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87.121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在探討有關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相關問題與因應策略的效果,共有五項研究目的: 一、了解目前幼托園所大班學童在進入國小就讀時,因「課程與教學」上的不同,而產生在學習與生活適應上的各項問題。 二、探究目前家長、幼兒教師、小學低年級教師為解決幼小銜接適應問題,有哪些因應策略的介入。 三、綜合文獻分析,以九年一貫課程為基礎,提出一般小學在幼小銜接課程與教學適應問題上的因應策略,進行銜接適應的教學方案設計。 四、針對現行國小一年級之課程,結合「幼小銜接課程與教學因應策略」之教學方案,進行實驗教學,以評估此教學方案的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五、依據實驗教學之結果,提出具體、適切、可行的「幼小銜接課程與教學因應策略」,以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幼托園所及一般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在幼小銜接相關問題與政策上之參考。 本研究結合質性研究的文獻資料蒐集、幼小教師訪談、教學歷程觀察、文件分析法與量化研究的問卷調查法、實驗研究法,進行幼小銜接因應策略的驗證。依據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一、現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下,幼小銜接問題仍然存在,且幼小階段間包括:教學方式、班級經營、常規管理、課程設計、評量方式、教室規劃與情境佈置、親師溝通方式等七項類型的差異問題,是造成許多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的主因。 二、幼小銜接現階段的適應問題包括: (一)生活領域適應問題:如常規適應、人際關係的適應、生活自理的適應。 (二)學習領域適應問題:如課程內容、學習環境、學習態度、學習方法。 三、現階段幼小銜接適應的因應策略 (一)幼兒教師的銜接因應策略:1、幼小教師教學觀摩與銜接座談;2、讓幼兒共同參與小學活動,熟悉小學型態;3、參觀小學校園與上課的情形;4、在大班期末進行小一環境與作息之模擬銜接。 (二)小學教師銜接因應策略:1、加強孩子的生活教育與對學習環境的熟悉;2、具體規範生活常規,鼓勵增強孩子的良好行為;3、重視親師合作,強化與家長的溝通;4、漸進式的團體規範與常規管理;5、教師教學理念與心態的調整 四、幼小銜接實驗教學方案的整合型因應策略:1、以多元智慧為核心的主題式統整課程;2、重視學習情境中師生同儕的鷹架互動;3、強調生活課程的真實體驗與做中學;4、增加適性與自主的彈性課程設計;5、延伸綜合活動領域之幼小銜接活動課程;6、強化親師合作,運用家長支援與資源;7、開放教育的核心理念。 五、幼小銜接課程與教學因應策略教學方案之成效 (一)銜接因應策略對學習生活適應表現之增進效果,獲得支持。 (二)相較於一般小學教學模式,銜接因應策略除能維持穩定的學習效果,對於國語科學業成就表現的增進效果,也獲得支持。 根據結論提出以下研究建議: 一、對未來幼小銜接課程與教學因應策略之建議:1、規畫連貫性的課程與教學;2、增加大班幼兒與小一學童相互參訪互動的機會;3、培育幼小階段教育專業的教師;4、培養幼兒進入小學基本的能力與發展;5、幼小學習情境的延伸與應用;6、配合各方面人員的投入參與銜接輔導;7、整合知情意行的銜接因應策略。 二、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1、統整幼稚園與小學的課程領域標準與教學規範;2、調高小一師生比例,考量課後托育問題;3、幼托整合與幼小師資合流培育之整體思維;4、研擬規劃九十五學年度國教向下延伸至K教育的銜接方案。 三、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1、進行全國性的幼小銜接現況調查;2、從幼托園所立場進行幼小銜接的評估;3、對來自不同幼托園所的幼兒進行評估;4、考量特定對象的孩子,探討銜接適應的相關問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摘要教學」、「摘要加心智繪圖教學」與「自由閱讀」對不同閱讀能力學生在社會科文章的心智繪圖表現、摘要能力、閱讀理解表現與閱讀策略使用上的影響,以建構一套適用於國小摘要教學的方案。 研究中的摘要教學主要依據Brown與Day(1983)所提六項摘要策略,輔以Hare 與Borchardt(1984)的潤飾策略,再加上Cook與Mayer(1988)的文章結構策略為「摘要組」教學的主要內容。「摘要加心智繪圖教學」則除了摘要教學外,另加上心智繪圖(Buzan,1989)的教學。 本研究以台北縣集美國小五年級三個班級學童為對象,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將參與研究的三個班級分派為「摘要組」、「摘要加心智繪圖組」與「控制組」。資料處理以共變數排除無法隨機分派受試者所造成的影響。