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14.32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 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能夠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發展正向經驗與覺察優勢的優勢中心取向之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體諮商方案,並探討此方案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內涵及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研究者邀請12位精神科日間病房之精神疾病患者,參與研究者設計十次的團體。 在每一次團體後,邀請參與者填寫團體回饋單,並於第二次團體至第十次團體,訪談當次團體中主要分享故事者之參與經驗,以了解團體施行情形與回饋。而十次團體結束後,研究者邀請4位參與者參與半結構訪談,再透過質性研究中之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 研究結果如下:本團體方案能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發展正向經驗及覺察自身優勢。對於研究參與者之參與,帶來的影響內涵包含:獲致正向情緒與力量、增進人際互動的深度與廣度、拓展自我探索的範圍、增加對於未來的力量,尤其也發現能增進對家人之正向感受,有助於關係之正向發展。而團體對於研究參與者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則可歸納為:團體內容與設計、團體經驗相關、領導者的帶領。此外,優勢力帶給研究參與者的意義,包括:平衡負向思維、覺察與探索優勢力與建立正向連結。而一人一故事劇場帶給研究參與者的助益,包含:釋放情緒壓力、經驗被同理滋養與增進同理之能力。 本研究最後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醫療院所之日間病房,以及與精神疾病患者工作或研究的帶領者,提供實務建議,並給予未來對於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發展正向經驗與覺察優勢之議題上有興趣之研究者,可延伸探究的方向,期盼能夠邀請並鼓勵更多人來關注優勢力帶給精神疾病患者的助益。

本文將於2027/09/30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成年早期個體的自我分化、身心適應與關係適應狀況、以及生活滿意度之關聯,並探討自我分化程度在身心適應與關係適應狀況和身心適應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本研究參與者為介於二十歲至四十歲之間的台灣成年人,並採用網路問卷形式進行施測,共計蒐集482份有效樣本。研究使用「中文版自我區分量表」、「憂鬱焦慮壓力量表」、「關係適應量表」及「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為研究工具,以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及中介效果分析等統計方法檢驗研究假設,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樣本的自我分化程度與身心適應、關係適應狀況中的矛盾/衝突向度為顯著負相關,與關係適應狀況的滿意/成長、自主共生向度及生活滿意度則為顯著正相關;此外本研究樣本之身心適應與關係適應狀況中的滿意/成長、自主共生向度及生活滿意度為顯著負相關,與關係適應狀況中的矛盾/衝突向度則為顯著正相關。 二、本研究樣本之自我分化程度在身心適應與關係適應狀況間為部分中介效果。 三、本研究樣本之自我分化程度在身心適應與生活滿意度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最後,本研究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對未來相關研究以及臺灣成年早期個體諮商輔導實務之建議。

  • 學位論文

自殺是一個全球性的死亡主因,許多研究都嘗試以早期偵測的角度來切入自殺防治。找出潛在的自殺者是個重要但困難的任務,本研究嘗試使用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建立自殺風險預測模型,以及偵測語句中兩類自殺相關訊息,包含「表達自殺意念/自殺企圖」和「含有自殺方式」。 研究資料使用866個安心專線的通話錄音檔,將錄音檔騰打為逐字稿後進行文字處理和分析。在建立安心專線來電者的自殺風險預測模型上,使用了Sentence-BERT的語意相似度與兩個自殺量表題目比對,篩選出有助於預測的句子,並進一步透過Sentence-BERT對句子進行特徵提取以建立分類模型。此外,本研究嘗試透過人工標註的方式提供句子層級的自殺相關訊息,人工標註的結果會用於建立句子層級的自殺相關訊息預測模型,微調BERT以及兩類機器學習模型將被用於訓練此類模型。最後,本研究會檢驗標註的自殺相關訊息對於預測自殺風險的增益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Sentence-BERT提取的句子嵌入資訊能夠有效預測自殺風險,結合主成分分析與隨機森林之分類正確率達到83.9%。而在偵測語句中自殺相關訊息的任務上,微調BERT訓練的模型表現優於另外兩類使用句子嵌入資訊的機器學習模型,在「表達自殺意念/自殺企圖」與「含有自殺方式」的分類正確率分別為95.8%、99.1%。