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68.16

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 自發性腦出血是引起台灣中壯年及老年人死亡和殘障的重要原因之一,並且會對病人及其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衝擊。1992年統計資料指出,台灣35歲以上民眾每10萬人每年約有73人會發生自發性腦出血,而腦出血病人一個月內的死亡率高達26-30%。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自發性腦內出血病患接受腦部手術後的療效及醫療資源使用,並進一步研究各項影響病人預後及醫療資源使用的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性的次級資料分析,利用1996到2009年全民健保資料庫的資料,分析其中患有自發性腦出血(ICD-9:431)並接受腦部手術(OP code:01.39)19,321人之住院就醫紀錄。以SPSS 20.0版統計軟體,利用卡方、獨立樣本T檢定、對數及線性迴歸分析和存活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及驗證假說。 研究結果 台灣自發性腦出血發生率是每十萬人有44.76人,其中超過45歲的民眾腦出血發生率逐年下降,但是年齡小於45歲的年輕型中風病患發生率卻逐年上升。腦出血病患接受腦部手術的比例是13.7%,當次住院手術死亡率是24.5%,手術後住院併發症發生率是42.7%。平均住院天數27.2天,平均醫療總費用是316,142元,14天和30天再入院率分別為28.2%和35.3%(與腦出血相關則分別為12.8%和13.7%)。一年內死亡率為30.6%。高服務量醫院有較低當次住院死亡率(OR=0.60,95%CI=0.51~0.70,P<0.001)以及14天、30天再入院率。在醫學中心接受手術治療的病患其住院天數及醫療總費用較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高。 結論 自發性腦出血病患,在高服務量醫院接受手術治療,會有較低的當次住院死亡率、14天、30天再入院率以及較高的照護併發症發生率、當次住院天數和住院醫療總費用。男性、年齡越大、低社經地位和CCI分數1分以上,都會增加病患腦出血手術後一年內的死亡率與醫療資源使用。本研究結果,可以讓醫療主管機關作為參考,以改善腦出血手術病患的醫療品質並降低醫療資源使用。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研究目的 根據統計資料,罹患卵巢癌、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的人數,發現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台灣卵巢癌的發生率佔婦女癌症之第三位,僅次於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但卻是婦癌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然現今癌症治療不只著重存活率,病人身心理狀況、適時照護,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已成為醫療照護品質重要指標。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類神經網路(ANN)、邏輯斯迴歸(LR)及比例風險迴歸(COX)分析找出之重要因子,以利醫療團隊於醫學的應用領域,故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目的一:利用效益指標比較三種預測模式(Forecasting Models)之準確性 目的二: 利用全域敏感度分析(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評估婦科癌症患者焦慮或憂鬱症重要預測因子之權重。 研究方法 本研究架構以「全民健康保險學術資料庫」為研究樣本,採回溯性研究設計,研究期間為1996至2010年,研究對象為年齡≧18歲的婦科癌症病人,並以ICD-9-CM代碼180、182、183為篩選研究對象,樣本數共6,801人。並利用病人特性、醫療機構特性來探討婦科癌症病人焦慮或憂鬱症之重要影響因子,另外利用類神經網路、邏輯斯迴歸與比例風險迴歸,比較婦科癌症病人焦慮或憂鬱症的準確性。 研究結果 本研究利用類神經網路(ANN)、邏輯斯迴歸(LR)與比例風險迴歸(COX)作為預測模型之建構,並使用13個變項,結果顯示類神經網路預測模式優於邏輯斯迴歸(LR)與比例風險迴歸(COX)預測模式。