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64.226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工作者應用戶外冒險教育方案服務個案之經驗,從社會工作者認識並應用戶外冒險教育方案之契機及原因出發,探究其在社會工作專業基礎下,結合應用戶外冒險教育方案進行服務之歷程,對於工作者自身、個案及組織三方面的影響,並針對實務面應用上的幫助與挑戰進行分析討論。研究者透過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蒐集資料,針對7位具有考取社會工作師資格,並同時具備參與過戶外冒險活動之訓練,甚至具有一種以上之戶外技能證照,以及多次規劃並帶領戶外冒險教育方案之社工進行研究。 本研究歸納整理分析結果如下: 社工在其養成階段透過實習或擔任義工之經驗,亦或是工作需求從而接觸到戶外冒險教育,因著親身參與戶外冒險經歷失衡的經歷、或是觀察看見方案對個案帶來的效益而開始投入學習,而後因這樣的應用能將工作與喜好結合、有效幫助工作推展及個案改變帶來的成就感等原因,使其長期投入應用。 而從工作者自身、個案與組織三方面探究結合社會工作與戶外冒險教育之專業應用上面對的幫助與困難分別有: 一、 工作者自身:帶來了跨越的關係建立、能與個案在情境中工作、成為個案的學習對象,及對自身生命的回饋等正向幫助,但同時也面對著跨專業結合的能力挑戰、耗能、自我認同的錯亂,以及金錢和體力上的考驗。 二、 個案:透過參與戶外冒險教育方案,幫助個案有機會認識到真正的自己、新經驗的拓展、擁有被促發成長改變的機會以及多元能力的培養,但同時也要面對著在參與過程中抗拒到跨越間的掙扎、團體中的個別化經驗落差,以及學習成果的延續性挑戰。 三、 組織: 應用戶外冒險教育方案,帶給組織形象上的亮點以及服務助力的提升,但同時也使其面對著高成本的負擔、社會觀感的壓力以及個案方案後的衝撞考驗。 進一步從實務面上分析,社會工作者應用戶外冒險教育方案的發展性在於,其擁有共同的理念、有助於強化工作者的會談技巧、活化團體工作,並深受個案的喜愛,但同時兩者的結合應用,也必然面對著工作者內在角色的衝突與擺盪、專業養成的困難及方案效果延續的挑戰。在研究的最後,研究者亦將根據研究結果,針對社會工作者及未來研究等層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會工作者、戶外冒險、戶外冒險教育方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之影響,研究方式採用質量混和,量化研究透過團隊合作量表檢視體驗教育課程對團隊合作能力的影響,與質性心得分析相互對照,並透過質性心得分析體驗教育課程影響團隊合作能力的因素。本研究結果如下: 大學新生在經過體驗教育課程後,「領導能力」分數顯著下降;「人際能力」平均分數提升,但未達顯著影響;「適應能力」、「決策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分數較課程前有顯著影響。體驗教育課程在團隊合作能力上的影響包含:願意發揮力量幫助團隊、學到如何與他人溝通、提升面對逆境的心態、能夠評估現況並透過經驗尋找新方法、適性分配分工任務。 建構有效提升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的體驗教育課程設計因素包含:不熟悉的環境、有挑戰性的活動、賦予團隊成員任務、創造友善的互動氛圍、反思成功的原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無痕山林準則融入童軍課對國中生環境態度影響之研究,並於課程前與課程後分別執行環境態度量表的前測與後測。研究方式為量化的「問卷調查法」與質性「訪談法」以檢視實施的成果。量化問卷調查部分,採用SPSS18.0 for Windows套裝軟體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並透過相依樣本t的統計方式以檢定是否有達到統計結果之顯著標準。質性訪談部分,針對問卷測研過程具有顯著差異的對象進行立意取樣。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環境態度有明顯提升。其中量表中的「環境倫理」、「環境謬誤」、「環境情感」、「主動行為」、「不當行為」五個構面均達顯著之結果。 本研究對國中生的影響為環境倫理的提升而引發對環境合宜的關切與互動、環境情感的提升以激發學習者對環境的同理、環境謬誤的改善、主動行為的實踐、不當行為的覺察與正確辨識。透過訪談結果獲得產生改變之原因。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旨在探究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的憲法基礎,以及針對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於教學自由之限制,進行合憲性檢視。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以及「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1970年代,美國聯邦法院較為保障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1988年,最高法院作成Hazelwood School District et al. v. Kuhlmeier案判決,下級法院將其標準用來審查中小學教師的課堂言論,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自由漸受限制;2006年,最高法院作成Garcetti v. Ceballos案判決,下級法院將此案標準應用在中小學教師的教學,使得課堂言論不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大幅限縮教學自由。 