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67.16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是透過性別的觀點,探索幼兒園女性園長的領導經驗。目前有關幼兒園園長的領導重心多半放在幼兒園園長的領導行為與風格,以及其領導行為對於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但是對於女性領導者如何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之下,建構出屬於自己的領導風格,以及幼教女性化的工作職場特性如何影響女性園長的領導等,這些在幼兒園園長的研究當中都鮮少被提及。因此,本研究主要從女性園長的經驗出發,探討女性園長從成為一個園長的過程,到身為園長的角色,如何發揮其領導,以及在領導經驗中所面臨的個人、家庭與社會文化的困境,試圖建構出女性幼兒園園長的領導經驗。 本研究以八位女性幼兒園園長為主體,採取質性研究,以深度訪談、園所觀察以及文件收集等方法蒐集資料,每一位園長至少接受六次以上的訪談與四十小時以上的觀察。園長訪談的內容主要在瞭解女性園長的成長歷程以及領導經驗;觀察部分則以園長的園務工作為主,同時藉由觀察的內容,作為訪談與澄清問題的基礎。另外各園視園所規模至少有一到二位老師接受訪談,教師訪談內容主要在了解老師對園長的領導行為的看法與感受。 本研究發現幼兒園女性園長在領導的經驗中,受不同園所文化情境脈絡的影響,她們身處於複雜的園所互動關係中,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領導位置。本研究主要獲致以下結論: 一、成長歷程、家庭教養與幼教工作特性建構出女性園長關懷領導的特質。 二、女性園長的晉升受個人、家庭與環境所影響。 三、女性園長的領導位置視園所屬性差異而有所不同。 四、女性園長對自己角色與園所文化的譬喻以「家庭」為核心的概念 五、女性園長的領導充分展現一種對人的關懷與網絡式的領導風格。 六、男人是女性園長領導背後無形的舵手。 七、女性園長工作後的進修受制於家庭因素。 八、女性園長面臨來自個人、家庭、園所組織結構與社會文化結構的困境。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針對女性園長、師資培育機構、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尋訪童語的秘密花園—幼兒同儕私下言談之探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於幼稚園中的不同活動時段之同儕私下言談的主題、特徵與重要意涵。並分析在不同參與結構下,幼兒同儕私下言談的主題、特徵,及言談內容與所發情境間的關係。本研究採質性方法以台北市大安區「小精靈幼稚園」之「美人魚班」為研究對象,以現場觀察作為主要資料蒐集方式。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幼兒同儕私下言談內容之主題: 將收集到的不分時段與日期之全部幼兒言談內容,做主題綜合分類,發現幼兒經常談論的十大主題有:(一)生活經驗;(二)友情世界;(三)電視內容;(四)競爭比較—幼兒的物質、能力比較與勝負解讀;(五)性別觀點;(六)好玩幽默;(七)禮貌邊境;(八)遊戲;(九)告狀三部曲;(十)童話故事。 二、 各活動時段之言談內容分析:   將幼兒同儕私下言談內容依在園的不同活動時段做區分,發現各活動時段之同儕私下言談內容主題均不脫離於十大主題,但深入分析後發現,幼兒在不同活動時段談及各主題之頻率多寡有些許不同。在「先玩後聊的戶外遊戲時間」,談論較多的「遊戲」與「告狀三部曲」主題;在「聊天就會飽的點心與午餐時間」,談論較多的「生活經驗」與「競爭比較」主題;在「邊玩邊聊的角落活動時間」,則十大主題均曾出現,但以「生活經驗」與「遊戲」主題談論較多;在「偷偷聊一下的團體討論時間」,則以「生活經驗」與「告狀三部曲」主題談論較多。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活動型態與情境之下,對幼兒的同儕言談內容的確有所影響。 三、 各參與結構之言談內容分析: 美人魚班教室內的師生互動,共可分三種基本結構,一為「教師主導」,二為「師生共同主導」,三為「幼兒主導」。在三種不同的參與結構當中,幼兒同儕私下言談之情形各有不同風貌,言談內容亦有些許不同。