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80.32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不同心情對創意思考的影響暨其之間的中介變項,因此建構「心情與創意思考關係的多成份模式」(MCMC)。在模式裡主張不同調整焦點、向性及激發向度的心情,會對創意思考表現造成不同的影響,而且,個體的認知彈性、處理速度及整體處理會中介心情與創意思考間的關係。為了驗證MCMC模式,進行了預備性研究和四個實驗。在預備性研究裡,編製一擴散性思考測驗-「報紙的不尋常用途」,以利後續實驗使用。在實驗一先確立不同向度心情對創意思考表現的影響,結果發現快樂(正向、激發、促進焦點)、憤怒(負向、激發、促進焦點)可以提升創意思考表現的假設獲得部份支持,難過(負向、去激發、預防焦點(結果階段))會損害創意思考表現也獲得部份支持,放鬆(正向、去激發、預防焦點)對創意思考表現沒有影響獲得支持;不過,在害怕(負向、激發、預防焦點)則未獲支持。由於實驗二到實驗四主要在探究中介變項的效果,且實驗一在快樂和難過心情與快樂和中性心情比較差異較明顯,因此,後續實驗僅誘發快樂、難過及中性心情。實驗二使用叫色作業為中介作業,探究認知彈性和處理速度是否中介心情和創意思考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兩個指標皆未產生中介效果,推究原因,可能是叫色作業的效度問題。因此,實驗三改採轉換作業,再次探究認知彈性和處理速度的中介效果,結果發現處理速度中介心情和流暢力,及心情和變通力關係達趨近顯著,大致支持處理速度具有中介效果。實驗四使用形狀偵測作業作為中介作業,探究整體處理是否中介心情和創意思考間的關係,結果發現整體處理中介心情和流暢力的關係。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討論本研究意義和價值,並對未來研究及教育實務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從一位中年男性敘說其成為男人故事中,與其共構出完整的生命成長故事,並進一步理解影響其男性認同之生命主題。再則,瞭解影響其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對研究參與者之意涵,並在進一步敘說之後,探索未來男性認同之想法。最後,採用「社會生態脈絡」的觀點,理解影響中年男性男性認同之社會文化脈絡。 本研究為立意取樣,邀請一位年齡約50多歲的中年男性。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的敘說方法論與「整體-內容」的分析方法。透過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共構、解構與重新建構其生命故事,瞭解中年男性整體生命經驗之男性認同與社會脈絡。經由資料理解後,呈現以下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 研究參與者其整體男性認同為:「以經濟條件作為男性價值」和「相信自己不僅僅是如此」。而其男性認同生命主題脈絡呈現出以下幾點內涵: 1.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源自於「本質論」的追尋。 2.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受到「社會性別角色」的影響。 3.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透過「社會建構」的建立。 4.男性認同生命主題脈絡為尋求「解決生存問題」的過程。 5.男性認同生命主題脈絡呈現出不同「主體我」。 6.從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看見關係疏離。 7.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看見男性多元性取向的可能。 二、敘說後,對其未來男性認同之改變與看法 (一)敘說後,其男性認同意義之改變:「相信自己不僅僅如此,還要有時運的安排」,及找到未來方向:「堅持作自己(穩定、有能力、能言善道)」和「能關懷他人」。 (二)敘說後,對其未來男性認同之看法: 1.未來男性認同為過去生命經驗之反思與渴望:其內容為:(1)對男性認同的反思(2)關係的修復與開展(3)自我的重新安放與開顯 2.未來男性認同為過去生命主題之延伸:「堅持作自己」(穩定、有能力、能言善道)和「能關懷他人」。 三、影響研究參與者男性認同之社會文化脈絡 「眷村文化」的成長背景、「以經濟條件作為建構男性主體價值」和「臺灣資本主義社會型態」的視框是影響本研究中研究參與者發展其男性認同之重要社會文化脈絡。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性的討論,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和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鑑於兒童霸凌行為在國小校園的普遍性以及其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重大且深遠,如何幫助這類兒童及其家庭對於諮商與輔導工作者是一項挑戰。實務研究發現與家長合作是輔導霸凌兒童的重要策略,因此深入探究涉入霸凌兒童的家庭歷程以建立本土化的親職知識有其必要。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深入探究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的親職經驗,目的之二是瞭解影響家長親職行為的生態脈絡因素。本研究採用敘事取向質性研究法,藉以透過故事敘說深入和豐富化受訪者的親職經驗。進一步,本研究的第三項目的在於分析受訪者在敘事歷程中對於親職意義的再理解。 本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三位涉入霸凌行為男童的母親,同時也是兒童主要照顧者接受訪談。受訪者接受訪談的時間,依其參與意願分別接受3到6次不等的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約2.5小時。訪談分析步驟除了考量回應研究目的外,並採用Lieblich et al.(1998)所建議的類別分析的研究策略進行分析。 歸納本研究結果具有以下要點:(1)就親子關係而言,涉入霸凌行為的兒童家長呈現「高期待、高管控、低同理心」的親職型態。