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106.69

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研究所學位論文

長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台灣地區因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的提升,導致增加水資源需求與重視供水的穩定性。南部地區是台灣農業與工商業的發展重鎮,人口密集且經濟活絡。近年來,台南縣市因整體經濟發展快速,使得民生與工業用水的需求逐年增加,短期內台灣南部地區在公共用水需求雖然無虞,但在台南科學園區正式營運後,民國九十八年可能會出現供水不足的窘境。 本研究利用系統動態軟體STELLA分別建構民生用水、工業用水以及農業用水需求子模型,再利用現行之供水分區建構出完整之區域水資源需求模型架構。依據模式模擬未來十年趨勢預測之結果,模擬結果顯示南化、烏山頭系統在未來的人口與民生需水量、工業需水量大致呈現正長成之趨勢,白河,楠玉、鏡面大致呈現負成長之趨勢,在農業用水部分大多是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 最後,本研究針對水資源政策施行對水量需求衝擊影響進行模擬,其中,水資源政策類型分為提高工業用水回收率及節約民生用水兩類。模擬結果顯示,如果民生用水每年減少三分之一,每人每日用水量可從290公升降至250公升;在工業用水部分,如果水資源之回收效率由30%提高至65%,可以減緩工業用水需求。因此,提高回收率時可有效減少工業用水成長之幅度。 關鍵字:系統動態、民生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山區陡峭的地形特徵,加上位處西北太平洋颱風路徑要衝,每年地震、颱風豪雨發生次數頻繁讓邊坡不穩定區域非常容易因暴雨影響發生土砂災害。水庫集水區大多位於地形險峻、地質條件不佳的山區,邊坡破壞情形相當頻繁。邊坡破壞或崩塌發生除造成表土流失外,上游集水區坍塌土石容易進入河道隨著水流匯入水庫而產生淤積,因而減少水庫蓄水量及降低原先之營運功能。邊坡因降雨產生之坍塌為水庫淤積主要泥砂來源,為了有效防止災害的再次發生,崩塌地的調查研究為重要事前準備工作,以便能充分掌握集水區崩塌發生特性,提供水庫集水區治理計畫參考依據。透過環境敏感區域的長期調查與分析工作,更可以了解崩塌發生潛因與災害特性。因此本研究先以SPOT影像判釋並分析颱風期間因降雨形成的新增崩塌地,並且觀察追蹤崩塌地於後續時間點變遷情形,其次則針對新增崩塌地之判釋結果與集水區之地質、地形、坡向及降雨特性進行關聯性分析,分析影響崩塌發生特性之因素。 從衛星影像資料所判釋之新增崩塌地結果發現,各颱風降雨事件不論是在空間分佈狀況或者崩塌數量和規模皆呈現明顯差異。敏督利颱風事件新增崩塌地主要發生在集水區中部,納莉和海棠颱風事件之新增崩塌地於空間分佈則較為平均。另外利用崩塌與集水區地文水文等環境屬性的關聯分析發現,崩塌較易發生之地形坡度集中於20°~40°之間,地質條件則以達邦層及南莊層等為主要發生崩塌地區,坡向方面以東南方坡向較容易發生坍塌破壞現象。受降雨衝擊程度影響,當地形坡度及地質分區符合上述條件時,接近颱風暴雨中心區域之崩塌潛勢將大為提高,顯示崩塌分佈特性主要還是與降雨有較高之關聯性,所以降雨對於崩塌發生地點、發生規模與數量上皆有相當程度之影響,即影響崩塌之發生降雨規模和強度大小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 學位論文

