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149.242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知覺價值是否對於App使用者其下載意願與購買意願有影響,以及知覺價值是否因為使用動機與合理繳費意願影響使用者下載意願與購買意願。 研究結果顯示: (1)App使用者在知覺價值中的價格功能性對購買意願有顯著正向的影響;(2)消費者在使用App應用程式時感受到情感價值所獲得之效用,為其下載App應用程式最注重的意願因素;(3)消費者使用App應用程式時知覺價值品質功能性及使用動機資訊性會因為使用動機干擾而影響到消費者對於App的購買意願;(4)消費者使用App應用程式時知覺價值品質功能性及合理繳費意願,會因為合理繳費意願干擾而影響到消費者對於App的購買意願;(5)消費者使用App應用程式時,是否具有便利性及是否可以掌握最新流行資訊,為影響其購買App應用程式之意願因素;(6)消費者使用App應用程式對於合理繳費有多高的意願,是會影響消費者是否去購買使用App應用程式的意願因素。 關鍵字:知覺價值、使用動機、購買意願、下載意願、合理繳費意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面對環境快速變遷的時代,知識已成為企業重要競爭力來源。就醫療產業而言,當醫療機構所處的外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會以建立策略聯盟尋求跨組織的合作關係,希望透過與聯盟成員在資源、知識、管理作為等方面所產生的互補或綜效,來強化自身的競爭優勢。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醫院聯盟組織間所分享各類型知識,透過不同的分享管道或管理機制的介入,所得到的知識分享效果之差異。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選擇跨組織醫療機構聯盟作為研究對象,以聯盟組織間的知識分享事件進行深入訪談,並歸納提出九個研究命題。研究結果得知:(1)聯盟成員針對不同知識類型,在選擇知識分享管道時,主要受到時間急迫程度、可即時回饋、可建立共識、資料完整程度與可個人化等五個因素影響,且不同知識類型所考量因素也有所不同。(2)互動式學習、學習意圖知識管理機制,促使知識透明程度具可近性;網絡互動與信任關係知識管理機制,促使知識透明程度具相關性。(3)在知識分享管道與管理機制互相作用下,所得到知識分享效果可產生綜效,且因知識分享管道、管理機制與知識透明程度三者間的良性循環,促使聯盟成員彼此存在互惠、互信關係,促使聯盟間的知識分享效果發揮極大的效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企業為了永續經營,除了公司經營策略不斷因應市場變化外,內部亦應不斷自我提升,管理四大職能中「領導」是一門藝術,要如何使組織內齊心以達成目標,領導者除了要具備實力,更要有魅力。領導是一種影響力,透過組織成員共同為團體目標的達成而努力,引導組織成員齊心協力,促進分工合作的功能。其中,主管對於員工個人之「績效評估」扮演著關鍵性的因素,除了業界常以此結果作為員工升遷及獎金分配的依據外,實為管理者連結領導能力與企業績效關聯性的重要工具。因此,本研究試圖探討員工人格特質對主管不同領導風格的績效評估準則是否有干擾作用,共提出三個研究假設,包含探討主管領導風格對績效評估準則之影響效果,以及分別探討員工人格特質屬內控與外控取向對轉換式領導與績效評估準則是否具有干擾作用。 本研究問卷來源為網路發送,研究對象以行政院主計處所編定的「中華民國行職業標準分類」第9次修訂(100年3月)定義之金融業主管為研究對象,回收共計161份問卷。透過分析發現,金融業主管領導風格對於績效評估準則在「問題解決能力」及「顧客滿意度」上達到顯著,說明其經營理念與多數企業相同,顧客為金融業重要資產,故部屬應盡全力替顧客解決問題,想顧客所想、急顧客所急、滿足顧客之所需,並以顧客滿意度為首,然實務上,目前金融業單位主管因時勢所迫,皆以銷售最大利潤之商品為主要業務,故不論其主管領導風格為何,多憑其「業績達成率」做為績效考核評估之主要依據,與問卷結果有明顯的差距;主管領導風格對員工人格特質屬於內控取向者,其績效評估準則在「出勤率」、「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及「顧客滿意度」達到顯著,說明主管在做績效評估時,除以企業經營理念「顧客滿意度」為重外,另對於員工「人際溝通」及「團隊合作」亦相當重視,實務上員工人格特質屬於內控取向者,多為內勤單位,故支援前線與其溝通及團隊合作更顯重要,且對於基本之「出勤率」亦為相當重視;主管領導風格對員工人格特質屬於外控取向者,其績效評估準則在「業績達成率」及「出勤率」達到顯著,說明主管在做績效評估時,除以基本之「出勤率」為重外,實務上員工人格特質屬於外控取向者,多為業務單位,另對於「業績達成率」甚為重視。

