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14.94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探討影響慢性精神病患及其主要照顧者於照護品質滿意度之相關因素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李麗櫻 畢業時間: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 指導教授:謝佳容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研究目的:比較慢性精神病患及其主要照顧者於精神醫療服務使用時,照護品質滿意度之差異性和相關因素之探討。 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探索性研究,以結構式問卷調查法採立意取樣方式,以大台北地區某兩家精神科醫院的慢性精神病患及其主要照顧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完成收案共309位(包含:病患160名和家屬149名)。研究工具:包括:1.個案與主要照顧者基本屬性資料,2.病患疾病和整體整體功能評估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Scale; GAF) 3.照顧機構特性,4.威洛納精神醫療照護品質滿意度調查表-54 (Veroa service satisfaction scale, Vsss-54),此工具進行驗證,具有良好信度、內在一致性和建構效度。統計方法以SPSS 15.0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和分析性統計(包含t檢定、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和無母數分析)。 研究結果: 1.慢性精神病患年齡平均41.52歲,女性多,自我健康評價尚可,主要疾病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平均患病時間為15.13年。 2.主要照顧者平均50.68歲,以女性和高中畢業為主,照顧平均10.39年,自我健康評價尚好。 3.慢性精神病患對照護品質滿意度平均得分,以專業技能、服務效率、服務可近性等排序前三位,但對介入種類、訊息提供之滿意度較差;而主要照顧者對照護品質滿意度之排序相似。但當統計分成滿意與不滿意兩組時,於六個項度間皆具有統計顯著的差異。 4.主要照顧者對照護品質滿意度得分顯著高於慢性精神病患,且二者具有顯著性統計正相關。且當主要照顧者與病患感情愈好、與醫生、護士互動愈佳,則其照護品質滿意度愈高(r= .22, .58, .49; p< .05)。 5. 慢性精神病患對照護品質滿意度不受整體功能評估與疾 病因素影響。 6.因收案單位異質性不足,無法分析機構特性對受試者照護品質滿意度之相關因素,此為重大研究限制。 研究建議:透過此研究所呈現精神醫療服務使用者的照顧滿意度差異性,未來可做為增強照顧滿意度和提升精神醫療服務品質的参考;且於『以病患和家屬為中心』提供精神護理服務時,可針對滿意度各項度內涵,發展具有個別性的介入策略。 關鍵字:慢性精神病患、主要照顧者、照護品質滿意度、整體功能評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臺北地區35歲以上高中職女性教師更年期症狀、態度、 知識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陳偉華 畢業時間:97學年度第2學期 指導教授:廖媛美(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 副教授) 本研究為一橫斷式設計之描述性研究,以臺北地區高中職之35歲以上女性教師為母群體,採集束抽樣完成有效問卷482份。研究目的在探討35歲以上高中職女性教師更年期症狀、更年期態度、更年期知識與生活品質的現況,及生活品質的可能預測因子。 研究工具為一結構式問卷,所得研究資料以SPSS 15.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t檢定、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女性教師之平均年齡為44.26歲(±6.40),其更年期症狀標準化得分為10.91±10.24(範圍=0-46)分。更年期症狀發生率較多的前五項症狀依序為:感覺疲倦或缺少活力、肌肉關節痛有、不容易入睡、容易發怒、容易激動及頭痛,最少發生的症狀為無故哭泣。泌尿道症狀方面,287位(71.0%)女性教師有一項或一項以上之泌尿道症狀。更年期態度標準化得分為44.91分(±5.64),(範圍=23-58分),整體更年期態度趨向正向。更年期知識標準化得分為21.54分(±4.46)(範圍=0-35),整體更年期知識量表中,更年期保健與荷爾蒙替代療法相關知識層面題目得分偏低。