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240.178

長榮大學護理學系(所)學位論文

長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摘 要 在台灣,末期腎臟疾病的發生率和盛行率均居世界第一位,末期腎臟病患者必需以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保留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比血液透析能保留殘餘腎功能,卻可能因為導管出口處感染或換液技術不正確而導致腹膜炎。 本研究採回溯性病例對照研究設計,探討腹膜透析患者居家照顧行為和腹膜炎的關係。研究資料來自南部某醫學中心之電腦資訊病歷匯總系統、疾病分類系統、腹膜透析個管師統計數據及病歷,包括、基本屬性、疾病特性、慢性疾病、檢驗數值、導管出口感染、照顧行為等變項。「病例組」為104年1月至12月期間,在某醫學中心被診斷為一次或兩次以上腹膜炎的腹膜透析病患,共有38人,男性25人,女性13人。同期間無腹膜炎之腹膜透析病患則為「對照組」,有169人,男性106人,女性63人。 分析個別變項和腹膜炎之關係,發現年齡大於60歲、個人無收入、家庭收入3萬元以下、有丙型肝炎、有充血性心臟衰竭、有糖尿病、低白蛋白、及有導管出口處感染與腹膜炎、洗手步驟得分較低、換液過程和換液後處置得分較低的患者有顯著較高的機率患腹膜炎。以邏輯斯迴歸分析檢測所有自變項與是否有腹膜炎有關,就照顧行為來看,腹膜透析病患換液技術分數每增加1分,其罹患腹膜炎風險勝算比會下降16%;總分5分的洗手步驟每增加1分,其罹患腹膜炎風險勝算比會下降19%;總分10分的換液過程和換液後處置分數每增加1分,其罹患腹膜炎風險勝算比會下降50 %;有導管出口處感染者,其罹患腹膜炎風險勝算比會增加4倍。以病患的慢性疾病來看,有丙型肝炎者,其罹患腹膜炎風險勝算比會增加7.7倍;有充血性心臟衰竭者,其罹患腹膜炎風險勝算比會增加6.3倍 本研究顯示腹膜透析病患除了控制慢性疾病,護理人員協助他們確實的洗手步驟、正確的照顧導管出口和換液技術,對於降低腹膜炎非常重要。

