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0.24

中原大學化學系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雙官能基螯合物DOTA( 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 )能與金屬化合物形成錯合物,再以共價鍵方式接上胜肽化合物、蛋白質或是抗體,則可以鎖定病灶用來做照影或診斷。在醫學上有許多應用,由於DOTA可與二價及三價的金屬鍵結,種種因素證明DOTA雙官能基螯合物的價值性,本實驗利用固相胜肽合成方法(solid-phase peptide synthesis),及配合新穎的雙硫鍵環化方法合成DOTA-Tyr3-Octreotide。改進傳統空氣氧化法及碘氧化法無法避免分子間雙硫鍵形成的盲點。產物環型DOTA-Tyr3-Octreotide以質普儀(High Performance Mass Spectrometer )及核磁共振儀( Fourier-Transfer Nuclear Magen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FT-NMR )佐證。在接受體結合實驗中,DOTA-Tyr3-Octreotide可以有效的取代125I-Tyr1-Somatostatin(Ki= 3.95 0.75nM),證明DOTA-Tyr3-Octreotide保有結合受體的活性,以種有AR42J腫瘤的Lewis鼠,打入67Ga-DOTA-Tyr3-Octreotide後以MicroSPECT造影時,可以發現腫瘤有明顯的吸收,這些實驗證明了DOTA-Tyr3-Octreotide保有體內及體外的生物活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PartⅠ. ePTFE之電漿表面改質 本部分研究,係利用微波電漿反應系統及高週波電漿反應系統在丙烯酸的環境中對ePTFE試片以單一步驟的方式進行表面改質,並使用一系列的表面分析方法如XPS、ATR-FTIR、SEM、AFM、靜態接觸角及威氏平板動態接觸角量測法等評估其改質效果。結果顯示,在功率較高的微波電漿系統中,丙烯酸單體會受到較嚴重的破壞,致使改質層的厚度無法有效提升。高週波丙烯酸電漿系統中改質的成果中則發現,形成之高分子改質層可藉由鍵結或鑲嵌的方式固定於試片表面。改質試片表面之XPS和ATR-FTIR測試結果說明形成之高分子交聯及斷鍵的程度會隨著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在動態接觸角的分析中顯示,前進角及後退角分別可下降80˚和50˚之譜,顯示本研究採用之單一步驟高週波丙烯酸電漿改質法有效提昇了ePTFE試片表面的親水性。 Part Ⅱ.中孔洞二氧化矽的合成與結構之研究 本部分研究分別選用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和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當模板製作中孔洞二氧化矽: MCM-41和SBA-15,並以氮氣吸/脫附量測儀、FTIR和29Si固態-NMR分析孔洞大小及樣品之性質,以SEM及TEM觀察樣品之孔洞型態。其結果顯示,在SBA-15的合成程序中,隨著熟化溫度及熟化時間的不同,可獲得圓球狀、小麥草束狀、橄欖球狀及短棍狀等多種不同型態之中孔洞二氧化矽粒子。為配合第三部份之研究,挑選MCM-41和適當型態且不同孔洞尺寸之SBA-15進行疏水性改質。XRD的結果顯示,改質後之MCM-41和SBA-15皆仍保有其孔洞規則性,而FTIR和29Si固態-NMR的結果則證實,兩者在改質程序後皆成為具有疏水性質之樣品,但MCM-41有較多的疏水性官能基接枝量。 Part Ⅲ. 低介電中孔洞二氧化矽/PTFE之複合高頻基板 此部份之研究,係依據第二部份之研究成果,分別選用MCM-41和數種不同孔洞大小的SBA-15,分別進行表面改質後,以其當填充物,於不同的混合比例下和PTFE乳液進行混掺分別壓製成PTFE/MCM-41-m及PTFE/SBA-15-m複合基板。