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20.109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中職學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的策略,首先以文獻探討方式,闡述高中職學務主任概況,及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意義、理論及其相關之研究。其次,本研究藉自編之「高中職學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受調查之有效樣本包括臺灣地區公私立高中職現任之學務主任285人。 經統計分析綜合討論,獲得初步結果如下: 一、高中職學務主任所感受到的是中偏低程度的工作壓力,以「時間限制壓力」的壓力感受最大。 二、高中職學務主任的工作壓力因應策略,其運用頻率為中等程度。最常使用「解決問題」的壓力因應策略。 三、在不同背景變項中,不同的年齡、學務主任年資、教師服務年資、學校性質、學校所在地等五個變項會影響工作壓力的感受。 四、在不同背景變項中,不同性別、年齡、教師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學校性質、學校類型等六個變項會影響工作壓力的因應策略。 五、高中職學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各構面間有顯著的關聯,且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間具有典型相關。 最後,依本研究結論,分別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高中職校長、學務主任及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事項。 關鍵字:高中職、學務主任、工作壓力、壓力因應策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設計工作者能力分析的發展模式,預期所獲得結果,將對設計工作及能力本位相關的學術研究及教育訓練有所貢獻,並可以作為實際發展各類型之設計工作者之能力分析,並進而導引課程發展,再推廣至教育界與訓練界。 研究首先採用文獻分析方法,探討設計工作者特質和應具備之能力,以及探討各先進國家能力標準的發展模式及能力架構,獲得設計工作者特質及能力架構之初稿,再透過專家訪談、紮根理論、德懷術(Delphi)問卷調查及專家會議,針對能力標準發展模式與能力架構,進行研討修正,獲得能力標準建構模式及能力架構,最後並選擇商業設計者作為實際模擬建構之對象。研究獲得成果如下: 有關設計工作方面:設計工作的特質有八項,設計工作者的特質有十七項。能力分析方法方面:觀察研究法適合工作型態多樣化、自主性高等特質的能力分析;功能分析法適合創造能力、分析統整能力等特質的能力分析;而設計工作者最適合的能力分析方法是能力訪談法。 在建構以設計工作者發展能力分析的模式方面,模式分為確定目標、計畫擬定、計劃發展、計劃執行與評鑑等五階段。其中確定目標是確認能力內涵需求;計畫擬定包含擬定能力分析建構計畫以及組成能力分析小組;計畫發展是設計工作者類型分析和設計工作者能力分析方式,計畫執行包括資料收集、進行能力分析與建立能力目錄與內涵;評鑑則是進行設計能力評估與驗証。 依據上述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對設計工作業者、教育及職訓單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技職體系學生英文基礎能力普遍不紮實、學習意願不高且學習效果不理想,亟需提升改進;再加上國內英語教學起始學齡層不一,學生同儕、同班之間的英語能力將愈形懸殊,以及大班教學不易,導致台灣英語教學成效不彰。本研究旨在應用智慧型語言專長能力分組教學策略,藉以強化英語合作學習之教學成效,提升技專校院英語教學成果。 主要研究方法為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之準實驗研究,以傳統分組法和智慧型分組法進行控制組和實驗組之分組工作,進而分析不同分組方式對學生在英語合作學習的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外語教室學習焦慮和學習型態偏好認知上的差異,並探討分組方法對英語合作學習的影響以及合作學習對國內技專校院的英語教學成效。再則輔以質性研究的俗民誌研究方法,來探討台灣技專校院學生,對英語合作學習及其分組方式的看法及觀點。研究結果發現進一步建構成一個觀點理論模式作為研究不同分組方式之英語合作學習團隊互動行為的基礎,此一理論模式(theoretical model),稱為「技專校院外語學生對英語合作學習的誘因觀點」。 本研究主要發現茲陳述如下: 一、「同質英語能力分組」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顯著高於「異質英語能力分組」學生。 二、「同質英語能力分組」學生在「外語教室焦慮量表」之「一般焦慮感」分量表和「口說英語焦慮」分量表分數之平均數上,顯著低於「異質英語能力分組」學生。 三、「同質英語能力分組」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並未顯著高於「異質英語能力分組」的學生。 四、「異質英語能力分組」學生在「學習型態喜好認知量表」之「觸覺學習型態偏好」分量表、「團體學習型態偏好」分量表和「動覺學習型態偏好」分量表分數之平均數上,顯著高於「同質英語能力分組」學生。 五、參與者於訪談中透露對「學生特質變數」、「教師角色」和「輔助學習教具」三個層面,在英語合作學習課中,依同心圓學習理論達到共生共存、交互關係的一種「誘因觀點」的綜合觀點。 六、影響參與者對英語合作學習觀點的主要因素則有:(一)動機乃英語學習的重要信念,(二)對教師協助依賴和(三) 對學習輔具之需求,乃源自傳統教室學習習慣。 七、參與者皆同意英語合作學習課提供互動式和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使他們獲益良多,但卻不能全程以英文進行溝通討論,雖達到互動學習效果,但與以英語為溝通學習的英語合作學習之教學目標明顯有落差(discrepancy)。此亦突顯國內英語教學在學生英語文溝通訓練的不足。 