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30.44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進行「系統化教學模式」並結合非同步網路教學之探討,使用多元的教學方式,了解學習者在非同步網路融入系統化教學模式下,其學習與知識建構歷程與成效,以及師資生對此系統化教學模式的看法與建議,以提供其他授課教師設計教學模式時的參考。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20位修習「教學原理」課程的小學教育學程師資生為研究對象,透過「非同步網路教學實施意見調查問卷」、半結構式晤談、學生期末報告、以及線上資料進行資料蒐集,探究在此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下,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師生互動情況、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等方面的成效,以及影響師資生進行學習的因素與限制。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雖然非同步網路教學具有能夠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以及增進班上同學間互動等優點,但卻缺乏師生間面對面溝通等情意的部分,因此課堂闡釋教學無法完全被網路教學所取代。 二、由於非同步網路學習環境中具有可匿性以及超越時空限制等特性,因此學習者能夠擁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以及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而能有效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 三、透過教學觀摩活動,學習者能夠對於現職教師的教學情況與技巧有更多的了解,並能夠將課堂上所學習到的教學原理理論與實務相互佐證,使理論與實務做一有效的結合。 四、經由教學演示活動,學習者能夠有機會將教學觀摩活動中觀摩教師所應用的策略與活動加以統整,轉換成為自己教學時的一部分,並學習到其它小組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技巧。 五、以系統化教學設計所發展之課程,能使學習者逐步將課程理論加以統整、內化,且多元的授課方式能有效增進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另外還能促進小組合作學習。 不過,仍有些是需加以克服的問題:課堂闡釋教學階段授課方式與內容的設計、非同步網路教學階段授課教師的參與程度與適時引導、以及教學觀摩階段觀摩班級與內容的安排等,可作為將來研究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面對國內外融合教育的潮流與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接受特殊教育服務日趨普遍的教育環境,扮演個體發展奠基的學前教師,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服務才能克服融合教育實施的種種困境。特別是特殊幼兒就讀私立幼托園所比例達94﹪的台南縣,其學前教師對支持服務的期待更需要被瞭解。因此,本研究以台南縣麻豆鎮的一所私立托兒所為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自然主義式觀察和資料文件蒐集等方法,探討學前教師對接受特殊幼兒入班就學的心理歷程、教學過程中的情況與因應方法,以及經驗後反思所期盼得到的支持服務需求之研究。 經由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獲致重要結論如下: 一. 學前教師隨著經驗的增加,對特殊幼兒入班就學的態度由剛開始的不知道如何應對到後來轉為正向積極。 二. 學前教師在因應特殊幼兒就學過程中,所採取的策略包括:1.教師的心理調適,2.改變班級經營,3.不斷的自我增能,4.工作夥伴的支持。 三. 學前教師教導特殊兒童的過程中,面臨下列困境,包括:1.課程調整與行為問題的處遇兩難;2.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研習;3.缺乏有效的夥伴支持。 四. 透過經驗反思,學前教師期盼獲得的支持服務,包括:1.增進有效的專業知能;2.提供有效的夥伴支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與協助桃園縣國小普通班教師IEP之編擬,藉由59份「桃園縣九十四年度個別化教育計畫執行狀況輔導小組檢核表」檢核結果資料以及8位普通班教師的訪談,了解普通班教師IEP撰寫之情形、遭遇的問題、困難與需求。以行動研究設計,研究者介入支援三位自願參與IEP實作之普通班教師以解決擬寫IEP書面之困境。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1. 普通班教師IEP撰寫情形:(1)以IEP整體性而言,整體樣本(59所學校)之內容完整性為54.1%,(2)IEP各項內容之完整性以項目「為每位學生擬訂IEP」最高(69.5%),其次為「學生家庭狀況」(67.8%),和「在一個月內完成IEP」(64.4%);以IEP適宜性而言,項目「學生基本資料」的適宜性最高(89.8%),其次「為每位身心障礙學生擬訂IEP」(86.4%)、「家庭結構、成員之家庭狀況」(84.7%)、和「邀請學生家長參與IEP會議」(74.6%)。 2. 普通班教師對撰寫IEP的困擾有:缺乏撰寫IEP所需的知能、IEP格式的問題、缺乏相關專業人員的服務與參與IEP擬訂、很難按時於開學後一個月內完成IEP、以及家長無法配合學校的時間參與IEP會議。 3. 普通班教師在撰寫IEP上的需求為專人指導、提供IEP格式範例、以及諮詢管道。 4. 研究者依據上述困擾與需求擬定各項因應策略,並在普通班教師實作過程中依實際狀況予以調整,此行動策略達成成效包括:(1)解決三位教師在IEP撰寫上的困擾,(2)三位教師所撰寫的IEP書面在整體性與適宜性皆有提升,(3)三位教師之IEP專業知能有所增進,(4)三位教師對輔導身心障礙學生信心增加。

