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68.16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學位論文

中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泰籍勞工在台灣工作的人約58萬人,目前專為泰籍勞工設計的教材非常少,在華語教學中除了學習者、教師及學習環境等因素,教材及設計所扮演的角色也相當重要,因此研究者希望能夠透過針對泰籍勞工,設計適合他們使用的華語教材作為本論文之研究重點,為在台灣工作的泰國同胞設計一本淺顯易懂的華語教材,內容為有關在台日常生活和工作職場上的實際需求,希望能夠幫助泰國同胞有效地學習及運用華語,因此本論文要探討為泰籍勞工所編寫之華語教材的研究問題。 編寫華語教材時,首先應了解泰籍勞工學習的過程;其次,研究者也討論目前泰國有關華文的學習環境、學習方法與教材。最後,為了編寫一個好的教材,研究者探討教材編寫的相關理論與原則。 經過資料的蒐集與探討、以及針對泰籍勞工的問卷調查分析,在考量泰籍勞工學習語言的過程與特點及教材編寫的理論與原則後,本論文按照所分析的資料提出泰籍勞工學習華語教材編寫應該注意的方向,包含三項原則:1.以圖文的方式做呈現、2.以泰語拼音原則呈現華語讀音、3.用影音的方式強化學習的效果,並提供課程範例。

  • 學位論文

虛詞「的」是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的」也是定語形式上的標誌,然而,教學上並不會針對「的」定語特性或「的」的隱現原因多加說明,使得學習者不易精確地掌握「的」定語使用方式。   本論文主要研究日籍學習者「的」字定語使用情況。利用台灣師範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華語語料庫建置及應用研究(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Corpora)語料庫(簡稱台師大語料庫)所收集日本學習者使用「的」字定語的語料進行分析。將學習者對各類定語的使用情況及所呈現的偏誤加以統計、歸類,並探討偏誤成因。另一方面,將偏誤語料製成問卷,以華語母語者為受測對象,調查日籍學習者「的」字定語偏誤句是否會影響華語母語者對句子的理解,以及當母語者面對偏誤語料時,又會如何判斷「的」字定語的使用。   本研究希望能從學習者「的」定語的偏誤成因、母語者對學習者定語偏誤句的理解度以及母語者對偏誤句「的」定語的使用判斷情形,藉由學習者與母語者之間對「的」字處置的差異,提出相關的教學建議,以提升學習者掌握「的」定語的使用能力。

  • 學位論文

從越南歷史文獻探討中可以發現,由於越南與中國地理位置相鄰,以至於越南在語言上、思想上、傳統生活習慣上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甚遠。由於近年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貿易往來頻繁,掀起了一股華語學習熱潮,也因此在越南學習華語的人數也日益增多。 在越南語的演變過程中,因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而有漢越詞彙的產生,雖然這提供了越南人在華語學習上的優勢,但也因為母語使用的緣故造成學習上的困擾。根據研究顯示,每年在越南學習華語的人數逐年增加,但華語初學者的人數和進階者的人數差距甚大,研究者認為此現象主要與缺乏學習興趣有關。目前在越南以歌曲作為教學教材的例子較為少見,甚至沒有適合不同程度學習者的教材,因此此論文希望透過音樂的欣賞,將華語歌曲中寶貴的語言學習資源融入於課堂教學中,藉由音樂欣賞提供學習者反覆模仿的機會,以增加學習的興趣。 本研究對象為越南市商業華語培訓中心的華語初學者,與從事華語教學的教師。本研究的目標是為越南華語學習者發展出一套實用的中文歌曲輔助教材,提供教師在教學上作為參考。此教材針對歌曲外語學習文獻進行收集、分析教材主題,結合華語教材編寫原則與要點,並參考北京語言大學所編寫的《漢語教程》系列課本內容,從中擬出主題內容,選出合適的歌曲作為教材課文文本範例。最後,則針對問卷調查與訪談結果進行修改調整,並撰寫成教材以及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期望本論文研究成果能對未來越南華語教材設計、華語教學者以及學習者有所助益。

