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5.15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關係。首先,要了解高中職教師知覺到的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第二,再探討高中職教師所知覺到的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差異情形;第三,分析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最後探討校長轉型領導整體及各層面對教師專業整體及各層面之預測作用。 本研究以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區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以研究者自編之「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問卷」與「高中職教師專業發展問」為研究工具,有效樣本273份。根據受試者之填答結果,再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高中職教師所知覺到的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知覺程度為高度。 二、高中職教師婚姻狀況及學校規模等背景變項,在校長轉型領導問卷上,不論在整體或各層面皆沒有顯著差異;而學校地區及現任職務等背景變項,在校長轉型領導問卷上,不論在整體或各層面皆有顯著差異;而在服務年資、最高學歷、校長性別及校長年資等背景變項,在校長轉型領導問卷上,其整體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在部分層面上皆有達到顯著差異。 三、高中職教師婚姻狀況此背景變項,在教師專業發展問卷上,不論在整體或各層面皆達到顯著差異;而最高學歷、學校規模、學校地區、現任職務及校長性別等背景變項,在教師專業發展問卷上,不論在整體或是各層面皆未達到顯著差異;而在服務年資及校長性別等背景變項,在教師專業發展問卷上,其整體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在部分層面上皆有達到顯著差異。 四、高中職教師知覺到的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關係有正相關。 五、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預測作用。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高中職校長、高中職校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探討藉由圖型類型、分佈類型、用語方式及統計概念類型等因素對學生統計概念的理解表現的影響。研究者藉由二階段診斷統計概念的評量工具瞭解學生的統計概念理解表現。研究對象包含學過國三統計單元的國三學生及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四因數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資料。 研究發現:(1)學生的平均數概念表現,會因圖形類型、分布類型及用語方式的不同而有所顯著差異。(2)學生的眾數概念表現,不會因圖形類型、分佈類型及用語方式的不同而有所顯著差異。(3)學生的中位數概念表現,會因圖形類型、分佈類型及用語方式的不同而有所顯著差異。 在平均數概念的表現中,圖形類型研究顯示學生熟悉長條圖形的樣本數的加總方式,但對於累積折線圖的以下累積次數的概念卻有迷思概念,這會影響計算平均數的結果。分布類型研究顯示學生使用以圖形視覺策略而造成平均數的錯誤,在左右偏態及常態分布類目中,學生以視覺策略可能會判斷正確,但在單雙峰類型、樣本數不同的題目中,學生若只以直覺判斷則會產生平均數概念的錯誤。在用語方式研究顯示學生透過統計用語的題目優於情境用語的題目。 在眾數概念的表現中,本研究發現學生對於「最多人的答對題數是多少?」,學生會以次數(人數)與答對題數混淆,而次數(人數)為回應,卻不是以答對題數回應,而產生錯誤的眾數概念。對於情境用語的問題,學生對於沒有具體的數據,而不以眾數概念來應用,以「不一定」來回答而產生錯誤。 在中位數概念的表現中,學生對於中位數概念只瞭解部分概念。學生會以中位數的個數的一半的位置數就當成是中位數,而忽略要以該位置的值才為中位數。還有學生會以圖形視覺方式找尋中位數的位置而產生錯誤。 綜合以上結果,據此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學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高級中學教師工作壓力、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學效能的現況,並分析三者的相關性以及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教學效能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高級中學教師為母群體,實際有效樣本為215位高中教師。使用的工具包括「教師工作壓力量表」、「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量表」與「教師教學效能量表」。首先分別探討教師工作壓力、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學效能的現況,其次分別考驗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工作壓力、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學效能是否有顯著差異,而後更進一步探討其相關性,最後探討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教學效能的預測力。