  • 學位論文

由於越來越多聽障學生融合至普通環境中就讀,民國八十六年特殊教育法已將手語翻譯服務列為特殊學生的支持性服務之一,至今卻未有相關的培訓規劃。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來了解目前手語翻譯領域專家學者對教育手語翻譯員培訓內容及相關議題的看法。研究發現,受訪者認為教育手語翻譯員培訓時應列入的內涵可分為翻譯專業內容(一般知能、翻譯基礎知能、教育系統中的翻譯技巧,及實習)、教育相關內容(教育專業知能、啟聰教育相關知能,及教育場合中翻譯的相關知能)與專業科目內容(專業學科知能及專業學科手語)等部份。在教育手語翻譯員應提供的服務內容上,受訪者認為應以提供聽障學生教育場合活動之翻譯與參與IEP會議為服務內容之本。至於其他如筆記抄寫、私下教導聽障學生、教導普通班級老師及學生手語、協助聽障學生管理助聽輔具等服務,則為教育手語翻譯員服務內容之末,並非翻譯員主要的任務,應在不影響翻譯服務的情況下視能力提供。受訪者所提及之其他相關議題,包括教育手語翻譯員的培訓模式與服務提供模式之建議。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中小學教師所對於九年一貫政策全面實施後的知覺情況,且運用系統模式為研究架構,以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於九年一貫政策各層面實施現況看法的差異情況,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人員與未來研究者的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依據文獻探討分析,以自編之「中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政策實施現況知覺之研究調查問卷」(含教師版與校長版)為主要研究工具,並以九十四學年度桃園縣地區之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共抽取229所學校229位校長、120所學校1034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回收率總計為77%,計得有效問卷共934份。主要運用描述統計、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訪談部份則選取七位教師進行面對面訪談,六位教師進行電子郵件訪談。 針對研究發現,本研究歸納的結論如下: 一、桃園縣中小學教師所知覺到有關九年一貫政策實施現況,輸入指標方面為中等程度,歷程指標方面為中上程度,產出指標方面為中等程度。 二、桃園縣中小學教師所知覺到有關九年一貫政策實施現況受到性別、任教學校、最高學歷、現職、服務年資、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的影響。 三、教師雖然肯定教師專業發展的成果,但對於學生學習的情況深感到憂心,而整體上的滿意度卻只有一成。 四、教師對於學校本位實施現況的認同度偏向正面肯定,但從訪談結果顯示國中階段因受限於升學壓力,較常流於空談。 五、教師多半認同政策改革理念,但卻未考慮到家長心態、教學實務,造成執行上的困境。 關鍵詞:九年一貫政策、中小學教師、知覺、實施現況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後設評鑑的相關理論與內涵,進行桃園縣私立幼稚園評鑑實施九十至九十四學年度之後設評鑑研究,以了解評鑑實施現況,並根據評鑑標準效用性、可行性、適切性以及精確性四方面檢核評鑑工作之價值與優缺點,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改進建議。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以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訪談法收集資料,並發展「桃園縣私立幼稚園後設評鑑問卷調查」作為研究工具,針對受評之幼稚園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共寄出76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90份,有效回收率50.78%。資料處理採用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事後比較,以檢核填答者意見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整理如下:就後設評鑑標準而言, 評鑑標準乃是有效執行評鑑工作的重要工具;後設評鑑不僅提供評鑑工作品質保證,也提供後續評鑑實施的改進依據,是整個評鑑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幼稚園評鑑未能夠真正達到輔導幼稚園優質成長,提昇幼教品質之目標,仍被視為視導、查核的代名詞;獲獎幼稚園比例偏低,為達成鼓勵幼稚園成長的目的,評鑑的實施有賴一套公正客觀的評鑑標準與項目;評鑑委員在評鑑中應致力達成專業性與公正性;受評幼稚園與評鑑人員應互為主體,以協商、溝通為核心 綜合以上結論提出下列建議:建議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辦理幼稚園評鑑宣導工作時,應建立正確評鑑觀念與信心;應設立評鑑專責機構,確保教育品質;宜加強評鑑委員的專業性及代表性;建立有效的評鑑訊息傳播管道;建議有關單位增設師資培育管道、協助在職教師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建議幼稚園應建立自我評鑑機制,追求永續的專業發展;積極爭取政府的補助,達到提升教育品質,造福幼兒的目標;藉由策略聯盟、創新學校經營,共享幼教資源。建議未來研究者探討輔導實施之成效以及選擇合適之訪談方式收集質性資料。