  • 學位論文

摘要 隨著越南漢語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越南人對學習華文和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越南華人扮演中國、臺灣和越南其他民族在學習華語文方面的交流紐帶角色。 華語文教學首先能滿足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其次則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越南的華語文教學發展除促進越南經濟發展,也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繁榮。進一步促進越中兩國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其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本文主要針對越南平陽省土龍木市華人文化、華語文教學進行考察,考察內容包括: 一、 改革開放前後,越南平陽省土龍木市華人華文教學情況,包括學校、師資、學制、教材、教法等情況。 二、針對平陽省土龍木市華語文培訓中心的教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平陽省土龍木市各所華語文教學中心的情況。通過考察與調查,本文提出目前土龍木市華人華語教學所現存的問題,並提出建議: (一)教學語言環境方面:多鼓勵各華語文培訓中心的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堂外使用華語作為交流語言,從而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二)師資方面:土龍木市的各所華語文培訓中心的教師隊伍的年齡比較老,要重視培訓出年輕教師隊伍,避免人才流失,對現有的教師隊伍要定期舉辦職業培訓活動,提高業務水準和專業知識,並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三) 教材方面: 教材內容太舊,不合時宜,土龍木市的教育培訓科要注意重視高年級的教材,同時要比較低年級現有的教材內容進行更新,多參考中國、台灣對外華語文的教材改善教材的不足。 (四)教學方法方面:目前主要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知識來源多以教科書為主。老師是教學的管理者,可透過課堂活動與作業來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

  • 學位論文

摘要   成功的語言教學,需要很多重複練習,但是重複練習會讓學習者感到無聊無趣,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在亞洲20多年的語言(英語)教學經驗為基礎,研發一個漢語全智能,有趣的教學教材及教法,並將此教材及教法運用在以色列教在家學習者的學習者。 在家學習者的學習者是一群有其特色的學習者,教他們後發現,中文教學可以運用這些教英語的方法,但是要做一些改變。以色列家庭學習者很喜歡這種課程,也很成功地在不知不覺中成功的學習。在這個個案研究裡使用幾個方式評估。測驗(課程後面,和一個小時後,問卷,家長意見(觀課情形和學習者家在家裡對中文的反應),以及學習者自己的反應。   總共有43 個學習者,年齡範圍:4歲半-15歲,總共三組,在兩個不同地點,第一組RMY組-平均年齡是8.15 共有十一位,第二組RMO 組平均年齡10.92共有十三位,第三組AF組平均年齡9.48 有十六-十九個人,因為不是所有學習者一直參加,課程和測驗,課程內容主要以教語言和文化課程為主,試驗後將所有課程做了一些改變,研發成一個齊全、好玩、有效率的兒童全智能教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多媒體教學也應用於教育的發展,數位化的學習不斷地進步,而演進為行動學習。在以往的研究中不難發現華語教學裡,少有運用行動學習來進行華語教學的相關研究,故值得深入發展探究。因此本研究將以研究者所製作的華語 APP 進行華語教學輔助的探索性研究。 本研究將探討了解設計華語教學輔助的 APP 要注意什麼,以及 APP 應用於教學之注意要項,也為了學習者對於 APP 之觀感以及 APP 的優、缺點,本研究以訪談、研究者的觀察以及反思來檢視研究問題。本研究的參與者包含協同研究者以及研究對象,研究對象一共六位,平均年齡為25 歲,來自四個不同的國家,皆為華語初學者。本研究遵照快速原型教學模式設計APP,在分析學習者且知曉學習者的需求情況之下製作原型,且在協同研究者的建議下修改原型,再融合行動學習的實施步驟運用於教學上,實施步驟包含教材內容數位化、規劃學習環境、規劃教學設計模式。教材內容數位化已於快速原型教學模式中完成,而規劃學習環境以雲端空間 Dropbox 以及社交軟體 Facebook 作為檔案傳輸的媒介,規劃教學設計模式則採用 ASSURE 模式將華語 APP 運用於教學上。 研究結果顯示,以 ASSURE 模式將 APP 應用於教學上是適當的,從兩次實施的評量與修正中可發現,學習者對於教材內容的需求以及測驗的需求。在觀感上,學習者對於 APP 的觀感正向,尤其是單字以及聽力測驗。APP 優、缺點方面,除了無法提供學習者即時查詢資料以外,口說測驗在機動性上也無法符合。