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 整體工作壓力的知覺屬於中上程度,各層面中以「教育改革」得分最高,而「專業知能」得分最低。 二、 整體公民組織行為的行為表現屬於中上程度,各層面中以「自我要求」得分最高,而「主動助人」層面得分最低。 三、 整體教學效能的現況為中上程度,各層面中以為「教材呈現」層面得分最高,「教師自我效能」得分相對略低。 四、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工作壓力方面,在「職務」方面有顯著的差異。而在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方面,不在「性別」、「年齡」、「學校屬別」、「最高學歷」方面,皆有顯著差異。在教學效能方面,在「學校屬別」與「任教年資」、有顯著的差異。 五、 教師整體教師工作壓力對於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呈現中低度的負相關而工作壓力對於教學效能呈現中程度的負相關,而教師整體教師組織公民對於整體教學效能呈現高度的正相關 六、 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各層面中以「尊重體制」對於整體教學效能最具預測效果,其次為「主動助人」、「自我要求」、「專業知能」。 根據上述所得之結果,提出本研究對教育行政機關、教師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運用PBL 教學模式在八年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中設計不同問題結構之PBL 教學模式,探討解決模糊結構問題與良好結構問題二組學生,在自我導向科學學習傾向上的差異,並進一步探討二組學生所出現的自我導向科學學習行為表現。本研究採取準實驗設計,以桃園縣某公立八年級的兩個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接受三個單元,每單元8節課,共計24 堂課的教學。研究工具以「自我導向科學學習傾向量表」作為量化研究工具,在量化資料分析所採取的統計方法包括了相依樣本 t 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質性資料則是將教師教學記錄、晤談內容以及學習檔案內容進行分析。 本研究具體發現如下: 一、 量化研究結果:進行模糊結構問題之PBL 教學學習者,在總量表、「對自然科學習的後設認知策略-執行、評鑑」、「對自然科學習的喜好」、「對自然科學習的資源經營策略」、「對自然科學習的自我效能」及「對自然科學習的後設認知策略-計畫」等分量表,在教學後之分數皆顯著優於教學前之分數,唯獨「對自然科學習的成就動機」面向在教學前、後之分數未達顯著差異。而進行良好結構問題之PBL 教學,在總量表、「對自然科學習的資源經營策略」、「對自然科學習的後設認知策略-計畫」等分量表,在教學後之分數皆顯著優於教學前之分數,但「對自然科學習的後設認知策略-執行、評鑑」、「對自然科學習的喜好」、「對自然科學習的成就動機」、「對自然科學習的自我效能」等分量表皆未達顯著差異。而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不管是總量表亦或是六個分量表皆未達到顯著差異。 二、 不論是接受模糊結構問題之PBL 教學或是接受良好結構問題之PBL 教學的學習者,皆能提升國二學生的自我導向科學學習傾向,但根據質性資料分析,有程度上的不同,其中接受模糊結構問題之PBL 教學學習者在「對自然科學習的後設認知策略-執行、評鑑」、「對自然科學習的自我效能」等面向有較佳的行為表現。 三、 接受不同問題結構之PBL 的學習者在PBL 歷程中所共同出現的自我導向科學學習行為有「喜歡學習自然科的行為表現」、「經營學習資源的行為表現」、「擬定計畫達成目標的行為表現」等,接受模糊結構問題之PBL 教學的學習者比接受良好結構問題之PBL 教學的學習者多了「對問題解決進行分析與規劃的行為表現」及「高自我效能的行為表現」。 四、 接受不同問題結構之PBL 的二組學生出現學習結果範疇不同的現象。模糊結構之PBL 教學的學習者所形成的學習議題較多元、範圍較廣,而良好結構問題之PBL 教學的學習者,只針對工作單上出現的特定題目進行研究與探討,發展的議題非常集中。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桃園縣中輟復學生資源式中途班實施滿意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係以桃園縣內設有資源式中途班之中輟復學生為其問卷調查普查之對象,依據本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運用電腦統計軟體予以資料的處理及分析,藉以回應本研究目的與問題,並以文獻有關的研究進行討論;並對資源式中途班導師及承辦組長做半結構式訪談,以做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並為相關之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總務主任及日後研究者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針對桃園縣73位安置於資源式中途班之中輟復學生進行全面普查,共發出73份,回收72份,回收率為98.6%,而有效問卷為72份。依此進行統計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 中輟復學生在資源式中途班滿意度的感受程度屬較為滿意的程度,其中以技藝訓練之滿意度為最高。 