(2)家長在處理兒童的對立反抗或問題行為時,呈現較多「以威權壓制對立行為」的親職模式,此外,兒童也呈現以嫌惡的情緒壓制家長的威權管教,陷入以嫌惡行為壓制對方的「家庭壓制歷程」當中。(3)本研究兩位肢霸和一位語霸兒童的家庭地位與家長教養型態呈現差異。相對於語霸兒童家庭,肢霸兒童在家庭手足當中具有優越地位;親子界線模糊,親子關係黏膩且保護的親職型態。(4)「以威權壓制不順服行為」是代間複製的親職型態,這一代家長處理孩子「不順服」的親職策略與其上一代的親職策略相仿;下一代所呈現的親職行為雖有所改變,其親職行為的本質仍為以強制順服的經驗。(5)就親師合作層面而言,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與老師合作解決兒童問題行為的合作經驗多是負向且挫敗的。(7)影響涉入霸凌行為家長親職行為的社會文化因素包括:「傳統和現代交互衝擊下的台灣親職文化」、華人「親子一體感」的影響、「強調順服的華人傳統文化」以及「台灣社會對於升學主義的集體焦慮」。另外,(9)兩位受訪者呈現親職再敘說的現象,影響親職經驗再敘說的因素則包括敘事對話的互動歷程、時間歷程的深化、以及參與敘事的動機強度等。 針對本研究的發現與討論,研究者做出以下建議:(1)應針對兒童不順服行為的處理進行親職輔導和諮詢;(2)學術界需要更多、更長期與更趨近實境的本土化親職與家庭研究;(3)學校部分:建立親、師、與專業合作的機制處理兒童霸凌行為問題;以及(4)設置兒童諮商與研究行為中心,對兒童問題行為和處遇方案進行長期的研究,以提供實務證據(evidence-based)為基礎的處遇方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二:(一)研究一主要是建構一個包含未來目標、課室目標結構、自我決定動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創造力之「創造力動機歷程模式」,並蒐集實徵資料考驗該模式的適配度,以瞭解各動機構念與創造力之關係。(二)研究二則是依據研究一結果,採用實驗教學方法,考驗未來目標、課室目標結構對創造力的因果關係。故研究者操弄課室目標結構與未來目標兩者(合稱情境目標線索),用以探討情境目標線索融入數學科教學課程與個人目標導向之交互作用,是否會對自我決定動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及創造力產生效果,並分析此效果隨時間改變之情形。 為完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共進行兩個研究。首先。在研究一中,本研究抽取913位國中生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包括「未來目標量表」、「課室目標結構量表」、「自我決定動機量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與「數學創造力測驗」,並將蒐集的資料以SEM法進行考驗。其次,在研究二,本研究在北部地區抽取兩所國中,十個班級、共計232位國一學生為研究樣本,以進行「情境目標線索融入數學科教學方案」。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實驗操弄,共分為趨向精熟課室目標教學組、未來內在目標+趨向精熟課室目標教學組、多重課室目標教學組、未來內在目標+多重課室目標教學組與對照組五個水準,以前測、後測、延後測(創造力無延後測)三階蒐集受試者資料,以作為分析情境目標線索與學習者個人目標導向在自我決定動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創造力上的交互作用。除了個人目標導向量表與後測使用的擴散性生產測驗(周長12公分的各種圖形)以外,所使用的測量工具與研究一同。本研究將蒐集的資料以三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來考驗各假設。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研究一結果顯示:本研究建構的「創造力動機歷程模式」可用來解釋國中生的觀察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未來目標能透過自我決定動機,進而對創造力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產生間接效果;課室目標結構亦可形塑個體的自我決定動機,進而影響創造力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然而,並非所有的未來目標、課室目標結構均有助於創造力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結果指出只有以內在焦點為主的未來目標及精熟導向的課室目標結構才對創造力及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有正向效果,而未來外在目標與表現導向的課室目標結構則無助於創造力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 二、 研究二結果顯示: (一) 在認知調整策略、動機/情感調整策略與行為調整策略上,情境目標線索×個人目標導向二因子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結果指出當個體未持有任何目標時,接受實驗教學組(趨向精熟與多重課室目標教學組)的認知、動機/情感與行為調整策略的得分會顯著高於未接受實驗教學組(對照組);而若未接受教學實驗的對照組個體若本身持有多重或表現目標,其在認知、動機/情感與行為調整策略的得分也會高於未持有任何目標者。 (二) 在自主動機與動機/情感調整策略上,情境目標線索×測量階段二因子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結果指出多重課室目標結構對個體學習的保護效果最大,其能維持自主動機與動機/情感調整策略的狀態,並在自主動機上有延宕效果;其次則為趨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亦能維持自主動機與動機/情感調整策略的狀態,但並無延宕效果產生;而對照組在自主動機與動機/情感調整策略的狀態則會隨時間經過有下降的趨勢。 (三) 在擴散性生產之流暢力與變通力上,情境目標線索×測量階段二因子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結果發現在流暢力上,接受教學實驗組(趨向精熟與多重課室目標教學組)的流暢力在後測上會顯著高於對照組;而在變通力上,接受教學實驗組的變通力在後測上易顯著高於對照組,但趨向精熟課室目標教學組與對照組的變通力均有明顯下降的情況發生。