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35.224

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研究所(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長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群聚(cluster)效應為台灣高科技產業成功因素之ㄧ,因業者彼此間相當集中,故運輸之時間與成本相對降低許多,因此具有保持生產彈性及成本等優勢。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供應鏈下企業營運之持續防災建置現況及供應鏈中光電產業之企業防災管理策略,故嘗試以中心廠商與其供應商形成之供應鍊網絡為對象,藉此探討其企業營運持續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BCM)防災的建置現況,期能有效降低災難事故發生之衝擊。因管理需求層面廣泛,其中不僅包含操作的技術與手法,尚還涉及公司的政策面與績效衡量的體系,故透過質化研究的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將實際情況適度的呈獻於本研究中。初步成果歸納如下: 1.園區廠商結構具有逐漸從系統朝向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的趨向,因而產業防災環境的特性日益複雜,導致不可預期之災害發生因素極速增加,也間接影響企業營運持續。光電產業因資本及技術密度高,所以公司高層主管對於防災建置投入相當大的心力,目前台南科學園區除了有聯防組織外,各廠間相互支援系統也有陸續增加現象。 2.供應鏈的相關防災建置管理,除了提供公司保險及ISO認證外,並可藉由年度廠商行為規範同意書來選擇合作對象的淘汰與合作,同時建立第二供應廠商藉以預防供應端問題產生,確保降低災害發生帶來的衝擊。然而目前光電產業與供應商間聯繫部門大多以採購或廠務為主,環安僅被動的進行管理,因此可能造成資訊傳達上之落差,進而增加防災之風險。

  • 學位論文

在房地產發展之相關研究中,交易價格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議題,本文以台南市安南區民國90年至97年之住宅價格為實證資料,從空間層面去探討台南市安南區住宅交易價格之空間分布以及聚集地區,並且從時間層面來分析安南區住宅交易價格空間分布之變化,以了解安南區房地產市場歷年發展的重心與變化情形,以及與地區之發展概況。此外,藉由觀察新建住宅之空間分布與變化以了解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重心。 本研究經實證後發現,台南市安南區民國90年至97年之住宅價格的空間自我相關程度會隨著設定界限範圍距離半徑之增加而遞減,因此愈近的住宅樣本間將存在愈高之相依性,而地區型空間自我相關測試結果及Moran’s I值顯示歷年安南區歷年住宅價格之間有較明顯的正相關趨勢,且其空間分佈上是呈現以生活機能較佳或交通便利之生活圈為主要聚集區域。 經比較特徵價格模型與空間自相關模型發現,空間自相關模型對特徵價格模型解釋能力之改善程度明顯提高,尤其又以空間誤差模型更適合用來推估安南區之住宅交易價格。 在安南區新建住宅價格方面,以交易價格在301~600萬區間,且所佔的土地面積以30坪較為購屋者所接受,且交易價格愈高之新建住宅較明顯集中於重劃區內,因此,重劃開發恰好提供一個很好的發展誘因,吸引新建住宅聚集,而藉由觀察新建住宅之空間分佈,亦可了解區域發展之脈絡。