婦科癌症病人焦慮或憂鬱症的準確性,在敏感性部份類神經網路、邏輯斯迴歸(LR)與比例風險迴歸(COX)分別為67.23%、2.90%與52.02%;陰性預測值(NPV)分別為84.04%、66.91%與0.00%;準確性(Accuracy)分別為81.19%、66.36%與17.32%;在AU-ROC曲線分別為88%、53%與26%。整體而言類神經網路(ANN)表現優於邏輯斯迴歸(LR)與比例風險迴歸(COX)預測模式。 結論與建議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證明類神經網路預測模式是優於邏輯斯迴歸和比例風險迴歸模式。故醫學相關研究可多運用此模式做為臨床的評估及決策參考,找出最重要的預測因子,以提升醫療品質。 關鍵詞: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焦慮症、憂鬱症、類神經網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 海洋性貧血(Thalassemia)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在臺灣約有4%的國人為甲型海洋性貧血(α-Thalassemia)帶因者,而乙型海洋性貧血(β-Thalassemia)帶因者至少占總人口數之1.1%。定期輸血且每天使用排鐵劑是目前治療重度海洋性貧血的主流方法。而此種治療方式需要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且往往對家庭帶來龐大的心理及經濟壓力。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下列三點: 一、探討重症海洋性貧血趨勢分析及相關影響因子。 二、探討重症海洋性貧血罹患焦慮或憂鬱症之相關影響因子。 三、探討重症海洋性貧血罹患焦慮或憂鬱症之醫療資源耗用及存活之差異性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國家衛生研究院釋出之「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之次級資料來源,採用百萬歸人檔資料,研究之樣本為1996年至2010年間健保住院、門診申報資料,主卅次診斷為重症海洋性貧血(ICD-9 2824),共798,823人次,經百萬歸人後總計為4,657例,研究期間為15年,本研究利用SPSS Version 20.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執行統計分析,分為描述性統計(包括平均值、標準差及次級分配與百分比)與推論性統計(包括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Logistic回歸分析、ES研究分析、GEE研究分析及K-M存活分析)等統計方法。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闡述如下: 一、重症海洋性貧血的女性病患從1996年的57.1%顯著的增加至2010年的65.0%,其平均 年齡為34歲,以18-64歲占3,371例(72.4%)為最多,且從1996年的42.9%顯著的增加至2010年的76.1%,疾病嚴重度以0分所占比率(87.8%)為最多,在臨床特性中有糖尿病為主要合併症佔425例(9.1%),有罹患焦慮或憂鬱症佔826例(17.7%),且有罹患焦慮或憂鬱症從1996年的22.4%顯著的下降至2010年的4.4%;在醫療機構特性中,以醫學中心所占比率為最多;存活佔4, 224例(90.7%),從1996年的75.5%顯著的增加至2010年的94.4%。就盛行率之趨勢變化,其研究結果從1996年的每十萬人口0.24增加至2002年的2.12,但之後則有逐年下降之趨勢,至2010年下降至0.78 (P<0.001)。 二、重症海洋性貧血在罹患焦慮或憂鬱症之各個變項中(人口學特性、臨床特性、醫療機構特性、時間特性等變項),同時亦以PSM配對分析其重症海洋性貧血在罹患焦慮或憂鬱 症之各個變項,研究結果發現:只有性別、年齡、醫院服務量、醫師服務量及醫院層級之變項有其顯著差異(P<0.001)。 三、醫療資源耗用部分,研究結果發現:有罹患焦慮或憂鬱症之住院費用、門診費用、住院次數、門診次數及住院天數皆較高於無罹患焦慮或憂鬱症。再者隨著時間變化,有罹患 焦慮或憂鬱症之平均住院費用、平均門診費用及平均住院天數,其改善幅度為小至中幅 度增加;而相對的有罹患焦慮或憂鬱症之平均住院次數、平均門診次數,其改善幅度為小至中幅度下降。 