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19.199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教師教學評鑑之內涵;瞭解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教師教學評鑑內涵之意見,以歸納具體結論建議,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或各國民中學,做為教師教學評鑑之參考。 首先,以教師教學評鑑(Teachers’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作為關鍵字,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深入探討並設計調查的概念架構,其次依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編製「國民中學教師教學評鑑內涵之研究」問卷乙份,作為調查工具,並以全國各公、私立國中為隨機抽樣對象。共寄發720份問卷進行正式調查,回收616份,有效樣本601份。其所得資料經T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及薛費(Scheffe)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處理。 根據實際調查結果,歸納以下結論: 一、本研究根據文獻分析、專家諮詢意見及預試之信度、效度考驗所發展的四個評鑑項目分別是:教學規劃與準備(教學前);教學實施與策略(教學中);教學評量與回饋(教學後);教師專業與成長(教學專業)。此四個評鑑項目30個評鑑內涵之問卷,是一信度、效度均非常理想的測量工具。 二、整體而言,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在性別、任職學校類別、學歷、任教年資、任職學校規模、主要任教領域,在教師教學評鑑項目與內涵的看法並無多大差異;唯少部分人員因在學校擔任不同職務與從事不同任務而產生了看法上的差異。 三、國民中學不同職務之教育人員對教學前、中、後與教學專業之評鑑內涵重要性的意見,因職務不同而影響個人認知致有部分達顯著差異。 四、國民中學是否曾擔任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之教育人員對教學前、中、後與教學專業之評鑑內涵重要性的意見,相對於未曾擔任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之教育人員,在教學規劃與準備(教學前)的意見上具有顯著差異。 五、國民中學是否曾擔任成績考核委員會委員之教育人員對教學前、中、後與教學專業之評鑑內涵重要性的意見,亦趨於一致。然,曾擔任成績考核委員會委員之教育人員相對於未曾擔任成績考核委員會委員之教育人員,在教學規劃與準備(教學前)、教學策略與運用(教學中)、教學評量與回饋(教學後)及教學專業與成長(教學專業)的意見上具有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研究結論,盱衡現行國民中學教師教學評鑑之機制尚未落實之現況,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或各國民中學或教育人員本身做為教師教學評鑑與自我檢視之參考: 一、教育行政主管單位應體認教師教學評鑑的重要性,積極訂定相關實施要點。 二、訂定國民中學教師教學評鑑的內涵,應涵蓋本調查研究的四個項目與內涵。 三、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教師教學評鑑應持肯定與認同態度,追求自我成長。 四、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宜定期透過教師教學評鑑之自評與互評機制,修正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效能與激發專業成長。 五、藉教師教學評鑑的實施,提供未來規劃「教師分級制度」之參考。 六、繼續國民中學教師教學評鑑內涵的研究,以發展多元、多焦、多面向的評鑑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二十世紀末隨著產業的快速變遷與競爭,企業若只依賴技術優勢已無法確保其領先地位,各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讓產業在二十一世紀仍保有競爭的優勢,成為企業界尋求生存首要面對的問題。因此「知識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漸漸受到企業界的重視,同時國內外也陸續有「知識管理」(KM)相關的研究發表。然而多數研究屬於產業上的應用,鮮少有針對教育教學活動來探討知識管理推動步驟與模式的研究。 本研究首先探討知識管理中各種「知識的特性」與「知識管理模式」;歸納出針對教學活動知識管理的四個基本構面:「活動成員」、「知識內容」、「分享」、「資訊技術」,並分別探討及建立其個別知識管理參考模式,同時擬定教學活動知識管理推動導入程序,進而利用「整合資訊系統架構」(ARIS:architecture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工具協助,建構教學活動知識管理模式。 依照教學活動知識管理推導程序流程順序,利用範例詳細說明教學活動知識管理模式,並介紹各步驟使用的分析工具及方法。提供日後學校與教學活動規劃設計者,將知識管理導入教學活動中時的參考。