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74.168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近年來,課程改革帶給學校極大衝擊,無論是學校的組織結構、文化、權力生態等皆產生重整的現象。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深入瞭解一所國小如何透過組織學習營造有利於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環境,透過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式取得實徵資料後,歸納出個案國小推動組織學習的歷程、影響因素、策略與議題等。在「組織學習歷程」方面,可分成奠基期、成長期與穩定期,各期皆有發展的重點與困境。在奠基期,學校主要是從時間、空間與人員選取等面向著手,營造一個組織學習的環境;在成長期的發展重點則是營造團隊學習的文化,困境則是成員理念的溝通與團隊學習的弔詭問題,而學校是透過平衡領導、團隊重組及共識營活動加以解決;在穩定期階段,學校著重研究理念的推動、學習活動的分殊與深化,困境乃缺乏足夠的研究時間及成員外部流動趨止,校長則是鼓勵教師進行協同合作研究及訂定職務輪調辦法解決相關困難。在「組織學習的影響因素」方面,外部因素有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地方教育政策、學校社區環境等;內部因素則有校長領導的模式、校園空間的規畫、學習時間的運用等。在推動「組織學習的策略」方面有知識管理、系統思考、團隊學習、改善心智模式、教師評鑑等。在「組織學習的議題」方面有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學習領域發展的競逐及基本學力測驗的推動等。 綜合言之,本研究根據實徵資料獲致下述的結論: 一、 組織學習因應時空脈絡呈現不同發展階段 二、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是促發學校推動組織學習的動因 三、 人員組成結構決定組織內部學習的可能性 四、 組織脈絡與組織學習是互為影響的動態關係 五、 交互使用「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領導模式是較佳的組織學習推動策略 六、 願景的回顧與省思是組織持續學習的催化劑 七、 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是相互彰益的關係 八、 團隊運作是啟動學校組織學習的關鍵 基本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發展國小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 研發完善的課程與教學評鑑機制,作為推動組織學習的參考依據 (三) 實施教師分級制,形塑教師專業倫理文化 二、對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1. 校長應多花時間對學校教師行銷個人的辦學理念 2. 願景建構完成後,應定期省思與回顧,並提出短期、中期與長期的發展目標 3. 九年一貫課程的組織學習活動規畫應朝專業發展、自我更新模式邁進 4. 成立領域召集人會議,作為學校課程發展的核心領導團隊 5. 增益團隊領導者的課程領導知能 6. 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的組成,宜考量教師專長與興趣 7. 營造組織知識共享的科技與文化環境 8. 建立職務輪調制度,促進組織內部知識的更新 (二)對教師的建議 1. 籌組異質的班群及學年團隊,進行課程與教學的研討 2. 培養個人第二專長 3. 加強非正式關係,成立學習社群 三、對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主題方面 1. 研究不同背景學校的推動經驗 2. 探究學校內部團隊的運作情形 3. 瞭解學校班群空間的使用情形 (二)研究觀點方面 1. 以「微觀政治」的角度探究 2. 以「組織文化」的觀點切入 3. 以「組織演化」的視域分析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國小教師參與班群教學的歷程與問題,並對教師參與過程中所呈顯的專業行為內涵加以分析,以作為爾後實施班群模式之參考。 本研究兼採文獻探討及質性研究方法。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探討有關團隊的概念、班群教學與教師專業行為的理論基礎。其次,研究者分別在台北市兩所國小各選取一個班群、共十二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文獻探討結果,編製訪談大綱,進行訪談、歸納與分析。