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61.223

長榮大學翻譯學系(所)學位論文

長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2011年誕生的電視劇《後宮甄嬛傳》(The Legend of Zhen Huan),不僅在中國造成狂熱,這股熱潮甚至延燒到了歐美地區,美國電視頻道龍頭Netflix買進了《後宮甄嬛傳》的版權,並製作了美版《甄嬛傳》,而Viki網站也為網友集思廣益翻譯《後宮甄嬛傳》的Viki版本。本研究以影視翻譯原則、奈達的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與紐馬克的溝通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作為理論基礎,探究《後宮甄嬛傳》的美版與Viki網站的翻譯問題,選出劇裡提到的詩詞歌賦與帶有清朝文化層面的對話,檢視兩種英譯版本是否達到動態對等,是否合乎歐美觀眾的要求,是否達到傳遞《後宮甄嬛傳》裡的中心思想與裡面所蘊含的中國清朝文化。。 本研究以Viki網站由網友所翻譯的版本為探討基礎,本研究得到的結果為:一、詩詞歌賦的不可譯現象:像《甄嬛傳》這樣的源語文化,在英語所處的文化中缺乏源語所隱含的文化因素,是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與源語相等的詞語。二、清朝妃嬪用語翻譯上的不完全對等:由於清朝封建制度有異於西方,因此對於妃嬪的位階並沒有太多對等的詞語可以轉換。三、跨文化的翻譯造成語意上及文字上的韻味遺失:如詩詞歌賦,中國的文化特殊,古代說話方式採用文言文,詩詞都講究對仗、押韻,對於西方的觀眾來說,這樣的觀念是很模稜兩可的,因為英文並沒有如此複雜的語言結構,所以像詩詞這樣的對仗、押韻,對於譯者而言是非常難達到完全的對等,在某些狀況下,就連要達到趨近於對等都變得很困難。期盼本研究日後能為清宮劇的英譯提供翻譯方向,使得中國文化可以達到最大化的傳播。

  • 學位論文

由西班牙當代女作家愛爾薇拉‧林多創作的暢銷著名作品《四眼田雞系列》(Manolito Gafotas),在全世界已有超過二十種翻譯版本,作品內容透過一個馬德里的十歲小男孩,以詼諧有趣的方式,敘述學校及生活中發生的事。此系列的第一本《四眼田雞小瑪諾林》(Manolito Gafotas)清楚地介紹故事中的人物,以及小瑪諾林和他們一起經歷的事。《四眼田雞小瑪諾林》於2006年,由陳慧瑛小姐擔任翻譯,並由台灣星晨出版社發行中譯本。 《四眼田雞小瑪諾林》的故事內容提及許多馬德里當地的文化、使用許多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作者亦使用有趣的新詞等。這些特色使譯者在翻譯時面臨許多困難,再加上譯文讀者以兒童為主,亦應將兒童的閱讀及理解能力列入翻譯策略的考量。因此,本論文將以德國功能學派翻譯理論(German School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為基礎,探討《四眼田雞小瑪諾林》一書。採用弗米爾的目的論、兒童文學及翻譯,以及八種翻譯技巧的分類進行討論,以了解譯者陳慧瑛及筆者所使用的翻譯技巧有何差別。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以2010年BBC製播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Sherlock”)第一季英文字幕、DVD官方版本中文字幕及網路中文字幕為研究資料,再加以Blum-Kulka和Levenston (1978)所提出的簡化策略:上位詞、轉借、近似詞、同義詞、詞義反轉、迂迴表達及釋義重述等策略進行分析,觀察兩版本的譯者透過簡化策略後,是否能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限制下,達成忠實傳達原意及跨文化交流的目標。 研究結果發現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限制下,譯者只能以忠實傳達主要訊息為主,並透過簡化策略以減少字幕字數和提高內容可讀性。筆者也發現此DVD版本字幕將語氣詞譯出數量較網路版本高,非一般字幕翻譯之常態,且網路字幕版本多採「直譯」策略,中文西化的影響,字幕頗有「翻譯腔」之嫌,但兩版本均達成跨文化交流之目的。綜上所述,可見簡化策略對字幕翻譯之重要性,希望本研究能對字幕翻譯實務和研究提供參考和助益。