可用土地面積有限的台灣,唯有透過土地使用變更制度將有限的土地作最佳的配置使用,才可供生活及產業發展之用。過往有關變更制度之研究多集中在「變更回饋」,然包括審查機關權責未清、審查內容重複等變更過程的問題,亦會使開發者付出相關交易成本。因此以交易成本觀點探討現行土地使用分區變更過程,方得對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對土地開發產生的影響有一全盤了解。 近年雖探討相關土地管制制度所衍生交易成本對土地使用相關活動影響的研究漸增,但還未論及交易成本在不同使用決策間扮演的角色。本研究藉問卷蒐集實際參與土地使用變更者意見,並利用多項logit迴歸模型可看出開發者在受變更過程會衍生交易成本來源之自變數的影響下,於不同反應變數-開發決策的選擇間,其顯著相對總平均發生比高或低的特性,除可了解變更制度對土地開發的影響,還可補其中交易成本對開發者在不同開發決策選擇間的影響為何?更可知開發者如何看待變更制度所衍生的交易成本,是否總為過往大多交易成本相關研究所述都為負面? 實證後發現,變更制度問題會使開發者付出相關交易成本。首先在「擬定變更計畫階段」,依擬定變更計畫之資產特殊性及環境不確定性所衍生交易成本高低,是開發者作為選擇繼續變更使用開發還是暫停或放棄開發的依據,此與能否蒐集足夠資訊以降低後續開發風險有關;其次,「計畫內容審議階段」中審議標準未一、審議機關權責未清-因環境不確定性所衍生交易成本會對土地開發決策產生影響,然開發者在因投機主義而付出如未避免過多補正次數之撰寫替代方案成本的影響下,確較會選擇變更使用開發,乃因可防止與交易成本相較,更大開發資金的積壓或無法開發風險的影響,可說交易成本的付出不全然對欲變更土地之使用產生負面影響;最後「計畫施行與後續監控階段」雖有成本的付出,但鑒於變更後的利益,其中的交易成本便不是顯著影響開發者開發決策的因素。雖是如此,讓對應消弭土地使用分區變更過程的交易成本盡可能減少,應為後續變更制度檢討的出發點。

  • 學位論文

近年來,臺灣地區因為都市化、工業化影響,致使土地供工業用地、商業用地等使用機率增加,相對的土地供農業使用機率減少,再加上農地變更程序及其相關規定繁瑣、農地政策之改變等致使臺灣地區農地違規情形嚴重。 回顧過去相關文獻,農地違規使用相關研究大都針對政府的管理缺失、違規查緝取締不彰加以探討,僅有少部分文獻提及影響農地違規使用之因素,且過去文獻提及之農地違規使用因素亦以總體面的觀點探討,然農地所有權人有權決定其農地使用型態,再加上農地所有權人生長環境背景不同,對其農地使用價值觀亦會有所不同,農地使用型態亦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以個體面農地所有權人之觀點探討影響農地所有權人農地違規使用之因素。 本研究以臺南市安南區為研究範圍,對臺南市安南區之農地所有權人進行問卷發放,待問卷回收後透過描述性統計分析、交叉分析整理問卷初步結果,以了解受訪者對問卷內容之反應情形;透過信度分析檢視問卷一致性;利用因素分析將農業經營滿意狀況等變數萃取主要因子並納入Logistic迴歸分析中,最後透過Logistic迴歸分析了解影響農地所有權人農地違規使用之因素。其結果顯示農地面積大小、農地所有權人之職業類別以及農地所有權人對於政府稽核查處之風險認知均為影響農地所有權人農地違規使用之因素,並將實證結果提供建議供相關決策作為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臺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因社會變遷,國人將家中高齡者送至老人社會福利機構情況越來越普遍,高齡者因年邁而呈現行動不便等現象,而老人社會福利機構最常發生的災害為火災,火的特性及高齡者的生心理特性會造成救援的困難,因此老人社會福利機構內的火災安全管理問題成為重要課題。在老人社會福利機構內的設施、設置、人員配置及器具…等,各種要素都是在火災時成為致命或救命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主要課題為建立老人社會福利機構火災安全管理評估機制。 本研究主要針對內政部社會司立案之老人社會福利機構,藉由文獻蒐集建立初步的評估架構,再經過專家問卷來確立架構的完整,且對主管機關作訪談來加強專家問卷的可信度,建立完整的火災安全管理評估架構模式,再依據內政部社會司所公佈之老人社會福利機構為本研究之實證對象,對老人社會福利機構發放一般問卷,回收結果再將機構所得到的分數進行實證結果分析,將32家機構的得點分數以平面方式呈現,使用華德法將平面座標上的資料分為三群,最後再使用老人福利機構火災安全評估指標將之分類。 並藉由火災安全評估指標(FSI)的建立,將火災安全分為低火災危險、中低火災危險、中度火災危險、中高火災危險與高度火災危險,其三個臨界值,分別為FSIL=1.098、FSIM=1.581及FSIH=1.87,當機構自行計算出的FSI值小於1.098表示評估的機構為火災低危險群,FSI值若超過1.098而未滿1.581所評估的機構為火災中低危險群,FSI值超過1.581未滿1.87所評估機構為火災中高危險群,FSI值大於1.87則表示所評估機構為火災高危險群;根據機構所屬的火災危險群再給予具體的改善建議。

