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142.189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提出「知識密集模型」用於解決防火牆規則衝突,此機制利用知識本體論來進行防火牆規則的知識塑模,使用語意網規則語言檢查規則的衝突及異常規則的推論。網路防火牆已被確認為在佈署電腦網路安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透過網路安全政策中的網路資源和流量的控制,防火牆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網路存取。在實際應用上,防火牆配置跨越多個網路來執行成千上萬的存取控制規則,其複雜性可能會增加配置錯誤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網路管理員不具備足夠技能和專門知識來正確配置它們,將導致對網路資源會有未經授權存取的威脅,或者是阻擋已被授權存取的不正常動作產生。因此,獲得正確和一致的規則對於防火牆是必要的。本論文所提出的方法,網路管理人員能夠在設計新防火牆規則時能事先檢查和驗證其正確性和一致性和整合到既有的規則,而能達到防火牆整體防護架構的高安全性。

  • 學位論文

自古以來在人類的行為中,處處可見各式各樣的預測活動,人類透過預測來協助未來的決策方向。而在資訊科技的發展歷史中,也有許多以歷史資料訓練電腦能夠協助人類決策的系統,但由於過去的訓練集中帶有的資訊以明確的資料集為主,系統無法完全表達出人類對於事物的認知以及感受,因此在判斷上會有失公允。為能夠提升預測系統的準確度,且打破以傳統明確集合為主的訓練方式,本研究嘗試利用模糊理論結合知識本體建置,透過特定領域的需求分析,收集相關的領域知識,建立完整的領域本體概念,另外藉由模糊理論將機器無法辨識的人類經驗法則及事物認知制定模糊概念與函數屬性,處理領域中的自然語言所帶有的模糊因素,轉化為系統可理解的數據區間。使用者則透過Web-based網頁介面,直接獲取所需要的預測結果。本研究藉由MLB美國職棒大聯盟為案例設計預測系統,主要的三項設計包括(1)知識擷取與知識塑模,分析賽事的主要概念特徵,並轉換為概念化資訊;(2)模糊理論結合,藉由模糊邏輯插件建立模糊屬性及函數;(3)預測系統設計,加入經驗法則以及球隊近況等模糊化屬性加強預測系統準確度。實驗中以大聯盟賽事作為實例驗證,模糊知識對於數據性預測的結果確實達到修正的效果。

  • 學位論文

隨著社會競爭加劇,知識管理越來越受到重視,專精於特定領域的知識研究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因此跨領域的知識研究越顯重要。疾病與飲食分別屬於兩個獨立的領域知識,本研究嘗試建立一個以知識本體為基礎之跨領域知識整合模型,藉由整合領域專家知識,分析概念間的屬性關係,連接兩種不同領域知識,來建立本體知識模型,使疾病與飲食的關係得以系統化。相較於傳統以資料庫為基礎的諮詢系統,可以擁有更高的擴充性及知識再利用性,隨著食物資料樣本數的增加,可使推論系統能更精準的提供問題解答。最後利用Protégé為網路本體語言的編輯工具,建立完整的概念、屬性及描述邏輯之概念模型,讓使用者能針對特定疾病進行食物諮詢。