SF-36台灣版測量八個層面之生活品質(範圍= 0-100分),身體生理功能層面分數平均得分為86.51±15.63、因身體生理問題所導致的角色功能受限分數平均得分73.70為±37.52、身體疼痛分數平均得分為81.87±16.64、一般健康狀況分數平均得分為57.60±18.43、活力分數平均得分為54.05±17.70、社會功能分數平均得分為76.08±17.57、因情緒問題所導致的角色功能受限分數平均得分為70.30±39.20、心理健康分數平均得分為61.92±14.98。整體而言,女性教師之生活品質得分以身體生理功能層面分數為最高,活力層面分數為最低。 年齡、有無規則運動、更年期症狀、更年期態度及更年期知識為生活品質的可能預測因子,整體可解釋的變異量為22%。 本研究結果可為學校健康照顧者瞭解到女性教師生活品質之可能預測因子,並制定相關健康政策與有提供合宜的資訊,以提升女性教師更年期相關知識,使其能保持正向之態度因應更年期及選擇合宜方式處理更年期症狀,以維持更年期階段良好之生活品質。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護理人員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的相關性及其影響因素,護理人員睡眠品質不佳是一個現存的問題,而增加身體活動量可以改善睡眠障礙及提升睡眠品質。採量性橫斷式研究設計,以過去一年身體活動量表(TASPA)、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標量表(PSQI),對台北市某醫學中心814名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等呈現描述性統計,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層次分析、階層迴歸分析進行推論性統計。 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量平均值為17067.6 MET-min-wk,絕對身體活動量平均值為1591.1 Kcal/day。身體活動分類以工作身體活動量最高,平均值為8473.4 MET-min-wk,休閒運動身體活動量最低,平均值為426.5 MET-min-wk。 二、研究對象的睡眠品質得分介於0至18分,平均值為7.39分,睡眠品質良好者占33.4%,睡眠品質不良者佔66.6%。 三、身體活動量會因有無子女、不同婚姻狀況、職稱、工作單位、輪班狀況、目前上班別而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的壓力狀況愈大、自覺健康狀況愈差者,身體活動量愈大。 四、睡眠品質會因教育程度、職稱、輪班狀況、目前上班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的年齡愈大、工作年資愈資深、最小子女年齡愈大、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壓力狀況愈小,其睡眠品質愈好。 五、研究對象之身體活動量、絕對身體活動量者與睡眠品質得分呈現顯著正相關。身體活動分類中的工作身體活動量、輕度身體活動量愈高,睡眠品質愈差。 六、研究對象的部門階層、個人階層不同在睡眠品質上無顯著差異。 七、職稱、自覺健康狀況、壓力狀況、工作身體活動量、交通身體活動量及輕度活動身體活動量等變項,可預測睡眠品質的總變異量達30%。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護理人員應養成規律休閒運動的習慣,及尋求適合個人身心放鬆的方法,醫院管理部門應注意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對睡眠品質的影響,以排班方式、工作調配、增加人力資源等,避免因工作造成的睡眠問題。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探討腹式呼吸訓練對改善併有憂鬱症狀的冠心病病患之心率變異性與憂鬱情形的成效,並進一步探討介入後心率變異性變化與憂鬱情形改變是否相關。本研究收案對象為北部某家醫學中心與某家區域教學醫院心臟內科門診經醫師轉介之併有憂鬱症狀的冠心病病患共62位,所有個案經過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中文版)測量後,篩選出62位憂鬱得分大於10分之個案,進行隨機分配組別,將個案分為接受腹式呼吸訓練(實驗組)與未接受腹式呼吸訓練(對照組),兩組個案均需接受個人健康問卷與心率變異性測量。實驗組接受腹式呼吸訓練和腹式呼吸訓練日誌記錄共計四週,整個腹式呼吸訓練過程為居家訓練,每日練習三次,每次十分鐘,並每二週實施心率變異性測量、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中文版)和個人健康問卷測量;對照組-研究人員每週進行一次電話諮詢與關懷,共計四週,四週後實施心率變異性測量、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中文版)和個人健康問卷測量。