  • 學位論文

近些年來政府推動公共建設的重要策略與努力方向概抵以「促進民間參與」為主要方向,諸如台灣高速鐵路、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等BOT、ROT等模式案例。「台南市海安路地下街開發及停車場興建案」自民國82年動工興建,歷經83年「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及89年「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兩大促參法令規範,除了工程執行過程中的財務、管理介面等問題,配合政策發展所導入的BOT、ROT等不同的促參模式似乎都無法挽回原先所預期的開發願景。不過,在92年起由民間團體所發起的海安路藝術創作及造街運動下,海安路地面上的活絡景象讓台南市中西區出現新的商機,掩蓋了海安路地面下開發趨近失敗的窘狀,也讓目前大部分執行不彰或問題叢生的促參案件有了另一種活化的思維。 本論文為探討BOT模式參與公共工程的問題,以「台南市海安路地下街開發」相關之工程管理與其促參過程等作為研究核心,分析促參過程之專案管理內容以及探究公、私部門對BOT案在地方發展上之可能效益以及其應變機制、對地方未來發展的影響等,最後綜整出未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過程之專案管理計畫上應有的認知與作為以及適切的開發對策與發展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一般社區環境著重室內空間、外觀的規劃設計,對於社區生態環境鮮少重視。在地球生態、氣候遭受重大變遷之際,希望探討建成社區生態環境及綠建築實施現況,以實際調查、比較分析方式進行研究,以說明目前建成社區內的生態環境。綠建築評估計有九大指標,本文以「生物多樣性指標」、「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水資源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等五項指標,進行都會型社區-台南縣永康市觀雲社區及郊區型社區-台南縣佳里鎮多摩市社區,在不同區位、空間、時間,所得到差異性及不同的結果分析。 經社區環境分析模式建立及實際社區調查結果,觀雲社區因為興建年代較早,規劃方向只希望能得到最大使用空間,大面積開挖地下室,將地表生態全部破壞,結果在綠建築評估指標各項評比,全部無法得到合格得分,僅垃圾改善評估為合格;反觀多摩市社區,興建比較晚期,導入生態設計手法,保留大量綠地空間,地下室僅部分開挖,地表生態得以保留,同時使用環保科技,解決人類製作的汙染物,在綠建築評估指標中,生物多樣性評估指標、綠化量評估指標、污水垃圾改善評估指標得到合格,基地保水評估指標及水資源評估指標有待努力外,對建成社區生態環境而言,得到相當大的示範作用。 本研究發現,減少地下室開挖、保留綠地面積、使用環保科技技術及喚醒社區居民對於社區環境的關注,是建立生態環境的首要條件。除社區居民之外,政府在綠建築及生態環境的重視,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其不外在法令層面的規範、技術層面的提升及改善措施的獎勵,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政府與民間的通力合作,會在本世紀改善地球生態浩劫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 學位論文

眷村之形成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而老舊眷村已逐漸成為現今都市之窳陋地區,後續因應都市更新政策引導下,於60年代開始研究改建之可行性,並以整建、遷建、重建等方式陸續規劃興建國宅社區,以健全都市發展。 而社區居民對居住環境與品質之要求,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為環境品質定義的『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舒適性』等四大構面,為評估居住環境品質滿意度較合適的基礎架構,另考量『社區永續發展』之基本理念,除發揮社區整體永續力外,並將眷村文化完整保存,來創造出一個理想居住品質之眷改社區。 本研究以『用後評估』(POE)之方法透過問卷、觀察、訪談等方式,瞭解不同居住環境、居住時間、背景屬性之居民,對居住品質滿意度與社區環境改善需求,期提昇居住水準,並順利貫徹老舊眷村改建工作。 研究顯示眷改國宅居民對於居住與環境品質『永續性』指標,均產生較低的滿意程度,歸究其因,研判係眷改國宅對於建築物維護、眷村文化保存與推展及整體居住品質等未妥適規劃所致,故相關單位除持續推動眷村改建政策外,更應就後續國宅社區建築物維護,及眷村文化之保存及推展等多盡一份心力,才能落實眷村改建政策之美意,並創造一個完整而舒適的居住環境空間。

  • 學位論文

本研究首先利用修正式德爾菲法和層級評分法建構農地評價模型,再應用所發展的農地評價模型評估台南縣農地發展潛力。本文乃參考文獻進行專家學者問卷調查,確認5個評估項目和18個影響因子之農地評價模型階層圖,並透過對偶比較問卷調查,以層級評分法求得各評估準則之權重(即重要度),及依據法規或理論訂定各影響因子之評分標準。本文乃利用所建構之農地評價模型,透過層級分析法AHP,評估各鄉(鎮、市)農地發展潛力之優劣,並以等級相關比較專家和學者評估的差異及分析農地發展潛力與地價之相關性。最後,以層級分析法探討農地評價模型之敏感性分析。

  • 學位論文

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呈現多元文化,都市社區群聚關係備受衝擊而處於蛻變之中。住宅是社會行為最初發生的場所,居民間的認知與互動將凝聚成當代社會的樣貌。本研究以台南市居民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探討實質環境對社區意識及鄰里關係的影響。 本研究「社區意識」經因素分析後形成三個構面,分別是社會連繫、鄰里親和及場所認同。二代同住、國(初)中教育程度、已婚及房屋為自有者,社會連繫較高;年齡50-59歲、二代同住、國(初)中教育程度及已婚者,鄰里親和較高;房屋為自有及居住時間長者,場所認同較高。已婚、房屋為自有及居住時間長者之鄰里關係較佳。心理認知與行為互動呈現正相關,所以社區意識與鄰里關係相互影響。住宅配置為人車分道與人車共道連棟透天住宅,兩種形式對鄰里關係及社區意識的影響並不明顯。 本研究發現,居民對鄰居及所居住的社區引以為榮,但對新鄰居的互動及公共事務的參與則較被動。居住時間愈久,居民的歸屬感愈強,鄰里關係愈佳,然而居住15年以上居民因已漸漸形成固定的生活型態或習慣使然,對鄰里間的連繫及環境認同反而有降低的現象。社區公共空間主要為通行或停車功能,有待加強規劃鄰里互動的活動空間,提高實質環境的效能,促進鄰里交流。