  • 學位論文

摘要 隨著科技的日異月新以及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觀眾欣賞外國影集的需求也隨之高漲。此外,影集的收看方式也不再侷限於電視節目、DVD,或者是租借等方式。反之,觀眾可以透過網路平台取得外國影集的片源和字幕,進而也帶動了網路字幕組(fansub group)的發展。因此,字幕翻譯的重要性也日漸獲得重視。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美國喜劇《追夢女孩》(“2 Broke Girls”)為研究語料,並且以Blum-Kulka和Levenston (1978)提出的六項簡化策略(上位詞、近似詞、同義詞、迂迴與釋義重述、移轉、詞義反轉)來探討《追夢女孩》DVD中文字幕翻譯與網路字幕翻譯在簡化策略上的異同。再者,《追夢女孩》在性質上屬於喜劇類型,因此對話內容較為輕鬆、不拘小節,而且時常出現語氣詞(discourse markers)、文化詞以及語言幽默,所以本研究也加以探討DVD與網路字幕組在處理上述翻譯問題時所採取的手法。 最後,本研究發現以往簡化策略被視為字幕翻譯的首要原則,但是本研究發現,當遇到富有幽默元素的內容時,若採取簡化策略,有時無法完整傳達出原文的幽默之處,因此本研究發現,在處理幽默元素的內容時若能輔以顯化原文內容,達到內容簡化之效,進而有助於觀眾理解原文。