  • 學位論文

民國70年代解嚴後,民間力量興起參與各種社會問題的改革,表現在民間組織積極運用各種資源及推動方式協助政府解決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的各種問題。然而,這些民間組職本身能否持續的獲得運作資源及發展,雖然討論過其重要性,卻缺乏一個整體性的研究。 本研究先回顧有關組織運作資源的文獻,藉以建立研究主題的理論基礎。文獻歸納出民間組織的組織要素有資源、參與者、組織運作、提供的服務及服務對象;以及應考慮組織面臨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 進行個案分析時,本研究挑選台南地區5個推動建築類文化資產保存的民間組織,透過個案研究分析其與支持者的關係及歸納研究個案資源運作類型,得出各類型研究個案資源運用之優點。除此之外,針對民間公益組織設計資源運作的評估指標,應用AHP專家問卷法獲得25份涵蓋民間公益組織、各縣市文化局及學術研究人員等專家之意見,獲得評估指標重要程度之權重。 經由上述研究操作,研究結論包含:1.研究對象資源運用之特徵:(1)民間公益組織推動保存工作對於運作資源確實有依賴;(2)依賴資源對象不同,民間公益組織推動保存工作有影響;(3)政府在推動建築類文化資產保存對於民間組織也有依賴。2.個案運作類型歸納與評估結果分析:有配合政府計畫型、社會贊助型,此兩類型之運作方式有其優點。3.對於研究對象未來資源運用的建議有加強合作交流、因應資源變動思考轉型、不同運作方式的組織可以參考的經驗是不同的。

  • 學位論文

本文主要目的為建置土石流危險溪流之發生頻度評估模式,吾人定義此一發生頻度為土石流危險溪流於一段時間內之災害發生平均次數,藉以表示此危險溪流可能發生土石流災害之潛在程度。研究方式首先選定影響土石流發生之相關因子,依其地文及水文特性針對危險溪流進行分群,並且經由土石流災害記錄以及Wilk’s λ值驗証群體差異度,其次透過模糊分群之隸屬度概念,將群體之土石流平均發生頻度分配至單一危險溪流。最後利用類神經網路建置土石流發生因子與發生頻度之關係,並且透過網路評鑑指標建立最合適之模式架構,以供後續若有新增危險溪流,便可快速評估土石流危險溪流之發生頻度。 本文以中部地區413條危險溪流為例,選定50年重現期60分鐘降雨延時之平均降雨強度、集水區面積、集水區平均坡度、溪流平均坡度、集水區形狀係數、崩塌比、岩性變質程度、道路開發程度等八個因子。本研究採用模糊分群方式,可將中部地區413條危險溪流分成高、中、低三種不同群體,其土石流平均發生頻度值分別為0.97、0.71及0.56。其次利用危險溪流對於各群體之隸屬度,進一步推求估算各危險溪流之土石流發生頻度,分析成果顯示中部地區413條土石流危險溪流發生頻度主要介於0.56∼0.97之間。透過實際災害紀錄檢視,土石流災害發生次數在3次以上者,頻度值大致在0.70以上,而頻度值在0.60以下者,大致無土石流災害發生的記錄或者只有一次土石流記錄者為多,評估結果尚稱良好。 最後本文選取中部地區413條危險溪流中之331條危險溪流作為類神經網路訓練範例,82條危險溪流作為測試範例,並以最陡坡降法及Levenberg-Marquardt(LM)法進行網路架構調整與參數設定。經由評鑑指標綜合分析後顯示,當網路架構採用2層隱藏層且各層具有3個神經元時,利用LM法之倒傳遞類神經網路有較佳的網路效能,其平均絕對誤差百分比(MAPE)值為2.11 %,且相關係數(r2)為0.97。由此顯示,本研究建立之土石流危險溪流發生頻度評估模式可提供相當程度之可信賴度。