實驗課程為期十週、每週兩節課。 研究結果顯示: 一、就心智繪圖表現而言,教學法與閱讀能力間並無交互作用。「摘要加心智繪圖組」的學童表現顯著優於「摘要組」與「控制組」的學童,「摘要組」的學童表現又顯著優於「控制組」。而高閱讀能力組的表現顯著優於低閱讀能力組,中、高閱讀能力組之間無顯著差異,中、低閱讀能力組之間也無顯著差異。 二、就摘要能力而言,教學法與閱讀能力間並無交互作用。「摘要加心智繪圖組」與「摘要組」的學童表現顯著優於「控制組」的學童,「摘要加心智繪圖組」與「摘要組」的學童表現則無顯著差異。而高閱讀能力組的表現顯著優於低閱讀能力組,中、高閱讀能力組之間無顯著差異,中、低閱讀能力組之間也無顯著差異。 三、就閱讀理解能力而言,教學法與閱讀能力間並無交互作用。「摘要加心智繪圖組」的學童表現顯著優於「控制組」的學童,「摘要加心智繪圖組」與「摘要組」的學童表現則無顯著差異,「摘要組」與「控制組」之間亦無顯著差異。高閱讀能力組與中閱讀能力組的閱讀理解分數顯著優於低閱讀能力組,而高閱讀能力組與中閱讀能力組之間則無顯著差異。 四、在閱讀策略之運用而言,教學法與閱讀能力間並無交互作用。在主要效果上,教學法的效果未達顯著水準,兩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學童表現無顯著差異。但閱讀能力的主要效果則達顯著水準,高閱讀能力組的閱讀策略使用情形顯著優於中閱讀能力組與低閱讀能力組,而中閱讀能力組與低閱讀能力組之間則無顯著差異。 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幾點建議作為「摘要教學」與「摘要加心智繪圖教學」在國小課程應用及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社會地位與合作學習對其英語科學業成就、社會焦慮、成就動機及歸因風格之影響,主要目的有六項:(一)編製適合國中生使用的「英語科社會焦慮量表」、「英語科成就動機量表」和「英語科歸因風格問卷」。(二)探討進行英語教學時,不同社會地位的國中生參與合作和競爭二種不同情境學習,英語科學業成就、社會焦慮、成就動機、歸因風格以及其社會地位的改變情形。(三)探討合作與競爭英語科教學實驗歷程及質化分析。(四)探討國中生英語科「社會焦慮」、「成就動機」與「歸因風格」間的相關(五)探討性別在英語科「社會焦慮」、「成就動機」與「歸因風格」的差異性。(六)探討國中生學習英語的歸因風格。 本研究採用「4(社會地位)× 2(情境)獨立樣本二因子實驗設計」,以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合作與競爭二組,分別接受為期十二週的英語教學實驗;再以英語科學業成就、社會焦慮、成就動機、歸因風格和社會地位等為依變項施以前後測,進行二因子共變數分析及質性歷程分析。此外,取樣全省國中二年級學生1571名,以「英語科社會焦慮量表」、「英語科成就動機量表」和「英語科歸因風格問卷」為工具進行調查研究。結果分項概述如下: 一、編製國中學生適用之「英語科社會焦慮量表」、「英語科成就動機量表」與「英語科歸因風格問卷」,結果顯示信度與效度均佳,且建立男、女生百分等級常模。 二、教學實驗結果顯示合作組學生在英語科學業成就方面,實驗後測比實驗前測有明顯進步,且合作組在實驗後的英語學業成就明顯優於競爭組,合作組學生的社會焦慮感明顯低於競爭組。然而,二組學生的英語科成就動機、歸因風格及社會地位的改變並無顯著差異,且合作與競爭教學對學生的英語科學業成就、社會焦慮、成就動機及歸因風格之影響,不因其社會地位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從合作與競爭英語教學實驗歷程及質化分析中發現:合作組學生在學習歷程中,自我覺察學習態度、努力程度和同儕社會地位改善等均優於競爭組,且能舉出提昇個人與小組成就表現的學習策略。再者,不論合作組或競爭組學生均具備後設認知、檢核自我學習歷程的能力。高成就者較能適應在競爭情境中學習;友誼社會地位較差的學生較難適應競爭情境學習。 四、國中學生的英語科社會焦慮、成就動機與歸因風格皆有顯著關連。英語科成就動機高者,負面評價焦慮感較高,社會情境焦慮感較低,傾向於做內在歸因;成就動機低者較傾向於做外在歸因。 五、男女生在英語科社會焦慮、成就動機和歸因風格上有差異。女生面對他人批評時的焦慮程度較男生高;男生面對社交情境的緊張焦慮較女生高。女生的「英語科成就動機」明顯高於男生;男生的「外在歸因」明顯高於女生。 六、高成就者較傾向於做「努力歸因」;反之,低成就者較傾向於做「能力歸因」、「心情歸因」與「工作難度歸因」。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教學上、輔導工作上與未來研究上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受訪英語輔系之國中教師專業發展歷程,在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及因應之道,英語輔系之國中教師的生涯選擇歷程,影響其生涯選擇的因素及生涯選擇的結果。研究者邀請七位師範院校畢業,修英語輔系且分發至國中擔任英語教學一年以上,有十年以上之工作經驗,現任或曾任教於國中擔任英語教學,並有意願分享自己經驗的教師參加本研究。運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進行資料收集,及整理訪談資料。