最後,本研究使用的兩類自殺相關訊息對於預測自殺風險並沒有額外的增益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社會情緒學習(SEL)是由美國學業、社交與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CASEL)所提出,包含了五個核心能力: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和負責任的決定。本研究將針對SEL探討課綱、教學、工具與課程。本研究共獲得以下四個成果: 研究一使用質性內容分析法,比較臺灣綜合活動和美國伊利諾州SEL課程設計,比較後發現有四點相似:三大學習主軸、提供安全支持的情境、強調覺察與探究、重視師生共同學習,對於未來透過綜合活動推動SEL有以下五點建議:針對五大核心設計課程、收集合適的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年級發展課程、推動教師培訓或研習、開發可驗證SEL教學成效的工具。 研究二透過採訪8個SEL教學得獎的老師,經質性分析後得出以下五點:SEL是以情緒覺察為首要的人際互動學習、實施過程要強調體驗與示範、可提升學生情緒覺察、情緒管理與自我效能、需面對教學與輔導的挑戰。 研究三旨在探討小學生之社會情緒學習表現,以臺北市小學生為樣本對象,並經由自行編制的社會情緒學習量表進行問卷施測,全部回收有效問卷為220份。在信度方面,各分量表具有可接受到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係數= .88~.91)、全量表Cronbach’s α係數為.96,穩定的重測信度(rs= .74~.85),以及理想的組合信度(.62~.85)。經分析發現,本量表與焦慮、違規行為、學習動機、幸福感均達顯著相關,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可做為評量學生SEL表現的測量工具。 研究四使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結合綜合活動課程,為高年級小學生設計SEL課程(5週),透過準實驗研究,證實實驗組學生在「社會情緒學習」、「學習動機」、「焦慮」、「違規行為」、「主觀幸福感」等表現,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之表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多階段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multistage adaptive testing, MSAT)為電腦化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的一種特例,它擁有CAT的優點,相較於線性測驗,可以使用較少的題數達到與CAT相近的測量精準度。本研究探討題間二向度MSAT與題內四向度MSAT,在不同跨向度轉換程序對於測量精準度的影響,分為三個子研究。 研究一為提出題間二向度MSAT設計,在已知受試者樣本分佈狀態且向度能力間相關正確,分別使用單向度二參數對數模式(unidimensional two-parameter logistic model, 2PL)與多向度二參數IRT 模式(multidimensional item response model, M2PL)估計能力,研究發現M2PL模式測量精準較高。其次,在跨向度測驗的轉換程序,利用答對題數或迴歸模型進行適性,受試者的能力估計均方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較小。 研究二為提出題內四向度MSAT設計,在已知受試者樣本分佈狀態且向度能力間的相關正確,設計不同跨向度的轉換程序,研究發現利用迴歸模型進行跨向度的轉換程序時,當向度間能力相關程度越高,模板1–3–3–3的設計最佳,模板1–3–2–3的設計為其次,均優於無跨向度轉換程序的設計,受試者的能力估計RMSE較小。 研究三探討當受試者樣本分佈狀態未知且不一定正確,不同能力組合之受試者進行題間二向度MSAT與題內四向度MSAT,對於測量經準度的影響。研究發現,在極端能力受試者的能力估計RMSE較大,而中等能力受試者的能力估計RMSE較小。當受試者能力越不符合向度間能力相關程度時,其能力估計RMSE越大。 在進行多向度MSAT時,利用向度間能力的相關進行適性,可以有效的降低受試者的能力估計RMSE,受試者僅需作答部分的試題,就能達到良好的測量精準度,節省測驗時間。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主旨為探討恆毅力、自我控制與五大人格的盡責向度對學業成就的個別影響力及共同的影響力。研究參與者為兩百零九位技術型高中三年級學生填寫自我評估問卷,內容包含恆毅力、自我控制、盡責及對於學業成就的評估與實際獲得成績。 研究結果顯示恆毅力、自我控制與盡責間仍相互呈現顯著高度的相關,顯示個構念有相當程度的重疊。 學生對於英文、數學兩個學科之在意程度與實際成績有相關,國文科則相關不顯著。 恆毅力總分、興趣穩定性分量表與學生的學科成績呈現顯著相關。盡責與自我控制與學科成績均無呈現顯著相關。 最後恆毅力、自我控制與盡責對於學科的單獨影響力,國文、英文兩科均為恆毅力最大而盡責影響力最小,數學則是恆毅力影響力最大,影響力最小的變項是自我控制。研究結果也得到三個變項對於學科的總影響力落在3% ~4% 之間。 後續,將依研究結果,針對相關的輔導建議、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方向進行討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諮詢對教師自我效能之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以量化研究為主,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公立高中教師12位教師,隨機分組,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兩組各6位參與者。