最後,針對教學活動知識管理模式,提出具體地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知識管理 (KM:knowledge management)、整合資訊系統架構(ARIS:architecture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教學活動(Instructional Activity)。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輔導各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時,各校所遭遇的問題。並提出各種問題的解決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轉型之參考。 本研究發現下列主要問題: 一、各校老師大多認為高職轉型是必需的,但是高職教育的轉型,不必將「高職精緻化,提昇技術水準」列為學校的目標。 二、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可提供學校一個可行的轉化程序。但是「高職」以往均被視作國中畢業生升學時的次要選擇,所以未來「綜合高中」是否可能被視為「次等高中」,則須視辦學績效與社會價值觀而定。 三、目前各校轉型為綜合高中的程序,大多以部分科別來辦理。但其缺點是不但會增加學校行政工作的負擔,而且與教育部「全校辦理綜合高中」之政策相違背。 四、目前各校課程選修大都不會採自由開放方式,且若遇無法開班時,即要求學生改選;在實習場地方面,尚可足夠使用,但是實驗室之場地方面,則有不足。 五、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後,將面對一般學程師資不足與部分專門學程師資過剩的問題。此問題雖可藉教師進修「第二專長」來解決,但是以第二專長來任教的師資,大多不能取得同僚、家長和學生之肯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離線式手寫數字辨識雖已被研究多年,但因為手寫字變異性大,對辨識研究者是極大挑戰;雖然手寫數字辨識已有高辨識率但仍有學習及辨識耗時間等缺點,本研究重點能改善上述缺點,但是仍要有高辨識率。 本研究採用MNIST資料庫做為訓練及測試用資料。特徵抽取,使用統計式特徵(Statistic feature)方法。雖然統計式特徵會有特徵向量維度很高的缺點,但本研究以有效特徵抽取方法,使特徵維度再130低維度就能將十種分類區分開。 為了提升辨識效果,在這研究中加入Fisher’s LDF (Linear discriminant function)特徵轉換,經實驗証實在不分群情況下,以特徵轉換後的特徵(未經學習訓練)做辨識就有92.6%的極高辨識率。本研究係以GLVQ(Generalized 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為基礎,GLVQ為針對LVQ的收歛性與完整性加以改善。本研究除了探討LVQ及GLVQ理論並將其應用於手寫數字辨識,經實驗証明了兩者都有不錯辨識效果,也證實我們的特徵處理方法是有效的。 本研究中提出加了權重(weight)的LVQ及GLVQ成為WLVQ及WGLVQ,新學習法WLVQ及WGLVQ在每次學習過程中除了調整代表分類的參考向量外,同時也調整各分量權重,對權重輕的每次往下調的多點使權重輕的與權重重的權種值區分的更加明顯,經實驗証明WGLVQ或WLVQ都比原先分類器有較好辨識效果。 經過WGLVQ分類器學習訓練後以測試資料辨識(open test)會有97.6%辨識率,若再把每種分類分成16群,則更可將辨識率提高到98.2%,辨識率雖不及Ernst所提出的LIRA分類法有99.3%辨識率,但本研究辨識10000筆資料僅需1~2分鐘,相較於LIRA分類法虛耗時高達30分鐘,本系統應屬具有實用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並分析國民中學電腦課程內涵之重要程度,以建構國民中學電腦課程內涵,並依據研究結論提陳建議,作為學校及電腦教師對電腦課程內涵選用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德懷術研究方法以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分析探討,初擬「國民中學電腦課程內涵」問卷,並進行德懷術專家小組三次問卷調查。小組成員以電腦科技教育專家學者以及國民中學電腦教師各6位組成,調查所得的資料,運用平均數、中位數、四分差來評定每個題項之重要程度和意見集中及離散的情形。最後一次問卷所得之結果並採用柯-史單一樣本考驗法進行無母數檢定,以探求專家及教師對各題項的看法之一致性。 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電腦科技已融入於日常生活,瞭解電腦的基本操作是現代國民邁入資訊化社會的重要基本能力。 二、經三次德懷術後獲致適用於現階段國中電腦課程的11章34單元內涵,課程總時數為96小時。 三、相關「電腦的發展」、「電腦的BIOS設定」、「標準單位說明」及「資料庫」等單元內容較深,不適合國中現階段教學,宜安排在高中電腦課程。 最後並依據研究結論,分別對學校、教師及未來如何進行國中電腦教學提出建議。 關鍵詞:國民中學,電腦課程,課程內涵,德懷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我國公立高職中設有工業類科之專業專任教師兼任科主任的意願與個人背景及リ作背景對兼任意願之影響。