  • 學位論文

景:生活品質的好壞和個人健康息息相關,而護理的工作職域又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目的為調查不同職域護理人員的生活品質,以做為未來制定相關政策的參考。 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設計研究。於2015年10月至12月,招募現職的護理人員,透過網路匿名問卷,進行資料收集。 結果:研究結果共回收完整問卷789份。研究對象主要為女性(97.6%)、31-40歲(54.6%)、大學教育程度(71.4%)、已婚(59.2%),和護理年資5-10年(45%)。整體評價生活品質與整體健康滿意度為中等程度。生理健康範疇、心理範疇、社會關係範疇和環境範疇標準化分數依序為57.9、 51.7、 55.8和54.2,以生理健康範疇得分最高,心理範疇得分最低。社區衛生護理人員在四範疇得分皆高於醫療院所護理人員。以全體研究對象而言,護理年資15年以上、年薪81萬元以上和有行政職者,其生理健康範疇的生活品質較好(p<0.05);年薪81萬元以上其心理範疇的活品質較好(p<0.05);有子女、固定班別和年薪81萬以上者,其社會關係範疇的生活品質較好(p<0.05);護理年資15年以上和年薪81萬以上者環境範疇的生活品質較好(p<0.05)。進一步分職域來看,醫療院所護理人員已婚、有子女、護理年資15年以上、年薪81萬以上、固定班別和有行政職其生活品質較好;而社區衛生護理人員中男性與無慢性病的生活品質較好。 結論:整體護理人員的生活品質為中等程度,四大範疇以心理範疇得分最低。另外社區衛生護理人員比醫療院所護理人員的生活品質高,因此未來在考量護理人員生活品質時,應針對其職域的工作特質,執行適當之改進策略,以提升護理人員的生活品質。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臨床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情緒管理對工作績效影響之探討。為描述性相關性研究設計,於台灣南部某醫學中心以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以方便取樣進行橫斷式研究,於2017年2月28日至3月17日,以「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工作績效」量表的結構性問卷為研究工具蒐集資料,共發放1004份問卷,有效回收838份,有效回收率為83.4%。資料以SPSS 22.0版進行描述性與推論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t-test)、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皮爾森積差關係(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逐步迴歸(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之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職稱、工作總年資、科別、教育程度、在職進修於工作壓力有顯著差異。(2)年齡、婚姻、子女數、職稱、工作總年資、科別、教育程度、在職進修於情緒管理、工作績效有顯著差異。(3)整體工作壓力對情緒管理與工作績效呈顯著負相關,顯示工作壓力越大,情緒管理與工作績效越差。(4)整體的情緒管理與工作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顯示情緒管理越好,工作績效就越高。(5)影響臨床護理人員工作績效重要預測因子包括: 情緒管理、工作總年資、加護病房科別、護理師職稱、工作壓力共五個變項,可以解釋工作績效34.6%的變異量。 本研究果可作為學校教育及臨床教育與護理行政擬定工作壓力對策與情緒管理課程、提升工作績效之參考。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65歲以上嚴重頭部外傷老人,其出院後一年的恢復狀況,及其相關因素。 研究方法:本研究設計採回溯性次級資料分析設計,研究對像為醫師診斷為嚴重頭部外傷,嚴重度分數≧16分、且建議開腦的65歲以上病患。資料來自於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間某區域教學醫院病患病歷、醫院電腦資訊病歷匯總系統、疾病分類系統、及外傷個管師統計數據。所收集之資料,以SPSS 18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整理與統計檢定。 研究結果:研究對象142人,男性88人(62%),女性54人(38%),平均年齡76.6歲 (SD=6.6)。