此基板利用網路分析儀量測其電氣性質,以SEM和EDS觀察試片斷面型態及填充物分佈情形,並分析基板的熱性質、分子組態及表面結構。結果顯示,PTFE/SBA-15-m複合基板之電氣性質(Dk,Df)不佳。而PTFE/MCM-41-m的複合基板系統則顯示,含適當填充物添加量之PTFE/MCM-41-m複合基板,其Z軸熱膨脹係數(CTEz)下降至11.8ppm/℃,可有效提升基板和銅箔貼合後的尺寸穩定性,且其介電常數(Dk)亦降至1.70~2.16間,而消散係數(Df)則仍介於0.0008~0.0049之間,說明此複合基板在高頻領域的應用上具有極大的潛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乳糖神經鞘脂質(Lactosyl ceramide, CDw17)可以藉由活化NADPH氧化酵素來產生超氧陰離子,可以殺死侵入人體的有害微生物,在急性發炎反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此類醣脂質分子數個影響活性之關鍵結構特徵已被指出,包括植物神經鞘胺醇上的4-羥基位向與植物神經鞘胺醇上的醯胺基碳鏈長短。 乳糖神經鞘脂質結構的改變可能會改變抗發炎活性,所以我們以D-半乳糖為起始物,經過苯亞甲基化、氧化裂斷、格利格那德(Grignard)加成反應、甲磺醯化、苯亞甲基裂斷、及疊氮化得到疊氮醇衍生物6l,在經過亞異丙基化,可以得到3, 4-氧-亞異丙基化疊氮醇衍生物的醣受體7l。 接著醣受體7l與具硫酚基乳糖予體Lac2在助劑N-碘丁二醯亞胺與三氟甲磺酸催化下進行醣?化反應,得到具疊氮基乳糖神經鞘脂質衍生物8l,接著還原疊氮基並引進不同碳鏈脂肪酸,得到植物神經鞘乳糖脂質及其結構類似物10l與11l。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水質分析方法中,分析硫酸鹽的濁度法、離子層析法及分析氯鹽的滴定法、離子層析法,均為使用經年且相當成熟的分析分法;本研究經由添加標準品分析的方式,獲得添加標準品分析之回收率分別在87.1 ~ 124.4%、90.3 ~ 115.4%及76.5 ~ 118.4%的範圍,證實在地熱谷強酸性溫泉水的分析上,並未因含高濃度硫酸鹽及氯鹽之故,而產生嚴重基質干擾的情形。 其次,針對地熱谷的水質,於離子項目的分析方法比較部分,分別以[濁度法、離子層析法]及[滴定法、離子層析法]做硫酸鹽及氯鹽在分析方法上的比較;硫酸鹽方面,若在可選擇且著重分析效率的考量下,IC操作是較佳選擇;氯鹽方面,若在大量樣品且著重分析效率的考量下,以IC操作較佳,但若僅分析氯鹽或在有限經費的限制下,則滴定法也是不錯的選擇。 同樣的針對地熱谷的水質,在金屬分析部分,分別以0、30、60、90及120分鐘進行不同消化時間對分析結果影響之探討;在6個項目共18個數據組(每個數據組包括5個不同消化時間的樣品)的分析結果中,15個數據組顯示以僅經過過濾而不消化及僅消化30分鐘的樣品濃度最高,佔83.3%,2組消化0或30分鐘之結果濃度與最高濃度則幾無差距,佔11.1%,兩者共佔94.4%;根據該結果,本研究建議:分析地熱谷水質中的金屬成分,以消化30分鐘以內為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新的甲基丙烯酸胺酯化合物,如:甲基丙烯酸 N-丙烯基-N-(1-乙氧羰基薁基-4-)胺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 N-丙烯基胺基乙酯等在本研究裡被合成,其合成方法是以甲基丙烯酸 2-羥基乙酯為起始反應物與對-甲苯磺醯氯進行甲苯磺醯化反應,再與含碳-碳不飽和雙鍵的胺類化合物進行SN2取代反應而得。合成這些新化合物的目的在於利用他們的特性結構,此特性結構為擁有兩個可應用的部分:一是胺官能基團,有一對未鍵結的電子對可形成氫鍵或銨活A而成為親水性化合物。胺官能基團若形成陽離子,則可廣泛被用做凝集劑,聚合成高分子時可被應用於多電解質材料與奈米土的插層劑。二是這些新化合物都擁有兩個不飽和碳-碳雙鍵,能應用於聚合反應,也能在聚合反應中當交聯劑用。另外,選擇含有薁的化合物是因為薁環族都帶有顏色,可作為有色材料,在本研究裡還特別拿來做反應進行過程的模型參考。