臟切除手術病患的資料,其中30位病患為傳統式脾臟切除手術,28位為腹腔鏡脾臟切除手術。傳統式脾臟切除手術個案中,以女性居多(n=21;70%),年齡以21歲以下居多(n=16;53.3%),平均年齡為29.2歲,教育程度以國中以下居多(n=17;56.7%),婚姻以已婚未婚佔各半(n=15;50%),有27位(90.0%)無任何慢性疾病。而腹腔鏡脾臟切除手術個案中,亦以女性居多(n=24;85.7%),年齡以21至40歲居多(n=21;46.4%),平均年齡31.5歲,教育程度以高中以上佔居多(n=19;67.8%),婚姻以已婚居多(n=18;64.3%),所有病患皆無任何慢性疾病。 在成本方面,兩組平均住院醫療總費用,腹腔鏡式手術(34,122.1元)略高於傳統式手術(31,057.8元),但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p =.077)。在結果方面,腹腔鏡式手術者的住院天數、手術出血量均高於傳統式手術者,但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p >.05);唯腹腔鏡手術的手術時間較長,且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p =.0001)。但兩組病患於手術後皆未發生任何合併症,與再住院的情形。 本研究結果發現,兩種手術方式除在手術時間有些微差異外,其於均無差異,表示兩種手術對於血液科疾病須接受脾臟手術切除之病患而言都是可行的。因此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須脾臟手術切除的病患另一選擇與決策者在健保支付制度修改時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冠狀動脈繞道術病患於術後身體症狀困擾以及對自己的活動能力缺乏信心,進而影響術後身體活動功能的進展,且有關病患在身體症狀困擾、身體活動功能及其自我效能之相關,尚未有文獻予以深入地探討,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乃探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病患於術前一日至術後三個月,其身體症狀困擾、身體活動功能及其自我效能三者間的變化及其相關性,以為病患術後之早期復原做準備。 本研究採描述性相關性之研究設計,從93年3月至94年2月,共計12個月,以立意選樣的方式,於臺中市某醫學中心之心臟外科病房選取初次接受冠狀動脈繞道術之病患,以病患基本屬性量表、身體症狀困擾量表、身體功能狀態量表與身體功能之自我效能量表分別於術前1日、術後十日內、術後1個月及術後3個月收集資料,符合收案條件者共計95人,最後完成資料收集者有65人。 研究結果發現:(1)本研究個案之平均年齡為62±11歲,總住院日數平均為15.2±5.1日,以男性病患(佔89.2%)居多。(2)病患之症狀困擾於術後十日內最高,至術後一個月已顯著改善,術後一至三個月逐步改善。(3)身體活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功能於術後十日內最低,術後一至三個月逐步進展,至術後三個月最高,但仍較術前為低且術後三個月仍有27.6%病患之身體活動功能處於失能狀態。(4)女性、已婚有偶者、身體質量指數愈低、功能狀態分級屬第三級以上及術後十日內者,其症狀困擾愈高。(5)年紀愈大、無運動習慣、功能狀態分級愈高及術後十日內者,其身體活動自我效能愈差。(6)年紀愈大、功能狀態分級愈高及術後十日以上者,其身體活動功能愈差。(7)症狀困擾與身體活動功能間為正相關,但無顯著差異(P = .273)。(8)身體活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功能呈正相關,並可預測身體活動功能之進展(P < .0001)。 冠狀動脈繞道術病患於術後十日內之症狀困擾最高、身體活動功能及其自我效能最低,至術後三個月仍有27.6%病患身體活動處於失能狀態,因此護理人員於術後十日內,必須教導病患術後日常活動及心臟復健運動之執行,並建議在病患出院後仍應持續督導及追蹤,以期促進術後身體功能之恢復。 關鍵字:冠狀動脈繞道術、身體症狀困擾、身體活動自我效能、身體活動功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先天性心臟病為兒童常見之健康問題,隨著醫療進步,多數的先天性心臟病病童皆能在兒童早期接受手術矯正,改善心肺功能。研究指出先天性心臟病童在手術後其運動能力可達到與正常兒童相等的程度,但其實際身體活動程度是否能與正常兒童一樣,需進一步瞭解,以避免日後因低身體活動造成慢性病。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先天性心臟病學童與健康學童的身體活動之差異。   本研究採個案對照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34位年齡介於9至12歲並已接受完全矯正手術之先天性心臟病兒童與34位健康兒童為對照組。以三日身體活動紀錄量表(3d-PA)為個案主觀身體活動評估工具,RT3 Tri-axial加速器為客觀身體活動評估工具,連續監測三天的身體活動。 結果發現先天性心臟病男童的三日身體活動紀錄量表和RT3之總身體活動量皆顯著低於健康男童(t=-3.39, p<.05; t=-3.43, p<.05),並且先天性心臟病男童的身體活動程度也顯著低於健康男童(t=-2.29, p<.05),而先天性心臟病女童與健康女童的三日身體活動紀錄量表和RT3之總身體活動量則無顯著差異(t=0.58, p=.57; t=-0.27, p=.79),以及身體活動程度也無顯著差異(t=-0.51, p=.61)。