研究發現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呈現: 一、 英語輔系之國中教師專業發展主題: (一) 大學時專業訓練的感受 (二) 面臨英語教學困境的因應方式:尋求同事的協助、增進自己的英語專業能力、職位或工作單位的轉換、及調整心態。 二、 英語輔系之國中教師生涯轉變歷程: (一) 進入師範院校的原因:依序為家人期望、經濟因素、工作保障、符合興趣。 (二) 選擇英語輔系的原因:英語為有用工具、其次才是興趣。 (三) 生涯選擇的結果:分為樂在教學、無奈教學、行政為主教學為輔、及專職行政四類型。 三、 影響英語輔系之國中教師生涯選擇的因素: (一) 個人方面: 英語專業、本科系的訓練、對工作的角色認定、主動因應的實踐能力。 (二) 工作環境方面: 過度重視升學考試、擔任行政工作機會、進修不易、家庭因素引起之學生問題。 最後則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限制,向在職英語輔系之國中教師、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教師專業發展、英語輔系之國中教師、生涯轉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探討女性的性別意識發展歷程、分析女性的母職實踐歷程及歸納女性性別意識發展與母職實踐歷程之交互影響,以及探討相關之社會脈絡。 研究者透過一年半在社區女性主義研究社團中參與觀察為起點,以形成對於性別意識發展及母職實踐的先前理解,在資料收集部分則邀請兩位社經地位背景不同的具有性別意識開展經驗的女性進行深度訪談,再以敘說分析中的整體-內容分析方法進行探究,將研究參與者的生命事件與其呈現之性別意識發展及母職實踐歷程的重要主題依時間順序加以重組整合,以理解性別意識及母職實踐歷程的發展脈絡,並以發展圖呈現其核心主題,並探討兩者之間的互動牽連及社會脈絡下的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 一、研究參與者A的性別意識發展核心主題為「被動接受/主動形塑」,母職實踐歷程核心主題則為「親密/獨立」,從原先只注意他人的需求與肯定,逐漸邁向尋求自我肯定並覺察自我需求。性別意識發展與母職實踐歷程的關連則為1.母職困境啟動性別意識的發展2.性別意識發展使現代母職的實踐變得可能。 二、研究參與者B的性別意識發展核心主題為「女性認同的失落、追尋與悅納」,母職實踐核心主題則為「假自主/真自主」,從接受父權思想中的男優女劣觀點到對自我及女兒的女性特質的肯定與接納。性別意識發展與母職實踐歷程的交互作用包括1.母職經驗對於B的性別意識發展有啟發性的影響。2.女性性別意識實踐在教育觀念。 三、比較A與B的性別意識發展與母職實踐歷程 (一)A與B的相似性 1.性別意識發展促進對於自我女性性別的認同及悅納、啟發因子皆為與女兒的衝突,並因參與女性團體中的姊妹情誼深化性別意識的覺察。 2.母職實踐歷程中。母職觀念均受到母親的影響、均曾女兒發生具重要意義且導向自我改變的衝突、分離的議題均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3.受到共同社會脈絡的影響,包括傳統性別觀、傳宗接代觀念 (二)A與B的相異性 1.性別意識發展歷程中,A從原先重視他人肯定及他人需要,到對於自我需要的覺察及自我肯定。B則由原先只看到自己,到後來能看到別人。 2.母職實踐歷程中,A從全然犧牲奉獻的母親,到能夠悅納自己也允許孩子獨立;B則是從強調自己的自主需求,到能夠看見孩子的需要,增加自己的彈性。 最後並提出對心理諮商實務工作者的建議、對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的建議、對女性性別意識發展課程或女性意識提升成長團體的建議及對相關研究的建議,以及研究者的反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關係。 本研究係以513位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對象,其中男生272名,女生241名。資料的收集係以「自我能力評估量表」、「國小學生對父母期望知覺問卷」、「國小學生對教師期望知覺問卷」、「行為困擾量表」為工具,並收集國民小學九十二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國語、數學考試成績用以表示學業表現。根據所得資料,分別以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研究發現: 一、 不同性別、年級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行為困擾之差異 1、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自我效能的自我價值觀、認知、社交向度上無顯差異,但在體育效能上有顯著差異,且男生的體育效能高於女生。 2、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父母期望中的參與活動的機會、成績關注、親子互動、配合課業提供四個向度上皆無顯著差異。 