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39.23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使用互易領導、轉型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現況、以及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運用互易領導與轉型領導來提昇班級經營效能的成效、所面臨困境與解決之策略。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美洲國民小學四年級兩個班作為研究個案,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訪談、觀察、相關文件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並輔以問卷調查學生意見,以充分了解教師前後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的改變程度。分析所得資料後,運用三角測量法確認資料真實性,並根據研究發現歸納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高低取決於教師信念與價值觀 二、教師運用之領導行為與原有教學理念相合能得到較佳班級經營效能 三、互易領導與轉型領導搭配運用才有長效的班級經營效能 四、互易領導與轉型領導各層面都適用於國小中年級之班級經營 五、互易領導與轉型領導無法提昇班級經營效能所有層面 依據以上之結論,本研究提出之具體建議如下: 一、對學校教師的建議 (一)多運用互易領導與轉型領導,找出適合自己之領導風格與行為 (二)開放自我心胸,積極整合家長資源 二、對學校行政的建議 (一)盡量安排領導理論相關之研習活動,增進教師領導能力 (二)平均安排級任教師與科任教師工作,提高教師擔任級任教師之意願 (三)科任教師可擔任班級副級任教師,來協助級任教師 三、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增加國小員額編制,降低級任教師授課節數 (二)在師資培育過程中,增多班級經營相關課程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可探索其他領導理論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影響。 (二)可以其他年級之學生為研究對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推動學習型學校的歷程,藉由文獻分析奠定理論基礎,採用質性方式進行實地的參與觀察和訪談的個案研究,探討校長轉型領導推動學習型學校的策略及過程中遭遇的問題。最後,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與建議作為正在進行以校長轉型領導推動學習型學校的國民小學及往後相關研究的參考與借鏡。 一、本研究得到以下重要結論: (一)校長轉型領導以願景、魅力、激勵、拓展智識及溫馨的關懷為內涵,透過真誠待人,關懁師生的需要,協助團隊建立等歷程逐步實現願景 (二)具有持續學習理念的願景、辛勤的教師、行政團隊的服務與家長的熱忱,都是發展學習型學校策略的有利條件;校長以轉型領導推動學習型學校以階段性策略,重視事前溝通、勇於改善修正,支持教師組成團隊、提供研習進修機會及重視學生學習的策略發展學習型學校的特色 (三)希望國小校長以轉型領導推動學習型學校的困境 1.教師團隊經費缺乏,影響進修品質 2.書面資料質量不足,無法充分發揮教學檔案的益處 3.尊重教師專業自主的弔詭 4.教學與行政仍需相輔相成,學年需要與學校密切合作 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國民小學校長的建議 1.教學與行政需相輔相成,透過工作輪調的方式,使老師們實際在處理問題多作整體性考量 2.與學年領導人彼此的溝通更形重要,以開放的心胸凝聚向心力,尋求全體的共識,做最佳的決策 3.週三進修切合教師需求與學校發展特色,提高老師參與意願;領導者應加強尋求行政機關及家長會獎勵團隊學習和教材開發的經費 4.落實教學檔案的書面製作與運用,學校可提供資料夾和共享的輸出設備,增加教師製作的便利性。 (二)對學校行政的建議 1.鼓勵彼此對話以充分表達各種觀點,建立與教師間的良性互動關係 2.落實學校本位進修,妥善規劃經費及空間資源,提供學習的支持性環境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佐以問卷調查方式,獲得更多學校內教師的看法,增加推論的普遍性 2.探討不同類型學校校長以轉型領導推動學習型學校的策略與困境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藉由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自閉症學生在詞彙理解之學習成效。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跨行為多探試實驗設計,以兩名具識字能力之國中自閉症學生為對象,進行每週四節,為期十一週之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活動,學習成效是以兩位研究對象在情緒詞彙、空間詞彙、時間詞彙理解之答對題數為指標。