四、存活狀況分別為:有罹患焦慮或憂鬱症其平均存活月數為72.0±4.5月,無罹患焦慮或憂鬱症其平均存活月數為41.1±3.9月,其存活月數以有罹患焦慮或憂鬱症高於無罹患焦慮或憂鬱症。而有罹患焦慮或憂鬱症的存活率在第一年為97.1%、第二年為89.9%、第三年為79.7% (P<0.001);相對於無罹患焦慮或憂鬱症的存活率在第一年為71.6%、第二年為58%、第三年為49.4% (P<0.001),二者間的存活率皆有顯著性的差異。 結論與建議 重症海洋性貧血1996-2002年盛行率有逐年增加之趨勢,2002-2010年則有逐年下降之趨勢,而有罹患焦慮或憂鬱症之醫療資源耗用,其改善幅度皆為小至中幅度的增加,且有罹患焦慮或憂鬱症其存活月數較高。面對這研究結果之顯著現象,建議隨著醫學的進步,重症海洋性貧血患者生命的延長、社會適應的問題也愈來愈重要,醫療供給者應有適當的介入性措施,讓家屬與病人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適當的控制醫療資源使用狀況,進而為家屬與病人及社會創造雙贏的局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 結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占全球癌症發生率的9%,國內早期發現的比率只有10%,35%在發現罹患癌症時已經轉移。而癌症的治療方法日新月異,隨著醫療科技和技術進步,更需去探討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所產生之醫療耗用,是否對於結腸直腸癌病人的預後有達預期效果。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結腸直腸癌手術病人接受化學治療有無,其人口學、癌症特質和治療特質情形、不同化學治療模式對復發、整體存活之影響、有無接受化學治療對醫療資源耗用之影響、化學治療完整性與否對復發、整體存活及醫療資源耗用之影響。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一回溯性研究。收案對象為南部某家醫學中心,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31日止在個案醫院確診為原發性結直腸癌(ICD_9_CODE:153-154)之病人,並接受初次結直腸腫瘤切除手術的病人為樣本。研究資料來源有病歷審查、該醫院住院醫療費用申報檔、行政院衛服部資料庫死亡檔、該醫院之癌登資料檔。利用SPSS 20.0統計軟體,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COX 比例風險回歸、線性迴歸分析、邏輯迴歸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結腸直腸癌病人平均手術年齡為64.89歲、當次住院天數平均17.64±9.9天,當次醫療費用161,101±97,340元,術後輔助性化療有68%發生復發比例高於未復發病人、AJCC 分期第Ⅲ期復發的機會是第0~Ⅰ期的3.88倍(OR:3.88,95 %CI=1.66~9.07)。有神經周邊侵犯復發的機會是無神經周邊侵犯的1.68倍(OR:1.68,95 %CI=1.14~2.47)。相較於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後死亡情形,手術年齡≧75歲病人是<65歲的1.77倍(OR:1.77,95 %CI=1.26~2.50)。AJCC分期第Ⅲ期死亡風險是第0~Ⅰ期的1.75倍(OR:1.75,95 %CI=1.02~3.01)。醫療資源利用部分,AJCC 分期、淋巴結侵犯有顯著差異(P<0.001、P=0.003),AJCC 分期愈差則醫療費用花費愈多。而AJCC分期第Ⅲ期在術後接受完整之輔助性化學治療有57.0%,高於第Ⅱ期的39.1%,注射型化療藥物於在術後接受完整之輔助性化學治療比例佔61.2%高於口服型的38.8%,有神經周邊侵犯病人的復發機會是無神經周邊侵犯病人的2.60倍(OR:2.60,95 %CI=1.22~5.52)。有達化療完整性病人復發的機會是未達化療完整性病人的5.10倍(OR:5.10,95 %CI=1.37~19.01)。有復發病人接受完整性輔助性化學治療後死亡風險是無復發的11.94倍(HR=11.94,95 %CI=6.43~22.18)(P <0.001)。 結論與建議 AJCC分期愈差,則復發及死亡風險愈高,相對的,醫療資源花費也越多,以存活和醫療資源利用情形來看,早期檢查、早期發現為重要的預防政策。然而,有接受完整性化學治療病人之復發及死亡風險竟然皆高於未完整治療者,值得後續之研究。 