3、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教師期望中的教學輸入尚無顯著差異,但在教學回饋上有顯著差異,且女生從教學回饋向度中所知覺的教師期望程度高於男生。 4、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整體的行為困擾上有顯著差異,且男生的整體行為困擾程度高於女生,其差異展現在家庭困擾、人際困擾、學校困擾三個向度上尤其顯著。 5、 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在自我效能的自我價值觀、社交、認知、體育四個向度上皆無顯著差異。 6、 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在父母期望中的參與活動的機會、成績關注、課業配合提供方面無顯著差異,但在親子互動上有顯著差異,且五年級學生從親子互動中所知覺到的父母期望程度更於六年級學生。 7、 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在教師期望中的教學輸入、教學回饋兩個向度上皆無顯著差異。 8、 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在行為困擾中的人際關係困擾與身心發展困擾有顯著差異,且五年級學生在上述兩項困擾上的困擾程度皆高於六年級學生。 二、 自我效能中的社交、自我價值觀、認知三個向度與父母期望中的成績關注、親子互動可以有效預測行為困擾。 三、 自我效能中的認知向度、父母期望中的成績關注與教師期望中的教學回饋可以有效的預測學業表現。 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學校輔導工作上的建議: 一、 鼓勵教師與家長將其對孩子學業上的期待擴展至生活其它層面,並根據學生的能力對學生表達具體且適度的期望。 二、 將提升學生自我效能列為輔導工作重點,並落實於教學與輔導活動之中。 三、 針對不同性別、年級的高年級學童,設計符合其需求的輔導活動,並提供足夠的資訊以協助學生減輕困擾 四、 重視親職教育與親師交流,協助父母瞭解子女的身心發展歷程。 五、 重視學生的學習感受,確實落實小班教學,以維持教學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比較受保護處分少年家長人格特質、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家庭環境與一般少年的差異情形;分析社會人口學變項的差異情形;以及了解家長人格特質與家庭環境對於教養態度與親子關係的預測作用。 本研究以立意抽樣方式,取得新竹地方法院、雲林地方法院、花蓮地方法院以及高雄少年法院裁定保護處分(含感化教育、保護管束與假日輔導)之少年以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共得有效樣本329份,透過家長所填答之「基本資料表」、「基本人格量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以及其子女所填答之「親子關係量表」與「家庭環境診斷測驗」,再以描述統計、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逐步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受保護處分少年之家長人格特質、教養態度、親子關係以及家庭環境,與一般少年皆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職業與教育程度的受保護處分少年家長在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職業、教育程度、年齡與婚姻狀況的受保護處分少年家長在人格特質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的受保護處分少年家長則在家庭環境上有顯著差異。 三、能有效預測受保護處分少年家長教養態度者包括有人格特質中的自貶、異常、抑鬱、焦慮與慮病,以及家庭環境中的家庭文化、教育關心與家庭氣氛。至於能有效預測受保護處分少年親子關係者包括有家長人格特質中的慮病、內向,以及家庭環境中的家庭氣氛與教育關心。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為家長親職教育、法院保護管束、青少年輔導,和今後做進一步研究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與父母分離-個體化、貴人經驗、人我知覺與人際互動模式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縣市、桃園縣及苗栗縣等四個縣市644位一、二年級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包括「與父母分離-個體化量表」、「貴人經驗問卷」、「人我知覺量表」、及「人際互動模式量表」。