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14.32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所)學位論文

長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 台灣人口急速老化,老年人之相關問題日益受重視,老年症候群好發於老年人,雖然並非疾病,卻對老年人的身心及社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恐導致更嚴重的不良健康結果。而過去少有以多項老年症候群預測死亡之研究,更無研究檢視老年症候群嚴重程度及總數與死亡之關係。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各項常見老年症候群及其嚴重度與總數是否能預測死亡之風險,另外,本研究亦檢視罹患老年症候群之死亡風險是否會因性別與年齡層而有所不同。 方法 本研究為縱貫式世代研究,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系列」第五波調查及存活檔資料進行分析。選取65歲以上居住於社區,且非由他人代答以及重要變項無遺漏值者,樣本總計2,197人。以Kaplan-Meier Curve及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檢視老年症候群與死亡之相關性。 結果 台灣地區老年人大部分有1項以上的老年症候群,無任何老年症候群僅佔7.69%。控制樣本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因素之後,整體而言身體活動功能限制、眩暈、認知功能損傷、3次以上跌倒為最顯著之死亡預測因子。男性老人有身體活動功能限制及視力障礙者死亡風險較高,女性老人有眩暈、認知功能損傷及跌倒者有較高的死亡風險。增加65-69歲老人死亡風險的症候為身體活動功能限制及跌倒,70-74歲為跌倒,75-79歲為身體活動功能限制,80歲以上老人為眩暈、身體活動功能限制及認知功能損傷。而憂鬱、身體質量指數、聽力障礙與死亡並無顯著關係,有疼痛及男性有失禁者死亡風險較低。 結論 未來政策應結合地區資源,發展統一之老年症候群測量工具,制定適合之老年症候群介入措施及相關政策,以落實健康老化。 關鍵字:老人、老年症候群、死亡、存活分析

