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70.101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過去研究發現年齡歧視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有關可能導致年齡歧視的潛在因素,或年齡歧視與心理健康之間可產生緩衝作用的因素卻極少深入探討。本研究旨在透過個人、文化及社會角度,針對與年齡歧視有關的潛在因素進行分析探討,並比較大學生及老年族群的差異性。本研究擬分析三個主要目的:年齡歧視(對老年人的態度)對心理健康(心理幸福感及心理困擾)的直接影響,及孝道信念和人際親密關係對年齡歧視的直接影響;年齡歧視在孝道、人際親密關係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作用;以及幽默風格在年齡歧視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調節作用。本研究採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分別回收1341份大學生及375份老年人有效問卷。本研究主要結果發現在中介效果的部分,年齡歧視不影響老年人孝道信念和人際親密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反之,大學生樣本反映年齡歧視對孝道信念和人際親密關係與心理健康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果。在調節效果的驗證,老年人樣本顯示四種幽默風格均影響年齡歧視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則影響了年齡歧視與心理困擾之間的關係。大學生樣本則反映出有害的幽默風格(「攻擊型」與「自我貶抑型」)在調節年齡歧視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上有顯著效果;自我提升型的幽默風格則顯著調節年齡歧視與心理困擾的關係。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實務上的應用與未來研究相關建議,並期待研究結果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年齡友善的社會。

本文將於2027/02/10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同志族群之社會支持 、心理幸福感 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並驗證社會支持在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之 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研究以男同志 、 女同志以及雙性戀者為對象合計共 733名 。 採用 「 心理幸福感量表 —簡式中文版」、「多向度 知覺的 社會支持量表」及「生活滿意量表」為研究工具,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施測,再根據所得資料以 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線性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與分析 。研究分析結果如下:一、 同志族群的心理幸福感各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存在中度顯著的正相關。二、 不同生理性別、性傾向以及教育程度的同志族群,在心理幸福感各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上無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層及不同感情狀態的同志族群,在心理幸福感部份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上則有顯著差異。三、 社會支持在同志族群之中,可完全中介心理幸福感之正向關係( PR)、個人成長( PG)兩者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可部份中介心理幸福感之自主性( AU)、環境掌控 EM)、生活目標 PL)、自我接納 SA)四者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前期罹癌者癌症以自身癌症經驗為主題進行網路書寫之歷程與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五位初診斷年齡介於18歲至40歲之間,並有以自身癌症經驗為主題進行網路書寫為期超過一年者作為研究參與者。