所得結果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典型相關及卡方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與父母分離-個體化、人我知覺與人際互動模式上有差異存在;(二)國中生與父母分離-個體化可以顯著地預測其貴人經驗、人我知覺及人際互動模式;(三)國中生所知覺貴人經驗的有無是可以顯著地預測其人我知覺與人際互動模式;(四)國中生的人我知覺與人際互動模式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 在貴人經驗質性內涵的探討方面,發現:(一)女生有貴人經驗的人數多於男生;(二)男生所經驗之貴人為男性的百分比顯著地高於女生,而女生所經驗之貴人為女性的百分比則是顯著地高於男生;(三)國中生所經驗的貴人身份不會因其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四)女生所經驗為情緒性支持的百分比是高於男生;而男生所經驗為實質性支持的百分比則是顯著地高於女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父母、教師、輔導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類比故事的表面特徵與結構特徵對於故事回想表現的影響,以及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在類比故事的回想表現上,受故事表面特徵與結構特徵的影響是否有所不同。 實驗一為重覆驗證Catrambone(2002)的類比故事研究,研究對象為120名大學生,目的在探討Catrambone的研究發現,在台灣大學生閱讀中文類比故事的情境中是否會重覆發生。實驗二主要討論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在類比故事的回想表現上受到故事表面特徵與結構特徵的影響是否有所不同,研究對象為129名大學生,136名國二學生,132名國小六年級學生以及130名國小四年級學生。所得的資料以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法驗證假設。研究結果顯示: 一、類比故事表面特徵與結構特徵符合的程度對故事回想表現有影響,當類比故事的表面特徵或結構特徵符合的程度越高時,受試者的回想表現越佳,表面特徵與結構特徵二者並沒有交互作用。 二、類比表現有發展上的差異。國小四年級學童的故事回想表現與其他年齡層學生有顯著不同,小學四年級的故事回想表現比起其他年齡層都較差,大學生在閱讀各故事版本的回想表現比起其他年齡層都較佳,隨著年齡越大,學生的故事回想得分有越高的趨勢。 三、不同年齡組的學生受詞彙符合數與結構符合數所影響的故事回想比率組型也有所不同。其中大學生對於詞彙符合量與結構符合量的反應最敏銳。國中二年級學生的反應組型與大學生相似,但是不若大學生分化的那麼清楚。至於國小六年級與四年級學生對詞彙符合量與結構符合量反應的分化程度,則比大學生與國二生更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探討壓力源與調節因素的主要內涵。(二)以統合分析法分析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中各觀察變項之間的關係。(三)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壓力調節反應模式。 在探討壓力源與調節因素的主要內涵上,本研究統合有關壓力的相關理論與研究後假定在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中,個人接受到各項壓力後,會透過個人所具有的人格特質與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的調節,對壓力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行緩解的作用,使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況得以受到舒緩,維持個人的平衡作用。 在各觀察變項間的關係上,本研究經116篇個別研究報告,429個比較,以統合分析技術蒐集十三個觀察變項間的相關係數後,發現這些相關係數均達.05的顯著水準,最後獲得一個13×13的相關矩陣,並以此相關矩陣作為第三階段模式驗證時的輸入資料。 在第三階段中,本研究根據第一階段所探討的壓力源與調節因素的主要內涵,採用第二階段所獲得的資料進行考驗,以分析壓力調節反應與觀察資料間的適配度,以及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結果發現本研究所提的理論模式在各方面適配度的考驗上有相當理想的適配度,顯示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論模式可與觀察資料相適配,且本研究所建構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身心健康等五個成分的壓力調節反應模式可以用來解釋經統合分析而獲得的觀察資料。另外,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二者也均發揮了調節的作用。而這樣的結果支持了本研究的觀點與假設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