  • 學位論文

目的 「知識經濟」的降臨,意味著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由實體資產轉變為無形資產。自1995年政府實施全民健康保險以來,也讓醫療產業面臨更競爭的問題與挑戰。尤其醫療產業為知識密集的產業,因此醫院開始導入知識管理系統,以期對知識資產做更有效的管理與應用。有鑑於此,本研究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為基礎,探討組織學習能力對知識管理系統接受度之影響。 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性問卷調查法,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針對南部某醫學中心的員工抽選樣本。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UTAUT與組織學習能力之量表。於民國102年4月進行資料蒐集,共發放800份,回收668份,有效問卷共444份(有效回收率為56%)。資料整理後,除描述性統計外,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階層迴歸分析來檢測自變項、依變項與干擾因素的關係。 結果 醫院員工組織學習能力的認知對行為意圖呈顯著正向影響(β=0.119, p=0.004);績效期望(β=0.410, p<0.001)、社會影響(β=0.290, p<0.001)對行為意圖呈顯著正向影響;行為意圖(β=0.152, p=0.011)對使用行為呈顯著正向影響。在干擾因素方面,除了自願性(R2=0.039, F change=8.513, p<0.001)在社會影響與使用意圖之間有干擾效果,性別、年齡及經驗皆無顯著干擾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加入組織學習能力後,解釋力提升1%-0.8%,顯著提升模型的預測力。 結論 組織學習能力確實會影響使用者接受知識管理系統的程度,是推動知識管理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當醫院推動知識管理系統時,除了系統本身能夠讓使用者感受到有用性及易用性,組織內部也要提供使用上的支持,還要考量到使用系統的目的-知識管理,而營造出令員工願意去使用的氛圍-組織學習。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以台灣360個鄉鎮市區為單位分析各地區平均每人死亡前六個月醫療費用的分佈情形,並探討影響地區間臨終醫療費用變異之相關因素。 方法:本研究資料來源為衛生署2003年死亡資料檔與以ID串檔後之全民健保檔、內政部等統計資料。自變項為地區人口特性(男性人口比、老年人口比、原住民人口比)、都市化程度(都市化市鎮、新興市鎮、高齡化市鎮、偏遠市鎮)、死因資料(死因為癌症之人口比、死於醫療機構人口比、死於本鄉人口比)及醫療供給資源(每千人醫師數、每千人一般病床數、每千人加護病床數),而依變項為各地區平均每人死亡前六個月醫療費用,並以臨終費用指標(End-of-life Expenditure Index,EOL-EI)依校正後臨終費用劃分成五個組別,藉此反映出不同變項與地區臨終醫療費用分佈的情形。最後再以迴歸分析探討影響地區臨終醫療費用變異之相關因素。 結果:校正後地區平均每人死亡前六個月醫療費用為226,931元,變異係數為0.16,而臨終費用最高的地區為台北縣烏來鄉372,958元,最低的地區為台東縣蘭嶼鄉85,044元,相差4.4倍。地區變項為對於地區平均每人死亡前六個月醫療費用之整體解釋力為31.39%(p<0.0001),其中,男性人口比、死因為癌症人口比、死於本鄉人口比、每千人醫師數及每千人加護病床數對於地區平均每人死亡前六個月醫療費用為主要的影響因素。 結論:我國平均每人死亡前六個月醫療費用之地區差異甚大,地區醫療資源、醫療利用型態都會影響地區臨終醫療費用。建議應減少急性醫療服務之利用率,更注重地區資源有效分配,以減少地區間臨終醫療費用之變異。 關鍵字:地區變異、臨終醫療費用、醫療供給資源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以急重症就醫流向為基礎劃分急重症之醫療次區域,並探討過去9 年間民眾急重症跨區就醫流向的變化。 方法:利用2001年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200萬人特殊需求檔為分析主檔,樣本 以8%比例隨機抽出,鄉鎮市區投保人數少於五千人則全部納入,以避免保險對象較少的地區樣本過少的問題。本研究以被保險人基層醫療利用次數最多之地區定義為人口所在居住地,來分析民眾急重症就醫流向;急重症醫療利用急診的部分以美國紐約大學急診緊急分類系統做為急重症的判定依據,以及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血管疾病和生產的住院資料;以民眾急重症就醫流向及鄉鎮市區距離兩項參數,利用群集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 之平均連結法劃分急重症醫療次區域。最後利用本研究劃分之醫療次區域為地區單位,分析2009年急重症跨區就醫的情形。 結果:以急重症就醫流向為基礎共劃分出49個醫療次區域。2001年至2009年 整體急重症跨區就醫比例平均從38.1%降至37.6%,但差異並不顯著,第三四分位數和第一四分位數的比值,2001年為2.16,2009年為增加為2.21;2009年急重症跨區就醫比例最高地區為竹東次區域的70%,最低為宜蘭次區域的10%。 結論:急重症跨區就醫比例沒有明顯的下降,反而有擴大的趨勢,整體跨區就醫 比例高的地區仍然較高;急重症跨區就醫比例較高之醫療次區域內並非沒有急重醫療照護,但各醫療區內所提供之急診照護是有差異的;然急重症跨區就醫比例較高之次區域不一定地區資源缺乏。以急重症就醫流向做為劃分地理區域的方法並做為醫療資源分配的依據,或許更能滿足區域內居民的醫療需求,以避免跨區就醫造成的病情耽擱,本研究的研究結果提供劃分醫療區域的另一思考方向。 關鍵字:急重症、醫療次區域、群集分析、跨區急診

  • 學位論文

目的:提升心理健康素養之效益包含可預防、早期鑑別與介入,以及減少與精神疾病相關的汙名化。本研究探討社區志工之老人心理健康素養為何,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方法:採用橫斷式調查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台南市社區志工,共133人。以自填式問卷方式收集資料,問卷為授權翻譯之加拿大COMPAS心理健康素養問卷,包含心理疾患鑑別、罹病原因歸因、對治療與預後的態度、汙名化、促進心理健康的信念及心理健康知識。結果:社區志工對老人憂鬱之鑑別度高達92.0%,失智鑑別度僅72.3%。二元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憂鬱鑑別度與受試者性別有關,女性受試者鑑別度顯著較佳(p<0.001,OR=22.97)。失智鑑別度與情境性別有關,男情境鑑別度為女情境的3.14倍(p<0.05,OR=0.32),大專以上相對於初中以下之鑑別度高(p<0.05,OR=5.33)。罹病原因為多重因素,受試者認為社會心理因素(71.40%)是憂鬱罹病原因,生物醫學(37.10%)和社會心理因素(50.10%)是失智罹病原因。受試者認為與朋友家人保持正向的人際關係(63.7%)及好的運動習慣(61.9%)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方法。結論:因研究對象為社區志工,憂鬱鑑別度高、態度較正向,但女性失智易被誤認為憂鬱。受試者性別是憂鬱症鑑別度的影響因素,情境性別與教育程度是失智症的影響因素。罹病原因歸因與處理方法具相關性。