關鍵詞 結直腸癌、輔助性化學治療、療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動機 過去台灣很少有研究針對女性特有子宮頸癌做全國性長期追蹤探討,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確診子宮頸癌病人的整體變化趨勢,後續併發精神疾病和其整體醫療利用及存活之情形。 研究方法 研究資料來源為1996~2010年全民健保資料庫,採回溯性次級資料縱貫研究,研究對象為ICD-9-CM診斷碼前三碼為180,來篩選出子宮頸癌患者。而焦慮症組是以 ICD-9-CM診斷碼為300.0X-300.9X,但排除3004;憂鬱症組是ICD-9-CM診斷碼為296.2X,296.3X,300.4,311.X;焦慮合併憂鬱症組則是診斷碼含以上兩組診斷碼者,其他則為「無精神疾病組」。以SAS 9.3版進行研究樣本傾向分數配對,使用SPSS 20.0版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 一、 研究樣本共3,664人,平均年齡為53.5 ± 15.0歲,其中僅有焦慮症有862人(23.5%),僅有憂鬱症有149人(4.1%),罹患有焦慮合併憂鬱症有349人(9.5%)。新診斷子宮頸癌盛行率由1996年的94.8/每十萬人口,顯著下降到2010年的22.2/每十萬人口,改變率為-76.58%。 二、 經多變量分析,對併發精神疾患之情形,年齡有負相關傾向(OR:0.99, p = 0.07),化療及醫院服務量為顯著負相關(OR:0.67, p = 0.001;OR:0.99, p = 0.001),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與醫學中心就醫相比為負相關(OR:0.76, p < 0.05)。經傾向分數配對後,與無精神疾病的病人相比,精神疾病組病人確診後一、三、五年的後續門診次數顯著多16.5次、17.8次、18.5次(p < 0.001),門診費用僅有第三年顯著多11,722.8元(p = 0.03),住院天數無顯著差異,住院費用在第一、五年反倒分別顯著少14,799.4元、42,355.8元(p < 0.05),最後在總醫療費用部分,第三、五年分別顯著多20531.6元及15,232.5元(p < 0.05)。與無精神疾病組相比較,精神疾病組一、三、五年與整體存活月數顯著較高(67.9% vs. 89.3%, 41.1% vs. 67.8%, 26.0% vs. 50.3%, p < 0.001)。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子宮頸癌個案數隨時間逐漸下降,可見子宮頸抹片篩檢推廣有其成效,但整體來看有近四成病人有精神疾患,年紀越輕是罹患精神疾患之傾向,而化療與醫院特性對精神疾患有不同的影響程度,併發精神疾病者雖然門診就醫次數較多,但存活狀況較好,因此臨床照護人員推廣子抹篩檢與適度關心罹癌病人對整體預後有其幫助與價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 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症。台灣由於經濟的發展及公共衛生的進步,使得國人平均餘命延長。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加上缺乏適當運動的習慣,以致罹患冠狀動脈阻塞心臟病的人數與日俱增。由本土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國人冠狀動脈心臟病流行比率約4∼8%。換言之,每10到25人極有可能1人罹患冠心症。根據2013年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心血管疾病位居的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每十萬人口約有76位死於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中又以冠狀動脈心臟病占最大多數(Nicholas,2013)。冠狀動脈阻塞心臟病好發於壯年及老年人口(M.G. Marmot,2005)。治療不僅耗費國家的醫療資源,對於社會或家庭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計(J LY,Liu.,2002)。 冠狀動脈疾病的治療,一直不斷地在發展。從藥物治療、冠狀動脈氣球擴張整型術到血管支架的置放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都有相當的成效。傳統支架很容易產生再狹窄的現象,導致半年內病患血管再度狹窄機率高達20%至25%。