  • 學位論文

本文從Jespersen(1924)開始尋找介詞與格的定義,旁參分布論、原型理論以及漢語介詞的標準論,並決定以Fillmore(1968)、Teng(1975)的格語法作為理論基礎按照語義區分介詞,並同意了格語法學派認為介詞是周圍格格標的說法。 區分了各種類的介詞並剔除掉不符合定義的介詞之後,接著是偏誤分析以及介詞的教學語法,希望本文對教學現場的介詞教學能夠提供正面助益。 漢語介詞迄今沒有明確的定義,同樣的在英語對於介詞也沒有足夠權威的詮釋。因此無論是漢語或英語的語法書都只能給介詞的功能做說明,本文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下將要探討兩個問題:其一,是要討論漢語介詞的現有系統以及各種語法理論嘗試定義漢語介詞。其二是建立漢語介詞的教學語法系統。 我們從最早試圖建立介詞與格標之間關係的Jespersen (1924)開始討論,然後從原型理論試圖推敲介詞的屬性。最後我們依循Fillmore (1968)與Teng(1975)的格框架試圖建立格標與介詞之間的關係。 在以格語法方法排除掉不符合我們定義的介詞之後,我們提出了符合我們定義的漢語介詞分類以及其教學語法與偏誤分析。希望本文能在以漢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的領域中提供教師們的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對象為雙聯學制初級越南籍學習者,根據張瑜倫(2013)對雙聯學制越南籍學習者的習得問題研究表示,初次來臺的越南籍留學生遇到問題不會使用華語表達時,時常保持沉默。當學習者而學習者好不容易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時卻沒人能理解,便不願再嘗試使用華語說明,因此降低了使用華語表達的信心。針對這一點研究者為提升越南專班學生說華語的意願及信心,將透過任務型教學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及日常生活溝通交際的能力。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的單一個案設計,研究的研究對象為7人,任務教學實施兩單元,根據研究對象的需求分別是「安排自助旅行」以及「打理個人生活」。課程進行三週,一週兩小時的教學。資料蒐集方式包括問卷調查、起點行為測驗、教師日誌、半結構式訪談、學習結果測驗。 研究結果顯示針對雙聯學制初級越南籍學習者的任務活動設計,必須貼近學習者的日常生活,讓學習者能夠將在任務中學習到的詞彙及用法實際應用於生活中。研究結果也發現了任務型教學能夠提升學生說華語的意願,且在課程中學習者能夠展現相當活躍的溝通交際能力,在不同的任務中達成任務。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未來有興趣使用任務型教學於初級華語口語課的教師參考。

  • 學位論文

印尼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國家經濟與職場的問題,許多印尼人會選擇出國工作,而台灣是其中一個嚮往的地方。在1992年就已經有許多印尼勞工開始來台工作了。印尼的華文教育被禁止了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造成許多華人都不會講華語,更不用說印尼非華族。早期的印尼勞工在被派往台灣之前並沒有進行華語的培訓,導致勞工在適應期間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溝通上都有很大的障礙。 近幾年,印尼仲介公司在勞工出發前都會進行兩個月的華語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以日常生活的會話為主,可是因為印尼語本身是無聲調的語言,而且在印尼沒有很好的語言環境,所以很多來到台灣還是沒辦法進行簡單的溝通交流,使得在工作上遇到許多困難與問題。為解決印尼勞工在日常生活或是在工作過程中的華語溝通能力問題,所以研究者以「印尼國別化職場華語教材設計研究」作為研究內容。 本研究對INDOSUARA雜誌社的華語班進行研究探討,並針對在台的印尼勞工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從調查結果中發現,印尼勞工的學習需求除了想提高日常生活的華語能力之外,也希望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改進自己的發音問題,並想提高自己的漢語讀寫能力。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及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採用5C原則和呂必松的六項原則作為教材編寫原則依據,進行教材範例編寫設計,通過教學實驗所得到的教學回饋及專家所提出的意見進行修正。希望此研究成果能為印尼在職場上的語言溝通問題可以得到幫助與改善。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韓國獨特文化特點如何影響韓國人漢語學習情形,從釐清韓國文化與韓籍學習者學習漢語動機之間的關聯以及對學習影響因素,並討論學習動機在自律學習概念中的定位,來協助並提高韓籍學生自律學習漢語。 本研究目的有:一,瞭解韓國社會文化價值觀如何(是否)影響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二,如何使用自律學習的概念來破除韓籍學生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影響,協助他們提高自己的漢語學習動機。根據這兩項目的,本文提出了三個研究問題: 一、韓國大專院校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現況與差異情形為何? 二、不同背景之韓國大專院校學生對漢語自律學習概念之瞭解度為何? 三、如何利用韓國大專院校學生漢語學習動機來協助韓國漢語學習者進行漢語自律學習? 從文獻回顧、筆者觀察以及問卷調查三角驗證結果中發現韓國文化價值觀對韓籍學習者有影響,在學習動機各個層面一再顯現出父母意見的重要、社會趨勢影響、學習者自身文化特色影響漢語學習情形等等,如此本研究的問題得以回答如下: 一、韓國大專院校學生漢語學習動機類型有顯著差異 二、韓國大專院校學生漢語自律學習概念需加強 三、以漢語學習動機類型來協助韓籍學生漢語自律學習 最後本文將所得之韓籍學習者漢語學習動機的類型加以利用,以之促進韓籍學生漢語自律學習之應用,並進一步提供教授韓籍學生之漢語教師提高韓籍學生學習漢語動機的教學建議,以期協助韓籍學習者在學習漢語能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