  • 學位論文

目的 一直以來署立醫院有著讓民眾詬病的守成型文化,加上近年來財團法人醫院興起,引進企業經營方式,無形中對署立醫院帶來了威脅。此外,一般研究也發現,主管的領導風格與組織績效表現有顯著的相關性。近年來署立醫院積極推行改革,提升各院的經營自主權,讓各院院長依照醫院所在地理環境及使命特性等,擬定適合的經營方針。令人好奇的是,這些改革是否使得院長的領導風格以及舊有的守成文化有所改變了呢?若有改變,是否也影響到其經營績效?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署醫經過組織重塑後,其組織文化與領導風格是否有改變?並探討組織文化、領導風格各屬性與績效間的關係。 方法 本研究利用問卷方式調查署立醫院之領導風格以及組織文化,問卷包含 MLQ及組織文化量表。母群體包含28家署立醫院,回收26家醫院;個人問卷326份,回收246份,醫院樣本與個人樣本之回收率分別為92.86%、75.46%。使用衛生署提供之2007年醫療院所服務量與現況調查資料庫作為績效評比的資料來源,內容包含醫事機構現況檔與醫事機構服務量檔。 結果 本研究發現署立醫院的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彼此呈現高度相關;且署立醫院的領導風格大多為「高轉換/低交易」型,進一步將層級與區域聯盟納入分析,其結果一致。在組織文化部份,署立醫院的文化表現,以「積極創新」為最高表現,其次依序為「組織認同」、「嚴格監督」「年資長老」。使用迴歸方法,得到領導風格對效率具有顯著影響力,而組織文化則僅有「嚴格監督」構面對效率具顯著影響力。 結論 綜述之,署立醫院之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並非單一風格或單一文化,往往伴有兩種以上的文化與領導風格。研究發現屬於高轉換型的醫院,其醫院績效表現大部分落在固定報酬與規模報酬遞增之間,相較之下,屬於高交易型的醫院,其績效表現大多落在規模報酬遞減與固定報酬之間。面對不同類型的領導風格與文化,管理者可以依照組織的目標,配合適當的領導風格,輔以合宜的組織文化,才可以發揮組織的最大效益。