國外的研究顯示對於多條冠狀動脈阻塞的病患,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比傳統支架有較好的結果跟效益。然而塗藥支架的發展,可降低傳統支架引起的病灶再狹窄比率。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比較多條冠狀動脈阻塞病患的治療方法、治療成效與醫療資源耗用的相關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 研究樣本是擷取南部某一區域教學醫院2009年至2013年間,經診斷為多條冠狀動脈阻塞心臟病之病人,且接受單一種治療。治療方法係為接受冠狀動脈氣球擴張整型術並裸支架163位、塗藥型支架89位、冠狀動脈繞道手術134位。以SPSS軟體進行分析病歷檢視收集到的樣本資料,追蹤一年內的醫療資源耗用、治療成效。醫療資源耗用包含住院總天數、加護病房住院天數、治療手術費用、治療耗材費用、健保申報總金額、一年內再次入院次數及費用、一年內門診次數及費用;治療成效包含併發症、14日內再入院率、30日內及一年內死亡率。整合的資料以敘述性統計、卡方檢定、迴歸分析等,探討病患個人屬性、疾病特性、治療方式、影響存活因子與醫療資源耗用的差異。 研究結果: 當次治療平均住院日:塗藥型支架(6.85日)較冠狀動脈氣球擴張整型術和裸支架(10.98日)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23.75日)住院天數少(p<0.05)。加護病房平均住院日:塗藥型支架(3.54日)較冠狀動脈氣球擴張整型術和裸支架(5.28日)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10.08日)住院天數少(p<0.05)。首次治療總醫療費用上相比較,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組(477137.78元)比裸支架組(249716.71元)和塗藥型支架組(28644.81元)高(p<0.001)。經多變量複迴歸分析之統計結果,高血脂、冠狀動脈阻塞位置、左心室功能和多條冠狀動脈阻塞心臟病首次醫療總費用有相關性且達顯著意義(p<0.05)。 當次治療後發生心臟血管不良併發症經邏輯斯迴歸分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及塗藥支架組均比裸支架組有較少的心臟血管不良併發症;30日及一年死亡率,與治療方式無顯著相關。一年內再入院健保費用,經多變量複迴歸分析顯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組及塗藥型支架組較裸支架組少且有顯著相關(p<0.05);且與冠狀動脈阻塞數目、高血脂、婚姻及教育程度國小以下有相關性。 結論: 對於多條冠狀動脈阻塞心臟病之病人,高血脂、冠狀動脈阻塞位置、左心室功能和首次治療醫療總費用有相關性。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塗藥支架治療後發生心臟血管不良併發症較其裸支架組少。選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當次的整體醫療資源利用較裸支架及塗藥支架多,但後續一年再入院健保費用比裸支架少(P<0.05)。塗藥支架當次治療醫療耗用資源少,但病患當次負擔費用較其他二組高(P<0.05),後續一年內再入院健保費用比裸支架少,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無顯著差異。多條冠狀動脈阻塞心臟病,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塗藥支架置放皆有不錯的成效。應積極接受治療,避免心臟功能惡化及合併症的衍生,減少增加的死亡風險及當次醫療資源耗用。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及動機:主動脈瘤是常無症狀,卻可能是致命的隱形殺手,以人工血管置換主動脈是主動脈瘤主要的治療方式,現今國內對於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的醫療品質及醫療服務利用的研究甚為缺乏。本研究主要在分析探討影響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病人醫療服務利用的各項相關因素,以提升主動脈瘤手術病人醫療品質。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的回溯性分析,以西元1996年至2010年間所有在台灣進行過主動脈瘤手術之病人為基礎,探討分析不同病人特質、機構特質對於當次手術後醫療服務資源利用以及醫療品質的影響。 