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綜合文獻探討及質性研究之結果,獲得以下之結論: 一、班群教學實施的歷程:班群形成是漸進的轉化過程,有其應考量要件。團隊學習係以對話機制和教師省思為基礎;班群在強調團隊績效時,宜保有個別的獨特性。 二、班群教學實施的問題:教師工作負荷過重與時間嚴重不足、學校行政扮演推手可能觸發壓力與干擾、及班群團隊有時亦會衍生衝突。 三、教師參與班群教學的專業行為:班群教師透過合作強化教學效能、班群合作之榮譽表現,激勵教師持續參與和專業成長、團隊學習匯聚的能量,提昇專業承諾、班群的團隊共享,形塑教師正向文化、班群模式有助於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促成親師互動的正向轉變。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考慮訂頒班群教師榮譽證照制度或提供專案補助經費,統 教育政策與行政命令,以利班群模式之推展。 二、學校行政單位宜鼓勵教師參加課程相關發表活動,規畫辦理團隊教學知能研習,建立班群教學專業資料庫及課程與教學評鑑機制,發展學習型組織。 三、學校教師應善用知識管理策略,並保持開放學習的心胸。 四、師資培育及研習機構開設有關協同教學與團隊學習的課程,並由研習單位邀請績效卓著之班群或教學團隊分享相關經驗。 五、後續研究時,考慮擴大研究樣本選擇範圍、針對教師文化議題進行探究,並兼採量化研究方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教育的立論基礎,並瞭解台灣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的方案,以尋找其參與學校戲劇教育的困境,並建構其參與學校教育的定位與途徑。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先進行文獻理論的建構,再採取多重個案研究法,選取兩個民間戲劇性團體個案,針對個案以訪談法、觀察法及文件分析法,探討其參與學校之戲劇教育方案,根據文獻探討加以分析,最後與理論、背景和實務綜合討論之,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有以下幾點結論: 壹、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教育,透過參與學校戲劇教育,展現其教育理念,且在其中伴隨迥異的介入立論基礎。 貳、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的方案,常在自然主義的觀點下,呈現過程模式的傾向。而戲劇教育方案本身,具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概念,較缺乏知識概念性的架構。至於戲劇教育方案的設計上,存在許多「人」為的因素,實施上無法樣樣兼顧,特別在評鑑上較少處理。 參、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困境重重,且民間戲劇性團體與學校單位,對戲劇教育的概念,仍停留在娛樂的層面。並因強烈的主體意識,及認知上的差異,缺乏共同協商的機會,較少戲劇教育人才,及參與合作的環境機制,造成參與合作的困境。 肆、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的定位,可藉由積極尋找合作學校,並在參與過程當中,整合學校與民間的資源,且將民間戲劇教育觀念帶入學校,促進民間戲劇性團體,和學校教師人員進行專業的對話,並共同形塑教育方案,將其精緻為課程教學,多嘗試、研究、發展與推廣。 伍、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的途徑多元,包含民間戲劇性團體自身的劇團巡演、研習培訓的活動,啟發式的參與和互動,學校亦可以邀請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方案的設計與合作。政府單位也可以規劃並促進民間參與學校戲劇教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社區大學教育行銷現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以及問卷調查法進行,首先以文獻分析探討臺北市社區大學發展現況、教育行銷基本概念及教育行銷相關研究,據以編製「臺北市社區大學教育行銷現況」調查問卷,蒐集社區大學學校行政人員與學生對臺北市社區大學教育行銷的看法。資料蒐集對象為臺北市社區大學行政人員與學生,共計536人。調查所得之資料經次數分配、百分比分析。 綜合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之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大多數社區大學在區隔不同的服務對象時,最常考量「學習動機」、「年齡」及「居住地區」作為區隔變數。 