  • 學位論文

本研究透過國內外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文獻回顧及應用德爾菲法及層級分析法之分析,建立農田水利會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型。並藉此評估模型,分析「嘉南農田水利會隆田倉庫」、「豐華工作站」及「烏山頭淡水魚養殖中心」等三處閒置空間作為水利展覽館再利用之可行性。 依據本研究目的所建構之評估架構,以發揮農田水利會閒置空間有效的再利用為目標,建立財務層面、基地環境條件層面、政策法令層面、永續經營層面四項評估構面,其中包括財務負擔、投資效益、管理成本、權利金數額、災害風險、商業活動、交通便利性、文化活動、土地使用分區、政府獎勵政策、適用法規是否完備、經營模式、居民參與、鄰近地區是否有重大開發計畫、提升區域競爭力等十五項評估準則。 本研究獲得之結論如下: 一、現今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上,應首先以永續經營為考量前提,再來為基地環境條件,之後再財務與政策法令的考量。 二、經選擇三處基地為再利用實證操作後,確立本研究所建立之評估方法,即「農田水利會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型」在再利用計畫之初步評估上具有可操作性。 三、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烏山頭淡水魚養殖中心再利用基地優於嘉南農田水利會隆田倉庫及豐華工作站。以在農田水利會有限的經費觀看,當擇一基地優先開發時,烏山頭淡水魚養殖中心之再利用基地較有益於閒置空間再利用計畫之開發。

  • 學位論文

為能了解水庫集水區內,可能發生崩塌地災害之潛在地區,防止水庫淤積,本研究結合ArcView與GIS技術,建立崩塌地潛感因子之地理資料庫,利用不安定指數法,計算各影響因子之權重,再應用GIS之套疊分析功能,製作水庫集水區崩塌地潛感圖,並加以評估。 從衛星影像資料所判釋之新增崩塌地結果發現,各颱風降雨事件不論是在空間分佈狀況或者崩塌數量和規模皆呈現明顯差異。敏督利颱風事件新增崩塌地主要發生在集水區中部,海棠颱風事件之新增崩塌地於空間分佈則較為平均。研究結果顯示,四個潛感因子之權重大小依序為土地利用、高程、地質、坡度。以地形因子而言,崩塌主要分布於坡度30°~40°及高程250公尺至1500公尺處,地質因子主要分佈在達邦層,土地利用因子則主要集中在草生地。不安定指數法對崩塌地之潛感分析,可以有效客觀量化各因子間之權重,進而求得崩塌地之潛感值,本研究將崩塌潛感圖區分為三個潛感區域經由兩個颱風事件交互檢核驗證,証實此崩塌潛感圖確實可作為災害防治初步預測之用。

  • 學位論文

台灣高速鐵路建設計畫係採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 )模式,由政府交由民間投資興建(Build)與營運(Operate),並於特許營運期滿後,再將高鐵系統移轉(Transfer)給政府,因此高鐵站區規劃的成功與否將對整個車站未來之發展定位是極重要的一項課題。 本研究運用結構方程式結構關係(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影響高鐵場站滿意度之各因素間之因果關係,共分為三個部分來探討高鐵台南站之車站站體、車站站區及車站特定區與滿意度等構面之關係。期望政府及台灣高鐵公司於規劃高鐵車站的同時,能瞭解民眾的實際需求,並依據民眾之重視程度,規劃更切合一般大眾期盼之車站,改善大眾認為不滿意的項目,以提升服務品質,進一步滿足民眾的需求。 歸納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1.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職業與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2.車站站體、車站站區及車站特定區與整體滿意度為正相關。 3.車站站體、車站站區及車站特定區能預測並解釋整體滿意度。 在車站站體滿意度方面滿意以上佔60.6%,其滿意度頗高,車站站區滿意度方面滿意以上佔43.2%,不滿意以上佔1.3%,車站特定區滿意度方面滿意以上佔20.3%,不滿意以上佔3.2%,整體高鐵台南站滿意度方面滿意以上佔52.5%,其滿意度頗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