本研究採用描述研究法,透過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等方法,蒐集教師兼任科主任意願相關資料,然後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工具以自編之公立高職工業類科專業教師兼任科主任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問卷,內容包含個人背景資料、リ作背景資料及教師兼任科主任意願量表三部份。以我國公立高職中設有工業類科之專業教師為研究對象,抽樣 19所學校,發出50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466份,回收率約為92.3%。 本研究經統計分析,得到結論如下: 一、我國公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對「兼任科主任意願」,傾 向較正面的感受。在意願分層面中,以教師對所屬科的歸屬感 (組織向心力)對意願的貢獻度最大,其次是教師對科主任任職 後果的評價(期待價值)及擔任科主任的信心與能力(勝任能 力),且呈現正向的效果。而在個人興趣、特質的適合度上(個 人特性)及對科主任一職的權力、責任、負擔、喜好、苦樂(職 務本身)的感受最差,並呈現負向的效果。 二、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中,僅有性別、年 齡、子女年齡層及健康狀況對兼任科主任意願有顯著影響;而最 高學歷、任教年資、婚姻狀況、子女之有無及子女人數,對兼任 科主任意願無任何影響。 三、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之工作背景變項中,僅有行政經 歷變項對兼任科主任意願有顯著影響;而學校所在地、科別規 模、科主任產生方式及科主任任期對兼任科主任意願無任何影 響。 關鏈詞:高級職業學校、科主任、意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國際技能競賽模具工職類選手培訓成效評判」。 經由蒐集國內外有關模具工職類技術能力、技能競賽和選手培訓之相關文獻,進行專家座談會議、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將資料整理、分析和歸納,並應用模糊綜合評判、SPSS統計分析與田口品質工程等方法來解析。 模糊綜合評判後可獲致的認知、情意及技能等三大領域之因素集權重為:32﹪、15﹪、53﹪。以第一型普通矩陣算法綜合評判結果分別為:4.64、4.85及4.75等級,可達到「優」等級。此即表示模糊綜合評判可應用於模具工職類選手培訓成效的評判。 使用SPSS統計分析軟體,將所蒐集之問卷作變異數同質性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ost Hoc檢定 Scheffe法多重比較等統計分析後,可知不同職稱、學歷和年齡均無任何顯著性(P<0.05),故採用Delphi法所編製的問卷,是達到選手培訓成效評判一定水準的量表。另經描述性統計量的分析後,,可得專家對認知、情意及技能等領域之平均數為:4.6371、4.8485、4.7574,與模糊綜合評判作比對非常接近。因此綜合評判的結果是正確且可有效達到研究的目的。 應用田口品質工程之SN訊躁比回應解析最佳化的參數因子及其影響程度(貢獻率)。解析結果得知,影響國際技能競賽模具工職類選手訓練之最佳參數因子為:知覺0.7、複雜的外表反應為2.5、適應為 0.65與創作為0.25。其中影響最鉅之參數為複雜的外表反應,其貢獻率約為80% 。期望本研究所獲致之準確性和實用性之評判結果,可提供技能競賽模具工職類選手培訓和職業訓練教育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職場實習之實施現況。主要採取「問卷調查法」,以十一所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實施職場實習之「行政人員及教師」、「學生家長」、「雇主」為研究對象,施於問卷調查,共寄出279份,回收212份問卷,總回收率76%。資料分析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排序、卡方考驗、單一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雪費事後比較分析等統計方法。 本研究主要發現為: 一、學校以高三上學期開始安排職場實習最佳;而高三以每週三天安排學生至校外職場實習最恰當。 二、校外職場實習以職場實習教師負責現場指導最多。 三、特教班實施職場實習,學生以分散於數個職場實習方式最多。 四、職場實習的地點以交通便捷即可最多。 五、特教班學生在職場實習時,最需要具備能力為基本溝通能力。 六、目前最適合特教班職場實習為麵包西點烘焙、餐飲服務生。 七、學生職場實習時,若發生適應困難較佳的處理方式為先針對觀察評估結果進行個別輔導、再協調職場工作人員重新調配工作流程或調整職務、最後才是轉換職場。 八、職場實習學生評估的項目至少應包括工作態度及工作技能。 九、特教班學生畢業後無法就業的主要原因為工作態度、工作技能、人際關係。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分別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學生家長」、「雇主」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以實用技能班機械類科學生三年級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升學意願與態度的個人背景、家庭背景及學校背景等因素,研究結果可作為輔導學生改進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針對全國辦有實用技能班機械類科之全體學生以問卷調查蒐集資料,共寄發1105份問卷,回收1057份,回收率達95.7%,剔除填答不完全者,實際有效問卷為1034份,問卷可用率達93.6%。