二、大多數社區大學在選擇目標市場策略時通常會考慮「強調課程特色」、「社區大學的特殊任務」等因素。 三、大多數社區大學目標市場選擇策略採取差異行銷策略「將行銷對象分為二個或二個以上,並且設計二個或二個以上的行銷策略」與「在許多行銷對象中鎖定某一行銷對象,全力行銷」。 四、大多數社區大學在市場定位方面最常強調重點是「教職員工親切的服務態度」、「師資陣容的堅強」及「學生接受教育的實際收穫」。 五、大多數社區大學廣告活動採用「建構專屬網頁,並將開課資訊及校園相關活動上網」、「文宣品或宣傳小冊子」、「在公共場所設立廣告看板或宣傳布條」及「海報傳單」;但較少採用「報章雜誌刊登廣告」、「作電視、廣播招生廣告單」與「宣傳錄影帶或光碟片」。 六、大多數社區大學促銷活動採用「集體報名學費折扣優待」、「開放社區大學設施供有興趣的人士參觀」及「社區居民學費折扣優待」。 七、大多數社區大學人員促銷活動採用「定期舉辦成果發表會」、「學員口頭宣導」及「舉辦課程試聽活動」;較少採用「辦理新生座談會」、「贈送校園宣傳錄影帶或光碟片」及「贈送小贈品」。 八、大多數社區大學公共關係活動採用「參加臺北市社區大學博覽會」、「參加社區之聯誼或地方重要慶典活動」、「出版社區大學社區報」、「積極爭取辦理大型活動」、「參加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發新聞稿給傳播媒體」及「辦理演講或座談會」。 九、大多數社區大學學生就讀社區大學的動機,比較傾向於「學習興趣」、「終身學習」及「提升生活品質」;傾向於「培養就業能力」很少。 十、影響社區大學教育行銷推展之因素為「由於人力不足、業務繁忙、沒有多餘的時間做行銷」、「缺乏專業規劃人員」、「缺乏推展行銷之經費」及「缺乏辦理行銷的專責單位」。 另基於上述之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俾供社區大學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基本概念、包括意義、功能、任務、組成人員和任務、實施步驟、原則、困難和配套措施等,以瞭解目前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的現況和意見,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作為實施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的建議。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和訪談三種研究方法: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探討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的內涵,以瞭解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的意義、特徵、功能、任務、步驟、原則人員的組成與及其任務、困難與配套措施;其次,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編製「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調查問卷」與「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訪談大綱」,進行調查與訪談研究,藉以瞭解目前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的現況,以及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的意見,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調查對象包括國小教育人員、教育行政機關人員、學者專家,共發出958份,實得有效問卷762份,問卷處理採用Spss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綜合文獻分析、問卷調查與訪談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一、目前國小的教學視導實施,雖大致符合校本視導的特徵,但整體程度並不算高,仍有加強改進的空間。 二、目前國小校本視導的實施,大致已發揮促進教師團隊合作、落實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等功能;但發揮的程度並不是很高,仍有改進與加強的空間。 三、校本視導的任務應包括輔導教師專業成長、觀察教師教學歷程,並協助改進教學、協助教師運用各項教學資源等。 四、校本視導人員的組成,應以具相關領域教學經驗的教師為主。不同的視導人員應有不同的任務,適度的合作與分工。 五、校本視導的實施,應遵循視導人員具專業知能、校內成員彼此合作、校內人員民主尊重,開放對話等原則。 六、校本視導的實施應依照擬定校本視導計畫、訂定校本視導人員的遴選與標準過程、視導人員與被視導人員進行培訓等步驟進行,並考慮學校情境與成員需要。 