且三種參與結構在美人魚班教室內的運作特徵有:(一)同一情境下存在多重參與結構;(二)參與結構雖穩定,但時有變動。 四、 同儕言談內容之特徵、潛藏意含及同儕言談內容與參與結構之關係: 綜合分析發現美人魚班幼兒的同儕言談內容具有四種特徵:(一)對話短少、持續性低;(二)主題轉換迅速;(三)主題多樣,可隨情境、談話對象而有所變化;(四)時態詞語使用正確。同儕言談內容中的潛藏意涵有:(一)父母、教師對幼兒影響甚鉅;(二)友誼對幼兒來說,意義重大;(三)電視內容深入幼兒生活。而同儕言談內容和參與結構之關係有:(一)不同參與結構下,幼兒的同儕言談內容也會隨之產生些許變化;(二)幼兒的同儕言談現象頻繁出現於三種參與結構中,但頻率些許不同。 文末,依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幼兒、同儕言談、參與結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四種膳食評估法(個人飲食頻率問卷、一週飲食及活動頻率問卷、三天飲食紀錄本、24小時飲食回憶)收集婦女懷孕期間飲食相關資料,並比較四種方法的優劣處及相對效度,探討婦女懷孕期間飲食狀況與新生兒體型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於民國91年10月至11月及民國92年12月至93年2月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分別招募懷孕20週以內及12週以內健康孕婦共181名,利用問卷調查飲食狀況、基本資料、身體測量值、新生兒健康狀況、產檢紀錄等。最後完成研究的婦女人數為167人,平均年齡30.4±3.8歲,懷孕前平均體重53.2±7.8公斤,BMI值20.9±2.8 kg/m2,懷孕期間體重平均增加13.8±4.3公斤。新生兒平均出生週數38.7±1.4週,平均出生身長49.3±1.9公分,平均出生體重3153.5±402.6公克,平均出生頭圍34.1±2.6公分。男新生兒出生體重平均比女新生兒多182公克。研究結果顯示,四種膳食評估法皆有其優缺點;個人飲食頻率問卷雖可代表長期飲食狀況,但易高估熱量與三大營養素,需使用營養素密度呈現數據,一週飲食及活動頻率問卷也有類似缺點;三天飲食紀錄由於需請受試者自行郵寄回本研究室,因此會有回收率較低的問題;24小時飲食回憶與前三者相較,所得到的熱量與營養素攝取較接近實際情形,只是易受受試者記憶力影響。透過斯皮爾曼相關係數與kappa統計分析發現,相對於24小時飲食回憶,其餘三種方法的相對效度高低依序為:三天飲食紀錄、個人飲食頻率問卷、一週飲食及活動頻率問卷;相對於個人飲食頻率問卷,其餘三種方法的相對效度高低依序為:一週飲食及活動頻率問卷、24小時飲食回憶、以及三天飲食紀錄。利用24小時飲食回憶所得到的懷孕三期熱量攝取分別為1924大卡、1980大卡、2172大卡,校正干擾因子後,懷孕中期比初期熱量高出89大卡,後期比中期高267大卡。三大營養素佔熱量百分比為醣類54%、蛋白質15%、脂質31%。由個人飲食頻率問卷發現,懷孕全期蛋白質、維生素C、鉀、鈣、鎂、磷、鋅、異黃酮、茄紅素、生物素、草酸、膽鹼、植物性蛋白、動物性脂肪等顯著高於懷孕前一年;維生素K、槲皮酮則顯著低於懷孕前一年。此外,婦女懷孕期間較懷孕前顯著攝取較多奶類、蛋類、深綠色蔬菜、水果(p<0.05),攝取較少魚貝類、豬肉與植物油。母親懷孕週數、未懷孕BMI值、孕期總體重增加量、新生兒性別與新生兒體型呈顯著正相關;孕期血壓及血糖值、父母教育年數、家庭總月收入、家庭社經地位與新生兒體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存在。由多元迴歸發現,母親懷孕全期營養素與食物對新生兒出生身長影響力較小,主要還是決定於父親身高、新生兒性別、母親未懷孕BMI值、孕期體重增加量以及新生兒出生週數等因素(解釋力為34.6%)。在新生兒出生體重迴歸模式發現,新生兒出生體重與維生素A、維生素E營養素密度呈顯著負相關(p<0.05),與深黃色蔬菜重量百分比呈顯著正相關(p<0.05),此三種營養素與食物種類的解釋力為12.5%。