研究結果:本研究顯示主動脈血管置換手術盛行率長期趨勢有逐年上升情形,由1996年12例上升至2010年271例,男性>女性,但性別不影響醫療利用,而共病症的嚴重度(CCI≧1)及機構特質(醫院層級、醫師服務量) 對醫療利用則有所差異。主動脈瘤當次手術平均住院天數為26.55天,醫學中心為27.76天,地區及區域醫院為21.5天,住院醫療費用為424133元。有心衰竭及高血壓疾病者為增加住院天數之因子,而腎臟疾病者為增加住院醫療費用之因子。 當次手術醫療品質方面,當次手術院內死亡率21.8% ,以男性佔多數,年齡61-80歲為最多。高血壓、心衰竭、低服務量醫院皆會增加當次手術院內死亡率。長期醫療品質方面,其平均存活月數為73.98±1.355個月,共病症的嚴重度(CCI)為術後死亡之影響因子,但手術機構不同對於長期存活不具影響。 討論與建議:主動脈瘤手術病患盛行率逐年上升,且醫療資源利用佔全國健保醫療總費用的比例也增加,由研究中發現具腎臟疾病者有較高的醫療服務利用,而高血壓疾病對主動脈瘤病患長期存活有顯著的影響。在國人整體健康狀況日益提升之際,加強這兩類疾病患者的健康照護及慢性病的控制,才能減少醫療的耗用,降低醫療成本,進而獲得預期的成本效益及價值。本研究是採回溯性研究方式,建議未來可以採取縱貫性研究,收集臨床病患長期資料做趨勢分析並將門診費用納入研究變項,以瞭解其療效與術後醫療費用情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緣由 普遍離職員工並不會說出其離職真正的原因,但組織仍需重視員工的離職因素而產生的離職傾向,才是留住人才與組織永續經營的不二法則。 研究目的 本論文目的主要是探討工人口學基本資料特徵、員工職系別、員工世代別與離職五大因素(個人因素、健康因素、 興趣因素、家庭因素、管理因素)之相關性。 研究方法 研究資料採用離職員工資料庫之次級蒐集統計(2004年~2014年),屬於回溯性分析,以自願性離職之專職員工為對象(n=1944),所得資料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卡方檢定分析及邏輯斯複迴歸分析來進行資料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   離職個人因素:女性少於男性、AOR=0.564、P=0.000,31-40歲少於30歲以下、AOR=0.493、P=0.000,3-5年年資多於年資1個月以下、AOR=9.787、P=0.000,護理人員小於醫師、AOR=0.643、P=0.005,碩博士學位者多於高中職以下者、AOR=3.235、P=0.003。   離職健康因素:護理人員多於醫師、AOR=1.961、P=0.002,碩博士學位者少於高中職以下、AOR=0.245、P=0.004。  離職興趣因素:女性多於男性、AOR=1.815、P=0.007,6個月-2年年資少於1個月以下、AOR=0.231、P=0.000,醫事人員少於醫師、AOR=0.368、P=0.013。   離職家庭因素:女性多於男性、AOR=1.442、P=0.023,31-40歲多於30歲以下,AOR=2.512、P=0.000。   離職管理因素:研究類別之性別、年齡、年資、職系、最高學歷及世代,統計上無顯著意義,都無法用來預測員工離職的管理因素。 結論 女性、31-40歲、3個月以上年資、大學以上學位及以護理職系之離職員工與個人因素而離職有顯著相關;專科、大學及碩博士及以護理職系之離職員工與健康因素而離職有顯著相關;女性、6個月以年資上及以醫事職系之離職員工與興趣因素而離職有顯著相關;女性、31-40歲及以護理職系之離職員工與家庭因素而離職有顯著相關;員工人口學基本資料特徵、員工職系及員工世代與管理因素而離職無顯著相關。 本論文分析探討結果,將提供日後醫院於各項評鑑參考,及爾後作為職場上具實務之價值性與實用性,並藉由分析員工離職的原因,揭示未來面對訂定規章、福利時參考指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人口老化是當前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台灣地區由於平均壽命延長,以及生育率快速下降,而當老年人口在平均餘命不斷在延長,未來罹患慢性疾病及失能的老年人口數量必然將不斷攀升,老年人的器官功能亦會更加衰退,罹患慢性疾病、行動失能及認知障礙的風險亦會增加,嚴重時甚至只能依賴他人照顧,因此了解不同居住型態的老人健康照護措施及醫療資源分配日趨重要。 本研究採用橫斷式研究法,針對國民健康局2007年的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庫,不同居住型態、健康情況與醫療利用相互關係,探討其相互影響之因素,針對其結果協助醫療機構與社會支持,根據不同病患給予不同且正確的醫療服務利用。 