  • 學位論文

傳統的存貨模型中,允許缺貨的數學模型可以用分析的方法求出最佳解。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損耗性產品允許缺貨部分待補的存貨模式。Padmanabhan和PremVrat分別於1995及1987年所提出具有損耗性質商品的訂購策略,依據各種不同的情況下,發展出三種存貨模式,第一種類型為不允許缺貨的模式,第二種類型為在可允許缺貨之下完全補貨模式,第三種類型為在可允許缺貨之下部分補貨模式。本研究不僅探討這些模式,並嚴謹的證明這些解的存在性並可以搜索最佳解答,求此模式最大利潤的最佳週期時間及最佳訂購量,本研究利用分析的最佳化理論證明最佳解的存在。在Padmanabhan和PremVrat於1995及1987年的論文中,根據第二種存貨模型,在可允許缺貨且完全補貨的情形,需求率是固定的值,現在本研究將第二種模型的假設條件做部分的調整,也就是說假設需求率是一個隨存貨線性函數的需求時,在最大利潤需求下,求最佳的補貨量及最佳的週期時間。而補貨率是在缺貨時間內,需求率為固定值α乘上一個介於0到1的常數K等於0時,即為不允許缺貨,K等於1時表示缺貨時可以完全待補,推廣出另一個有意義的模型,再利用數學證明的方式來探討其最佳總利潤是存在的。

  • 學位論文

台灣汽車產業數十年,經過了蛻變與成長,產業演化出聚群的上下游供應鏈現象,也使得台灣汽車產業的各廠商能彼此共同成長,但礙於台灣市場規模因素,及成本不斷提高之下,台灣汽車產業想再繼續成長勢必得開發新的汽車市場,基於台灣與大陸來自於同文同種之兩岸特別關係,1990~2000開始台商幾乎都會選擇大陸為「最佳的工廠+未來的市場」,這樣的考量之下如何將整個產業帶往大陸發展便成了台商們最需要思考的層面,本研究期望以台灣汽車產業為例,去探討製造業前往大陸所發展的情況及現象,做為未來其他產業在進軍大陸時的一份依據。 本研究以質化訪談為主,透過訪談台灣裕隆集團下的中華汽車產業,及其聚群共同往大陸發展的狀況,輔以理論並利用時間軸的概念,完整的將當初汽車產業進軍大陸市場的現象及成車廠與零組件供應廠商所各自受到的環境因素一一列舉,而將「台灣+大陸」和「成車廠+零組件供應商」的2*2的情境完整呈現,將可提供給汽車產業或其他製造產業做為對比及經營上的策略思維。 本研究透過文獻資料及過往研究之延伸,透過台商產業聚群模式為理論基礎下,導出三種演化模式,分別為共同成長演化模式、持續演化模式及逆向演化模式並加上時間背景所影響的三個時期,包含著簡單複製期、聚群成長期及多核轉變期等三種時間點去探討各個時間點其成車廠商與零組件供應廠商所面對的市場與環境衝突有何不同,而兩者上下游的關係透過權力來源之觀點,去思考成車廠商與零組件供應廠商如何在相同環境,不同競爭的市場空間上,如何找到平衡點。研究結果最後顯示,對於大陸市場上,成車廠面臨品牌上如何與全世界各大品牌競爭,相比之下無疑是零組件供應廠商更有其成長的市場空間存在,只要零組件供應廠能進入其他成車廠商的聚群中,成為雙核或是多核的主要邊陲成員,其逆向演化的速度將會變得很快,而原有成車廠如要鞏固供貨及穩定的夥伴關係,則需要透過母廠的連結權,及持股的法定權等方式,來維持雙方之關係,而得到最適聚群合作及發展的綜效。