表示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取的蔬菜以及植物油、黃豆類與新生兒出生體重有負相關性存在,而富含醣類的深黃色蔬菜則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呈顯著正相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意烘焙師的特質、影響創意烘焙師創造力的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以及烘焙產品展現創意的面向。以質性研究法進行,研究對象的選擇,係以曾獲國際烘焙競賽獎之烘焙師及國際烘焙競賽評審為主,進行深度訪談,釐清創意烘焙師特質、創意烘焙產品面向,並以文件分析得獎烘焙師之烘焙產品相關資料,進行交叉檢證。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創意烘焙師具備變通力、敏覺力、精進力與獨創力。人格特質為求知慾(好奇心、主動的求知慾、追根究底)、對生涯障礙有挑戰的勇氣(挑戰心、愈挫愈勇、企圖心)、對事物的熱情(專注力、投入、對專業領域之熱情)、開放的心胸(幽默感、興趣廣泛)、自信心胸(自信心、自傲)、追求完美(好勝心、高自我要求)、領導者特質(責任心、領導力、協調性)、刻苦耐勞(毅力、耐力)。影響創意烘焙師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父母開明及支持的教養風格、親近自然的的生長環境、易於接觸廚藝領域的家庭環境)、成長及教育歷程(多元學習、開放的教育環境、師長的關懷與鼓勵)、組織環境(組織中的磨練、組織的壓力與目標、組織內外的競爭、關懷的組織氣氛、開放多元的領導風格、正向的組織文化、充足的資源、提供教育訓練等)、文化的衝擊及社會的變遷(媒體對廚師工作的傳導,對青年學子的影響)等。 烘焙產品展現創意的面向包括口味(平衡的口味)、食材運用(傳統食材運用的突破、新食材與異國元素的加入)、製作技術的改良(設備與器具的創新、新技術的使用)、產品的呈現(產品的外觀、產品的呈現方式、產品意涵的表達、產品意境的描繪)、產品的符號意涵(產品設計的意涵、對傳統的重新詮釋)等。 最後,為提升烘焙廚藝創意展現,根據本研究之發現,就個人、學校、業界以及未來研究方向四方面提出建議,作為烘焙教育與餐飲業界培育具創新能力烘焙師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餐飲業力求創新以吸引消費者,餐廳的經營者在創意餐廳的展現上結合創意理念、文化之元素,以開發產品、場所、服務、活動之創意商品或服務,進而創新經營模式,提升經濟活動之附加價值,拓展新商機。創意餐廳的經營者如何將創意的理念融入餐廳經營理念中,讓消費者在餐廳有不同的體驗感受為本研究重點。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意餐廳的內涵,分析創意餐廳之經營者的設計理念與內涵,探討創意餐廳經營者如何運用經營創意技術或策略,並分析影響經營者創意表現的個人與環境因素。 本研究對象為喫茶趣新複合餐廳、月光森林餐廳、伍角船板,針對經營者做深度訪談,進行質性分析,並搜集創意餐廳相關文件、商品,以文件分析方式分析其創意元素及概念。 本研究主要發現,創意餐廳的創意人是餐廳創意的主要靈魂人物,創意人的人格特質、成長背景、學歷歷程、生活經驗、思考模式、動機因素等皆為影響創意的重要因素。創意歷程分析,符合—準備、醞釀、豁朗、驗證等四階段。組織中領導者營造一個開放且安全自在的空間,更是培養組織創意的搖籃。經營者經營餐廳內涵經營規劃上,歸納整理可以展現創意的方面為: 1.創意主題概念 2.品牌命名與設計 3.氣氛營造 4.餐廳佈局 5.服務方式 6.食物特色 7.菜單設計 8.週邊商品. 9.行銷推廣 10.創意體驗等十個項目。創意餐廳的整體規劃與營造帶給顧客新奇的創意體驗,讓顧客有驚喜與新奇感受,顧客到餐廳用餐不是只有味覺上的享受,更包含五官、情感與文化的體驗,帶給顧客難以忘懷的創意回憶。 關鍵字:創意、餐廳、創意餐廳、體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外籍配偶子女幼兒園生活適應的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採取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方式進行,研究參與者為一位中班新生之外籍配偶子女-嘟弟,母親為越南籍。 