頭部受傷主因有車禍73人(51.4%),跌倒69人(48.6%)。頭部外傷情況人數依次為硬膜下血腫 (SDH) 122人、顱內出血(ICH) 82人、蜘蛛膜下出血(SAH) 71人、硬腦膜外血腫(EDH) 11人;單純頭部外傷41人(28.9%),多重頭部外傷101人(71.1%);昏迷指數平均5.4分(SD=1.9分);外傷嚴重度指數平均24.3分(SD=9.2分)。接受開腦手術104人 (73.2%),拒絕開腦手術38人(26.8%)。出院當中21人(14.8%)有肺炎,18人(12.7%)有泌尿道感染,出院時存活人數 72 (50.7%),死亡人數 70(49.3%)。出院當時狀況分為預後良好和預後差兩組,16人 (11.3%) 預後佳,預後差126人 (88.7%)。有接受手術者預後比拒絕手術預後好 (x2 = 6.6, p =.01),拒絕開腦者的38人只有2人存活且預後差。此外,兩組的其他人口學變項或腦外傷有關變項均無統計上顯著差異。出院一年後有60人存活,16人(26.7%)預後佳,44人(73.3%)預後差需要依賴別人照顧其生活。一年後狀況預後佳或預後差與住院時是否有肺炎(x2 = 5.8, p =.02) 、泌尿道感染(x2 = 4.1, p <.05)、出院當時狀況(x2 =46.1, p<.001)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在行動、飲食、語言三種生活能力當中,有 16人(26.7%) 可獨立行動或輔具協助,17人(28.3%) 飲食能力可獨立或一些協助,23人(38.3%) 語言恢復良好。行動能力和飲食能力與住院時是否有肺炎或泌尿道感染(x2 = 2.8, p=.01)、出院當時狀況(x2 =28.6, p<.001)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語言能力的恢復除了和肺炎(x2 = 2.8, p=.01)、泌尿道感染(x2 = 5.3, p=.03)、出院當時狀況(x2 =26.0, p<.001)、還和頭部外傷嚴重度 (x2 =-2.1, p=.04)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結論:老年人發生嚴重頭部外傷常導致嚴重殘障、植物人與死亡。在這個研究,醫師建議開刀且接受開腦者,有較高存活率,且預後有27.6%的機會可恢復獨立生活。住院中感染的併發症也是影響一年後恢復的重要原因,所以醫療照護者應該要嚴格感染控制,減少病人肺炎和泌尿道感染機會。病人出院前也鹰教導病人和居家照顧者預防肺炎和泌尿道感染。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橫斷性設計,探討加護病房家屬的壓力感受與疾病末期醫療處置態度之相關性以及影響家屬對DNR同意書簽署之因素。研究者於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間,於南部某醫學中心之成人內科加護病房收案,以方便取樣方式共徵得61位家屬同意參與研究。樣本包括36位男性和25位女性,平均年齡47.67歲。研究工具為「家屬壓力感受量表」及「疾病末期醫療處置態度量表」,家屬是否簽署DNR則以病歷上的記錄為依據。 從「家屬壓力感受量表」之得分,顯示家屬之壓力感受處於輕度壓力至中度壓力之間,各壓力感受面向由高至低,依序為「病人疾病」、「個人」、「環境」及「人際」。家屬壓力感受之「病人疾病」及「環境」會受到家屬年齡的影響(F=4.40, p<.05;F=4.63, p<.05);家屬壓力感受之「人際」會受到家屬教育程度及是否聽過安寧緩和醫療(F=-2.45, p<.05;F=2.62, p<.05)的影響;家屬壓力感受之「病人疾病」、「個人」、「人際」及「環境」會受到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原因的影響(F=2.69, p<.01;F=2.19, p<.05;F=2.08, p<.05;F=3.69, p<.01)。在對疾病末期醫療處置態度上,家屬傾向採取緩和性治療,90.2%的家屬同意積極性治療會增加病人身心方面的痛苦,有63.9%的人表示不會鼓勵病人接受積極性治療。 家屬的壓力感受與疾病末期醫療處置態度之相關性分析,結果呈現負相關(γ=-.27, p<.05),表示家屬在人際方面之壓力感受越高,對病人疾病末期醫療處置態度越傾向採取積極性治療。 以邏輯氏迴歸分析影響家屬對DNR同意書簽署之因素,顯示家屬對DNR同意書之簽署未受到家屬對疾病末期醫療處置經驗、病人年齡、進入加護病房原因、疾病嚴重度、家屬壓力感受及家屬對病人疾病末期醫療處置態度之影響。樣本數太小可能是無法達到統計顯著水準的原因。 研究結果可幫助加護病房醫護人員了解家屬的壓力感受及家屬對病人疾病末期醫療處置態度,以提供醫療團隊面對家屬溝通病人疾病末期醫療處置決策之參考。