二、 中輟復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的適應程度屬中等適應程度,其中以同儕關係與自我接納方面之適應程度為較高。 三、 在不同性別、年級、家人居住狀況、家庭排行、中輟次數、中輟原因等背景因素下,其資源式中途班之滿意度的整體感受並未有顯著的差異情形。 四、 在不同性別、年級、家人居住狀況、家庭排行、中輟原因等背景因素下,中輟復學生其學校生活適應的整體適應情形並未有顯著的差異情形;唯不同中輟次數之中途班學生,其學校生活適應情況有顯著差異,從未中輟的學生其適應情形較中輟兩次者為高。 五、 桃園縣中輟復學生的資源式中途班實施滿意度與學校生活適應彼此之間,無顯著的相關存在。 六、 辦理資源式中途班的宗旨均是為了降低中輟人數,提供在校內的中介教育安置場所,也進一步安置中輟之虞的學生給予順利完成學業的誘因。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做出結論,並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總務主任及未來之研究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探討寫作融入數學教學活動對國二體育班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並透過個案研究方式,探究其對不同語文程度學生的學習影響。研究者透過數學寫作教學方法,設計寫作形式學習單,對就讀桃園縣某國中二年級體育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依照全年級語文及數學成績排序結果,從中篩選出8名個案,語文程度中上及中下學生各4位,再依據學生的寫作學習單、訪談、教學省思札記以及課堂師生對話札記等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寫作融入數學教學可提昇學生數學學習態度。 二、寫作融入數學教學可提昇學生數學學習自我效能。 三、寫作融入數學教學可有助於教師教學省思。 四、寫作融入數學教學對語文程度較為低落(PR≤25)的學生學習毫無效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教師教學改進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學位論文

桃園縣國小資訊教育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專班科學教育組 學生:林德銘 指導教授:袁媛博士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課程實施的現況,透過對桃園縣國小資訊課程教師來瞭解這些議題,以整理出目前資訊教育課程規劃的情形、實施的內容及實施的困難之處。 本研究主要採用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在桃園縣選取公立國小共93校作為問卷調查的對象,回收了194份有效問卷。本研究先對資訊種子學校採用立意取樣,所有訊種子學校皆為抽樣對象,其餘非種子學校再隨機取樣。採用的統計方法有:次數分配及百分比與交叉分析,進行資料的描述。 根據上述研究分析而獲致的結果,歸納如下: 一、桃園縣公立國小有93.3%的學校有安排學生資訊課程教學進度表,未安排資訊課程教學進度表以小型學校比例較高,若非專任資訊課程教師,較不清楚學校是否有編列資訊課程教學進度表。 二、大、中型學校在資訊課程內容決定的方式,皆以「資訊課程教師一起討論決定」為主要的方式,而小型學校資訊課程內容決定的方式以「由課發會討論決定」與「授課教師自行決定」為主要的方式。 三、種子學校決定資訊課程內容的方式較為多元且平均,非種子學校則傾向以資訊課程教師一起討論決定。 四、資訊組長(或負責人)在安排課程內容進度時,較會根據學校的經費、軟硬體設施來考量,但專任資訊教師或是其他科任教師兼資訊課程則多數以選用的電腦課本為考量。 五、「課程綱要」為學校資訊課程內容設計之主要考量因素,除此之外,大、中型學校教師以「學生的先備經驗」、「選用的電腦課本」為主要考量因素,但小型學校以「授課教師本身專長」、「學校的經費、軟硬體設施」為主要考量因素。 六、有看過九年一貫資訊課程綱要的教師有 80.9%,沒有看過綱要的教師有19.1%,且未閱讀過資訊課程綱要的資訊教師,其職務多為「班級導師兼資訊課程」。 七、資訊課程教師使用教材主要來源為:「坊間出版教材」與「教師自編教材」,但大、中型學校教師使用坊間出版教材較多,自編教材較少,而小型學校教師使用教師自編教材較多,坊間出版教材較少。 八、「網路智慧財產權、網路禮節、資訊倫理、網路交友規範的瞭解」為三至六年級資訊課程教師共同安排的課程,中年級資訊課程以認識電腦、網路及簡易的文書處理軟體為主,高年級資訊課程以日常生活實用性質為主。 九、自由軟體使用率提高。 十、從課程、設備、經費、教師、學生五方面來探討資訊教育課程實施困境。 最後,根據研究分析討論的結果,提出一些改善的方式與建議,供各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資訊教育、資訊課程、資訊教師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桃園縣國小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組織承諾之關係,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組織承諾是否因不同的教師背景變項而有差異,同時分析三者之相關情形,不同校長領導風格、不同學校組織氣氛對教師組織承諾是否有差異情形,並分析三者間之因果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方法,按照學校規模大小抽出桃園縣32所國民小學600位教師進行實證調查研究。