所得資料以 SPSS 15.0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與檢定。 研究結果顯示:1.實施腹式呼吸訓練之前中後測的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中文版)得分,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F =19.82, p < .001),個人健康問卷得分,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F =8.904, p < .001)。2.實施腹式呼吸訓練之前中後測的心跳、心率變異性在統計學上均無顯著差異。3.心率變異性變化量與貝克憂鬱量表得分在統計學上無顯著相關;心率變異性變化量與個人健康問卷得分在統計學上均無顯著相關。 藉由本研究結果得知腹式呼吸居家訓練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病患的憂鬱情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在職工作之心臟衰竭病患的疾病知識、自我照顧行為與睡眠品質結果之相關性,以作為確認國內仍在職工作之心臟衰竭病患自我照顧行為之現況,以建立此類病患自我照顧相關之資料參考。本研究收案對象為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心臟衰竭門診病患共50位,以結構式問卷分疾病知識、自我照顧行為、睡眠品質等三部份填答,並運用心率變異測量儀紀錄患者之心率變異度。所得資料以 SPSS 16.0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與檢定。 研究結果顯示:1.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在疾病知識方面之認知程度不高,其整體知識總平均得分僅有7.5±3.9。2.年齡、教育程度與疾病知識以及教育程度與自我照顧行為在統計上達顯著差異(p< .05)。3. 整體性自我照顧行為與整體性疾病知識呈現正相關(r = .54, p< .01)。4.研究對象之基本屬性與睡眠品質在統計上均未達顯著差異,但其中NYHA疾病分級與白天嗜睡情形在統計上達顯著差異(p< .05)。5. 研究對象之HRV與睡眠品質好壞及白天嗜睡情形均無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藉由本研究結果能讓護理人員知道病患實際上的專業需求,並在適時適切的護理時機下,協助患者產生動機及認知到自我照顧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使其能與疾病共存,進而達到良好的自我照顧。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轉譯「青少年生存理由量表(The Reasons for Living Inventory for Adolescents; RFL-A)」成「臺灣版青少年生存理由量表(The Taiwanese Version of the Reasons for Living Inventory for Adolescents; TRFL-A)」,並建立轉譯後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方式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選取台北市二所市立國中及一所國立高中、一所綜合高中共計376位青少年,並於台北市某專科醫院及醫學中心招募32位經由專科醫師診斷有憂鬱症狀之12~20歲青少年個案,作為驗證量表效度之對照組,整體研究所收受之受試者共計408位。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包括(1)個案基本資料、(2)臺灣版青少年生存理由量表(The Taiwanese Version of Reasons for Living Inventory for Adolescents; TRFL-A)、(3)中文版自殺意念量表(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uicidal Ideation; PANSI-C)。資料分析包括以Cronbach’s α係數以及折半信度檢定轉譯量表的內在一致性;求得可信賴的專家效度(CVI)值後,再進行因素分析分析出量表的因素結構,最後以聚歛效度、對照團體法檢定轉譯後量表的效度。 