  • 學位論文

重症加護病房病人因疾病嚴重度較高,意識狀態多為昏迷程度或吞嚥障礙,且呼吸器使用比例高,過去報告74%病人會使用鼻胃管灌食提供營養,選擇灌食方式有連續性管灌食及間歇性管灌食,國內外研究有關不同鼻胃管灌食方法對病人胃殘餘量、腹脹及嘔吐結果不一。故本研究目的旨在分析重症加護病房病人使用連續性鼻胃管灌食法與間歇性鼻胃管灌食法發生胃殘餘量、腹脹和嘔吐之情形及差異性。 本研究為電子病歷回溯性研究設計,對象為南部某一醫學中心成人內科加護病房使用鼻胃管灌食病人。收案條件包括(一)大於20歲者、(二)已置有鼻胃管進行鼻胃管灌食至少5天者。排除條件:(一)中斷鼻胃管灌食超過24小時者、(二)此次住院行腸道手術患者、(三)已收案為安寧照護者、(四)診斷為腸缺血、腸阻塞病人。共有712位個案符合資格,使用連續性灌食方式為537人(75.4%),及間歇性灌食方式為175人(24.6%)。平均年齡為70.12歲,連續性灌食方式平均年齡為69.91歲,間歇性灌食方式平均年齡為70.76歲;二組男性比例高於女性;連續性灌食組疾病嚴重度(ApachII)平均分數高於間歇性灌食組;二組疾病診斷以敗血性感染症佔較高比例。 卡方檢定結果,第三、四、五天連續性灌食組和間歇性灌食組與有無胃殘餘量,均呈現顯著差異(p=<001)。調整意識狀態、呼吸器、鎮定劑及升壓劑使用情形後,ANCOVA結果顯示第三及第四天第一餐到第六餐,連續性灌食組的平均胃殘餘容量顯著高於間歇性灌食組(第三天p=.003;.001;<.001;<.001;<.001;<.001);(第四天p=<.001;<.001;<.001;<.001;<.001;<.001),第五天結果顯示第三、五、六餐平均胃殘餘容量顯著高於間歇性灌食組(p=.024;.023;.014)。卡方檢定結果呈現,第五天連續性灌食組腹脹盛行率顯著高於間歇性灌食組(p=.031);邏輯式分析結果顯示,間歇性灌食組第五天腹脹盛行率僅是連續性灌食組的0.587倍,且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034)。百分比分析結果連續性灌食組第三、四、五天的嘔吐發生率0.6-1.9%,間歇性灌食組嘔吐發生率0-0.6%。 此研究結果發現,連續性管灌食組的胃殘餘容量高於間歇性管灌食組,腹脹及嘔吐盛行率也是連續性管灌食組高於間歇性管灌食組,亦發現嘔吐盛行率遠低於國外研究,以及八到九成的腹脹盛行率,都是臨床護理人員照護以及選擇管灌食方式值得參考之實證結果。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輪班護理人員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的相關性,以南部某醫學中心臨床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採橫斷式研究設計,方便取樣共發出問卷1022份,回收932份,回收率91.19%,研究工具包括;(1)個人基本屬性;(2) 「國際身體活動量表長版-台灣中文版,IPAQ」;(3)中文版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標量表(CPSQI),研究資料以SPSS 2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與推論統計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1)研究對象每週身體總活動量平均17692.90 (MET-min-wk),以工作身體活動量為5806.85(MET-min-wk)最高,以交通身體活動量為460.60 (MET-min-wk)最低。(2)身體總活動量及工作身體活動與BMI呈現正相關,不同工作科別工作身體活動量有顯著差異;家務活動量與年齡、子女數有正相關;並且在婚姻狀況、工作科別、輪班方式及目前上班班別有顯著差異;休閒身體活動量與教育程度、婚姻方面有顯著差異;子女數、身體質量與中度費力身體活動量正相關。(3)護理人員睡眠品質(PSQI)平均7.16分,睡眠品質良好(PSQI≦5)佔(33.9%),睡眠品質不良(PSQI>5)佔(66.1%)。(4)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工作年資與睡眠品質呈現正相關,年齡與睡眠總時數分數正相關,(5) PSQI身體總活動量及中度費力身體活動量呈正相關,而身體活動量中以工作活動量居多,即身體活動量越高睡眠品質越差。 最後研究者分別對行政管理、在職教育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生活討論會」之介入措施,對護理之家老年人憂鬱狀態、孤寂感、知覺自主性之成效。採縱貫式類實驗性研究設計,於南部某家醫院附設護理之家,以方便取樣的方式,共招募55位護理之家住民參與研究。研究者以不同居住樓層分配實驗組與控制組,27位老人接受生活討論會介入措施,28位控制組老人接受護理之家一般日常生活照護模式。兩組在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自覺健康狀況均無統計顯著差異,罹患慢性病之數目,控制組(M = 2.29, SD = 0.71)顯著高於實驗組(M = 1.59, SD = 0.64)。本研究測量工具包括老人憂鬱量表簡明版、UCLA孤寂感量表、PEA老人知覺自主性量表。第一次前測,實驗組之憂鬱狀態得分(M = 8.26, SD = 2.943)顯著高於控制組(M = 6.25, SD = 2.591),孤寂感和知覺自主性兩組間沒有顯著差異。四週後第二次前測,實驗組之憂鬱狀態得分(M = 8.74, SD = 2.474)仍然顯著高於控制組(M = 6.71, SD = 3.914),孤寂感和知覺自主性兩組間沒有顯著差異。 介入措施包括每週一次,連續三週,每次50分鐘的生活討論會。介入措施之後,後測實驗組憂鬱狀態總分4.56分,控制組為6.71分,兩組間之後測得分有顯著差異(t = 3.085, p = .003)。從兩次前測和後測來看兩組之組內差異,實驗組憂鬱狀態總分從第一次前測8.26分,間隔四週後第二次前測上升至8.74分,介入措施後降為4.56分共降低4.18分;控制組從第一次前測6.25分,第二次前測上升至6.71分,後測上升至7.50分,憂鬱程度增加1.25分,介入措施後實驗組憂鬱狀態比起控制組顯著改善(t = -7.611, p = .000)。 孤寂感之後測得分,實驗組45.19分,控制組54.96分,兩組間之後測得分有顯著差異(t = 2.989, p = .004)。從兩次前測和後測來看,孤寂感總分實驗組從第一次前測47.37分,第二次前測上升至55.74分,介入措施後測降為45.19分。控制組孤寂感總分第一次前測44.11分,第二次前測上升至52.61分,後測為54.96分。介入措施後實驗組孤寂感比起控制組顯著改善(t = -4.581, p = .000)。 知覺自主性之後測得分,實驗組58.93分,控制組46.57分,兩組間之後測得分有顯著差異(t = -4.427, p <.001)。從兩次前測和後測來看,知覺自主性總分實驗組從第一次前測50.59分,第二次前測降至45.59分,介入措施後測升為58.93分。控制組總分第一次前測51.57分,第二次前測降至47.61分,後測為46.57分。介入措施後實驗組知覺自主性比起控制組有顯著改善(t = 7.706, p = .000)。 本研究結果發現生活討論會介入,對護理之家老年人憂鬱狀態、孤寂感及知覺自主性的改善比控制組多,且皆達統計顯著差異。特別是實驗組老人之憂鬱狀態在兩次前測均高於控制組,但在介入措施之後,憂鬱狀態顯著低於控制組。當老人有機會在生活討論會中談論他們的生活狀況和需要時,將有助於改善他們在機構中的情緒、降低他們的孤寂感、增進自主性。