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卡方、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LISREL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考驗,獲得如下結論: 一、桃園縣國小校長領導行為偏向於「高倡導高關懷」的領導型式。 二、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傾向開放型及封閉型。 三、不同背景變項對教師所知覺的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組織承諾有差異情形。 四、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組織承諾間有顯著的相關。 五、不同校長領導風格、不同學校組織氣氛下之教師組織承諾有顯著差異。 六、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氣氛對教師組織承諾存在因果關係。 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行政領導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七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之影響。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國中七年級學生,採常態編班,共計32位學生。教學內容為國中七年級上學期部分數學課程。本研究包含量化與質性的分析方式,利用「數學學習態度問卷」與「小組討論學習評量表」來了解問題本位學習教學前後,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亦使用「教師日誌」、「學生學習心得」、「學生晤談記錄」、「學習單」等,經過三角校正,分析歸納形成研究主張。 經過三次問題本位學習教學後,研究者發現實施PBL教學模式時,應注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數學程度及討論秩序。教學過程中發現「增添小組遊戲活動的PBL教學模式」效果優於「部分採PBL教學模式」;而「部分採PBL教學模式」效果優於「全程採PBL教學模式」。研究結果說明,PBL教學模式對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有正面的影響。本研究將數學學習態度分為「數學的自我概念」、「主動學習數學」、「學習數學的過程」、「數學的實用性」與「數學焦慮」五個層面。 「數學學習態度問卷」前後測結果顯示全班學生在此五個層面的得分上均達顯著差異性。對高中低分組學生而言透過PBL教學,高分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有進步,易生學習數學焦慮;中分組學生理解能力提升,更主動學習數學;低分組學生學習數學的焦慮明顯降低,且學習動機增加。最後,以本研究結果對未來欲從事與本研究相關議題之研究者與現職教師,提供PBL教學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具體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整合科學寫作與合作學習的策略實施於國中自然課程的歷程、整合兩種策略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以及研究者的成長與收穫,並記錄行動歷程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擔任導師與自然科教學的學生共35人,研究者在研究對象七年級時以小組的概念進行班級經營與管理,並尋找適合研究對象的合作學習模式;八年級時進行整合科學寫作與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本研究以質性分析為主,研究資料來源包括學生的寫作筆記、教師省思札記、問卷、晤談。 研究結果發現,整合兩種策略在國中自然課程是可行的,而兩種策略整合後除了可同時保留個別的優點之外,還有優於使用單一策略的效果,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有:一、幫助學習問題的發現與解決:寫作可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而合作學習可幫助學生更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二、幫助概念的建構與理解:寫作可協助學生將知識進行個人建構,合作學習可幫助知識的社會建構,透過寫和說,使學生對概念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三、幫助知識的增強與加深記憶:寫作和討論都可以幫助學生思考,加深所學的印象,經由寫和說兩個動作,對於知識的增強更有幫助;四、提升學習動機與認真程度:寫作能讓學生討論更認真,整合合作學習的方式能有效改善上課氣氛,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五、增進學習上的互助與合作:寫作可幫助高能力的學生知道如何協助其他同儕,提升討論的品質,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上更積極互助。此外,雖然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寫作是困難的,但學生也肯定寫作對於學習的幫助,且認為小組討論對寫作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