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經由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後,兩位研究對象在詞彙理解具有明顯介入的成效。 二、經由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後,研究對象甲在詞彙理解類化探勘具有良好的成效;研究對象乙在詞彙理解類化探勘具有成效但較不穩定。 三、經由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後,兩位研究對象在詞彙理解維持具有穩定維持的成效。 四、經由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後,兩位研究對象在詞彙理解學習成效的比較上,研究對象甲的學習表現優於研究對象乙;兩位研究對象在詞彙理解類化探勘成效的比較上,研究對象甲的成效優於研究對象乙;兩位研究對象在詞彙理解維持學習成效的比較上,研究對象乙維持的學習成效優於研究對象甲。 關鍵字:多媒體電腦輔助詞彙教學、自閉症、詞彙理解

  • 學位論文

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後設評鑑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校務評鑑與後設評鑑的理論與內涵,針對桃園縣國民小學九十五學年度的校務評鑑,進行後設評鑑之研究,以了解評鑑實施現況,根據評鑑標準效用性、可行性、適切性以及精確性四方面檢核評鑑工作的實施情形,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蒐集資料,並發展「後設評鑑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針對受評之國小學校成員進行調查,共寄出4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44份,有效回收率76.44%。資料處理採用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事後比較,以檢核填答者意見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整理如下: 一、校務評鑑實施歷程中,以學校自我評鑑階段認同度最高,評鑑報告結果處理與檢討階段最低。 二、後設評鑑標準檢核,以效用性的得分最高,其次為適切性、精確性,最後為可行性。 三、不同職務之填答者,在各階段均有發生顯著差異,校長的認同程度高於主任、組長與教師。 四、不同年齡之填答者,在各階段均有發生顯著差異,年紀較長者認同程度高於年紀較輕者。 五、不同最高學歷之填答者,在內容規劃階段的效用性、訪評實施階段的可行性與整體的可行性具有顯著差異,且均為專科或高中或高中以下的認同度大於博士、碩士與學士。 六、不同學校規模之填答者,在學校自評的可行性與結果處理可行性與適切性有顯著差異,大型學校與小型學校的認同度大於中型學校。 最後依文獻與問卷調查之研究結論,提出建構適宜的後設評鑑標準、建置後設評鑑的網路平台、建置學校資料系統、有效運用校務評鑑與研究方法、對象與主題等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未來的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後設評鑑、校務評鑑、教育評鑑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四對家庭中育有3-6歲身心障礙幼兒之父母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與調查研究方式,採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架構,經由夫妻雙方觀點來探究身心障礙幼兒父親之父職參與情形。根據父職參與的三個父職行為內涵(父職參與互動行為、父職參與接近行為、父職參與責任行為)檢驗父親執行父職參與的實際行為,以生態系統中父親本身、父親配偶(母親)、情境脈絡因素作為影響面向的分析。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對國內未來福利政策及研究方向提出具體的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 1.四位父親父職參與行為之差異與個人觀念、態度及工作型態等因素有關。 2.在三項父職行為最常參與依序為「父職參與責任行為」、「父職參與互動行為」、「父職參與接近行為」。 3.父職參與責任行為較常參與的父職行為項目依序為:「交通接送」、「就醫/復健」、「購物」、「認知學習」。 4.父職參與互動行為較常參與的父職行為項目依序為:「遊戲與陪伴活動」、「家庭事務活動」、「成就有關的活動」、「個人照顧活動」、「社會活動」。 5.父職參與接近行為較常參與的父職行為項目依序為:「做自己的事」、「陪伴孩子」、「家務工作」。 6.身心障礙幼兒父親的父職參與深受不同系統影響。其中,父親個人的父職信念價值牽動著父親的親職實踐;母親的父職信念對先生的支持態度與期待,造就不同效能的父職;工作就業與經濟、社會支持等客觀情境因素,亦會鬆動父親最初所持有的父職信念,並轉而調整其父職的履行。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桃園縣國小低年級教師建構式數學教學信念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和環境變項的國小低年級教師在建構式數學教學信念上之差異。