本研究以進入幼兒園現場觀察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式,經過八個月共48次的觀察與多次訪談嘟弟的教師與父母,將嘟弟在幼兒園生活適應情形分為「學習適應」、「常規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文化與國籍」,並分析嘟弟幼兒園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包含家庭與幼兒園兩個層面。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嘟弟幼兒園生活適應的情形 (一)學習適應:嘟弟在開學之初出現分離焦慮的情形,在父母與教師的陪伴下,促使嘟弟在三週內適應幼兒園新情境;嘟弟的學習態度正向而積極,會主動參與團體討論、反應快,唯專注力較不足;嘟弟的學習表現無論是數概念、工作、語言方面的表現均相當良好。 (二)常規適應:嘟弟未能遵守團體規範,較易在課堂上出現愛說話、不當的肢體動作、好動的行為,需要教師的提醒才能停止;嘟弟亦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挑食、衛生習慣不佳。 (三)師生關係:教師對嘟弟並未存有刻板印象,強調嘟弟在禮節與常規方面的學習,以一般標準看待嘟弟在幼兒園的表現,但從上學期中開始,受到嘟媽的介入而促使教師對嘟弟的要求有所改變,然師生關係未受此影響;嘟弟對於教師保持正向的態度,渴望獲得教師的注意與肯定,較少倚賴教師的特別照顧。 (四)同儕關係:嘟弟從開學之初透過主動參與遊戲與同儕建立關係;同儕並未因嘟弟外籍配偶子女的身分而對其有異樣眼光;嘟弟與男生幼兒互動較多,會尋求同儕依賴與認同,與同儕的互動模式偏向自我中心,較少利他行為,常有衝突與攻擊事件發生;嘟弟在班上亦有固定的好朋友。 (五)文化與國籍:嘟弟能夠知覺父母來自不同國籍,也會和幼兒園教師或同儕宣稱自己是越南人,可能是受到過去在越南的生活經驗影響。由於母親為外籍配偶之故,嘟弟比其他幼兒有許多機會與不同國籍的人相處,但均未因文化的差異而產生適應不良的問題。 二、嘟弟幼兒園生活適應的相關因素 (一)家庭層面:包括家長參與、父母教養方式、父母的教育期待、母親中文能力、家庭支持系統、家庭學習資源。 (二)幼兒園層面: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的看法、親師互動與同儕。 最後,依據主要研究發現歸納結論,並提出外籍配偶子女研究與實務上之建議。 關鍵字 外籍配偶子女 幼兒園生活適應 學校生活適應 個案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了解幼兒園教師實施教學評量的狀況,及其對於教學評量的了解與看法,與實施教學評量所遭遇的困難為何。因此以台北縣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30位幼兒園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根據訪談的資料進行加以分析,並以次數、百分比及卡方檢定及意見歸納的方法,共得以下幾點結論: 一、 評量的基本目標是要正確的獲取和應用評量結果的資料,並且解釋各種評量資料;教學評量重視評估、敘述、預測及診斷等功能,解釋評量結果會因功能及測驗目的不同而做不同分析。評量要有系統、有規劃、持續地進行,宜採用多元的方式進行。 二、 研究對象會多元的使用各種不同的評量方式進行教學評量,其中以「形成性觀察」最為普遍,有96.7﹪的教師會使用,也是幼兒園教師最能反映其教學的評量方式;其次也常被使用的有「幼兒學習檔案」、「學習單」及「總結性檢核表」。 三、 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園教師在使用「形成性觀察」、「幼兒學習檔案」及「總結性檢核表」進行評量的情況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學習單」的使用上,不曾修過相關課程的幼兒園教師較曾修過的使用的情況為多。而在「紙筆測驗方面」私立、曾修過相關課程者使用的較多。 四、 有近三分之二的研究對象會使用坊間現成的評量,其中以學習單的型式居多,而在使用情況上教師類型為托兒所保育人員、園所類型為私立、服務年資較為淺的較為多。 五、 研究對象認為教學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幼兒學習發展的狀況」、「了解幼兒以介入輔導」、「檢視教學的成果」。