2015年Arce v. Douglas (2015)判決中,聯邦巡迴法院法官運用了最高法院Board of Education v. Pico (1982)案之標準,肯定學生「獲取資訊的權利」亦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障,判決學生勝訴。因此從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學生的「獲取資訊的權利」亦可推導出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自由。 有別於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並未明文列舉學術自由,我國憲法第11條提到講學自由,但過去偏重大學層面的學術自由制度性保障;至於教學自由是否是中小學教師的憲法基本權利,對此問題,本研究肯定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應受憲法承認,其憲法依據,包括三者共同形成:1.憲法第11條之學術自由下教師的個人權2.憲法第21條學生受教育權之衍生權,以及3.憲法第15條之執行職業自由。 本研究試圖勾勒出合憲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的圖像:1.形式上符合法律保留原則:修正高級中等教育法第43條,就其授權的內容、目的、範圍具體明確的規定。2.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限制之違憲審查標準採取「中度審查」。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公開授課」之規定,部分通過中度審查基準(共同備課),部分並未通過中度審查基準(每學年公開授課一次)。「學習歷程檔案」之目的及手段有實質關聯,通過中度審查基準而合憲。關於「跨領域或跨科目協同教學」,協同教學之規定(手段)與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目的)並無實質關聯,未能通過中度審查基準而違憲。

  • 學位論文

體驗式學習與體驗教育引入台灣超過二十多年,此教育模式所倡導利用具體活動經驗後產生反思、概念化、應用,是最常執行的過程與教育方法。體驗式學習的原理即創造此一身心環境與過程,讓學員參與其中,此過程包含創造非熟悉環境、觸發身心失衡感受、身心重新調節適應、引出反思對話、整理發現、將此調整經驗遷移回現實生活及工作中,而這樣的模式也被廣泛應用在成人教育及企業教育訓練上。 以體驗學習為本的企業教育訓練(EBTD)的發展,在許多研究文獻中發現有其效益與成效之顯現;以體驗學習為本的企業外部講師,其技術知識大部分運用自體驗教育之理念及哲學觀;受聘邀約替企業員工執行教育訓練課程,更需額外學習商業知識、企業語言及面對人力資源部門的成效評估;研究者想探究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經歷那些發展歷程、關鍵轉折,及需要具備何種特質、能力,又其內在的工作價值與信念為何?這是想要探究的地方。 綜合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訪問五位現職為資深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透過半結構式訪問大綱進行深度訪談以收集被研究者資料;並使用「主題分析法」整理與分析所收集資料,進行資料的歸納與研究結果與討論;期能更真實地探究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發展歷程。 本研究目的為探究「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發展歷程」,得出具體有建議性的研究結果,可提供有志於企業教育訓練領域之體驗教育引導員參考,並可為體驗教育引導員發展方向之一;本研究依所訪談資料歸納整理後,列出下列結果;「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發展歷程」可如下列五點研究結果及第六點延伸;一、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發展過程:可歸納為(一)啟蒙階段、(二)扎根階段、(三)進階階段、(四)突破與考驗階段。二、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關鍵發展轉折:(一)個人的失衡與調整失衡、(二)經營公司的挑戰與生存調整、(三)行銷自己、建立品牌進入市場。三、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一)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個人能力、(二)與企業相關的多元學習能力、(三)傾聽表達與體驗活動帶領能力、(四)企業講師的自我反思與修煉進步能力。四、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特質:(一)保持好奇心、(二)對人有興趣熱忱、(三)喜歡動、(四)正向真誠、(五)客觀與開放的心胸、(六)專注與堅持、(七)企圖心。五、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工作價值與信念:(一)工作者的相信-體驗學習式教育能改變人、(二)體驗式學習對於企業教育訓練的幫助與效益、(三)工作價值-體驗學習式教育的使命感。六、延伸參考:(一)體驗式學習應用於企業教育前瞻性與隱憂、(二)給未來工作者建議與忠告(三)體驗學習式企業講師的挑戰與限制。