研究結果發現,在信度方面,本研究轉譯之「臺灣版青少年生存理由量表(TRFL-A)」的Cronbach’s α係數值為.95;家庭的支持與互動分量表(Famaily Alliance)的Cronbach’s α係數值為.93;對自殺的恐懼程度(Suicide-Related Concerns)分量表的Cronbach’s α係數值為.94,自我滿意暨自我接納程度分量表(Self-Acceptance)的Cronbach’s α係數值為.92,對未來樂觀正向的態度分量表的Cronbach’s α係數值為.87,同儕的支持與脈絡分量表的Cronbach’s α係數值為.88;本量表的折半信度為.94;顯示量表具有良好之內在一致性。 效度方面,本研究以因素分析發現與原量表一致的五個因素,聚歛效度方面,與中文版自殺意念正向分量表(PANSI-PI)的相關係數為.94,(p<.0001),對照團體比較方面,臨床組與社區組得平均得分差異為十八分,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t=0.034, p<0.01)。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初步轉譯之「臺灣版青少年生存理由量表(The Taiwanes Version of Reasons for Living Inventory for Adolescents; TRFL-A)」適合的信度及效度,希望協助國內護理研究以及醫護人員能夠從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正面觀點探討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體音樂治療於改善失智症老人症狀在躁動行為之成效。 方法:本研究為實驗性研究,採隨機取樣。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的團體音樂治療介入措施,每次半小時,每週兩次,共計12次之團體音樂治療,而對照組維持一般日常生活活動。並於音樂治療介入前一週,音樂治療介入後的第三週、第六週及活動結束一個月後追蹤進行測量,以GEE分析探討兩組在組別及測量時間之差異。 結果:實驗組參與音樂治療的失智症老人,在介入措施後第三週、第六週及活動結束一個月後追蹤,躁動行為皆有減少(p < .001)。 結論:音樂治療能減少失智症老人躁動行為的症狀,建議可將團體音樂治療納入機構常規活動中。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結構性問卷為工具,經實際訪談、電話訪談、病患自我報告,對首次接受化療乳的乳癌病患進行縱貫性研究調查。研究目的,在藉由長期追蹤乳癌病患於輔助化學藥物治療前到化療中程至化療末期過程的疲憊程度與睡眠品質變化及其相關性與影響因子,期望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日後醫護人員在照護此類病患時之依據,與合適性護理。共收40位乳癌病患,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人資料表、台灣版簡明疲憊量表、台灣版安德森症狀量表、Epworth嗜睡量表、睡眠日誌、計步器。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及廣義性估計方程式來進行分析。結果: 1疲憊發生率、嚴重度及干擾程度於開始化療後顯著增加。化療前一週有異常疲憊者是32%,治療後爬升至92-100%。第一次與第三次化療後疲憊高峰是在化療後2天,但第六次化療後第一天達高峰;化療期間的疲憊軌跡未隨後續治療增加;於高峰期後之後逐間下降直到下一個療程之後。整體而言平均疲憊嚴重度化療前是輕度,化療後一週內是中度。2.整體睡眠品質不良百分比化療前是38%,化療後58-75%。於化療期間睡眠效率降低睡眠潛伏期延長,總臥床時間增加,主觀睡眠品質良好程度降低。整體睡眠品質不良百分比化療前是50%,化療後58-75%。第一次化療後一週睡眠品質相較於其他療程比較差。3. 影響平均疲憊程度相關因子;不同疾病期別平均疲憊程度不一致。日間嗜睡程度高、症狀困擾程度高,低血紅素、主觀睡眠品質差伴隨較高疲憊程度。以上相關因素逐步回歸分析後,可解釋平均疲憊程度總變異量64%。4.化療期間影響主觀睡眠品質相關因子;睡眠效率好、實際睡眠時間長、平均夜醒來次數少、日間小睡時間少、平均疲憊程度低,較好的主觀睡眠品質。以上5個變項可解釋平均睡眠品質良好程度總變異量49.2%。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住院病人和醫療人員對病人權利之重視程度,並比較其重視程度之差異,以及住院病人對病人權利獲得程度與醫療人員執行程度之差異。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例,針對七個有收住院病人之院區,採隨機抽樣方式選取個案,自98年3月16日起至98年3月31日止,經過聯合醫院之IRB審核通過,並取得院方同意後,進行資料收集,此期間共發出問卷600份(醫療人員300份、住院病人300份),回收問卷583份,回收率97.2%,總計有效樣本541份(醫療人員283份、住院病人258份),有效回收率為90.2%。