七、校本視導實施面臨的主要困難有經費不足或無法配合學校運作、增加教師負擔、教師對於教學視導有排斥感等。 八、實施校本視導應做到校本視導的辦法中減少相關限制、編列校本視導的經費、減少校本視導人員教學時數等配套措施,但目前實際做到的程度偏低,均有改進的空間。 九、不同地區的國小實施校本視導的程度大致相同,主要的差異在省、縣轄市或較大規模的國小,其符合的程度高於鄉鎮地區或較小規模的國小。 根據文獻探討、調查與訪談研究發現、以及研究者之意見擬出結論,並對國小實施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學校與行政機關做為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比較牟宗三與康德對於「道德情感」之理解。首先討論康德道德哲學中「道德情感」之萌發、轉變與確立的過程,並釐清康德哲學中道德律、敬畏,以及「道德情感」之間的關係。深入分析在康德「道德情感」的演變過程中,康德「道德情感」及其相關概念的可能思想來源,包括:虔誠教派信仰、萊布尼茲-伍爾夫哲學體系、赫其森的道德感學說、克魯修斯的「約束性」概念,以及盧梭的人權思想。進而探討牟宗三對比著康德論述而開展的儒學心性論之「道德情感」,在牟宗三的哲學裡,「道德情感」乃是一種「本體論的覺情」。復次,本研究更進一步辨析牟宗三與康德哲學的根本差異,即─是否肯定人有「智的直覺」,並指出造成其根本差異之可能的深層原因。本研究以為,若將兩者思想的差異性置放在「存有的連續觀」以及「存有的斷裂觀」兩種東、西方文化類型的宏觀對比之中,則是可以理解的,而兩人思想中的諸多問題也應能一一得到安立。終而,本研究的最後一章更將以前述所有的討論為基礎,就「道德」與「倫理」在東、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差異,略論華人傳統道德思考進一步轉化發展的可能性,並嘗試掘發出牟宗三與康德的道德哲學中的道德教育意涵。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學校行政溝通倫理,透過建構學校行政溝通倫理的意涵;瞭解個案學校行政溝通倫理的現況;探討個案學校行政溝通倫理的功能;分析個案學校行政溝通倫理面臨的危機及其影響;探討改善個案學校行政溝通倫理危機的途徑;根據前項研究結果,探索啟示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確定初步研究問題的方向後,透過訪談法、觀察法以及文件分析法進行資料蒐集並進行分析,最後,綜合文獻探討、研究結果與發現,以及研究者的研究者的見解,提出研究建議。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以及事先設定的選擇規準,選取一所完全中學,作為個案研究的學校,進行觀察及訪談,並蒐集相關文件,整個研究的起迄時間,從92年2月取得研究學校同意開始,4月正式進入研究學校蒐集資料,到93年結束資料蒐集退出研究現場。在研究期間總計訪談人數18人(包括行政人員12人、教師6人),研究者參與各項學校行政會議觀察共7次。 根據個案學校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獲得以下結論: 一、學校行政溝通倫理是在進行溝通行動時的一套倫理規範,用以維護個人主體性及普遍性,藉以尋求組織運作的可能性 二、學校行政溝通倫理在公平原則及權力對等原則的維護、學生及學校整體行政效益的事物方面、鼓勵成員主動積極溝通及提供多種溝通方式的脈絡背景之下得以闡揚 三、學校行政溝通倫理透過「合理共識」維護組織的發展 四、學校行政溝通倫理危機因系統性必然存在,惟不加以管理及解決將形成一連串的不良影響 伍、改善學校行政溝通倫理危機的途徑可由建立多元暢通管道、建立有品質的溝通、培養同理心的尊重與傾聽、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利學校行政溝通倫理的建構: 一、對學校體系成員的建議 (一)校長應建立民主化的領導風格 (二)校長應積極經營良好的組織氣氛 (三)校長促使學校形成良好的溝通環境 (四)校長應給予組織成員更多的論述空間,鼓勵行政人員和教師提出異議和反對聲音 二、對行政人員的建議 (一)接受衝突和不同意見的存在,主動理解他人的立場 (二)行政人員應積極主動溝通,對推行的政策或作法充分說明,取得教師的理解 (三)行政人員心態應以「支援」教學取代「控制」教學 (四)行政人員心態應以「服務」教師取代「管理」教師 (五)行政人員應尊重教師的專業能力 三、對教師的建議 (一)教師應建立批判反省能力,避免淪於意識型態的宰制 (二)教師應展現同理心的運用,積極理解校長和行政人員的立場 (三)教師和校長、行政人員之間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四)教師應以理性的方式表達訴求,避免避免流於情緒化的意見表達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為日籍日語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一位在台灣語言學校裡教日語的日籍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教學專業知識來源及內涵,並分析其教學推理的過程。 