  • 學位論文

摘要 製造業品牌商,尤其B2B企業,意欲跨足進入代工市場,但面對以往代工廠商發展自有品牌之衝突問題,兩者是否仍能並存發展?本研究以合作之正向觀點及負向之風險觀點,探討自有品牌企業跨足代工生產模式之可行性決策,提供個案公司等相關企業進入代工市場之決策參考。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歸納整理及個案公司訪談結果分析,有如下之研究結論: 一、個案公司原本即為自有品牌企業,與電子資訊業由代工生產發展自有品牌,在程序上是反向進行的,唯不同於專業代工廠發展自有品牌之高衝突性,會發生競爭衝突之情形輕微。 二、自有品牌企業跨足代工生產,可以並存發展。但須注意代工完全取代自有品牌之交易風險考量,不應該完全放棄自有品牌。 三、當代工生產持續擴張,個案公司擴增產線,專屬性資產投資之比重將增加,擴增速度過快,若發生交易合作失敗,將蒙受重大之損失,建議個案公司應審慎評估。 四、個案公司產業特性,專屬資產成分低、資源共用成分高,對於交易成本較為有利,應發展進入策略聯盟決策模式之夥伴關係。 五、資源依賴決策模式,除互相連結以獲取所需資源,建立資源之互賴關係有助於雙方的關係發展,但須基於穩定對等原則。 六、專屬陷入成本之代工模式決策,若改善成效顯著,並以專屬資產投資來展現承諾時,會使自身之專屬投資獲得保障,將加強雙方合作之依存關係。 七、資訊搜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及知識外溢之風險觀點決策,適當完善之防弊措施與治理機制,並遵守契約之規範與義務,不能單純由利益考量,須審慎面對。 依此模式強化合作之正向觀點,並有效控制負向風險觀點因素,將代工之衝突及交易成本等風險降至最低,據此自有品牌企業跨足代工生產模式之決策,提供個案公司及相關企業參考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最近幾年來全球經濟大環境不斷變動,2008年從美國房貸危機開始引起發生全球金融海嘯。2010年全球經濟雖有恢復,但歐元區遇到嚴重的債務問題,導致全歐洲區的債務危機。這場危機不僅影響歐洲地區,而且影響世界經濟,並影響到全球經濟恢復的過程。越南跟泰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兩國經濟已深深融入全球經濟,並反映在出口和資本流入越南的外國投資相當高的比例。因此,如果出現希臘債務危機,可能透過國際貿易的管道,對越南跟泰國的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每個國家利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走向之一。利率的波動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個人和企業的決策及信貸機構的活動等。文獻上有許多先進國家利用長短期利率的利差來分析與預測國家的未來經濟成長,但比較少關於開發中國家或者是亞州國家的案例。所以本研究想進行比較越南跟泰國的利差和未來的經濟成長率。因為越南的資料庫還有很多限制,因此本研究使用三年利率減去隔夜拆款利率得到之利差,對泰國本研究採用十年期公債減掉三個月國庫券達到利差,加上國家的GDP成長率和失業成長率與工業指數作為描述經濟景氣波動的變數。