研究工具採自擬「病人權利量表」,本量表經信效度檢定,效度採專家效度和建構效度,信度採內在一致性檢定,Cronbach’s α值為 .90。 本研究結果:1.醫療人員對病人權利重視程度(M=4.52, SD=0.66)明顯比住院病人(M=4.28, SD=0.86)高,顯示醫療人員比住院病人更重視病人權利。2.醫療人員對病人權利執行程度(M=4.13, SD=0.96)明顯比住院病人(M=3.67, SD= 1.18)獲得程度高,且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顯示病人與醫療人員之間的訊息交換出現障礙,易影響醫病關係,及降低服務滿意度。3.住院病人對病人權利重視程度比獲得程度高,且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t=8.39***,差値=0.15),顯示病人期望的比實際獲得的高,此易造成病人的不滿,値得注意。醫療人員對病人權利之重視程度高於實際執行程度,且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t=10.54***,差値=0.08)。此應進一步探討為何重視但卻未執行。4.病人之年齡越大、教育程度越低、有宗教信仰及社經地位較低者對病人權利重視程度較低,重症加護單位的病人對病人權利獲得程度最低;醫療人員之年齡越大、男性、醫師及臨床工作年資未滿1年及7~9年者對病人權利重視程度較低,重症加護單位的醫療人員對病人權利重視程度及執行程度最高;臨床工作越資深者對於病人權利執行程度越高。 住院病人對病人權利重視程度比獲得程度高,可能造成對權利獲得的不滿,對治療服務不滿,增加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値得關注。醫療人員對病人權利重視程度比執行程度高,表示醫療人員未執行自己認為應該提供給病人的權利,其中影響因素很多,可能是醫院的政策與制度、病人未要求,醫療人員不知如何做、沒時間做等等,此須再進一步探究。値得讚許的是,醫療人員比住院病人對病人權利重視程度高,但住院病人獲得程度卻比醫療人員執行程度低,因此未來應該更積極去思考,如何讓醫療人員能落實執行所重視的病人權利內容。未來各醫療機構可利用本研究所擬之病人權利量表,了解病人權利落實情形,並針對未執行事項,研擬配套方案,使病人和醫療人員對病人權利的重視、獲得和執行間取得平衡,相信對於未來的醫病關係、醫療照護品質和病人服務滿意度會有提升的作用。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以照顧管理專員的觀點運用現象學方法,檢視我國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照顧管理專員對個案管理服務、組織定位及工作情境面臨困境之看法。訪談對象是以北、中、南及東部四家具有特色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督導和照顧管理專員共8位為研究對象。 研究設計是透過深入訪談方式收集資料,並將訪談所得的結果完成逐字稿後,採內容分析法。先將相同意義的字句歸納成「細類目」,再將有連貫意義的「細類目」歸納成「從屬概念」,再將「從屬概念」歸納成四個「主概念」。最後將「細類目」與逐字稿內容做成交叉表,瞭解個案看法出現之頻次,並分析內容。經分析、歸類出「體察個案管理服務對於實務的衝擊」、「察覺個人專業能力的重要性」、「察覺妾身不明與未來的不確定感」與「體察業務推動過程的阻力」四個主要概念;而後衍生出13個從屬概念;在這13個從屬概念中又細分出40項細類目。 研究發現在「體察個案管理服務對於實務的衝擊」中,照顧管理專員紮根基層的深入性及宣傳不足,致使服務開發受到限制;而服務審核標準嚴謹度不足及資訊系統不符需求,往往造成服務供給的差異。在「察覺個人專業能力的重要性」中,照顧管理專員必須藉由不同的進修方式或同儕間學習,以獲得自己對專業與能力的認同。在「察覺妾身不明與未來的不確定感」中,由於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是政府近期逐步推動的計畫,在人員的晉用標準及服務標準的內涵方面,讓人員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壓力及負荷。在「體察業務推動過程的阻力」中,在行政面上由於行政流程的繁冗及缺乏主管機關的支持;在制度面上,缺乏穩定的財源經費、薪資福利的缺乏,造成人員穩定度不高而直接影響業務的推動。 研究建議在臨床實務若能建立照顧管理專員證照制度,讓照顧管理專員都能經過精細的規劃與培訓目標,並能取得專業證照,將可受惠更多層面需要長期照顧服務之廣大民眾。在護理教育上,應長期照護相關課程納入醫療相關教育體系中的養成教育,以培養更多醫療相關領域人員正確的知識;及繼續教育的內涵則需依各中心照顧管理專員不同的需求,規劃兼顧理論與實務之照顧管理人員培訓計畫。在護理研究上,可以中央政策制定者的觀點與基層執行者的觀點同時進行比較,採質、量性研究方式並行研究,期使研究結果之資料呈現上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