本研究以桃園縣國小低年級教師243人為研究對象,並編製「國民小學教師教學狀況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再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國小低年級教師建構式數學教學信念之「知識與學習觀」、「師生角色觀」、「教學歷程觀」、「教學評鑑觀」及「整體教學信念」等層面均偏向建構觀。 二、 不同年齡和教學年資的國小低年級教師,在建構式數學教學信念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之國小低年級教師在建構式數學教學信念的「師生角色觀」、「教學歷程觀」及「整體教學信念」等層面上有顯著差異,在「師生角色觀」的信念上,41~50歲的教師比21~30歲及31~40歲之教師更偏向建構觀,在「教學歷程觀」以及「整體的教學信念」上,41~50歲的教師比21~30歲之教師更偏向建構觀;而不同教學年資之國小低年級教師在建構式數學教學信念的「知識與學習觀」、「師生角色觀」、「教學歷程觀」、「教學評鑑觀」及「整體教學信念」等層面上皆有顯著差異,在「知識與學習觀」中,年資21年以上的教師比年資五年以下初任教師更偏向於建構觀,在「師生角色觀」、「教學評鑑觀」及「整體敎學信念」中,年資在21年以上的教師較年資在6年~10年及5年以下教師更偏向於建構觀,同時年資在11年~20年的教師也比年資在5年以下教師更趨近於建構觀,而在「教學歷程觀」中,則是年資11年~20年及 21年以上的教師比年資在5年以下的教師趨近建構觀。 三、 任教於不同班級人數和地區的國小低年級教師,在建構式數學教學信念上有顯著差異。不同班級人數之國小低年級教師在建構式數學教學信念的「知識與學習觀」及「整體教學信念」等層面上有顯著差異,任教班級人數在31人以上的教師比班級人數為21-30人的教師更偏向於建構觀;不同任教地區之國小低年級教師在建構式數學教學信念的「教學歷程觀」有顯著差異,城市地區教師比鄉鎮地區老師更偏向於建構觀。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論,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以及未來之研究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以一位就讀普通班五年級的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旨在協助其適應融合教育環境中的課堂轉換以及普通班國語科的學習。在本研究中透過資源班老師與普通班老師的合作,首先採用視覺提示策略設計行動方案解決學生課堂轉換的問題;其次,採用合作學習策略設計行動方案解決學生適應普通班國語科學習的問題。 整個行動歷程自九十四年十一月至九十五年十一月止,研究者以訪談紀錄、行動方案討論紀錄、入班觀察紀錄、研究札記以及評量紀錄等方式蒐集資料,經資料分析後,得到以下的結果: 1.在融合教育環境下,圖片式視覺提示的行動方案為協助中度智能障礙學生適應學校課堂轉換的可行方案。 2. 調整式合作學習輔以資源班預先教學的行動方案為協助中度智能障礙學生適應普通班國語科學習的可行方案。 3.透過行動歷程,不但個案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增加,導師、研究者與家長也都獲得了成長。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桃園縣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之意見調查問卷」為工具,旨在探討桃園縣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之意見,以了解教師對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之看法、現況及所面臨之問題程度。於九十六年六月對使用康軒版數學教科書之低年級教師(共計428位)進行施測,問卷回收後有效樣本共314份,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之看法 1.教師對教科書的故事設計與數學教學效能之看法滿意度傾向於正向的。 2.未兼任行政工作之國小低年級教師,對於教科書的故事設計與數學教學效能之看法滿意度,明顯高於兼任行政工作之國小低年級教師。 3.大型學校之國小低年級教師,對於教科書的故事設計與數學教學效能之看法滿意度,明顯高於中小型學校之國小低年級教師。 4.任教年級「二年級」(一年級有使用康軒版數學教科書,二年級繼續沿用)之國小低年級教師,對於教科書的故事設計之看法滿意度,明顯高於任教年級「一年級」(目前使用康軒版數學教科書)之國小低年級教師。 5.較資深之國小低年級教師對運用教科書於數學教學效能之看法滿意度,明顯高於較資淺之國小低年級教師。 6.班級人數「31人以上」之國小低年級教師,對於運用教科書於數學教學效能之看法滿意度明顯高於班級人數「21-30人」之國小低年級教師。 二、不同背景之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所面臨之問題程度 1.兼任行政工作之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所面臨的問題程度,明顯高於未兼任行政工作之國小低年級教師。 