  • 學位論文

摘要 在九年一貫數學領域基本理念中提及,數學課程的發展應特別強調以生活為中心,提供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學習方式。遊戲是學生們的最愛,多數學者也認同遊戲可以是教育孩子的一個媒介,以遊戲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數學、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並可以建立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們在遊戲中成長。完整的課程需包含教學與評量,不可偏廢;實作評量為評量多元化方式之一,強調評量之目的在於評鑑知識、理解化為行動的能力,堪稱為最接近實際生活經驗的評量方式,足以展現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 本研究擬以遊戲教學融入實作評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數學領域之教學,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蒐集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數學興趣量表、實作評定量表以及晤談、教學日誌、省思札記、定期評量成績等資料,探究本研究對於國小二年級學童在數學學習成就、興趣、技能三方面之影響,以及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增進。 本研究彙整研究結果有以下四項發現: 一、實施遊戲教學融入實作評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數學領域之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成就影響有顯著之進步。 二、遊戲教學融入實作評量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在數學領域學習的興趣表現有增進之效果。 三、遊戲教學融入實作評量之策略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在數學領域學習的技能表現有顯著提昇之效果。 四、經由實施遊戲教學融入實作評量之策略,可以有效增進教學者之專業知能,並對未來之教學工作有所裨益。 研究進行從設計到實施,在遊戲教學與實作評定量表的實施上,會受限於時間與場地的因素,而學生的學習指導以及研究人員的調配也是要考量的一部份。應配合課程善用不同的遊戲與多元評量的方式則是對未來教學與研究之建議。 關鍵詞:遊戲教學、實作評量、數學領域、行動研究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文字題測驗之解題表現,瞭解國小教師對學生文字題解題表現之信念和文字題解題教學之信念,探討學生的解題表現與國小教師對學生解文字題信念的差異。 根據研究目的以改編的「學生文字題基本測驗」為研究工具,以桃園縣兩所國小六年級十個班級的學生共318名為研究對象,藉以瞭解學生文字題測驗之解題表現。另以改編的「教師對學生解文字題信念問卷」為研究工具,採方便取樣法調查桃園縣近三年曾教授六年級數學課程的386位教師,有效回收率為81.86%。學生測驗與教師問卷所得資料利用統計套裝軟體SPSS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文字題基本測驗之解題表現 (一) 學生在一般情境的解題表現優於平均數情境的解題表現。 (二) 在一般情境題,結果未知的解題表現優於起始未知的解題表現。在平均數情境題,結果未知和起始未知之解題表現無顯著差異。 (三) 在一般情境題,文字表徵的解題表現優於故事表徵的解題表現。在平均 數情境題,符號表徵的解題表現優於故事表徵及文字表徵的解題表現。 (四) 學生運用自己的非正式策略對解題表現有影響。 二、 不同背景之國小教師對文字題解題教學信念的影響 (一) 男性教師在文字題解題教學信念上比女性國小教師更認同「符號領先觀」。 (二) 「理化相關科系」及「其他科系」之國小教師比「數學相關科系」之國小教師更認同本研究文字題教學信念的架構。 (三) 「理化相關科系」之國小教師比「數學相關科系」之國小教師更認同「文字題教學觀」及「符號領先觀」。 (四) 「其他科系」之國小教師比「數學相關科系」之國小教師更認同「文字題教學觀」及「代數地位觀」。 (五) 任教於「60班以上」之國小教師比任教於「25-59班」之國小教師,更認同本研究文字題教學信念的架構。 (六) 任教於「60班以上」之國小教師比任教於「25-59班」之國小教師更認同「文字題教學觀」及「代數地位觀」。 三、 國小教師文字題解題教學布題與文字題解題教學信念的特徵,及兩者的關係 (一) 文字題教學布題不同的國小教師之特徵可分為下列三群: 1、以數學結構為結果未知的題型優先布題。 2、以符號表徵題優先布題,其次為文字表徵題,最後則為故事表徵題。 3、以數學結構為起始未知的題型優先布題。 (二) 不同文字題解題教學信念的教師對學生解題表現之評估與學生解題表現有差異。 (三) 教學布題排序不同的教師,其文字題解題教學信念有差異。