先天性心臟病男童與健康男童的中重度身體活動量和時間無顯著差異(t=-0.53, p=.60; t=-0.09, p=.93),先天性心臟病女童與健康女童的中重度身體活動量和時間也無顯著差異(t=0.83, p=.41; t=0.91, p=.37)。 本研究認為先天性心臟病兒童之身體活動低於健康兒童,應該鼓勵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從事更多身體活動尤其是中重度身體活動,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日後醫療人員在指導先天性心臟病童身體活動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居家護理師工作壓力及工作滿足感之相關性。研究目的包括:瞭解居家護理人員感受工作壓力源及壓力程度與工作滿足感的現況;探討居家護理人員背景資料的不同與其感受工作壓力源、壓力感受程度與工作滿足感之差異;分析居家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源、壓力感受程度及工作滿足感之相關性;以及找出影響居家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源、工作壓力感受程度及工作滿足感之重要因素。採量性研究之橫斷式相關性研究設計,以目前提供居家護理機構的現職居家護理人員且平均每月訪視量大於0次為研究對象,將台灣地區醫院型態194家、衛生所102家、獨立型態48家,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出居家護理機構,共寄出200份問卷,回收187份問卷,實際有效問卷共計163份(有效回收率81.5%)。研究工具乃為自擬結構式問卷,其效度CVI值達0.94以上,Cronbach’s Alpha值介於0.80-0.94之間。研究結果以SPSS10.0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目前台灣地區居家護理人員感受自護理專業技術方面壓力最大。以工作中常覺得有很多做不完的事為最大壓力感受程度。在工作滿足感方面則以對於工作中與單位同事相處最令人滿意。研究亦發現接受居家護理訓練課程及機構提供獎金制度情形與工作情境、護理專業知識方面壓力源呈顯著微相關,且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機構屬性、職稱、長照協會訪查等級與參與居家護理成長團體情形在病人照護、工作情境、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專業態度等壓力源皆有其差異性。機構提供獎金制度情形與機構屬性亦與壓力感受程度呈微相關。居家護理職前訓練、長照協會訪查與縣市督考結果、在職進修學制與工作滿足感亦有其差異性。此外,壓力感受程度與六大層面工作壓力源呈正相關。病人照護、工作情境與專業態度方面壓力源則與內外在、整體滿足感有顯著負相關。複迴歸分析發現專業態度與工作情境等方面工作壓力源能解釋居家護理人員壓力感受程度之40.1%的總變異量。而專業態度、居家護理職前訓練、居家個案百分比與縣市督考結果等方面工作壓力源則能解釋居家護理人員工作滿足感之21.8%的總變異量。 研究發現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感有其相關性。建議未來鼓勵居家護理人員參加居家護理成長團體、定期舉辦居家護理相關之在職教育以及督促護理紀錄電腦化,將有助於降低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滿足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傳統中醫發展蓬勃,實證中醫藥的研究報告持續增加,一般人對於中醫的接受度提高,但中醫治療疾病時常常需要相關性味的飲食配合,此種說法卻多數未經證實。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過敏性鼻炎患者接受中醫治療時,偏好攝取寒性食物與過敏性鼻炎症狀嚴重度間之關聯,以做為日後過敏性鼻炎中醫臨床治療及衛教之依據。研究中採橫斷式調查研究法,以方便取樣台灣北區某私立醫學中心之中醫門診,符合取樣標準之197位過敏性鼻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採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兄弟姊妹間排行第一位之個案罹患過敏性鼻炎的機率較高,兄弟姊妹人數愈多症狀愈輕,有過敏性疾病史的個案,臨床症狀得分與血清IgE總量及臨床症狀嚴重度與血清IgE總量高低都明顯較高,而男性血清IgE總量則明顯高於女性(p=.007)。過敏性鼻炎個案的血清IgE總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r=-.22),症狀得分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r=-.164)。個案攝取寒性食物攝取比例值愈高,血清IgE總量愈高(r=.178),寒性食物攝取比例值每增加1﹪,過敏性鼻炎重度臨床表徵增加1.047倍的機率(p=.006),肺脾氣虛型個案寒性食物攝取比例值每增加1﹪,會增加過敏性鼻炎重度臨床表徵1.109倍的機率(p=.023),寒性食物攝取比例值每增加1﹪,高血清IgE總量提高1.037倍的機率(p=.023)。