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企業講師、發展歷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是由人民來決定一部分公共預算支出的優先順序,讓受到公共預算分配影響的民眾可以發揮實質的影響力。臺北市於柯文哲市長上任後本著「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施政理念,大力推動參與式預算,但政府在推動參與式預算時常需要地方領袖的協助,較常見的是透過里長動員里民參與住民大會。里長是由人民所選出來的,對里民來說具備地方領袖的角色,且里長對於里內的事物、資源有較多的了解,比起區公所里長具有相對高度的動員力,故在這幾年的推動經驗里長是一個很重要的力量。 觀察參與式預算的活動,並不是臺北市所有里的里長都有的投入參與式預算活動的意願,會造成里長採取不同的行動可能與其動機有關。故本研究以動機為理論基礎,試著去探討里長在參與式預算中所扮演的角色,進一步了解里長投入參與式預算的動機與目的,藉此提出對里長投入參與式預算有更多元深刻的理解。 研究後發現,里長在扮演社區領袖參加參與式預算時是會受到其本身的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的影響,且在里長投入參與式預算的過程中,擔任審議員工作也有助於里長在社區領袖中,建設鄰里功能的展現,因此參與式預算的確提供里長一個很好的管道可以建設地方。但是參與式預算制度在運作的過程中也會對於里長產生一些困擾,這些困擾會降低里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動機,未來在政策上可以逐步的修正,簡化行政程序,將有助於達到「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理想。

本文將於2027/09/22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高齡者與大學生參與活躍老化方案之學習經驗與成果,並以參與臺師大高齡者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下稱長健方案)的高齡者與學生、教師為對象,進行焦點團體座談及深度訪談。其中5名高齡者參與焦點座談,3名高齡者與學生以及2名教師參與訪談。以質性研究歸納分析結果發現,高齡者的學習體驗包括:(一)高齡者對於課程的投入程度高;(二)能感受到自身身體變健康及心情感到輕鬆、靈性的體驗較不明顯;(三)對學習體驗感到新奇,學習成果包括:(一)身體健康狀態與運動習慣的改善;(二)生活態度與情緒反應的調節;(三)人際互動技巧與能力更加多元。大學生學習體驗包括:(一)主動積極投入課程;(二)能體驗到新奇性;(三)能體現自己身體、心情的變化。大學生的學習成果包括:(一)打破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並改善與家中長輩的關係;(二)獲得新的生活態度與人生體驗;(三)發展同理心,學習與不同族群的溝通技巧;(四)精進未來職場上的準備;(五)找到興趣攻讀更高學位,有助生涯發展。 在影響學習體驗的因素方面,本研究發現,個人因素、課程因素及校園環境氛圍因素,都對學習體驗有不同的影響。其中個人因素影響最大,高齡者及大學生都有強烈的學習動機,高齡者是為了促進健康及自我實現,而大學生則是就業考量,高齡者的學習體驗亦受家庭關係及個人過去生活經驗的影響;其次是個人因素,課程內容及老師教學風格對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會有影響,對高齡者而言,老師的教學風格比課程內容更加重要。在校園環境氛圍方面,學校支持系統、上課環境、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會影響學習者的體驗,但不會是很決定性的影響。 此外,本研究亦發現,臺師大長健方案有許多優勢,包括有豐富的研究量能、資源可以提供豐富又符合高齡者需求的課程;高齡者到師大上課,會感覺自己成為師大的學生,對學校有認同感,有助其持續終身學習;學生加入活躍老化方案,可促進青銀共學、落實代間學習等。 本研究基於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對於政府方面建議多補助相關有意義的在地活躍老化方案;對於學校建議多提供青銀共學的機會、試辦社區高齡教育中心、增加藝術類課程等;對於參與方案課程的老師建議加強體驗教育教學法;建議高齡者多參與相關課程,促進身心健康;對於大學生則建議多參與相關方案,透過經驗學習體驗多元文化。最後,並對於未來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為了解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與教科書內容所呈現的數位公民意涵,以S3數位公民內涵架構為分析指標,透過內容分析法檢視108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課綱條目以及教科書所呼應的數位公民內涵為何,以及呈現的配置情況。並且採用文本分析法勾勒出教科書欲培育與引導學生成為的數位公民圖像,最後綜合內容分析及文本分析所得結果,討論是否現行教科書呈現的數位公民內涵對於當代生活所需。 依據研究分析之結果,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雖未全面涉及數位公民內涵,但確實可發現已將數位公民作為培育學生之素養面向;而教科書的配置則因單元選用的條目性質,形成數位公民類目傾向集中單一單元。 二、「數位近用」與「隱私權」分別為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及教科書最著重的數位公民內涵主次類目,而課綱中的數位公民內涵轉換於教科書時,雖有差異但由教科書論述確實能看見相呼應的內涵。 