採用半結構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以敘說研究中「類別─內容」、「整體─內容」之研究方式進行分析,以了解使用網路書寫之成年前期罹癌者癌症生命經驗及其以自身癌症經驗為主題使用網路書寫之經驗與歷程。 研究結果發現每位成年前期罹癌者經歷五項主軸經驗─癌前生活、罹癌受苦、調適、網路書寫、癌後重生;進一步跨個案分析後,研究發現罹癌經驗敘說主題包括:1.擁有回應階段任務的正向特質,有利面對疾病的困境,2.罹癌經驗到身心受苦失落 V.S 主動積極調適的雙軌擺盪,3.開放、感恩、回饋的特性,推動人際之間善的循環;而成年前期罹癌者的網路書寫經驗主題包括:1.網路成為打破時空的病友團體,2.網路書寫成就展演癌症故事的舞台─見證與力量,3.被觀看的限制與動力─社會讚許欲影響網路書寫,4.網路書寫帶來書寫的自我療癒力量,最終「找到自己的詮釋意義,癌後長出新人生」。依據研究結果,討論並提出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法,主要使用個別深度訪談,在個別訪談資料不足之處,則以通訊訪談的方式作補充,旨在了解心理師參與心理劇之負向經驗及其轉化的內涵,以及分析心理師參與心理劇之負向經驗及其轉化的脈絡,本研究共有一位前導研究者和九位心理師參與。本研究結論如下:(1)心理師參與心理劇之負向經驗內涵分布在特定階段和橫跨不同階段,特定階段包括團體內和團體外;(2)心理劇的影響力有相應之衝擊與限制,同時心理劇也能催化負向經驗轉化;(3)不良的互動形成心理師的負向經驗,而團體內和團體外的正向互動則能形成轉化;(4)團體中創造力準則運作不良時,會影響導演、輔角的自發性與創造力,心理師期望導演有自發性與創造力,也給予輔角自發性的空間。此研究結果呈現以下意涵:(1)導演可以考量在招募成員時,或團體一開始的時候,分享成員可能出現負向經驗的情況,同時有心理師表示參與本研究讓他知道原來也有其他心理師有參與心理劇之負向經驗,如此未來心理劇的成員在有類似經歷時可以獲得普同感;(2)想要擔任導演的人要對心理劇這個強而有力的工具,讓許多人獲得正向的意義,但仍有其相應的衝擊或帶來負向經驗的風險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當成員反應參與心理劇團體有負向經驗時,導演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透過心理劇的替身或分享等技術,協助成員轉化之;(3)導演在帶領團體時,要能夠理解成員是否與團體領導者、其他成員或者團體中的事件有了不良的互動,同時協助成員能從與導演本身或其他團體成員的互動中,獲得矯正性的經驗,或是協助他尋找適合他的導演、團體,或鼓勵他從團體外的互動中獲得協助;(4)導演在進入團體前可以協助自己暖身,讓自己在團體中能夠保有自發性與創造力,同時能夠給予輔角自發的空間,邀請輔角進入協作的歷程;而當導演自身受到平行議題影響時,能有所覺察,並適時地自我揭露,以一個真實的人之狀態與成員互動。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乃探討國中學生的關係攻擊傾向和關係受害程度與其在關係攻擊情境中的旁觀者行為反應(即助長者、局外者以及保護者旁觀行為)之間的關聯,並進一步檢視關係攻擊規範信念是否存在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北部地區四所公立國中共539位學生(男生273名、女生266名,七年級學生177名、八年級學生180名、九年級學生182名),平均年齡為14.26歲。本研究之測量工具為「關係攻擊傾向量表」、「關係受害程度量表」、「關係攻擊規範信念量表」以及「關係攻擊情境之旁觀者行為反應量表」,並以Pearson積差相關、簡單迴歸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一)國中生之關係攻擊傾向與助長者、局外者旁觀行為存在正向的相關和預測力,與保護者旁觀行為存在負向的相關和預測力。(二)國中生之關係受害程度與助長者旁觀行為存在正向的相關和預測力。(三)國中生之關係攻擊規範信念與助長者、局外者旁觀行為存在正相關,與保護者旁觀行為存在負相關。(四)國中生之關係攻擊規範信念在關係攻擊傾向與不同旁觀者行為反應、關係受害程度與不同旁觀者行為反應之關聯上皆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果。研究者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出對教育和輔導實務工作以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 學位論文