寒性食物攝取比例值、個案過敏疾病史及過去曾經接受中醫治療經驗等三項解釋變項,最能解釋過敏性鼻炎臨床症狀嚴重度的變異量(R2=10.8﹪)。年齡、寒性食物攝取比例值、個案過敏疾病史及性別等四項解釋變項最能解釋過敏性鼻炎個案血清IgE總量高低的變異量(R2=13.1﹪)。因此研究結果發現過敏性鼻炎個案偏好寒性食物攝取者,有較嚴重的過敏性鼻炎臨床症狀表現及較高的血清IgE總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疼痛為癌症病患最常面臨的症狀,是多層面的複雜經驗,因此疼痛處理需要多方的處置方式,故本研究目的擬探討及比較癌痛衛教、癌痛衛教加伸展運動訓練與病房照顧對癌症病患疼痛改善的效果。 本研究從94年2月至94年6月,共4個月,於北部2所醫學中心之腫瘤相關病房選取研究對象,研究設計採類實驗法,以隨機分派將符案病患分為(1)衛教組,每天接受10-15分鐘的癌痛衛教方案並連續五天(實驗組Ⅰ,12人),(2)衛教+伸展組,每天接受15分鐘的癌痛衛教及執行15分鐘伸展運動連續5天(實驗組Ⅱ,12人),(3)控制組為接受一般病房常規照顧(12人),共36人,所有的個案在研究期間(共28天)接受4次評量,分別為前測(T0)、第6天(第一次後測,T1)、第14天(第二次後測,T2)、第28天(第三次後測,T3)。 分別以簡明疼痛量表-臺灣版(Brief Pain Inventory Short Form Taiwanese [BPI - T)])評估疼痛強度及疼痛干擾,疼痛及麻醉性止痛藥信念(Pain and Opioid Analgesic Beliefs Scale - Cancer [POABS - CA])評估研究對象之疼痛及麻醉性止痛藥信念、情緒量表簡明版(Profile of Mood State short Form [POMS-SF])及以10分數字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評估疲憊、焦慮與憂鬱情緒困擾。研究結果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重複測試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執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經過一個月的追蹤:(1)經過介入方案後,測量衛教+伸展組之過去24小時的疼痛干擾日常生活、情緒、與他人關係、睡眠及生活樂趣,有顯著改善;(2)兩組實驗組之研究對象在接受癌痛衛教後,不正確疼痛及麻醉性止痛藥信念得分減少與控制組得分比較,達到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癌痛衛教可改善癌患不正確的疼痛及麻醉性止痛藥信念,癌痛衛教配合伸展運動可減少研究對象之疼痛干擾,並增加癌痛病患的活動能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護理之家照顧服務員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之 相關研究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林薇莉 畢業時間: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 指導教授:盧美秀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院長 本研究目的在:一、了解護理之家照顧服務員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的現況及相關的影響因素。二、比較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和獨立型態的護理之家的照顧服務員其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的差異。三、探討照顧服務員之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對離職意圖的影響。本研究採橫段式的調查法,以結構式問卷,收集醫院附設護理之家和獨立型態護理之家的照顧服務員之組織承諾、工作滿足及離職意圖三種量表資料。研究對象資料收集時間為94年5月1日至5月31日,將全國超過50床的護理之家,分成北、中、南三區隨機抽取三分之一為研究樣本,共計發出問卷600份,回收307份,有效問卷則為266份(有效回收率44.33%),其中醫院附設護理之家11所,獨立型態護理之家9所。 研究結果顯示:1.照顧服務員的工作滿足(平均數3.63)組織承諾(平均數3.42)皆達中等程度以上,離職意圖則為中等程度以下(平均數2.35)。在工作滿足上,月薪與工作滿足有顯著的差異,月薪愈高工作滿足程度愈高;教育程度與組織承諾有顯著的差異,高中職照顧服務員的組織承諾高於其他教育程度者;而在離職意圖上,年齡、年資與離職意圖有顯著的差異,年齡愈大離職意圖愈低,年資愈久離職意圖愈低。2.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照顧服務員整體性的工作滿足高於獨立型態的護理之家,而整體性的組織承諾和離職意圖在不同型態的護理之家則無顯著差異。3.照顧服務員的工作滿足、組織承諾皆與離職意圖呈負相關,經逐步迴歸分析顯示,離職意圖最重要的預測因素為組織承諾,共可解釋36.1%的總變異量。 