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一次約50分鐘,共三至四次焦點解決諮詢,控制組則於研究期間無接受任何諮詢處理。本研究採用「教師自我效能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實驗組與控制組於實驗介入前、實驗介入結束及實驗介入結束後6—8週分別進行「教師自我效能量表」施測,並於實驗介入結束後簡短訪談蒐集實驗組參與諮詢之心得。資料處理階段,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進行本研究中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諮詢介入前後及追蹤階段與前測的分數差異比較,了解實驗組受試者在經過焦點解決諮詢後的成效。研究結果如下: 第一,經焦點解決諮詢後,對於高中教師在教師自我效能之教學創新向度,具立即效果。第二,經焦點解決諮詢六到八週,對於高中教師之整體教師自我效能,具追蹤效果。第三,經焦點解決諮詢六到八週,對於高中教師在教師自我效能之班級經營向度,具追蹤效果。第四,經焦點解決諮詢六到八週,對於高中教師在教師自我效能之親師溝通向度,具追蹤效果。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焦點解決諮詢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結果提出討論,並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退休者於退休生活中發展出生活幸福感的經驗,以及退休生活幸福感內涵。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法,研究者參考文獻資料後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設計出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邀請四位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進行深度訪談。後續將訪談資料以「整體—內容」以及「類別—內容」的分析模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的結果如以下幾點:(一)退休者生活幸福感發展經驗與退休適應歷程交織。退休者在退休後會經歷各自退休適應的歷程,重新適應新的生活模式與生活角色。而退休生活幸福感的發展歷程會受到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而起伏,當退休者面臨生活挑戰、感受到威脅或困境時,幸福感受會降低,反之,若生活中發生對退休者具有美好意義的事件時,退休者感受到的幸福感會增加。(二)退休生活幸福感發展經驗具獨特性與主觀性。退休者們依循過往的生命經驗以及內外在狀態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退休生活樣貌,幸福感發展經驗也因此不同,不僅發展經驗不同,退休者對於幸福感內涵的定義也有個別主觀的見解。(三)退休生活幸福感內涵可歸納為六大類別。分別為:「基本生活需求」、「關係連結」、「休閒與學習」、「正向的人格特質」、「內在覺察」、「心靈富足」。在每一類別中又分別包含更加細膩、多元的層次。本研究藉著上述幾點研究結論,探究退休者如何在退休後的適應歷程中發展出各自獨特的幸福感經驗以及幸福感內涵。期能提供在思考或面臨退休生活的讀者以及相關政府單位、助人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退休、退休者、退休適應歷程、幸福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知覺家庭韌力發展之經驗,包含家庭韌力的發展歷程、家庭面對的困境與挑戰,以及家庭韌力的特質。研究採敘事研究取向,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針對四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搜集資料,以「整體—內容」、「類別—內容」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本研究四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韌力發展經驗可分為五階段,分別為:困境出現、家庭韌力醞釀到形成、家庭韌力受到挑戰、家庭韌力鞏固再發展、家庭韌力帶來家庭轉化,而本研究四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所遭遇到的困境與挑戰,分別為:精神疾病的困難照顧、沈重的家庭照顧負擔、情緒與關係的傷害、疾病污名下的家庭孤立、隱晦的表達使溝通受阻。 本研究四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韌力特質可歸納為四大類別共十六項家庭韌力特質,分別有(一)克服逆境的正向信念,包含對家庭的愛與認同、接受且為逆境賦予意義、迎向未來的正面展望、信仰與靈性的超越力量;(二)彈性的家庭組織,包含替代角色的功能、強而有力的領導與決策、相互支持與合作、關係的連結與凝聚、允許離家的彈性界線;及(三)積極的溝通與問題解決,包含清晰直接的溝通、坦白的情感分享、同理與接納、因應疾病的問題解決;以及(四)家庭外的資源與幫助,包含親屬與大家族成員的支援、社區鄰里與學校師長提供幫助、醫療專業與社區資源的支持。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國家政策、臨床工作者與未來研究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