  • 學位論文

背景與動機 提升醫療品質是醫院持續追尋的目標,而藉著推動醫學研究醫院可促進醫療品質提升、研究風氣盛行。在新制的教學醫院評鑑將醫學研究也列為評鑑基準之一。醫院管理者在研究資源受限的情況下,為符合新制教學醫院評鑑基準多以產學合作方式來協助醫師推動研究發展。但目前所見之產學合作關係並非都是成功的,要如何發展成功的產學合作是為醫院管理者欲探討之課題。這對研究資源相對有限的區域教學醫院尤其重要。 研究目的 探討區域教學醫院之醫師與老師進行醫學研究之產學合作時,影響兩者間合作成功與失敗的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對受訪者進行個別訪談。以立意取樣方式在2011年1月至8月期間,訪談有產學合作經驗的學術界老師與區域教學醫院醫師各6位。訪談前,先透過文獻探討後建立訪談大綱。訪談時,先取得受訪者同意,進行訪談錄音。訪談後,將訪談錄音檔的內容轉為逐字稿,透過Nvivo8質性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及編碼,將內容進行彙整及歸納。 研究結果 從訪談內容分析歸納出臨床醫師進行醫學研究的動機有醫院管理者的要求、醫師自己本身的動機及學校老師的邀請。但醫師在進行醫學研究的過程往往會面臨到時間不足、研究經費申請管道競爭激烈及研究方法設計不夠純熟等困境。透過與學校老師的產學合作方式可協助醫師解決醫學研究上所面臨的困境。 產學合作夥伴的尋覓可經由醫院或其他團體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學術進修或個人的人脈關係來找到有共同研究主題興趣的人。而定期舉行溝通會議,報告研究進度、研究經費使用概況等,並保持溝通順暢的管道。在產學合作關係中建立「信任」,保持「善意」及「誠實」的態度,提供符合對方需求的「能力」以發揮所長,互惠自己的研究資源,是促使產學合作成功及持續長久合作關係的條件。 研究成果分配規則是依照產學合作開始前老師與醫師所協議同意的,只要雙方所提供的研究資源是有符合協議內容即可。依據訪談內容建議是以「貢獻度」作為分配原則較符合公平性,亦可使合作關係也可更為長久。 結論 醫院宜營造環境而非採強制手段,協助醫師找到志同道合的研究夥伴及研究主題。在產學合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且透過不斷的溝通,累積雙方的信任感,並以誠懇的態度提供對方所需的研究資源。最後在研究的成果需依照合作前所協議的內容進行分配,以符合公平性。 關鍵字:產學合作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台灣面臨人口高齡化、低生育率和平均壽命延長,加上家庭結構的改變,老人長期照護的問題日益重要。目前國內長期照護方式以機構式照護為主,與未來長照政策擬採社區式照護為主相異,在兩種照護方式之相關研究中,多針對老人引發之相關福利措施問題所進行的研究。本研究係從人類發展各項需求中,進一步探討老人原始需求層面,了解老人真實之需求性,期能提供日後老人長期照護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類型社區老人人口學變項在不同層次需求之相關性。在各家需求理論派別中,選擇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為研究基礎,設計老人需求調查問卷。問卷內容第一部分為老人對五大需求層次之量表,第二部份為人口學變項,並經由專家學者進行信效度分析。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選擇二個不同類型之社區,並設籍65歲以上老人,其中A社區是由數個眷村因改建搬遷至同一個社區,形同大量老人集中居住在同一機構內,研究者定義為「社區機構化」模式;另一個B社區是社區內有老人公寓,為其增加使用率,積極與社區交流互動,故研究者定義為「機構社區化」模式。自2011年5月至10月以問卷調查方式實施普測,扣除設籍但未入住之居民,在總人數為1,052人,計發出900份,實際回收382份,回收率為42.4%。統計方式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相關分析方式,利用SPSS 12.0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在A社區(社區機構化)類型中,教育程度、退休前職業類別、退休前職務層級等因素與尊重需求層次有相關;教育程度、居住情形、健康狀況等因素與自我實現需求層次有相關。在B社區(機構社區化)類型中,性別因素與生理需求層次有相關;經濟來源因素與安全需求層次有相關;性別、婚姻狀況、居住情形、經濟來源等因素與愛與歸屬需求層次有相關;性別因素與尊重需求層次有相關;健康狀況因素與自我實現層次有相關。另外年齡及省籍之變項,在二社區類型中均與老人需求無影響。從整體來看,年齡、經濟來源等因素與生理需求層次有相關;退休前職業類別、經濟來源等因素與安全需求層次有相關;教育程度、退休前職業類別等因素與愛與歸屬需求層次有相關;教育程度、退休前職業類別、退休前職務層級等因素與尊重需求層次有相關;教育程度、退休前職業類別、健康狀況等因素與自我實現需求層次有相關。 研究建議在未來老人照護上,應多從女性角度去思考,重視女性情感寄託、受尊重方面之措施,特別是有婚姻關係。政府應該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會,賦與老人新角色,運用其專長參與社會服務,尤其是教育程度高、公職體系退休、擔任主管退休之老人。並且建置完整老人經濟安全保障,解決老年所得維持的不安全問題,滿足其基本生存需求。另外應積極推動健康促進、照顧預防工作,整合社區現有的各項資源,提供老人友善環境、舉辦相關健康促進活動,讓老人活得長壽,更要活得健康,延緩失能的發生。社會應以正向的態度來看待性問題,對老人的愛和依附情感需求做正確、更貼心的回應,讓老年人的身心發展更健康、更平衡。