至於評量內容不論課程相關與不相關均需涵蓋,而評量結果的呈現與運用主要在於修正與改進教學之用。 六、 研究對象對於評量的概念不夠了解、進行的不夠確實,而無法達到評量的目的,尤其是對於幼兒學習檔案評量的進行雖被廣為使用,但是真正做到整理分析、有評量標準進行評估的卻了了無幾。 七、 研究對象認為實施教學評量的困難與限制主要在於「無法了解幼兒的真實能力或表現」、「沒有時間」、「家長喜好的干預」、「人力不足」等因素,而認為造成認知與實施現況的落差原因,也是以非教師個人因素的外在因素居多,而如此的情況也反映在師生比愈低者,教師認為有落差的比例愈高。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與托育行政單位、師資培育機構、幼兒園所、幼兒園教師及未來研究,提供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針對台北市八所公立幼稚園八個大班,175名幼兒進行環境觀察與幼兒社會行為評量。再以SPSS(11.5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透過平均數、標準差呈現幼兒園環境與幼兒社會行為狀況。並以幼兒入學年齡、班別和家庭社經地位為共變量,幼兒園環境為自變項,幼兒社會行為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多共變數分析考驗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幼兒園環境現況:以「幼兒園環境量表」界定標準,台北市公立幼稚園整體環境表現為中等程度。就個別環境而言,「個人生活照顧」、「設備的安排」最好,「社會互動」、「學習活動」、「作息活動結構」次之,而「語言與理解」較弱。尤其是「體能活動設備」、「獨處空間安排」、「如廁」、「書籍與圖畫」、「運用語言促進理解技巧」、「音樂/律動」、「沙/水」和「自然/科學」等環境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二、幼兒社會行為現況:大班幼兒「常常」出現正向社會行為,出現頻率高低依次為:親和、獨立、利社會。「很少」出現負向社會行為,出現頻率高低依次為:分心、退縮、攻擊。 三、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行為之影響 1.幼兒園整體環境較佳則幼兒行為較獨立。 2.幼兒園整體環境屬「中下」組幼兒園的幼兒比「中上」組幼兒園的幼兒較常出現攻擊、退縮及分心行為。 3.幼兒園的個人生活照顧、社會互動、作息活動結構等個別環境安排較佳其幼兒較為獨立。 4.幼兒園的個人生活照顧及作息活動結構等個別環境較佳,其幼兒較少出現攻擊行為。 5.幼兒園的設備安排、語言與理解、學習活動及作息活動結構等個別環境較佳,其幼兒較少出現退縮行為。 6.幼兒園的社會互動個別環境較佳,其幼兒較少分心行為。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提供幼兒教師、幼兒園及未來研究相關建議。 關鍵字:幼兒、幼兒園環境、幼兒社會行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小銜接相關人員對幼小銜接之看法與作法,以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研究對象包括台北縣市8位幼稚園大班老師、8位幼稚園大班家長與6位小學一年級老師。研究結果如下: 一、 最受幼小銜接相關人員關注的銜接議題為「注音符號學習」與「生活適應」。 二、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單方面進行的幼小銜接策略方面: (一) 大班老師與大班家長對於大班幼兒在銜接過程中對於上小學與銜接活動的知覺與感受瞭解較小一老師來的多。 (二) 幼小老師與大班家長皆各自在自己所屬的場所內進行「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銜接工作。 三、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合作進行的銜接策略方面: (一) 經常透過大班幼兒為媒介來瞭解學校與家庭的銜接活動情形 (二) 跨場所關係人間雙向互動的部分,較少被使用;特別是「跨階段」的大班家長與小一老師間的交流,機會更少。 