@_@暗黑特質的研究發跡於近20年。然而,國內目前缺乏對暗黑特質的認識,也缺乏一套適用於亞臨床情境,並經信度與效度驗證的自評式暗黑特質評量工具。此外,暗黑特質中的惡意之最:病態人格,被指出具有變色龍的特質;而這也與Snyder所指出「高自我監控者」具備的特徵不謀而合。然經現代測驗理論重新驗證,自我監控應為包含獲得型與保護型自我監控的雙因子模式,而國內目前的評量工具僅測量到前者。是此,本研究共分成三項子研究:研究一旨在發展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Short Dark Tetrad-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SD4-TC);研究二旨在發展繁體中文版獲得性-保護型自我監控量表(Acquisitive and Protective Self-Monitoring Scale-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APSMS-TC);研究三旨在納入HEXACO性格模式、暗黑幽默風格及主觀幸福感等多元化社會心理變項檢視其與病態人格、自我監控的關聯性。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研究一至三分別蒐集483、721、863位大學生資料。研究結果發現,研究一25題的SD4-TC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 .64 ~ .85)、再測信度(rs = .74 ~ .85)、組合信度(CR = .65 ~ .86)及合理適配的建構效度(RMSEA = .066, SRMR = .08)。研究二12題的APSMS-TC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α = .77、.69)、建構效度(RMSEA = .074, SRMR = .05)。SD4-TC與APSMS-TC均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與跨性別的量尺恆等性。研究三則發現不同的暗黑幽默風格可中介病態人格與正負向情感之關聯性;不同人格特質對病態人格與不同類型的自我監控具調節效果;且病態人格、雙因子自我監控與主觀幸福感之理論模式可達合理之模式適配度。本研究所發展的SD4-TC與APSMS-TC具有良好信度及效度,未來可應用於教育心理、輔導諮商、臨床、職場人際、性別等領域,並強調透過本研究揭露病態人格之行為模式促進大眾對其的辨識度以期維護個人最大心理健康福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社會目標與社交行為之關聯,並檢視受歡迎度在社會目標與社交行為之間的調節效果。研究參與者為565位來自臺灣北部、四所國中共15個班級的七至九年級學生(男生291人,女生274人,平均年齡為14.25歲)。本研究以自陳式量表測量社會目標,使用同儕提名問卷測量社交計量受歡迎度、同儕知覺受歡迎度、以及外顯攻擊、關係攻擊和利社會行為。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的親密感目標與利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支配性目標與攻擊行為顯著正相關、與利社會行為顯著負相關;受歡迎目標與攻擊行為和利社會行為均無顯著關聯;受歡迎目標和親密感目標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均顯著正相關。社交計量受歡迎度與外顯攻擊和關係攻擊顯著負相關、與利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同儕知覺受歡迎度與利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 (二)性別差異方面,男生在支配性目標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女生,女生在親密感目標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男生,男、女生在受歡迎目標的得分無顯著差異;另外,男生在外顯攻擊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女生,女生在利社會行為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男生,而在關係攻擊的得分上並無顯著性別差異。 (三)控制性別後,國中生的受歡迎目標與社交計量受歡迎度之交互作用對關係攻擊有顯著影響:具有高受歡迎目標且不受同儕喜愛的青少年,有較多的關係攻擊行為;親密感目標與社交計量受歡迎度的交互作用對關係攻擊與利社會行為均有顯著影響:具有高親密感目標且不受同儕喜愛的青少年有較多關係攻擊行為,而具有高親密感目標且受到同儕喜愛的青少年,有較多利社會行為。受歡迎目標、支配性目標、親密感目標與社交計量受歡迎度的交互作用均對外顯攻擊無顯著影響力。 (四)控制性別後,國中生的支配性目標和親密感目標均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存在交互作用,顯著影響青少年的利社會行為:具有低支配性目標且高人氣、或是具有高親密感目標且高人氣的青少年,有較多利社會行為。受歡迎目標、支配性目標、親密感目標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的交互作用均對外顯攻擊無顯著影響力。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取向諮商心理師的替代性復原力經驗及其影響,具體的研究問題有五: 1. 