  • 學位論文

筆者身為國小老師想推薦《神啊 ,祢在嗎?》的中譯本給國小高年級兒童閱讀以加強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因為這本書提供國小兒童解決青春期兩性之間相處的問題,並能促進其身心的成長。這本書的原著(Are You There God ? It’s Me, Margaret.)在美國是極受青少年讀者熱愛的小說,而在國內,周惠玲翻譯的《神啊 ,祢在嗎?》的中譯本是屬於少年小說,出版社設定其讀者群為國中生。因此,想要讓國小高年級兒童閱讀這本書,就要考量到周譯本是否適合國小高年級兒童閱讀,以及它也是台灣的唯一一本中譯本的問題。 在統整歸納翻譯目的論、兒童文學理論和羅森布雷特讀者反應理論的相關文獻之後,本研究認為譯者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要注意兒童讀者的特質,如語言能力不足、社會經驗不足、有好奇心、追求快樂等特質。故以陳宏淑依照兒童特質所主張的兒童故事書翻譯原則為主,採用其中的三項原則︰意譯為主、使用淺語、敘述活潑等作為改譯文的翻譯原則。運用「改寫」、「補充」、「替代」、「解釋」、「成語運用」和「調換句法次序」等翻譯策略,對照茱蒂‧布倫(Judy Blume) 所著的Are You There God ? It’s me , Margaret.原文,改譯周惠玲翻譯的《神啊,祢在嗎?》這本書中的部分譯文,使其較符合以上論述的翻譯原則和策略,並且比較周譯文和筆者改譯文之間的差異,希望改譯文較符合兒童文學的兒童性、教育性和趣味性。 研究者為了印證改譯文的內容和遣詞用字是否較適合國小高年級兒童閱讀,故將本書的周譯文和改譯文的實例隨機抽樣並設計成問卷,然後對600位國小高年級兒童施測,施測的對象所在地橫跨四縣市都會區和鄉鎮區,最後統計分析回收的585份有效問卷。本研究結果發現,雖平均有53.7%的國小高年級兒童認為改譯文和周譯文在內容上並不相似,這樣的結果應該是國小高年級兒童受直譯和意譯的策略的不同所影響,因為分析其中20份有讀過周譯本之同學的問卷,有平均高達75%的兒童讀者認為內容相似。從問卷分析結果也顯示,在使用淺語上,平均有76.2%的國小高年級兒童認為改譯文較容易了解;在遣詞用字上,平均有69.4%的國小高年級兒童認為改譯文的敘述也較活潑。 足見本研究以兒童特質為考量採用兒童故事書翻譯原則來進行改譯的策略是可行的,希望本研究的結果未來能提供其他譯者作為改譯兒童譯本的一個方針,同時希望能夠激勵更多從事兒童教育的人投入翻譯外國作品的行列。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比較台灣與中國大陸翻譯《辛普森家庭》 內容的譯文;台灣譯文是根據福斯電視台對《辛普森家庭》影集進行 的翻譯;大陸譯文是由網路字幕組所翻譯的。本研究共六章:第一章 為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二章是文獻探討; 第三章則是研究方法;第 四章內容是比較、分析與評論台灣和大陸在《辛普森家庭》字幕翻譯 中的差別;第五章講述台灣譯文背後的背景知識和文化及角色分析; 第六章為研究結論,提出筆者的一些研究心得:《辛普森家庭》可以 說是美國動畫中富含文化背景的經典影視作品。從研究結果來看, 筆者發現台灣譯文偏好使用網路幽默和政治時事作為翻譯素材;大陸 譯文則是按照原文字幕的意思進行翻譯。相較之下,台灣的字幕比較 有趣幽默:然而,翻譯後的中文字幕有時和英文字幕的意思卻截然不 同;兩者的翻譯手法南轅北轍,造成的效果也兩極化。筆者希望本論 文能夠在學術研究上,給予對電影翻譯及《辛普森家庭》感興趣的譯 者、觀眾與研究者們提供幫助和參考上的價值。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2011年電影《飛哥與小佛:超時空之謎》的英文原文、台灣配音、大陸網路字幕三種版本。電影屬於卡通情境喜劇,所以對話特色是以讓兒童能理解的簡單字句為主。 此研究分兩個階段,分別是英文原文和兩種中文版本(台灣配音、大陸網路字幕)的比較以及兩種中文版本的比較。目的是先探討英文台詞的情態詞、語氣詞和人名稱謂經過翻譯過程後,是否有刪減的情形,從中看出兩種中文版本譯文的簡化程度,再討論此兩種翻譯,探討譯文品質的良窳和翻譯策略。 筆者利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Halliday (1994, 2004)的情態意義概念來針對情態詞作探討,探討之後觀察出的現象則用Baker (1993)翻譯通則(universal features)當中的簡化(simplification)來解釋。以這兩大理論檢視三種版本的翻譯,藉由統計字幕的語氣詞、情態助動詞、人名稱謂數量並觀察數量落差,探討譯文是否省略原文語氣以及簡化的原因,並討論兩種中文版本之間上述三種詞類的翻譯數量差距。 本研究獲得三項結果:一是英文配音的情態助動詞(“should”, “may”, “must”)及語氣詞(“well”, “oh”, “you know”)和兩種中文版本的這兩種詞類數量因為Baker (1993)的簡化理論而有顯著落差。二是以這兩種詞類來看台灣配音版和大陸網路字幕的翻譯,顯示出大陸版本在情態詞及語氣詞,比台灣配音版簡化,但對白的字句長度並未有效簡化。三是台灣版考慮兒童語言理解能力而保留人名稱謂。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1993年英文版《安妮日記》之臺灣譯本及中國大陸譯本比較,以英文版本當作原文審視其兩中譯本經過翻譯過程是否忠實原文,作者安妮將此日記視為抒發情感的對象,故此文本的風格參雜許多作者對於日常生活的想法和幻想以及對於人事物的觀察。 針對研究分析,筆者先觀察兩中譯本使用的翻譯技巧之後,藉此歸納出此兩中文版本的翻譯策略以及產生的翻譯現象,透過對照英文原文後,再分析是否符合Reiss、Vermeer和Nida提出的功能翻譯理論並加以解釋其原因,目的是以功能視角分別探討中文版本翻譯風格產生的影響,最後筆者將討論兩譯文品質之優劣。 本研究結果如下:(一)中國譯者的翻譯風格大多以主角為中心,譯文經常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且常自行編輯段落順序,譯文皆以安妮為主軸之下更能突顯安妮的心理狀態,此風格巧妙地讓觀眾身歷其境;(二)臺灣譯者與中國譯者相比,較忠實原文與原文語序,此法能夠傳達出原文作者欲向讀者表達的初衷,使讀者能夠同步感受安妮的日常生活想法,較能感受作者的心理變化。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主要以法國小說《Oscar et La Dame Rose》為主軸,試圖探討已出版的中譯本《最後12天的生命之旅》與筆者之試譯文之間的差異,及其所使用的翻譯手法。第一章是緒論,將探討《Oscar et La Dame Rose》的作者背景與《最後12天的生命之旅》的譯者介紹,以及筆者的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二章則談到翻譯理論,包含翻譯功能理論研究及兒童文學。第三章將著重在翻譯技巧的應用上,例如增詞、省略、歸化與異化等翻譯技巧。在第四章,本論文分別將《最後12天的生命之旅》此書前兩章值得討論的部分提出來,並與本論文第三章的翻譯技巧配合探討。第五章為結尾,本論文將總結譯者與筆者之間譯文差異的部分、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該項研究的限制和注意事項。 本論文透過譯評的方式,探討兒童、青少年小說在翻譯時所需要的策略。從分析結果發現,為了讓讀者了解故事情節,必須透過增詞策略以減少代名詞使用及完整詮釋原文內容。此外,藉由兒童文學的概念,為符合兒童及青少年的知識水平,必須要透過韋努蒂的歸化策略,亦即編譯的方式來貼近目標讀者。最後,希望藉由此研究,能讓更多對翻譯法文及兒童讀物有興趣的譯者,有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字:翻譯功能理論、翻譯技巧、兒童文學、法國小說翻譯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論文旨在討論筆者譯Mrs. Sara Gruenn所著的《Water for Elephants》(序言到第三章)一書過程的翻譯和體驗。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第二章介紹原著作者、內容、應用理論。第三章說明研究過程、翻譯過程的探討。第四章為譯文。第五章說明翻譯實務探討及譯文的比較。第六章全文總結。 在這次的翻譯過程中,筆者發現要將原文的情態適切的表達出來並非易事,主要問題在於英、漢句子結構不同所產生的排序問題,文法架構的分析和判斷,造成詞不達意,無法明確表達作者真正的意涵,使得原文和譯文間產生嚴重落差。因此增加英文字彙,廣泛閱讀,提昇更多文學層級的詞彙,以及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謹守原文作者的原意,傳達正確的意涵是筆者未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