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提供國中教學學習輔導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語言遷移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重要議題之一,根據聯結理論: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相似性的多寡影響遷移的結果;此假設獲得跨語言研究的支持,但過去研究大多以英語為目標語,其形音對應的特性難以區別遷移的結果來自字形或聲韻。本研究提出「視覺空間字形距離假說」,以距離中文相對近的泰語和距離相對遠的西班牙語作為自變項,中文形構規則性和部件位置規則性作為依變項,探討不同字形背景之中文學習者在中文字形構判斷作業和部件位置判斷作業上的差異。實驗1-1發現:參與者在形構合法與不合法的判斷作業中,受到形構頻率的影響,且泰語優於西班牙語;實驗1-2中,頻率效果在形構頻率高與低的判斷作業中消失,亦無母語的主要效果。實驗二得到母語、部件頻率、字度的三因子交互作用,結果顯示:第一、部件頻率有主要效果,參與者在高頻的表現較佳;第二、參與者在字度差異大的條件下表現較好;第三、泰語和西班牙語的表現略有差異。根據實驗結果推論:中文為第二語的學習者能覺察形構合法性及部件位置合法性,且主要受到形構及部件頻率的影響;此外,泰語者的組字覺識略優於西班牙語者,可能是受到母語字形與中文字形較相似的影響。本研究結果大致支持聯結理論,並支持形構規則性與部件位置規則性在中文組字知識中的重要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適性選題策略在小樣本情境下對參數估計效果之影響。試題參數的精準度是很重要的議題,因為許多測驗應用都是建立在精準的試題參數上進行,例如電腦化適性測驗(CAT)。一般來說,試題參數需經過大樣本的預試才能得到精準的估計,然而這個目標在現實中往往難以達成。本研究希望藉由提出「電腦化適性預試」(CAPT)設計,為每位受試者提供難度與能力相符的試題,進而提升試題參數估計的精準度。 本研究共分為兩個子研究,研究一的目的是了解不同能力分佈形態受試者對試題參數估計的影響,希望提供CAPT設計下有關受試者選擇方面的建議。研究二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的目的是提出CAPT設計,並探討不同預試設計下的參數估計效果為何;第二部分的目的是探討主觀難度與真實難度相關對參數估計的影響,並操弄測驗長度、共同題題數、共同題難度分佈等情境,以提供不同設定下的CAPT參數估計效果做為參考。 研究一結果顯示,常態分佈、均等分佈與多群體分佈受試者的整體試題參數估計效果相近,但常態分佈受試者對於中等難度試題估計得較精準、對簡單與困難試題估計得較不精準,均等與多群體分佈受試者則是對不同難度試題的估計效果較一致。研究二結果顯示,使用CAPT設計所得到的參數比使用NEAT設計所得到的參數更精準。而當主觀難度與真實難度的相關愈低時,參數估計的效果愈差;當測驗長度較長、或共同題題數較少時,試題參數的估計效果較好;共同題難度分佈的不同則對參數估計的影響不大。 整體而言,CAPT在小樣本情境下能夠提升試題參數估計的精準度,只要控制主觀難度與真實難度的相關在中等以上時,本研究可以提供無法使用大樣本進行預試者一個相當有用的資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女大學生父女關係、自尊與異性親密關係三者間的關係。為達到研究目的,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父女關係量表」、「 Rosenberg自尊量表」及「親密關係量表」。本研究以有異性交往經驗者做為立意抽樣的對象,本研究以年齡介於18歲到23歲之台灣北部日間部一到五年級幾所大學之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有效樣本367名。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典型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出生序之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沒有差異。父母不同婚姻狀況之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父母同住之女大學生會比父母分住且心理分離之女大學生對父親的「信任」較多,「溝通」較好,與父親的「疏離」現象較少。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父女關係沒有差異。 二、女大學生父女關係各分量表分數與自尊分數有顯著相關。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若表現出較多的「信任」、較好的「溝通」,較少的「疏離」時,則「自尊」較正向。 三、有戀愛經驗的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越好時,則其異性親密關係,除身體親密外,也愈好。換言之,有戀愛經驗的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中,愈不疏離,愈能溝通,信任愈高時,則異性親密關係中除身體親密外,情感親密、社交親密、溝通親密及精神親密就越好。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與親職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在編製一份適用於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推論能力測驗,並分析其試題品質、信度及建構效度。其次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該推論能力測驗得分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首先由文獻當中整理出五項推論理解的核心成分,作為編製測驗題目的依據。預試題本共計53題,以台北縣市四、五年級學生共302人進行預試,經項目分析後依鑑別度及難度挑選25題編為正式題本。信效度研究以台北縣市四~六年級學童484人進行間隔一週的重測信度考驗(r = .89~.93,p<.01)及內容一致性信度(r = .81~.85)。