四、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彼此交流的方式方面: (一) 幼小教師多透過直接溝通的方式與家長作銜接相關議題的討論。 (二) 幼小教師與大班家長在「跨階段」間的交流互動部分則不如「跨場所」間的交流來的直接。 五、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對彼此銜接相關事宜的瞭解:受訪者對於其他關係人的看法與作法有瞭解,但這樣的瞭解並不完全與該關係人之實際看法與作法相同。根據訪談資料顯示可能原因是缺少交流的機會,或多透過間接的方式取得相關資訊。 六、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對彼此與所進行活動的觀感方面: (一) 大班家長對於小一老師注音符號教學方面的感受最為負向,顯出大班家長對小一老師的注音教學的質疑與不信任。 (二) 幼小老師對於大班家長所進行的活動,有超過50%者表示感到陌生、無感受或負向感受,此現象無助於幼小銜接工作的進行。 (三) 大班老師與大班家長質疑教育單位對公私立幼稚園教導注音符號的態度不一。 七、 大班老師、小一老師與大班家長對權力平衡狀況的看法:幼小階段教師對於彼此權力關係的認定與實際作法有差異,小一老師認為彼此間屬「合作關係」,但大班老師的看法則傾向「主客關係」。 八、 影響銜接活動選擇與進行之因素:幼小銜接人員在選擇銜接策略時,可能受到不同外在環境、價值觀、社會趨勢以及個人之教育觀點所影響。 最後,本研究運用生態系統理論與經驗連續觀這兩個概念來剖析研究結果,更清楚瞭解到目前不同場所間進行銜接工作的人、事、物的運作狀況與如何相互影響,並依此提出建議以作為日後國內相關人員與機構推動銜接工作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別探討已婚國中教師「家庭壓力」與「家庭-工作干擾」之現況與預測因子,以及二者之關係,並比較兩性教師在各方面的異同。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93學年度任教於台灣本島公立國中或高中附設國中部之已婚、最小子女尚未進入高中職就讀之合格正式編制內教師,樣本採分層立意抽樣,回收有效樣本數577份,其中女性402份,男性175份。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 已婚國中教師的家庭壓力程度並不算高。男性已婚國中教師的整體家庭壓力程度,以及親職、婚姻、家務與代間四方面的壓力程度皆顯著低於女性教師。男、女教師較覺得有壓力的家庭壓力源略有差異。 二、 整體而言,已婚國中教師最小子女處於嬰幼兒或學齡前階段、個人花在家務工作的時數越多、擔任家中家務的主要負責人、家中有身心健康狀況不良需長期照顧者,其整體家庭壓力越高,而配偶是否固定協助家務為女性已婚國中教師重要的預測因子。不同家庭子壓力之預測因子不盡相同,且亦因性別而異。最小子女發展階段、是否為家務的主要負責人、以及家人長期身心照顧需求,為貫穿全體教師及女性教師之各家庭壓力類型,較為共通的預測因子。與家務工作有關的變項,不僅能有效預測家務壓力,尚能有效預測代間壓力、婚姻壓力、與親職壓力。此外,對女性已婚國中教師而言,配偶是否固定協助家務亦具有關鍵性的角色;然而,從工作職務、家庭結構、家務負擔、及配偶工作狀況切入探討家庭壓力的預測因子,其效果對於男性已婚國中教師而言並不甚理想。 三、 已婚國中教師普遍都曾在學期當中發生各種「家庭-工作干擾」的情形,但整體而言「家庭-工作干擾」發生的頻率尚不致太高。已婚教師中女性確實較男性更常發生「家庭-工作干擾」的情形。男、女已婚國中教師較常發生的「家庭-工作干擾」項目皆為無法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精力耗竭、與情緒外溢。 四、 整體而言,已婚國中教師的整體家庭壓力、親職壓力、家務壓力越大,最小子女在12歲以下、有其他親屬或僱傭固定協助家務、夫妻分住兩地天數越多者,其「家庭-工作干擾」情形越為頻繁。男、女教師的預測因子不盡相同,男性的預測因子與配偶的工作特性習習相關,而女性的預測因子則與其家庭需求與負擔有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以已婚國中教師為對象之家庭生活教育、未來研究兩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