  • 學位論文

摘要 眾多的商品因具備了文化內涵、特質與識冸而成為了文化商品。除了原有的文化價 值與內涵外,若將感質商品所具備五大感質核心要素魅力、美感、創意、精緻、工學適 時地融入與呈現,成為感質文化商品,必能結合更深層的情感邁向無形的價值與認同, 並且達到消費者內在的觸動與感受。此也應為文創瓹業內的業者所追求的目標。文化商 品中,基本的文化內涵與意象已為商品必備的基本要件。創作者透過文化內涵的轉化, 並以自身的創作經驗美學敏銳度於創作時將感動人心所具備的要素一併考量與融入,創 造使消費端感動的要素與吸引力而成為感質文化商品而其所呈現的組合形式為何便可 成為初創者的依據。 在本研究內,以藏香閣國際、墨稼文創以及艸禾文創三家以文化商品主軸的企業做 為此次個案研究的對象,採用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法,透過與創作者或是經營者的深度 訪談,探討在創作文化商品的歷程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價值、創作信念以及素材的選擇上 所顧慮的堅持與原則,進而探討在文化商品進行文化內涵轉化後可依循的方法以及轉化 後所擁有的感質核心要素組合為何〇 最後透過訪談整理分析得出研究結論,在精神文化部分,經由色彩、喻意與情感 連結的轉化,商品可呈現出具有魅力、美感、精緻等感質特色。而經由意涵、造型的轉 化,可呈現出具有精緻與工學等感質特色的文化商品。經由文字、音譯、與貼近生活的 轉化,則可呈現出具有美感、創意與工學等感質特色之文化商品。 在物質文化部分,商品經由造型、意涵的轉化,可呈現出具有工學、美感、創意等感 質特色之文化商品。而經由色彩、情感連結的轉化,則可呈現出具有創意、精緻等感質 特色之文化商品。經由功能、實用性與便冺的轉化,則可呈現出具有工學、美感、創意 等感質特色之文化商品。 社群文化部分,經由共同記憶、貼近生活的轉化,商品可呈現出具有美感感質特色。 經由設計、造型的轉化,則呈現出具有創意與精緻等感質特色之文化商品。經由色彩、 造型的轉化,則可呈現出具有美感、創意、精緻等感質特色之文化商品。 將這些原則與方法建構成達成文化商品感質化的目標,並讓有心想從事文創業的同 好們,能夠有參考的方法,從而創造更加扎實的文化生活美學。 關鍵字〆文化商品、感質要素、感質轉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1990年代起已有先進們將有機理念引入台灣,自此,有機栽種的耕作方式慢慢地在台灣這塊土地生根,有機理念也慢慢地在台灣人的心中萌芽。隨著有機農業耕種面積的逐年上升,台灣人的有機消費金額也日益增高,有機商店的數量亦如雨後春筍般地相繼成立。隨著消費型態的改變,傳統的生機飲食店發展成雜貨店,再轉變成商店及超市模式,進而演變為複合式的經營模式。近年來財團的進駐及便利商店的跨業經營,再次炒熱有機市場。在這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天然有機連鎖商店市場中,透過自有商品的新產品開發,才可凸顯通路的產品特色、為企業創造經營獲利。 然而新產品的開發本身就存在著風險,且新產品開發的成敗牽繫著有機連鎖通路業者的經營,對於成立不久的L公司而言,更是經營上的重要關鍵。為了找出天然有機連鎖商店業者開發新產品時的關鍵因素及其重要度排序,以作為個案公司在新產品開發時的重要參考依據,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彙整影響新產品開發關鍵因素的相關研究,經統整歸納後產生6個構面及23個準則,並以此建立研究雛型架構。隨後藉由9位專家群體的專家問卷,整理出6個構面、21個準則的修正後雛型架構,最後透過德爾菲問卷建立出6個構面20個準則的正式研究架構,以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 本研究運用DANP法來找出影響有機商店連鎖業者新產品開發的關鍵因素,透過因果圖的繪製找出關鍵因素間的因果關係。本研究還透過績效值問卷了解個案公司三款自有商品的新產品開發績效,以作為個案公司日後進行商品調整或是相關新產品開發時的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對於個案公司來說,關鍵構面依序為「產品」、「定價策略」、「市場行銷」等三個,關鍵準則依序為「產品策略」、「產品品質」、「產品研究開發」、「產品價格」、「商品效益」、「高階主管的承諾與支持」與「產品特色」等七個。從自有商品的績效評分結果顯示,蘇打餅乾得分最低、其次是紫菜醬,最高是蔓越莓乾,但整體分數均不高,建議個案公司應重新擬定此三個產品的產品策略,配合行銷的策劃來調整銷售方式及銷售技巧,亦應提供試吃並透過試吃者的回饋來調整產品策略。本研究對個案公司在新產品開發上提供了重要關鍵因素及改善之道,對個案公司而言具有實務上的貢獻。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非營利組織往年舉辦活動,只能依靠組織的經費及會員的資源執行舉辦,活動成效不彰,本研究將以“如何整合政府及企業的資源,塑造組織精神、發揚社團使命,讓低預算的經費擴大辦理”,將活動規劃盛大舉行,將是活動公關業的一大藍海。 本研究是利用活動之辦理流程書寫,以先確定活動內容(如以弱勢、教育或者少數團體為例),結合政府資源,整合企業需求,爭取各方資源,並申請各類型中央機構之補助,為非營利組織之理念與教育加以推廣,終至影響政府政策。 計畫議題由研究者最熟悉的活動舉辦為出發點,專注於非營利組織(NPO/NGO)之舉辦活動資源讀整合議題。期許將透過本研究達到以下之目的: 1. 透過本研究,探討非營利組織(NPO/NGO)在舉辦活動時,所面臨資源缺乏的現況與困境。 2. 研究非營利組織(NPO/NGO)如何透過將政府及企業的資源整合,以達到協助舉辦活動效益的提升,俾彌補非營利組織資源不足的窘境。 3. 倡導非營利組織(NPO/NGO)、公部門與企業間之互動。經由各獻己能、各取所需以達成多贏的目的。    本研究係藉由質性研究基礎中的文獻探討、深度訪談及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分析各非營利組織、企業與公部門間的互動關係,並探討相互贊助的動機為何及其合作與互利模式。並進一步探究非營利組織如何運用策略聯盟的方式進行舉辦活動資源之整合,以達到非營利組織對舉辦活動資源整合的最大效益。最後一章將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