關鍵字:護理之家、照顧服務員、工作滿足、組織承諾、離職意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女大學生體重關注相關因子之探討---以雲林科技大學為例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江麗玉 畢業時間: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 指導教授:陳品玲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副教授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女大學生體重關注之現況及其相關因素,體重關注所包括的面向包括體重的變化、身體的滿意度、體重控制的態度、體重控制相關的行為,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受測樣本為大一至大四之女大學生,年齡18-26歲以全部取樣法進行抽樣,樣本數為2,029人,樣本回收率為57%,有效樣本為1,136人,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所得資料以皮耳森積差相關、卡方檢定、t-test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結果顯示體重的變化與身體質量指數(p=.00)有統計上顯著差異,體重增加者的身體質量指數高於體重沒有變化者;體重減少者之身體質量指數高於體重沒有變化者。過去三年有減重經驗者之體重的變化減少的比率例顯著高於沒有減重經驗者(p=.00)。 二、研究對象身體滿意度與年齡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p=.02),年齡二十歲以上者身體滿意度顯著高於二十歲以下者。身體滿意度與塑身媒體廣告之接觸頻率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曾接觸塑身廣告者之身體滿意度顯著較低(p=.00)。過去三年有減重經驗者,身體滿意度顯著較低。身體質量指數愈高,身體滿意度顯著較低。重要他人對身材評價平均得分愈高者,身體滿意度顯著較低。 三、研究對象體重控制態度與塑身媒體廣告之接觸頻率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p=.00),曾接觸塑身廣告者,體重控制態度顯著較強。過去三年有減重經驗者,身體質量指數愈高,重要他人對身材的評價平均得分愈高者,體重控制態度顯著較強;年齡、學院別及家庭社經地位與體重控制態度無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關鍵詞:體重關注、體重控制、身體滿意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比較坐式和非坐式工作型態婦女身體活動量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以橫段式調查法,針對某有線電視公司女性內勤職員(坐式工作者)32人與某私立高職教師(非坐式工作者)31人進行資料收集。以身體活動七日回憶法問卷(7-dPAR)、及三度空間身體活動監控器(RT3)測量個案身體活動量,並收集研究對象之血壓、身體質量指數(BMI)、檢驗空腹血糖、血清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血清三酸甘油脂(TG)濃度。收集之資料以SPSS 11.5版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統計方法有: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獨立t檢定(independent t-test)、費雪爾正確概率考驗(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test)和皮爾森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   研究結果發現:(1)坐式工作婦女在靜態收縮壓、空腹血糖和TG顯著的高於非坐式工作者。(2)RT3和7-dPAR所紀錄之個案一週的總身體消耗量(TEERT3,TEE7-d PAR)平均分別為229.4±18.9 kcal/kg/week和230.7±8.2 kcal/kg/week,兩組僅在TEERT3達顯著性差異,非坐式工作者在TEERT3明顯的比坐式工作者高。(3)婦女的TEERT3愈高者,其年齡、BMI、靜態血壓、TC、TG、LDL-C愈低,HDL-C愈高。婦女的TEE7-d PAR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無顯著相關。(4)非坐式工作型態婦女工作身體活動量顯著高於坐式工作者,婦女工作身體活動量愈高者,其BMI、靜態血壓和TG值愈低。(5)婦女工作時坐的平均時間愈長者,BMI和靜態收縮壓愈高,站的平均時間愈長,靜態收縮壓和TG愈低,而走動的平均時間愈長,BMI、靜態血壓和TG愈低。 研究結果顯示,非坐式工作型態婦女TEE與工作活動量比坐式工作者高,坐式工作型態之婦女在靜態收縮壓、空腹血糖和TG顯著高於非坐式工作型態之婦女,工作時身體活動量與工作時坐、站和走動的時間,皆與BMI、靜態血壓和TG有顯著相關。婦女TEE比工作時身體活動量對心血管危險因子的關係更明顯,故鼓勵婦女多增加總身體活動量。 關鍵字:身體活動量、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身體活動七日回憶法問卷、三度空間身體活動監控器RT3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