心理師在協助創傷案主時產生的替代性復原力經驗為何?2. 替代性復原力對諮商當下或後續諮商歷程的影響為何?3. 替代性復原力對心理師投入專業工作以及個人生命之影響為何?4. 心理師所使用具正向觀點之焦點解決取向治療學派(以下簡稱 SFBT),與產生替代性復原力的關聯為何?以及 5. SFBT 心理師對出現的替代性復原力,認為有哪些是來自 SFBT的信念與技術之影響?本研究採詮釋現象學研究取向,以立意取樣邀請七位與創傷案主諮商並經驗過替代性復原力之 SFBT 心理師,以半結構的訪談大綱進行個別深度訪談,再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替代性復原力是:一種發生於諮商脈絡中,案主對心理師帶來的正向影響,此乃心理師同理投入於經歷創傷案主的復原故事,目睹其在創傷中仍具復原力或展現治癒能力與存活能力所致,並會引發心理師身體感受、內在情緒、態度及想法的轉化,於諮商當下或後續的歷程、於日後諮商工作與個人生活也會帶出正向改變,是一種心理師向案主學習與被賦能的歷程;並藉由心理師於諮商中向案主的表達,同時也能為案主帶來正向影響,使之信任心理師、更投入諮商、以及促進合作的諮商關係。(2)替代性復原力所帶來的正向影響包含:受訪心理師在諮商中視案主能力為治療要素、增加靈性觀點及增進臨在能力、並使案主在平等信任關係中更能談論力量與脆弱;因認同諮商價值、對諮商中的介入反應具影響力感到驕傲、以及對於能與案主同在而感恩與深感榮幸,使之更願意投入諮商工作,且認定此為一生的使命;以及其人性觀轉變為樂觀、具希望感、能正面面對生命議題、為創傷失落尋求正向意義、促使其自我照顧與減緩替代性創傷、且在面對個人困境時能做鼓勵案主所做與案主教的方法、以及珍惜與感謝生活。(3)出現替代性復原力可能相關的因素包含: 個人因素、心理師進行創傷治療工作的年資與諮商人數、諮商取向、身邊專業系統、以及案主周遭重要他人的支持。(4)替代性復原力與 SFBT 的理念有共通性,皆關注案主的復原力、正向行動、與優勢;心理師因體會到替代性復原力,印證 SFBT 信念而爾後更願意運用,發生正向循環的力量; SFBT 強調平等的諮商關係,使受訪心理師能接受來自案主的影響力;能在短期工作中看見案主成功而有效能感;此外,心理師認為多數 SFBT 諮商技術與信念,均與其出現替代性復原力有關聯。文末也提出建議與研究限制,供未來諮商心理師教育訓練、實務工作以及研究參考。

  • 學位論文

國內近年來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簡稱12年國教課綱)的推動下,更加重視素養的養成。當中受到最多關注的便是閱讀理解這項跨領域素養,隨之而起的則是關於閱讀教學、閱讀策略的討論。許多教師嘗試將閱讀理解的概念融入於教學中,亦時常要求學生進行各種閱讀任務(task),其中撰寫摘要被視為最能代表讀者是否獲知閱讀文本內容的方法,亦常被用作閱讀理解的檢核。然而,在實務上摘要評分工具的研發卻相當缺乏,且具有標準不一、測驗結果無法相互比較等問題。有鑑於此,本研究擬建構一套可應用於廣泛對象的摘要評分規準,調查學生的摘要能力發展,並透過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IRT)建構摘要能力量尺,提供參照標準,使教師可有效地掌握學生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呼應閱讀教學之需求,本研究擬探討自動化摘要批改應用於讀後評量的可行性。 本文依研究主體劃分為二,研究一的重點為,透過收集實徵資料,瞭解學生的摘要能力發展情形,並研發摘要評分規準,使教師在評估學生的摘要能力時有所依歸。而在研究過程中,專家批改摘要的結果,亦為研究二自動摘要評分的檢驗效標。研究一精選四份不同難度的文章作為測驗文本,要求受試者在進行閱讀後,透過撰寫摘要,重述文章的重要意涵。研究一的受試對象包含二至九年級學生,共2,003名。考量學生就讀年級的差異,受試者所閱讀的文章由研究者依難度進行指派,每位學生撰寫一至兩篇摘要,總計收集2,591篇摘要。所有摘要皆依本研究所建置的評分規準,透過四大向度(完整度、關鍵訊息、濃縮整合、以及遣詞用字)進行批改,綜合評估學生的摘要能力。批改者皆為本研究所招募的資深教師(本文稱專家批改者)。經由斯皮爾曼等級相關(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分析每篇文本的兩個初閱分數,可發現評分者間具有高度的給分一致性,評分者間相關至少達 .85以上,評分品質穩定。 除此之外,由於研究中的部分學生針對不同測驗文本,同時撰寫兩篇摘要,故所有測驗文本的批改結果可藉由共同人的設計進行等化,再藉由IRT分析,連結所有年級的能力表現,量尺化學生的摘要能力發展結果。分析結果顯示,與學生的摘要原始得分具有相同的趨勢,各年級學生的平均能力值皆隨年級遞增。相關結果不僅代表教師評分的有效性以外,亦可透過各年級的平均能力值建構摘要能力量尺,提供摘要能力定位的參考標準。 而研究二著重自動化摘要批改模型的建立以及其效能之探討。