  • 學位論文

隨著能源價格的居高不下,有關土地使用模式、經濟活動以及運輸模式等都市發展型態對於能源消費影響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這方面的研究,通常假設改變都市結構可以改變都市能源消費量。研究顯示認為都市密集度和能源消費之間存在著負相關,代表如果都市密度增加相對會減少都市平均能源消費。 本研究運用一個創新的多變量統計方法Co-plot,以台灣地區23個縣市的都市發展型態和能源消費等變數資料,針對都市型態與能源消費的關聯性進行探討,並特別著重分析緊湊都市的發展概念。 首先,文獻回顧探討能源消費與緊湊都市相關研究及概念。進一步設計研究架構,並透過相關文獻歸納出本研究衡量都市型態的四個構面共14個衡量變項,並根據衡量變項的內容蒐集台灣23個縣市的樣本資料,運用Co-plot分析方法進行都市型態與能源消費之關聯性分析,並且透過相關、迴歸以及群集分析驗證Co-plot分析方法之實用性。最後採用地理資訊系統進行人口空間集中模式與能源消費之關聯性分析。 實證分析後發現,都市密集度及土地混合使用程度過高對於能源消費會的影響呈現正相關。提升都市經濟發展對於能源消費的影響呈現正相關。促進大眾運輸發展並降低私人運具運輸有助於降低都市能源消費。根據實證分析結果,本研究認為欲提升都市密集度以及混合使用程度可朝多核心分散聚集的都市型態發展將有助於降低都市能源消費;在經濟發展上積極發展無煙囪工業的觀光產業,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最後,在交通運輸上推行軌道運輸發展抑制國人高度依賴私人運具的習慣,並可有效降低都市能源消費。

  • 學位論文

隨著災害的頻繁,民眾開始擔憂自身所居住的環境及所面對到的災害問題,對於災害相關資訊的需求也日益殷切。過去我國對於土壤液化的研究結果已相當完備,但並未將此災害研究成果之資訊傳達予民眾瞭解;長期隱瞞災害資訊的情況下,可能造成民眾對於此種科學資訊之質疑,而政府所據以採取之相關災害減緩措施亦難獲支持,因此風險資訊揭露有其重要性存在。 本研究以地震所引起之土壤液化災害為例,藉由液化危險度評估得到災害風險資訊。在資訊利用上,不同個體因利用災害風險資訊所產生效用上的差異是所要探討之重點。民眾在接受到風險資訊後,利用該資訊中所含的富資訊性與精細性將決定其如何形成對風險的認知以及如何採取行動,本研究以減緩措施之選擇與願付金額作為衡量此種資訊效用價值變動的依據 。藉著最後產出的結果,可判斷液化風險資訊的揭露程度對一般民眾在資訊利用上的偏好與效用。實證的結果顯示民眾較願意接受完全揭露之災害訊息,此研究結果可協助決策者決定較佳之災害資訊揭露方式,並使民眾能據以採取更正確之減緩措施以降低災害之傷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受到都市人口成長壓力與經濟產業發展帶來生活型態結構變遷的影響,原本屬於較低經濟價值與脆弱之邊際土地資源,皆成為土地開發的主要對象。而日益密集的土地使用型態與不適性的開發,使大地反撲且嚴重威脅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本研究目的在以液化潛勢微分區探討土地開發適宜性,透過Matlab程式語言之類神經網路結合微分區之劃設,探討彰化縣員林地區之液化潛勢。本研究運用921地震中所蒐集員林地區之現地鑽孔點位資料作運算,並結合倒傳遞類神經網路加以訓練與測試,結果顯示此法有不錯之推估結果,可應用於土地開發前之參考用。 本研究亦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軟體ArcGIS之空間分析功能及IDW法,展繪出液化潛勢分區,並再加入土地使用現況及其他評估參數綜合分析,以探討其液化敏感區整體之土地開發適宜性,並在法令考量下,針對所評估出來之土地開發適宜性等級,作住商密度等級之建議,以作為未來相關單位開發時參考之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