  • 學位論文

羽絨產品是多元素組合而成的混合物,主要的成份是羽絨跟羽毛,其品質與價值取決於羽絨的含量比例。然而,羽絨原料是天然的保暖素材,其貨源品質常受到氣候、產地或是突發性的傳染病如禽流感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因此,羽絨產品的調合比例,需因時制宜因應當時廠內存貨配置、品質狀況及最佳成本考量等因素設計適當的配方。現行羽絨配方作業需仰賴人工進行調配及計算,其產業知識缺乏邏輯性的管理,導致產能規劃僵直、存貨配置不當及品質控管不佳的現象。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知識本體(Ontology)為核心的專家系統,利用知識工程方法,將此議題建立為一般化的知識模型,並將羽絨產品的成份及影響的變因納入分析的要項,透過關鍵性問題分析(CQs),建立具邏輯定義的知識單元,並利用知識本體明確表達領域知識以及概念間關係,建置出配方表的配方組合及專家經驗的模型,進行知識推導,以求得羽絨配方產品的建議,做為廠內的分享平台,以逹到產業智識傳承的效用。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知識本體提供知識庫一個完整的分類架構,能將生活中的明確知識模型化存入知識庫裡。但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不明確知識,如感受、認知、主觀意識等;受限於系統在不明確資訊的表達,因此建置本體時須先透過人為判斷,將模糊知識轉換為明確資訊;但經由人為判斷反而與事實知識產生偏差,衍生後續的推薦偏差。另一方面,由於傳統以知識庫為基礎的推薦系統使用明確推論進行推薦,即使多數條件極為符合,只要有某一項目略低於推薦標準便遭系統剃除。 因此本研究嘗試發展一個以不失真為目標,處理不明確知識的「知識系統」,藉由知識觀點、知識關聯、模糊邏輯等學理,應用來解決實務問題之專家系統。本研究將明確的知識本體中加入模糊元素,成為模糊知識本體,使得明確推論中帶有模糊區間,推薦過程更貼近人類推薦過程,給予合適程度的彈性推薦和排序。本研究以餐廳推薦為研究議題,設計以模糊本體為基礎之餐飲推薦系統。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行動商務應用的蓬勃發展,對於使用行動裝置的使用者而言,其便利性增加了不少,而行動應用服務越來越多元化,其中代表性的行動服務即為適地性服務與行動化推薦。而現在行動應用更加入了社群化的服務,透過社群網路中人與人之間的推播分享,讓行動應用服務發展更往前邁進了一步。然而,有關行動推薦的部分,其推薦模式鮮少有情境資訊結合社群網路的概念作為推薦的依據,因此,本研究提出了適地性服務結合情境資訊與社群網路的推薦系統概念,並且運用協同過濾與社會網路分析方法來設計推薦雛型系統機制。而所設計的雛型系統會透過使用者的操作來分析推薦結果的準確性,最後提供簡短的問卷讓使用者發表一些意見,驗證系統的便利性與觀察使用者操作後的接受度與滿意度。最後的結果也驗證了LBS情境資訊加上社群網路的推薦結果準確性的確比一般的推薦結果來得高,也給未來在行動應用服務上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建置「口碑推薦系統」為目標,探討如何由網路文章對餐廳的討論中,擷取有用的口碑語意,再依據人類對不同類型餐廳的經驗認知與評價標準,訂定出適性化的評價原則,以避免因缺乏彈性而陷入一體適用(one size fit all)的問題;另一方面,推薦的接受方同樣也有適性化的需求,因此須能依使用者喜好,產生接近真實需求的推薦。本研究利用知識本體(ontology)技術,發展所需的知識分類與解題之知識模型,主要的內容包括:(1)釐清此議題的知識源內涵,例如餐廳類型、評價指標、情境、口碑、經驗法則等知識分類;(2)將一般化的知識源建置為領域本體,其內容是由共通性的概念架構及實例共組而成,以利提供其他領域或系統在溝通時的參考標準或術語;(3)以解題需要來發展各知識源之間的邏輯,建立目標導向的任務本體,並以has-a的組合關係建立關聯性,再依據各概念的屬性項目收集現況實例資訊,以做為任務本體的事實知識;(4)最後,發展口碑推薦的語意規則,並以前述的事實知識為基礎,推論隱含性知識。本研究為驗證知識模型效能,選擇以餐飲美食評論為實驗對象,資料來源為所萃取之網路口碑實例資料30例,評估方式分為知識模型評估分析系統彈性及正確性、及使用者推薦正確性,其中系統與人工判讀相同口碑數為90篇,使用者推薦正確率達87.8%,由實驗結果顯示,以知識分類架構為基礎結合本體與推論規則的設計,相較於資料庫系統較有彈性。