本文利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以段落向量、潛在語意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LSA)、變換器之雙向編碼器表示(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BERT)等三種技術,結合密度尖峰分群法(density peaks clustering),生成電腦摘要。再依本研究建構的自動摘要評分模組,透過將學生摘要與電腦摘要相互比較的方式,評估學生摘要品質。為貼近教學實務需求,本研究之評分模組係依研究一之評分規準建置而成。擷取評分規準中屬於閱讀理解範疇的三大向度(完整度、關鍵訊息、濃縮整合),分別以學生摘要中納含主題的數量比率、學生摘要中關鍵詞彙的數量比率、和學生摘要與電腦摘要的語意相似性,等三個層面表徵學生摘要在完整度、關鍵訊息、濃縮整合的表現情形。 在效能檢核上,本文分為兩個層面進行探討。第一部分為自動摘要生成的效果,本研究分別利用「召回率導向摘要評估」(Recall-Oriented Understudy for Gisting Evaluation, ROUGE)、概念詞重覆率、主題涵蓋率,檢核三項電腦技術所節錄的自動摘要是否足以代表原始本文。其結果發現,段落向量與LSA的自動摘要品質良好,且兩者效能在伯仲之間,BERT的成效則相對較差。而在本文的另一個探討重點,摘要自動評分的效能上,本研究藉由專家人工評分的結果與三個評分模型各別評估的摘要品質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與準確率統計,比較三者之間哪一個模型與專家評分的相關性或是準確率最高,便代表其效能最好。經由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顯示,三個評分模型在總分的相關係數介於 .61至 .68之間,接近高相關,在個別向度的相關上也至少有 .46以上的水準,且所有的相關係數皆達顯著水準,代表不管是哪一個評分模組的自動評分結果皆與專家評分的趨勢相近,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在準確率統計方面,三者的成效亦相當優良,鄰近準確率至少皆達8成以上,三者差異不大。而在穩定性上,則以LSA的表現最好。 另一方面,本文亦導入專家評分者所整理的節錄式(extractive)摘要,同樣透過三個面向的評分模組,評估學生摘要品質並進行準確率統計。透過此方式,不僅可以得知哪一個模型的效能較好,更能進一步瞭解三個自動摘要評分模型的效能有多好。而相關結果顯示,縱使將電腦摘要替換為專家摘要作為比較基準,其自動評分的準確率並無明顯的差異,表示本研究所採用的電腦自動摘要技術良好,效能與專家摘要相近。 相較於現有摘要能力評量,本文研究最大的優勢為,透過研究一蒐集跨學習階段的學生摘要,確立評分規準的有效性以外,更將學生的摘要能力表現建構於同一量尺之上,可供長期追蹤學生的摘要發展情形之用。此外,亦突破傳統做法,結合書籍難度,準確評估學生摘要能力。另一方面,在研究二的部分,以往資訊技術研發的重點大多聚焦於如何有效地生成電腦化摘要,鮮有針對中文自動摘要批改的研究。少數以電腦自動化摘要批改為號召的系統,又多僅以語意相似性評估摘要品質,忽略了摘要能力其他成分的重要性。而本文將自動化摘要技術附加電腦評分模組進行整合,可呼應摘要實務教學所重視的完整性、關鍵訊息、濃縮整合等層面的細項摘要技能;而藉由與專家人工批改結果進行跨域連結、比較,本研究進一步探究不同模型應用於自動化摘要批改的效能,此作法可望為相關領域的研發提供寶貴的實徵證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成人志願服務動機、生活滿意度、心盛和平衡時間觀的關係,藉由年齡階段、生理性別為背景變項,檢驗各變項間的差異。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20歲以上(含20歲)的志願服務者,共728人,研究工具包含「志願服務動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時間觀量表」與「心盛量表」,並採用描述統計、Pearson相關、多元迴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果呈列如下: 一、志願服務動機、平衡時間觀、心盛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 二、平衡時間觀與心盛對志願服務動機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有序列中介效果。 三、不同年齡階段成人之志願服務動機、平衡時間觀、心盛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志願服務動機方面,低年齡顯著小於中年齡、高年齡;生活滿意度方面,低年齡顯著小於中年齡,中年齡顯著小於高年齡;平衡時間觀方面,低年齡顯著小於中年齡;心盛方面,低年齡顯著小於高年齡。不同生理性別成人之志願服務動機、生活滿意度皆具有顯著差異,男性的志願服務動機與生活滿意度皆小於女性。   本研究將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