2.較年輕之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所面臨的問題程度,顯著高於較年長之低年級教師。 3.服務年資10年以下之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所面臨的問題程度,明顯高於服務年資11年以上之國小低年級教師。 4.小型學校之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所面臨的問題程度,明顯高於中大型學校之國小低年級教師。 5.班級人數「11-20人」之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所面臨的問題程度,顯著高於「31人以上」之低年級教師。 三、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故事融入數學教科書之現況 多數國小低年級教師會在每個單元教學前,運用教學光碟來詮釋此教科書所提供故事素材,時間多在20分鐘以下,主要是為了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而教師對於再次選用此類將故事素材融入數學教科書的意願非常高。 根據研究結果,整理歸納成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各界參考。

  • 學位論文

本文邀請三名現職之國中特殊教育教師擔任研究參與者,以敘事探究方法,探索影響其邁向國中特殊教育教師之路的因素。並分析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之途徑、內涵與動力來源。盼望藉此瞭解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省思及其曾經面臨的難題。依此三個目的,利用敘說訪談、敘事的書寫型式,發現他們邁向國中特教教師之路,深受父母、生命中重要他人與良師典範等因素所影響。國中特殊教育教師較常選擇的專業發展途徑有參與校內外進修、研習與閱讀等。 擔任不同的特教職務與個人之人格特質,啟動他們對各種專業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擴展其在教育專業知能、教學技巧與輔導新知等專業發展的內涵。教師因教學需求或個人興趣延伸出跨專業領域之成長,也發展教師個人生活、休閒和人際交流等充實個體生活的各種知能。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來自於閱讀他人生命故事,產生見賢思齊之動念。因特教現場的教學需求及家長的激勵激發他們更積極追求教師專業發展。為求能突破工作困境而不斷省思惕勵自我成長。此外,高度的自我期許也是專業發展的動力來源。三名研究參與者之訓練背景、人格特質、生命際遇、特教工作職務、學校場域等的差異,深深影響特教教師的專業發展。最後,盼藉由特教教師生命故事,分享其專業發展的精進,與研究者對敘事探究的省思。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資訊融入協同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的實施現況,並研究以此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及教師之專業成長與實施困境。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於九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實施(自九十五年九月至隔年一月止),針對新竹縣某一所國小四年級一個班級的十八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個學期、七個單元的教學研究。資料來源包括定期評量、問卷調查、教學錄影、晤談、數學學習心得及教師省思札記等。研究結果發現: 一、本研究由於協同教學能提供學生更多學習機會與立即性的指導、生活化的教學動畫與教學軟體的使用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使得資訊融入數學協同教學能提升學生之數學學習成就。 二、本研究由於教學模式的新奇感使得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提升,學生對數學恐懼感減少,自信心增加;活潑生動的教學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和踴躍發表意見;師生間良好的互動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有正向之提升。 三、協同團隊透過持續性的反省、評估與修正教學策略,因而使得教師於此實踐歷程中轉變教學心態,並獲得教學能力提升的專業成長。 研究者透過了本行動研究,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興趣,對於個人資訊融入數學教學的技巧和行動研究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並且也讓研究者累積了資訊科技應用於數學教學的寶貴經驗。本研究可供後續實施「資訊融入數學協同教學」之教學者參考,以進行其它相關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