最後,研究者針對本研究所使用的智慧型語言專長特色分組的教學策略,在國內技專校院英語教學的應用及未來進一步研究上,提出具體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的關係,首先進行文獻分析,並經由諮詢二十位校長確認本位決策、轉型領導及學校效能的內含層面,據以發展調查問卷初稿,再經八位學者審查定稿,由二十所學校200位教師預試,再透過項目分析、因素分析等過程,建構「高中職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隨後以台灣地區108所高中職1080人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800份,調查資料以變異數分析、複迴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分析以建立本研究之整體關係模式,再以線性結構關係檢驗模式之適配度。 獲得之結論為:高中職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現況一般良好;除校長性別與學校規模大小外,其它背景變項對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有顯著差異;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間有密切關係,總量表及各層面間之積差相關,全部均達顯著正相關。典型相關部分有二至三對典型因素達到顯著相關;學校本位決策與轉型領導均可預測學校效能,其解釋量達53.00%;校長人格特質、本位決策、轉型領導對學校效能的影響徑路均達到顯著水準,本研究所建構之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整體模式適配度尚可。 依據研究所得結論,各提出六項建議,提供教育行政機關、高中職學校參考,另針對後續研究者提出四項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辭: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學校效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面臨全球化的影響與國際競爭趨勢,各國積極投入教育投資與改革、提昇教育的內容與品質,以提供國家經濟建設發展與全球化競爭所需的優質人力,因應此一需求,技職教育體系建立「能力標準」,並藉此做為課程設計,確有其必要性。 基於上述,本研究旨在建構以專業能力標準取向之專業課程轉化機制。透過文獻分析了解專業能力發展、課程設計及課程轉化之相關理論,做為研究之依據。在專業能力發展方面,研究方法以焦點團體為主,並採用功能分析法,以「一般化學實驗室操作人員專業能力」為分析的對象,發展出功能圖及能力標準。在課程轉化方面,以腦力激盪為主,找出主要概念,組成課程內容。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專業能力發展方面 (一) 專業能力標準的發展,可提供教育領域課程設計的依據。 (二) 功能分析法進行能力分析,適用的範圖相當廣泛。 (三) 功能分析師是整個功能分析活動最重要的催化者。 二、專業能力標準的轉化方面 (一) 構圖工具選用電腦軟體進行概念概念,有助於概念圖的形成。 (二) 構圖者在進行概念構圖,需具備該專業領域之專業素養。 (三) 概念圖的修改在概念構圖過程中佔有重要性。 (四) 概念構圖方式可由個人單獨完成、或由小組團隊進行。 (五) 專業能力標準所擷取的概念,較易進行概念構圖。 三、專業課程設計方面 (一) 概念構圖是一個課程設計的理想工具。 (二) 概念構圖的技術可用來分析教科書內容,了解其是否一份好教材。 (三) 概念圖層次結構呈現概念與概念間聯,有助安排課程內容。 (四) 專業能力標準轉化技職課程機制為概念構圖、詮釋結構模式、構圖說明模式依序進行,獲得完整課程內容。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學習內容的傳遞速度已不可同日而語,影響所及,傳統的學校教育方式也興起了重大變革。因此,具有跨越時空學習限制的數位學習儼然已成為新興的學習管道;透過數位學習,不僅學習內容的來源更多元與快速,並能節省教育成本、提升教育品質、增加學習效率,進而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數位學習確實在學習科技上扮演重要角色,從研究者的角度,認為有必要探討其背後的知識本體,包含數位學習發展演進等,並且從國內數位學習發展計畫、數位學習人才培育及數位學習產業發展等,都引發研究者的研究動機。深思數位學習發展的知識基礎為何?這些知識是否可以構成一個知識本體?對現在與未來的數位學習發展又有何益處?因此,本研究之目的是在建構一個數位學習知識本體。 本研究經過完整的知識建構過程,即溝通分享、塑模、本體化及應用四個階段。建構出數位學習的知識本體,並將此知識本體應用於三家廠商,藉此提升本研究的實用性。 本研究所發展的數位學習知識本體的領域與範圍,在第一層有三個領域知識分別是內容、服務及技術。而第二層的領域知識分別是,內容的部分是:商業管理類(有10 項次層知識)、語言學習類( 5項次層知識)、電腦技能類( 5項次層知識)、生活百科類( 5項次層知識)、學校課程類( 5項次層知識);技術的範圍是:學習平臺( 7項次層知識)、產業標準( 3項次層知識)、協同工具( 7項次層知識)、編輯工具( 8項次層知識);服務的範圍是:學習入口( 8項次層知識)、代管服務( 8項次層知識)、企業顧問( 7項次層知識)、課程代製( 3項次層知識)。 最後本研究邀請三家廠商實際應用此數位學習知識本體工具,所獲得的結果是:數位內容廠商應用於本身已發展的數位教材知識結構分析上及數位學習專業人才培育課程規劃上。數位技術應用於本身已開發軟體工具的歸納與功能分析上。數位服務廠商應用於本身已應用服務領域上。三家廠商確定本研究所發展的工具具有實用性之外更發現該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面對全球化競爭激烈的發展,企業競爭的優勢並非單純的新產品研發、市場拓展或降低成本,而是組織學習的速度。團隊學習是組織學習成功的關鍵。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高科技企業團隊運作、團隊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效之彼此間之關係。