並以適當統計方法分析調查資料,以分析不同背景因素對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影響。 本研究獲致的結論如下: 1.性別變項方面:在升學意願上男學生比女學生高;在升學進路選擇上,男學生以機械本科系為最高;在升學態度上,男學生除學校學習成效上,皆比女學生高。 2.學業成績變項方面:在升學意願上,學生學業成績在90分以上者最高;在升學進路上,成績60分以上者皆以機械本科系為最高;在升學態度上,男學生80分以上者其升學動機、升學準備、學校學習成效比70分以下者高。 3.出生序變項方面:在升學意願上,以長子(女)較高;在升學進路上,均以機械本科系為最高;在升學態度上,長子(女)、其他含三子(女)四子(女)等比獨生子(女)、次子(女)高。 4.居住地變項方面:在升學意願上,學生居於省轄市、縣轄市者升學意願較高;在升學進路上,皆以機械本科系為最高;以居於鄉鎮以外地區之學生在升學準備上最高。 5.父親教育程度變項方面:在升學意願上,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以上者其學生升學意願較高;在升學進路上,父親除專科程度以外其他各級教育程度者其學生皆以機械本科系為最高;父親為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在升學態度上較高。 6.母親教育程度變項方面:以專科以者升學意願高;在升學進路上,皆以機械本科系最高;在升學態度上,母親國中以上教育程度者其學生升學態度較高。 7.家庭總收入變項方面:在升學意願上,家庭每月總收入為3萬元以上者較高;在升學進路上,均以機械本科系為最高;在升學態度上每月總收入3萬元以上者其學生升學態度較高。 8.父母親對其升學態度變項方面:在升學意願上,父母親持鼓勵態度及無意見者,學生升學意願高;在升學進路上,父母親持鼓勵及無意見者以選擇機械本科系為最高;在升學態度上,在父母親對其升學態度上,父母親持鼓勵者在升學態度高於無意見及反對者。 9.家庭隸屬變項方面:在升學意願上,公立學校學生升學意願比私立學校升學意願略高;在升學進路上,學校位於北部、中部及南部地區者其學生均以機械本科系為最高;在升學態度上,公立學校學生除在個人能力上高於私立學校而其他升學態度之各項構面則皆低於私立學校。 10.學校所在地變項方面:在升學意願上,北部中部南部地區之學生其升學意願皆較高;在升學進路上,各學校所在地均以機械本科系為最高;在升學態度上,中部及南部地區學生升學態度較高。 本研究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如下: 1.宜審慎規畫調整實用技能班機械類科學生課程設計,俾兼顧有升學意願之學生。 2.辦理學校可因應地方特性而彈性調整設科與招生。 對學校的建議: 1.招生入學前提供學校科別簡介以供學生了解就讀各科課程內容。 2.落實學校本位課程之精神,規畫適合實用技能班當地學生需求之課程。 3.輔導學業成績較低者加強技能學習。 4.加強學校與家長間親師互動機制。 關鍵詞:實用技能班、升學意願、機械類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受控體的數學模式,其建構存在著種種困難。本論文不是在探求精確的數學模式,而在尋求數學模型建構時所產生之誤差的補償方法。更何況傳統的控制方法對於一個複雜、較高階及非線性受控體而言,其控制器之設計及性能指標不易達成,縱然有精確的數學模式也徒然。所以本論文為了達成控制的目的,並考慮系統參數變動、負載干擾、受控體未考慮到的非線性因素以及數學模型建構時之誤差等等的影響,可能會導致系統的工作偏離其性能指標,因此對一複雜、較高階、非線性之受控體,提出一個<植基於小腦模型補償之狀態回授控制器設計>來達成控制的目的,並改善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 本研究採用狀態回授控制理論的系統設計,應用極點配置方法去穩定系統,並透過狀態回授來實現,使系統具有要求的閉迴路極點,再以外加小腦模型輔助補償控制的方式組成控制架構,因此而建立的控制方法所具備之特點為:對於二階之受控系統而言,由於狀態回授需要受控體的數學模式,吾人使用精度不太高的頻率響應法求取簡化模型,就能應用到控制系統中,而不必具有它們的數學描述;對於複雜、較高階及非線性之受控系統而言,雖然需要對系統的動態特性作數學描述,但是設計過程中無需對受控體或外部雜訊干擾等因素做精密測量及分析。而系統響應之誤差部份,則可藉由小腦模型控制器來改善。 本研究,先使用Matlab語言撰寫模擬控制之程式,並比較PID控制器之傳統控制方法、PID控制器的改良型控制方法及本論文所提控制方法等之控制器性能,以性能指標和輸出響應圖來評估本論文所提之控制方法的控制品質;再將所設計之非線性受控體的控制方法,以Matlab程式模擬方式作倒單擺的倒立平衡控制及球軸系統的平衡控制,驗證本論文之控制架構能有效改善複雜、較高階及不穩定之非線性控制系統的控制性能(performance)。 本研究為了驗證其控制方法具備學習與補償能力,於倒單擺的倒立平衡控制及球軸系統的平衡控制等之模擬當中,對負載干擾之抑制能力及控制系統參數變動之適應能力作測試,從小腦模型控制器加入與否的比較結果,驗證小腦模型控制器可改善控制系統並補償系統響應之誤差。於小腦模型控制器和可微小腦模型控制器的理論分析中,探討小腦模型控制器的特性。並以Turbo C語言撰寫等距離自動追蹤模型車控制系統程式,採取實驗方式以驗證小腦模型控制器之自動調整、自我學習的能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