建構效度證據則收集了專家檢測的內容上的證據、與效標「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達顯著相關(r = .73~.74,p<.01)的本質上的證據,但在結構上的證據方面,則須修改原先的假設模式,才能提升實際資料與假設模式之間的適配度。常模樣本為臺灣地區北、中、南、東部四~六年級學生共1,104人,除了以常模樣本的資料對試題分析及信度進行複核、建立各年級常模之外,也針對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推論能力測驗得分的差異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本研究自編之推論能力測驗具有良好的信度及建構效度,且不同年級與不同閱讀理解能力的學生在推論能力測驗上的得分,分別有顯著的差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女性喪偶者經歷重大死亡性失落後,基督宗教信念如何影響其重新建構生命意義與自我價值的歷程。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法,邀請三位配偶過世分別為21、14、8年的女性喪偶者,運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個別進行三次的生命故事訪談。在謹守研究倫理並確保信效度的準則下,透過訪談錄音、訪談逐字稿的謄寫,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檢核等,形成故事文本。在資料分析部份,則採用Lieblich等人 (1998) 提出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兩種敘說研究分析模式,並結合Ollerenshaw與Creswell (2000) 的「問題解決敍說架構」進行。透過研究者與協同分析者的共同分析資料,呈現最後的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喪偶女性生命意義的重構歷程,主要是透過其生命中某些核心議題的改變。而三位研究參與者共同皆有改變的核心議題包括 (1) 死亡態度;(2) 親子關係;(3) 自我形象;(4) 與神的關係,以及 (5) 教會服事。死亡態度的改變,是從剛喪偶時,對死亡的疑惑、迷惘,到現今對死亡秉持中性導向的死亡態度,並且希望能健康的服事神。在親子關係上,則從剛喪偶時的自顧不暇,以及權威或掌控的管教方式,到現今逐漸變為民主的管教方式。自我形象的改變,則皆是由負向的自憐、自覺失敗,轉變成對自己有信心的正向自我形象。與神的關係方面,則從剛喪偶時,與神是有距離的,到如今視神為愛她們的父親、朋友,甚至是良人。最後,在教會服事方面,三位研究參與者皆期望能為教會做事。而喪偶女性生命意義的重新建構乃透過二個途徑。一是神藉由他人、夢,以及祂自己或是聖經中的話語,來改變人的負向情緒與負向自我形象。另一則是個人自己藉由 (1) 參與宗教性服事;(2) 內在的虔誠;(3) 宗教性因應;(4) 宗教性社會支持,以及 (5) 靈性,來調適喪偶喪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以自傳式記憶的敘事分析取向,探討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與人際自我效能間的關係。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105位成年初顯期之年輕人,其中男性21位、女性84位,平均年齡為20.7歲。研究工具包含「人際互動情況量表」和「人際自我定義記憶問卷」;後者之內容分析向度包含:「解釋歷程」、「情緒語調」和「事件內容」。本研究有以下四點主要發現: 一、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與人際自我效能有顯著的相關。 1、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污染化歷程與整體人際自我效能、及「主動」和「自我坦露」兩個面向的人際自我效能有顯著的負相關。 2、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意義化歷程與整體人際自我效能、及「情緒支持」面向的人際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正相關。 3、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污染化歷程對整體人際自我效能有顯著的負向預測力。 4、成年初顯期階段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意義化歷程對整體人際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 二、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事件內容和情緒語調有顯著的相關。 1、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衝突事件與情緒語調有顯著的負相關。 2、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親近事件與情緒語調有顯著的正相關。 3、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分離事件與情緒語調有顯著的負相關。 三、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情緒語調與污染化歷程有顯著的負相關。 四、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事件內容和解釋歷程的有顯著的相關。 1、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親近事件與污染化歷程有顯著的負相關。 2、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衝突事件與意義化歷程有顯著的正相關。 3、成年初顯期之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衝突伴隨分離事件與污染化歷程有顯著的正相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