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個案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對象採取立意抽樣原則,選出半導體與光電產業六家企業進行實證研究。問卷發出190份,回收151份,扣除無效卷,回收率達78.9%,(擔任團隊領導者33人,團隊成員117人)。應用次數分配、百分比、t 考驗、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係數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後,獲得結論如下: 一、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於團隊條件、團隊運作、學習型態、團隊學習成效與組織學習成效之間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團隊背景變項於團隊條件、團隊運作、學習型態、團隊學習成效與組織學習成效之間有有顯著差異。 三、團隊條件、團隊運作、團隊學習型態與團隊學習成效、組織學習成效間有顯著正相關。 四、團隊運作與團隊學習型態對團隊學習成效表現具有預測力,能解釋團隊學習成效表現52.3%的變異量。以團隊聯繫、自我學習、團隊動力、社群學習等分量具影響力。團隊條件對團隊學習成效不具顯著影響力。 五、團隊條件與團隊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表現具有預測力,能解釋組織學習成效表現58.2%的變異量。以自我學習、社群學習、行政支援、教育訓練等分量具影響力。團隊運作對組織學習成效不具顯著影響力。 六、團隊運作、團隊學習型態對團隊學習成效具徑路模式;團隊條件、團隊學習型態對組織學習成效具徑路模式。 七、不同產業、公司在團隊學習型態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針對以上結果,本研究對實務界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網際網路廣泛使用後,多媒體技術就結合了text、audio、video、visual、graphic以及動態要素,如動畫、虛擬實境語言等更富多樣化的方式提供師生不同形式的學習情境,使得資訊的表達,能更易使人深入瞭解,同時結合學習互動的特色,更易達成預期的目的。而我國環境教育的發展較遲,行政院環保署與教育部雖協助各師範院校成立環教中心,惟對於網路學習環境教育仍有待有效推動。 本研究以我國現行環保法規、政策、環境教育相關文獻,環境科學相關書籍探討其理論基礎,系統性整理彙整,並界定我國現階段環境教育課程範圍,以結構化分析法,規劃出我國環境教育網路學習課程發展結構,以德懷術問卷調查量的分析與質的評析結果,導出網路學習課程重點,並研析我國環境教育網路學習運作機制,規劃出適合我國現階段推動的環境教育網路學習機制。 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現階段的環境教育課程發展,可分為污染行為對人類健康影響與對環境影響兩大主軸,並導出環境教育網路課程綱要兩大主軸之課程結構,而在發展環境教育網路學習課程時,則以機動車輛,露天燃燒、固定污染排放、生活污水、家庭垃圾處理、事業廢棄物處理、飲用水質及地面水污染等對人類健康影響與對環境造成之衝擊為重點。 我國環境教育的推動,以建立環境教育發展基地,成立環境教育多媒體網站學習教室,以虛擬實境、網際網路或現場播放視訊網路,發揮並成熟應用多媒體網路技術,開創由小學至成人的全民化環境教育學習環境,為我們後代子 孫維護永續、乾淨、舒適的生活空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建構台灣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之策略,研究目的包括:(1)探究國外教育產業輸出之運作經驗,(2)分析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之執行現況與供需評估,(3)研擬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之可行策略。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焦點團體、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及德菲法進行,研究對象包括台灣科技校院代表、教育部代表、越南留台學生與當地學生、越南官方及大專校院學者代表、外交部駐越南代表處人員、越南台商等。主要研究工具為「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調查表」、「台灣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策略之研究」問卷及訪談題綱。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主要國家教育產業輸出之重要策略有七項:設定教育產業輸出為重要政策、確立優質教學品質與特色、擴大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完整的配套措施、建構全方位的宣導行銷、強化遠距教學的輸出、積極進行教育輸出越南工作。 二、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之執行現況與供需評估:從兩國的執行背景、科技校院的辦理條件、執行現況與供需調查結果,現階段是向越南輸出教育產業的最佳時機,輸出模式以招收越南學生、台越遠距教學、赴越南設校(班)及教師赴越南講學或研究等四種為主。 三、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之可行策略:依據生產因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援產業、企業策略、結構與同業競爭、政府等五大構面,建構教育產業輸出越南共通性策略35項,個別性策略共65項(招收越南學生24項、台越遠距教學15項、赴越南設校(班)13項、教師赴越南講學或研究13項)。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科技校院,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