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針對課程教材與教學、師資培育與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桃園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資深與新手教師課 程設計知能之現況與差異情形,再者,運用訪談了解影響資源班資深與新手教師課程設計知能上差異的重要因素。 為了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兩種研究方法。研究者自編「桃園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課程設計知能」問卷,採調查方式以桃園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為研究對象,總計寄出正式問卷201份,回收152份,可用問卷有143份。經整理可用問卷之後,以次數分配、百分比統計分析及單因子多變數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為了再進一步了解影響資源班資深與新手教師課程設計知能上差異的重要因素,研究者實際赴校訪談八位國民中小學資源班教師,共獲得以下之結果,茲分述之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桃園縣國民中小學資深與新手資源班教師在課程設計知能上有顯著差異;國民中小學資深與新手資源班女性教師對於「社交課程」設計知能上的了解多於資深與新手男性教師。 二、不同年齡的桃園縣國民中小學資深與新手資源班教師在課程設計知能上有顯 著差異;「41~50歲」的中小學資深與新手資源班教師對於「功能性生活技 能課程」設計知能上的了解多於「21~30歲」的教師。 三、不同特教培育管道的桃園縣國民中小學資深與新手資源班教師在課程設計知能上無顯著差異; 四、資深與新手桃園縣國民中小學資源班教師在課程設計知能上有顯著差異;資深國民中小學資源班教師對於「功能性生活技能課程」、「社交課程」及「學科教學與補救課程」設計知能上的了解多於新手國民中小學資源班教師。 五、資深資源班教師與新手資源班教師在課程設計知能方面存有差異的重要變數 之一是「教學經驗」的累積。 六、資深資源班教師相較於新手資源班教師更能將特殊教育課程理論落實在實際的教學現場上,能彈性應用線索與訊息並有效依據學生的能力與需求,進行相關課程內容的設計。 七、資深與新手資源班教師均能在提昇自身課程設計知能的信念下,不斷地吸取新知,但在課程內容的向度與深度上則有所不同。 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的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新手資源班教師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是設計國小三年級學童適用之「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並修改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材內容。並根據探討的問題,應用自由軟體套件與適合的硬體,建置「電腦輔助問題本位學習系統」(Computer-Assist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System, CAPBLS),以探討此教學模式下學童的概念學習、合作學習歷程與學童經過CAPBLS教學模式後的滿意度調查。並由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做為其他教育人員之參考。 研究以學期平均分數為依據,使用S型分組分為5個異質小組。採準實驗研究和內容分析法,以量化兼質性進行研究。量化研究以概念構圖評分為工具,實施前後測以獲得實驗資料,進以共變數分析而得。質性部分以觀察、問卷及半結構式晤談進行資料蒐集。以水資源為學習內容,利用CAPBLS蒐集資料,續以「合作學習評分指標」對聊天室對話記錄做分析,以探討合作學習歷程與成效。實驗教學後,資料分析取二組為結果呈現,以Gpa與Gpd表示。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實驗組學童的概念學習於後測結束後以共變數分析為顯著差異,以Cohen效果量定義呈現中至大的效果(f=0.39),顯示實驗組學童在進行CAPBLS教學模式有助於概念學習。 二、Gpa為協商式學習類型,學童更替當領導者,領導者主動提供知識與經驗並和他人討論,合作行為類型傾向於能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與他人辯論,以及舉證說明的編碼類型,而參與討論的人數漸次增多。 三、Gpd屬於依賴式學習類型,由特定學童肩負起整個小組的討論過程,分工與報告等由組長分派。小組合作行為的類型傾向於能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與他人辯論,以及舉證說明編碼類型,不同Gpa組的地方是小組成員達到共識比較多。 四、Gpa合作學習分數為先升後降的趨勢,合作學習分數為三分,因為討論人次減少。而Gpd參與人次逐漸上升,小組合作學習分數逐漸增加,Gpd為三至四分。因此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越多,越多人互動將導致合作學習行為次數升高,而影響小組學習成效。 五、實驗組學童的合作學習歷程從討論型態的轉變與編碼數量逐漸升高,顯示CAPBLS教學模式有助於小組合作學習成效。 六、在滿意度分析上,對於水資源課程和CAPBLS的系統使用滿意度都是正向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