由於含不飽和碳-碳雙鍵的甲基丙烯酸胺酯化合物不穩定,所以反應產生的甲苯磺酸並沒有移除,而讓產物以珍形式存在。新化合物結構的鑑定在本研究裡利用管柱色層分析法分離純化後,選擇霍氏轉移紅外線光譜儀作為化合物的特性官能基辨別及鍵生成與斷裂的判斷,再以氫譜核磁共振儀來對化合物結構做判讀,以方便化合物的確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Hakomori 於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中分離出含有二種二個唾液酸醣?體 (disialo- gangliosides)-GalNAcDSLc4和DSGG的化合物結構,由於其與腎細胞癌的轉移性(metastasis)有很大的關聯,尚且此化合物至今尚未有人合成出來,所以本論文將合成化合物GalNAcDSLc4的三個建構單元體(building-block),分別為他合物GLCN-4、LAC-6和CER-6。化合物GLCN-4可由買來的N-乙醯基-D-蔔萄糖胺當起始物,經過四步反應而得到,總產率為23%;化合物LAC-6可由買來的乳糖當起始物,經過六步反應而得到,總產率為54%;化合物CER-6可由買來的具有相同光學活性的立體組態的半乳糖當起始物,經過六步反應而得到,總產率為12%。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奈米級複合材料(nanocomposites)已是現今二十一世紀最為熱門的產業之一,所謂奈米級複合材料為分散相粒徑介於1nm~100nm之複合材料,他可充分發揮量子尺度之介觀結構特性,如粒徑小、高視徑比、層狀補強結構、離子鍵結、表面與介面效應、巨觀量子穿隧效應等性質,介於次微米結構特性;使物質的化學與物理性質產生非常重大的改變。本研究中主要利用ZrOCl2.?8H2O分別與Vinylphosphonic acid (VPA)與H3330PL反應生成含磷酸鋯衍生物並且帶有~C=C官能基,其中磷酸鋯為主要層狀無機結構物的組成,而此磷酸根之衍生物為帶有~C=C官能基並暴露在層狀結構的表層,另外藉由XRD、SEM、TGA、FT-IR...等對其結構加以鑑定。 另外又將本研究中所合成的人工層狀材料加入環氧樹脂中,進行開環反應,得到有機/無機奈米複材,並探討其在高分子中的性質。首先利用膠化實驗探討其反應性,再藉由XRD、TEM...等加以鑑定其在高分子中的分散情形,並利用TGA、DSC...等儀器探討其熱性質,由於本層狀材料含磷、鋯等無機物,因此也對其抑制燃燒的特性做LOI的檢測,最後利用UV-Vis來檢測其透明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是以聚四甲基醚二醇(PTMEG)為軟段多元醇,二甲醇基丙酸(DMPA)為陰離子基,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為異氰酸酯,乙二胺(EDA)為鏈延長劑,在三乙胺(TEA)的中和下,合成的陰離子型水性聚氨酯。 首先探討不同軟鏈段含量對聚氨酯分子量、耐熱性及機械性質的差異,軟鏈段含量較高者其分子量較高,耐熱性較佳,但機械性質較差;接下來以較低軟鏈段含量的水性聚氨酯,摻合兩種不同幾何形態的無機材料:奈米級”球狀”沉澱碳酸鈣及未改質”層狀”鈉型蒙脫土來製成PU/Nanocomposites,並以X光繞射儀、紅外線吸收光譜儀、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來探討不同種類無機材料及摻合量對複合材料結構的影響,進一步以熱重分析儀來分析材料之熱性質,以動態機械分析儀(DMA)來測定其機械性質,並測定複合材料之透氣性及吸水性。 從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照片顯示,PU/Clay 奈米複材已達到插層的分散,且隨著蒙脫土添加量的提高,機械性質亦有明顯的提升;而PU/碳酸鈣複材,在電子顯微鏡照片中,有部分到達奈米級分散,但大多數已絮凝至微米級,在機械性質上,雖有提升,但幅度不高;在耐熱性及透氣性方面,蒙脫土及碳酸鈣則無明顯變化;添加這兩種無機材料之複材皆會影響吸水性,蒙脫土的影響程度比碳酸鈣明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環氧樹脂(Epoxy resins)為一應用非常廣泛的合成樹脂,在塗料、電子與半導體等相關產業上都有相當廣泛的應用。