研究發現與子女同住者男性及有偶者在住院次數(0.24次/年,P<0.001)、住院天數(1.43天/年,P<0.001)及急診次數(0.35次/年,P<0.001)上使用醫療服務利用的機率較高。而獨居者較易因罹患關節炎或風濕、高血脂增加急診次數(0.27次/年,P<0.001),與子女同住有罹患糖尿病者在過去一年住院天數(1.11天/年,P<0.001)及次數(0.16次/年,P<0.001)上有較高的醫療利用行為。而不論何種居住型態,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有障礙、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有障礙、自覺健康狀況不好的皆是高醫療利用顯著( P<0.001)的因素。 根據上述結果分析,不論任何居住型態皆與日常生活障礙息息相關,反觀,獨居者無子女同住之情況之患者,是否能正確使用醫療服務,以達到對慢性疾病的控制,且降低濫用醫療服務的情況,使其達到最完善的醫療服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 台灣地區最近幾年口腔癌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四位,為我國青壯年(25-44 歲)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而此年齡層卻是家庭經濟或是國家主要生產力來源,可見口腔癌對於家庭、社會及國家的重大影響。因此,本研究目的一為探討口腔癌病患手術前後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短期改變趨勢分析,目的二為探討口腔癌病患手術前後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長期改變趨勢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乃搜集自西元1990 年1 月迄2014 年10 月,所有有關手術治療對於口腔癌病患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影響的文獻。資料搜集主要包含二種方式:電腦化的資料庫搜尋和人工檢索。檢索相關研究資料庫包含:Medline、Pubmed、Cinahl、Cochrane library 及Google scholar。依據測量工具的數量統計,選取最常被使用的測量工具納入本研究: SF 36、EORTC-QLQ C30、UW-QOL 及EORTC-QLQ H&N 35。經過篩選共有11 篇文獻符合標準而納入分析。本研究使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CMA)第二版統計軟體,以隨機效應模式整合分析取得術前術後生活品質改變趨勢。 研究結果 一、 短期改變趨勢 (一) EORTC-QLQ C30 顯示功能構面,情緒功能有極大幅度的改善,認知功能及社交功能小幅度變差,角色功能中等幅度變差,生理功能大幅度變差;症狀構面,身體疼痛有大幅度的改善,疲倦感、食慾喪失及噁心嘔吐小幅度變差。 (二) EORTC-QLQ H&N 35 顯示頭頸部疼痛有小幅度的改善,社交接觸小幅度變差,語言中等幅度變差,社交進食、張口及咳嗽有大幅度變差,吞嚥、味嗅覺、口乾及唾液黏稠則有極大幅度變差。 二、 長期改變趨勢 (一) EORTC-QLQ C30 顯示整體生活品質中等幅度變差;功能構面,認知功能中等幅度變差,角色及生理功能大幅度變差,社交功能極大幅度變差;症狀構面,身體疼痛有小幅度的改善,噁心嘔吐、呼吸困難、便祕及腹瀉小幅度變差,食慾喪失中等幅度變差,疲倦感及經濟困難大幅度變差。 (二) EORTC-QLQ H&N 35 顯示除了頭頸部疼痛有小幅度的改善,牙齒及咳嗽問題有大幅度變差,其他構面均有極大幅度變差的情形,包含吞嚥、味嗅覺、語言、社交進食、社交接觸、性生活問題、張口、口乾、唾液黏稠、及病態感。 (三) UW-QOL 顯示焦慮有小幅度的改善,疼痛有中等幅度的改善,吞嚥問題及肩部功能有中等幅度的變差,唾液分泌有大幅度變差,語言及顏面畸形有極大幅度變差。 結論與建議 綜合短期及長期改變趨勢可知疼痛及焦慮是術前最嚴重的問題,口腔癌治療所造成嚴重且持久的口腔障礙,幾乎影響了所有構面的生活品質。本研究期望提供口腔癌病患,了解術後不同時間點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可能發生的生理、心理、社交及功能的損害程度,並做好心理準備。希望醫療單位能針對口腔癌手術病患,建立一套完整的照護系統,提供病患各項照護及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