  • 學位論文

背景:社區衛生護理人員因需配合國家衛生政策的推行,和承辦複雜的業務與服務對象的多元性,因此可能造成工作壓力增加與生活品質降低。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學校、工廠和衛生局所三個職域社區衛生護理人員的生活品質與相關因素。 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調查研究設計。於2015年10至12月經網路招募台灣各地學校、工廠和衛生局所三個職域的社區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利用結構式網路問卷收集資料,問卷內容包含基本屬性、工作特質、職場霸凌經驗、壓力感受與生活品質。資料以SPSS 20.0進行料分析。 結果:符合收案條件之對象共328人。社區護理人員自我評價生活品質為中等程度,生理健康、心理、社會關係和環境四大範疇標準化後平均分數最高是生理範疇(60.5±14.5),最低是心理範疇(52.6±16.3)。不同職域中以學校護理人員在四大範疇的平均分數得分最高,衛生局所護理人員的分數則顯著低於其他職域 (p<0.05)。不同職域社區護理人員生活品質相關因素有婚姻、子女、慢性病、教育程度、聘僱身分、現有工作年資、平均年薪、職場霸凌和壓力感受;其中職場霸凌及高壓力感受為三個職域共同相關因素。 結論:未來建議針對不同職域護理人員的低生活品質相關因素,進行制度面的檢討、訂定各項介入措施,並有效改善職場霸凌和降低壓力感受,以期提升社區護理人員生活品質。

  • 學位論文

背景:近年來護理人員生活品質受到重視,特別是工作經歷較缺乏的資淺人員。不同工作特質或職場感受,影響生活品質的程度也不同,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醫療機構資淺護理人員的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 方法: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工作總年資六個月到兩年的醫療機構護理人員為對象,進行網路匿名結構式問卷調查,包括人口學資料、執業現況、工作特質、知覺壓力與生活品質。 結果:符合研究條件共114人,排除男性3人,有效問卷共111份。研究對象主要為未婚(89.2%)、25歲以下(72.1%)、教育程度為大學 (含以上) (86.5%),執業現況以任職於醫學中心(55.0%)、非常態班(73.0%)、每週工時大等於40小時(73.9%)、工作總年資6-12個月(52.3%)、平均年薪少於50萬(74.8%),和非急重症單(69.4%)占多數。20.7%的研究對象曾感受職場霸凌。「高壓力型」和「高知覺壓力組」各占36.0%和34.2%。研究對象整體生活品質的評價多為中等程度(60.4%),另外生活品質四個範疇,心理範疇得分最低(49.0),而生理健康範疇最高(55.0)。將生活品質依各範疇分數之前段三分位數為切點分數,分為低高二組,低生理健康、心理、社會關係與環境範疇所佔比例分別為37.8﹪、37.8﹪、27.0﹪與25.2﹪。以各因素獨立來看,影響資淺護理人員生活品質低的相關因素包括感受職場霸凌、工作壓力、知覺壓力、主管支持、同事支持、教育程度,和工作單位等。控制潛在干擾因素後,知覺壓力與感受職場霸凌是資淺護理人員低生活品質顯著的相關變項。 結論:醫療機構資淺護理人員對整體生活品質與一般健康狀況評價多為中等,而影響其生活品質偏低的最重要因素為知覺壓力與感受職場霸凌。期望未來管理階層能對其工作負向感受和職場霸凌等因素,提供適當的介入措施,以提升資淺護理人員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