  • 學位論文

背景與動機: 隨著人口高齡化,長期照護制度建立越顯急迫,但觀察目前長照制度對藥事照護均無人員設置標準,僅於長照機構評鑑條文中提到:「每3個月提供藥事照護服務有記錄」,讓長照機構主要照顧者(執業登記於該機構之醫療從業人員),在面臨機構內住民常見之重複用藥問題時常求助無門,使老人用藥安全的未來讓人感到憂心。而拜資訊科技的發達所賜,各式醫療照護科技開始應用長期照護服務上。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有二。(1)探討護理之家主要照顧者對遠距藥事照護服務之使用意願。(2)探討影響護理之家主要照顧者使用遠距藥事照護服務各構面之相關性。 研究方法: 採用以修正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2)為研究架構基礎,並結合有關醫療資訊系統使用意願之因子,透過主觀規範、形象、自願性、工作關聯性、照護品質、成果可展現性及資訊素養等七構面與「有用性認知」及「易用性認知」之關係分析「使用意願」;另設計遠距藥事照護服務之模擬情境並藉由製作動畫檔案,經由DVD、Youtube下載觀看及文字說明,說明遠距藥事照護服務系統之架構及執行方式。 自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以電話詢問台南市衛生局所管轄之51家護理之家負責人,以機構內執業登記之醫事人員且有意願填寫問卷者,以郵寄方式發放250份問卷,共計回收192份問卷,回收率為76.8%;回收後之問卷剔除20份無效問卷以及遺漏題數七題以上者後,共以168份問卷進行分析。 資料以結構方程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為分析架構,線性結構分析式(Liner Structural Relation, LISREL) 8.54及SPSS 12.0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並驗證研究假說。 研究結果: (1)本研究整體信度Cronbach α值均在0.798至0.942之間,在效度方面,所有構面總解釋的變異量為83.2%;另研究對象於「使用意願」之各構面平均分數為3.83±0.59。 (2)以SEM分析各構面間之相關性,其修正後路徑之適配度指標(Goodness of Fit Index, GFI)達0.858,表示此修正模型已有一定的解釋力,並得到「有用性認知」與相關顯著構面(共變係數)關係分別為「資訊素養(0.11)」、「形象(0.12)」、「工作關連性(0.20)」及「成果可展現性(0.22)」,而「有用性認知」對於「使用意願」的路徑共變係數為0.53。 研究結論: (1)護理之家主要照顧者不論在年齡、教育程度、工作年資及職業別,對於遠距藥事照護系統具有高度使用意願,顯示本研究所設計之遠距藥事照護服務系統在介入長期照護機構方面,具有極大的可行性。 (2)「資訊素養」、「形象」、「工作關連性」及「成果可展現性」等四構面,均對「有用性認知」有高度之影響力,而護理之家主要照顧者對系統之「有用性認知」在遠距藥事照護系統之「使用意願」上亦呈現出有高度之相關性,顯示未來本系統在介入機構服務時,由前述四構面加強,可使機構人員更迅速接受並熟悉服務介面。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 不當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造成民眾往後生病時治療上的困難,是長久以來倍受關切的醫藥衛生議題。雖然衛生主管機關多年來以衛教來教導民眾正確的用藥習慣,也以健保給付條件限制醫師對抗生素的選擇。但民眾是否真的有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認知、態度與行為,是值得研究與確認的事。因為抵抗力較弱,孩童和老人比較容易罹患細菌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的機會比較高。此次研究特別關注在孩童的用藥問題,以替孩童做用藥決定的家長為受訪對象。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有二。(一)瞭解目前不同的家長特質對於孩童服用抗生素的認知、態度與行為的差異情形(二) 探討家長抗生素使用認知、態度及行為意向之間的關係。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為2010年台南市幼稚園年紀介於三至六歲孩童共426名的家長,根據教育部登記有案台南市幼稚園(共96家),以隨機亂數表挑選7間幼稚園並採全部取樣,以結構式問卷自願填寫之方式收集資料,並採用認知-態度-行為模式為基礎架構。統計分析以SPSS For Windows 12.0 版之軟體進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做推論性統計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一、結果顯示家長對抗生素使用的認知平均得分為 6.21 分,不同家長基本特質在抗生素使用認知上呈正向顯著差異,分別在高教育程度(F=10.58,P<0.00)、高家庭收入(F=3.681,P<0.01)及具醫藥職業的家長的(F=6.78,P<0.00)。在整體抗生素態度分數家長們呈現正向態度,而母親的照護態度(F=3.271,P<0.05)高於父親,且高教育程度(F=10.459,P<0.05)、高家庭收入(F=5.570,P<0.05)、具醫藥職業的家長的F=4.692,P<0.05)及接受過的衛教(F=5.902,P<0.05)有較高的態度分數。在抗生素使用行為方面,孩童的總就醫次數越高(F=4.669,P<0.05)會有較高的行為分數。 二、研究顯示抗生素使用認知、態度與行為三者彼此呈正相關,表示家長對抗生素使用認知愈豐富,其對抗生素使用態度、行為就愈正向。 結論: 家長對抗生素的認知與其教育程度有關。對於適當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健康教育的干預是必要的,以糾正普遍使用抗生素的誤解。包括電視,報紙和網路的策略是有效的公眾教育方式。旨在改變干預的重點應放在主要在母親(家庭主要照護者),教育程度、經濟程度較低。重複信息使用短的,量身定制的口號和行動線索將提高抗生素的認知及使用行為,以達到孩童可以避免因錯誤服用方式,而導致早期抗藥性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