其中塗料為一相當重要的民生化工產業,其主要的功能在於保護被塗裝物體的品質,增加美觀、價值感以及延長使用的壽命,因此塗料工業又被稱為美容工業,在食、衣、住、行方面,都有相當程度的應用與貢獻。然而以往欲改變產品的機械特性時,都採用添加無機填充材,甚至導入難燃、耐磨等機能性添加劑,但由於使用的添加劑對環境來說仍具有極大的影響,在加上現今環保意識抬頭,將黏土(Clay)應用在環氧樹脂相關產業上,便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及空間。 在本研究中,所合成之環氧樹脂奈米複合材料(Epoxy Nanocomposite)主要希望應用於塗料方面。利用原位聚合法(in-situ)來製備環氧樹脂奈米複合材料。首先在環氧單體中加入有機黏土(SWN)或是奈米無機粒子(AEROSIL 200)進行充分混合,然後固化反應後得到奈米級的尺度分散的複合材料。當SWN加到環氧單體中,隨著環氧單體進入到黏土層間的量增加,其交聯時所產生之彈力便可將適量黏土的層間完全撐開,達到奈米級分散的複合材料。之後探討其熱性質(DSC、TGA)及機械特性(DMA、Hardness)的改變,進而探討樣品的透光度(UV-Vis)、耐化學藥品性與阻絕特性(wettability、contact angle、GPA)。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Leflunomide (LEF)為新型抗發炎及免疫調節劑屬於異噁唑類 (isoxazole)化合物,臨床上常用於器官移植時的免疫抑制劑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治療藥。雖有文獻指出leflunomide具有抗發炎效果,然而其真正的作用機轉仍不甚明確;因此,本論文第一部份研究主題是利用carrageenan所誘發的動物模式來進一步探討leflunomide的抗發炎及止痛機轉,結果證實leflunomide能有效的預防及改善carrageenan所引起的大白鼠足蹠發炎性疼痛,其作用機轉可能包括:(1)抑制發炎足蹠組織內誘發型cyclooxygenase-2及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的表現,進而降低足蹠組織液中prostaglandin E2及nitrate的濃度(2)可增加發炎組織液中interleukin-10的生成及具有抑制tumor necrosis factor-α生成的趨勢(3)減少發炎組織內myeloperoxidase活性,故可減少嗜中性白血球在發炎組織的聚集。 已知cyclooxygenase pathway在血小板的活化過程中,亦扮演一重要角色,由於leflunomide可抑制cyclooxygenase活性,故可推論leflunomide應有抑制血小板凝集之可能。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尚無這方面的文獻發表;因此本研究的第二主題乃探討leflunomide對血小板凝集反應的影響。結果證實leflunomide能明顯抑制arachidonic acid或collagen所引起的兔子血小板凝集反應,其IC50約為50 µM,其可能參與的作用機轉包括:(1)可經由抑制cyclooxygenase及thromboxane synthase的活性而抑制thromboxane A2的生成 (2)增加血小板細胞膜的流動性 (3)抑制血小板表面glycoprotein Ⅱb/Ⅲa (GP Ⅱb/Ⅲa)的表現(4)抑制細胞內鈣離子的流動性等。總結,本研究證明leflunomide確實為一有效的抗發炎止痛劑,亦是血小板凝集抑制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