三、教科書的數位公民圖像呈現出以積極層面能熟悉與適應數位生活特性、運用數位科技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實踐媒體素養、反思數位不平等議題,同時也是個較為消極地以謹慎地看待數位風險與採取行動防止風險的公民。 四、現行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與教科書呈現的數位公民內涵有部分呼應當代生活所需,然而仍須以國高中之公民課程及其他領域課程共同完善地培養數位公民內涵。 五、反思現行教科書呈現的數位公民圖像在敘述數位公民內涵的層面有其侷限性,以及採用的舉例與敘述之較為忽略之處,最後則是關於面對數位時代中的風險較缺乏以國家、企業以及組織等呼應數位公民內涵之視角。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學校學務人員對學生自治的觀點,包含學務人員對學生自治的認識、對學生會的輔導理念與策略,以及在教學現場輔導學生自治時,會遇到的困境。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個別訪談我國三所高中學校(分別化名為南溝高中、小綠高中、中華高中)共8名受訪者。分析資料後,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受訪者認為高中學生自治主要功能是在「舉辦活動」、「參與校務」、「擔任橋樑」,並且認為學生自治需要受到學務人員的教育與輔導。再者,受訪者認為學生可以藉由學生自治獲得成長,但較忽略學生自治民主、法治的教育目的。在輔導的過程中,受訪者認為輔導學生自治時會出現的困難為:「學生能力不足」、「學務人員與學生溝通困難」、「學生容易被影響」、「學生自治低迷的參與」。同時,也對學生自治有學生能「自治自律」、「成為學生楷模」、「與學務人員建立信任的期待」。 二、高中學務人員輔導學生會的理念為:「保護安全」、「擔當表率」、「要求負責」、「遵守規定」、「協助引導」、「教育意義」、「自主決定」。 三、高中學務人員輔導學生會的策略為:「舉辦課程培訓與創造學習機會」、 「督促、把關與處罰」、「主動介入與從旁輔導」、「提供資源、建議與協助」、「給予尊重與自主空間」。 四、高中學校輔導學生自治被視為學務處的責任,其他教師(包含導師),對於學生自治較不關心,且認識與支持普遍不足。同時,研究發現校長對學生自治支持,能給予學生以及學務人員幫助,有助於高中校園學生自治的成長。 五、高中學務人員輔導學生會的困境為以下:(一)高中學務人員任教科目與求學時在學生自治的經驗,會影響學務人員輔導學生自治的能力。(二)學務人員業務量過多,無法花費過多的時間與心力在輔導學生自治上。(三)教師普遍不關心學生自治的學校中,且教師會因學生成績、日常表現要求學務人員督促學生。(四)學務人員也需向家長負起保護學生安全,以及督促學生學業表現的責任。(五)高中學生學習運作學生會的時間過短。 六、建議: (一)應加強學務人員對學生自治的認識,特別是在民主法治教育的目的。 (二)提升學務人員輔導學生自治之能力。 (三)對學務人員輔導學生自治的策略上,建議1.給予學生自治更多的決策權力。2.注意輔導之手段不可過於侵害學生之自主性。3.對學生會與一般學生輔導可以更加具有主動性。 (四)完善學生會組織之運作。 (五)增強全校教師對學生自治的支持網絡。 (六)由校內非學務人員,且具相關專業之教師擔任學生會的指導老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素養導向之教育浪潮襲來,為了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跨域共授教學實踐能力,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主張透過課程設計、教材教法、科技媒體等方式,鼓勵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群加入專業教師社群、工作坊,共同協力研發PBL問題導向課程計畫,並運用公民行動方案、地理實察、公民咖啡館等問題導向創新教學模式,共同協力研發高教跨域共授課程。 本研究採取質性訪談研究,目標探討台灣師範大學公民環境素養課程之教學實踐模式,欲了解「公民環境素養」課程採行跨域共授的原因與發展脈絡為何?探討「公民環境素養」課程實施跨域共授教學所採行的教學模式所面臨的挑戰為何?分析「公民環境素養」課程採行跨域共授教學時,面臨困境與挑戰的因應策略為何?以質性訪談法及文獻分析法之方式,得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課程逐年變革之歷程:台師大教授群從教師專業社群之課程研究,進而發展出師大首次採取跨域共授模式之通識課程,課程特色為教授透過輪流跑班授課的模式,給予學生們多面向的議題觀點思維,進而運用問題導向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於生活情境式議題深度探究,發揮自主學習之成效,促成有效之翻轉教學。 二、分析跨域共授課程設計的困境:(一) 地理實察課程的時程限制與困境(二)教授課程準備時間心力超乎預期。分析跨域共授教學實踐的挑戰:(一)地理實察課程應變能力考驗(二)教學助理人力嚴重不足。 三、採取課程設計的因應策略:(一)教學滾動式修正地理實察課程(二)調整課程運作模式(三)建構課程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四)深化學生參與課程評量。採取教學實踐的因應策略:(一)教學助理的行政與教學協助 (二)跨領域課程主題多元化 (三)結合服務學習課程。

本文將於2027/08/22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