  • 學位論文

隨著行動科技蓬勃發展,而行動App服務所提供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重視使用者的體驗與感受。因此,本研究以使用者角度來探討使用者持續使用行動App服務之影響因素,理論架構主要基於Kiseol and Laura (2009)提出之使用價值模型,探討使用者持續使用行動App服務之影響因素。其中使用價值以及「主觀規範」對「使用體驗」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使用體驗」對「持續使用」之影響。研究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以具有行動App服務並持續使用者為研究對象,共回收200份有效問卷,經由結構化方程式模型之建構與實證後,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1.「金錢價值」、「社群價值」、「功能價值」、「情感價值」以及「主觀規範」對「使用體驗」有正向影響的效果。 2.「使用體驗」對於「持續使用」也具有正向影響的效果。 而研究之結果,可以提供行動App服務軟體開發商,了解現階段使用者主要是以功能價值為最強烈體驗的感受,而情感價值為輔,所以此研究希望能幫助行動App服務軟體開發商從這兩方面來做改進與修正。此外,此外本研究之結論從「體驗」的角度建立使用者「持續使用」模型,對於學術界亦有相當之參考價值。

  • 學位論文

即時通訊過去蔚為風潮,可以利用它與身處世界各地的朋友即時的聯繫,也可以傳送文字的訊息、重要的文書檔案或是生活上的照片,更可以使用語音工具進行聊天或是視訊的傳情。隨著無線網路發展越來越穩定,使用行動裝置進行上網與溝通的用戶大幅提升,越來越多人將聊天與聯繫的工具轉移至手機上進行,因此出現了所謂即時通訊App,取代電腦上的通訊軟體成為使用者日常用來溝通的工具,因此本研究欲從使用與滿足觀點探討即時通訊App使用者使用前對於即時通訊App期望的價值對於其使用行為的影響以及使用者使用後的滿意度。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的對象是曾經使用過即時通訊App「Line」的使用者,共計回收有效樣本310份,結果顯示「金錢價值」是使用者對於Line使用前期望最高的價值,其次則為「功能價值」,表示這些即時通訊App的使用者較期望使用即時通訊App減少電信通話與多媒體簡訊費用,也期望這些即時通訊App的設計能夠符合使用者自身需求方便完成想做的事如:當作工作(課業)上溝通的工具。

  • 學位論文

台灣近年來網路創業盛行,雷家驌在2012年提出創新為創業的本質,創新可以是企業進一步的成長,同時某部分的創新必須以創業的形式才能實現。同時,許多創業機構會建造開放式工作環境來激發創新的思維,在分享時創新的想法會被尊重但也有被挑戰的可能性;開放式工作環境能帶動創新避免參與者在自己的象牙塔中獨自鑽研給予更多與他人互相交流的機會(Carland & Carland, 2009)。創新是伴隨者知識分享而產生的,但引入知識分享理論與實務時,更多組織認為知識管理資訊系統的建構會產生更完整的知識分享,卻忽略了對於知識持有者的知識分享意圖(謝美玲,民100)。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想要了解各育成中心在引領創業時;所設定的開放式創新的工作環境是否會領起知識分享的意圖而帶動創新行為的產生。本研究是探索性的質性研究;運用半結構式訪談國內兩間B機構的進駐創業團隊們;透過訪談機構主管與進駐團隊們;了解到開放式的環境只是朔造知識分享的第一個步驟;後續的組織文化與組織氣候才是讓知識分享意圖與創新行為的過程。 結果建議對於萌芽階段的創業團隊幫助創業應營造出群體型的文化與學習成長和領導效能的氣候;這兩部分的營造是藉者組織方與進駐方所互動出來的;意旨當組織方想要營造出知識分享的意圖與創新行為,同樣也建立在組織方所設計的課程與活動中對於進駐團隊的態度上。這些態度代表了氣候的形成;意即組織方在活動中的倡導、審核過程以及與進駐團隊的關係經營;另外進駐方的本身特色與曾經進駐過的團隊所扮演的腳色。文化則是組織方所經營的課程與活動內容。研究發現文化與氣候是相形而成的;然而過去的研究鮮少關於這兩者一起探討的過程。知識分享無法產生創新。另外本研究也發現到萌芽階段與啟動階段的進駐團隊的需求與培育應是不同的;但國內並沒有機構將這兩者區隔開來。而本研究的限制為國內其他未觀察的育成機構,對於萌芽與啟動階段的進駐團隊之關係與培育方向為後續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