本研究的目的有四:一、瞭解日籍日語個案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來源;二、分析日籍日語個案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內涵;三、探討日籍日語個案教師在課堂上轉化教學專業知識的情況;四、歸納研究結果,為日語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培養,提供可行的建議。 依研究目的,透過對個案教師的教室觀察及訪談,本研究先探討宮田老師的學經歷,以及其教學專業知識的來源,之後自第三章起探討其教學專業知識,在學科知識方面,分為日語的以及日語以外的學科知識進行探討。在探討第四章的教學知識方面,分為以下六種:教學目的的知識、教學情境的知識、學習者特質的知識、班級經營的知識、營造學習氣氛與興趣的知識,以及自我知識。在第五章的學科教學知識方面,探討學科教學的信念、課程知識,以及教學表徵的知識。最後作成綜合各章節所述之研究發現的結論,並提出對日語教師和後續研究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旨在探討台灣從日治時期到解嚴之後的學生運動發展。時間斷限則是從1920年(謝春木駕機返台)到1994年(文化大學草山學運)為止。本論文採用文獻分析,運用史料來書寫這段歷史,並加入筆者觀點來加以批判。關於「學生運動」的意涵,則是採用林玉体提出學運的三種抗爭對象來加以探討,並在最後結論一章嘗試從台灣學運發展當中,歸納出「學生運動」應具備的條件: 壹、學生應當具備「主體性」 貳、學生成員數佔總人數多寡的問題 參、學運所發揮改造學校、社會的影響力 肆、學運訴求的解決之道與層次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壹、分析從日治時期到解嚴之後(1920-1994),台灣這段時間一波波學生的校園、校外抗爭行動,論證「台灣有無學生運動」。 貳、藉由史料的運用,嘗試建構日治時期學生抗日運動(1920年代)、國民黨政府統治初期的四六事件(1940年代)、釣魚台事件後的台大校園(1970年代)、1991年野百合運動以及之後的校園抗爭(1980-1990 年代),串連成一部「台灣學生運動史」。 參、將台灣各時期的學生運動,與同時期的國外學運作一初步比較、探討。 肆、從林玉体對學生運動抗爭的三種層次分析,檢視台灣學運發展過程當中,學運所呈現的層次、代表性,以及意義。 伍、探究台灣各時期的學運發展之後,歸結成「民族主義」、「左翼思想」、「社會力」三種論述,分析學運興起的歷史背景以及發展的主軸。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透過全球觀與全球教育之相關研究,建構全球觀融入第二外語教學之六大結構成分,分別為:「了解學生全球知識與態度」、「教導全球關聯知識」、「多種教學資源的使用」、「多樣化教學策略」、「跨學科合作」,以及「多元評量學生學習」。採用量化研究的方式探討第二外語教師對全球觀融入教學之六大結構成分的知覺重要程度與實施滿意程度,以了解高中第二外語教師在不同背景變項的投入下,分析出調查資料之所得,進而研析其間差異之情形。 本研究以自編「全球觀融入第二外語教學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對全國高中第二外語教師進行調查研究,研究樣本共200位,其回收率為65. 5%,有效樣本為131位,可用率為98.5%。調查所蒐集之資料,主要以平均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Scheffe’事後比較法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全球觀融入教學的各項重要成分中,第二外語教師普遍認為以「了解學生全球知識與態度」和「多種教學資源的使用」兩向度最為重要。 二、全球觀融入第二外語教學之落實不足,教師實施滿意度普遍偏低。 三、 教師對跨學科合作的重視度不高,未與全球統整課程設計之主流配合。 四、多元教學策略、教學評量之使用的觀念有待加強。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教育行政機關方面: (一) 全球教育相關研究的充實,以提供有心教師參考方向與實施依據。 (二) 提供教師與學生跨文化學習機會,大大利於全球觀的發展。 (三) 將第二外語教師納入正式教師的編制,有助於跨學科合作與教學內容的充實。 二、 對學校教育人員的建議 (一) 善用辯論、角色扮演等教學策略,活潑外語教學。 (二) 進行跨校跨區的跨學科課程發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