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1.154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兼任輔導教師之授課節數、工作壓力與輔導自我效能情形。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縣地區之公立國中兼任輔導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普測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08份,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各縣市國中兼任輔導教師之授課節數依當地教育局的規定而有所不同,授課節數較多的兼任輔導教師,其輔導自我效能程度較高。 2.國中兼任輔導教師之工作壓力程度中等,依壓力程度高低排序依序為:專業知能困境、缺乏決策參與、工作不受肯定、人際關係困擾與工作負荷過重。 3.不同性別、專業背景、輔導工作年資等背景變項之國中兼任輔導教師,其工作壓力程度有顯著不同。 4.國中兼任輔導教師之輔導自我效能程度中上,依效能程度高低排序依序為:自我覺察效能、學校系統中人際關係效能、輔導工作助益效能、諮商技巧與歷程效能與輔導工作推行效能。 5.不同婚姻狀況、專業背景、輔導工作年資等背景變項之國中兼任輔導教師,其輔導自我效能程度有顯著不同。 6.國中兼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輔導自我效能之間具有負相關。 7.國中兼任輔導教師之工作負荷過重感和專業知能困境可有效預測 輔導自我效能。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中兼任輔導教師、學校行政單位、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於瞭解伴侶共同尋求專業協助前的經驗,探討伴侶在何種處境與經驗中會形成共同尋求專業之決定與行動。 本研究乃融合現象學與詮釋學等方法論進行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與三對研究參與者分別進行伴侶共同訪談的過程,共獲得六份文本資料,除了依時間序與求助歷程概念,對三組伴侶共同尋求專業前的經驗進行脈絡分析外,並以主題分析法分別探索男、女性尋求專業前的共同處境與因應經驗,而獲得以下四個主題: 一、「他感傷無力之際,仍企及圓滿」:本研究男性受訪者在內在需求未獲滿足的處境中較不傾向直接向伴侶表達其受傷的深層感受,會透過個人的三種方式來面對關係困境;雖處於無奈、挫折與低潮之狀態,仍勇於面對問題、以彈性態度萌生解決的意願與行動,祈使問題獲致處理。 二、「他覺察問題萌需求,亦多方因應尋契機」:本研究男性受訪者在尋求助人專業前,會經由一般性之社會資源、自我內在資源與正向伴侶間因應等方式來面對關係困境,當問題仍無法解決,則會決定尋求專業協助。 三、「她於失落困陷之境,仍潛藏期待」:本研究女性受訪者在接納、認可、關心、親密、重視與專屬等心理需求未獲回應的不滿與失落之中,顯現出與伴侶間的負向互動循環;雖然需求未獲回應,但由於這些需求並未消失,其內心深處仍盼望這些需求能獲得伴侶的回應。 四、「她發抒之餘仍眷繫彼此,盼再現連結」:本研究女性受訪者在關係困境中藉由個人網絡抒發情緒、得到支持或發現調適之道;在自我照顧之外,由於仍期盼與伴侶能恢復原先的連結,於是展現出兩種伴侶間的因應方式,一種是向對方提議求助或表達期待,一種則是當對方釋出善意時,給予正面的回應。 本研究以求助歷程之概念對伴侶尋求助人專業前的經驗加以探討:(1)困擾的覺察來自個別差異、覺知差距、表達回應落差與需求未見;(2)自伴侶尋求專業前的經驗發現,兩性因應方式有差異,而伴侶在關係困境中仍持續互動為其關係設下停損點;(3)求助決定的形成會受到社會支持、資源易取、問題性質、抱有期待、資源經驗、問題觀感與三種互動模式等驅使因子,以及問題觀感與資源觀感等延宕因子影響;(4)提議求助的一方可能受到性別角色傾向、原生家庭經驗與使用資源經驗影響;(5)三對伴侶分別在資源易取/平衡互動、和諧之情/配對互動,以及正向投入等關鍵點下形成求助決定;(6)「忍讓以求和諧」的氛圍常見於本研究伴侶的互動之中。 最後,研究者回顧自身經驗與研究發現進行對話,從中產生伴侶相關議題之啟發,並對伴侶、相關單位及專業工作者與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生在國中升學之際選擇到高職就讀的升學決策因素、職業興趣與學校生活適應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並探討這三個變項間的關係。採立意抽樣,共抽取台北市四所高職:北市南港高工、北市士林高商、北市育達商職、北市開南商工,符合Holland六大興趣類型的十一種類科,高二與高三的學生,有效樣本合計738人。本研究以調查法進行資料搜集,使用之工具包括「影響國中畢業生升學高級職業學校之主要因素問卷」、「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高職學生學校生活問卷」。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職生選擇到高職就讀的升學決策因素,因性別不同、科別不同而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但不因年級、居住地區、主要照顧者教育程度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高職生的職業興趣,因性別不同而有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男生在實際型、研究型、企業型上的得分較高。女生在藝術型、社會型上的得分較高。 三、高職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因年級不同、科別不同有達統計上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居住地區、主要照顧者教育程度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不同。 四、高職生的升學決策因素與學校生活適應有兩組典型相關存在。 五、高職生的職業興趣與學校生活適應有一組典型相關存在。 六、不同背景變項、升學決策因素對學校生活適應有預測力,其中背景變項中的「科別」、「年級」與升學決策因素中的「家庭」因素,對學校生活適應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高職生生涯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國民中學女性資深導師之工作經驗,希望藉由研究結果瞭解國民中學女性資深導師的工作信念及調適狀況,並找出其因應壓力的方式。 本研究採質化取向的敘說研究方法,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首先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收集四位女性在擔任國民中學導師的工作經驗的自我敘說,之後將訪談內容整理成逐字稿,再以敘說分析方法中的「整體-內容」取向進行資料的分析,最後寫出研究參與者在擔任國民中學導師期間的經驗故事。 本研究所發現之影響國民中學女性導師工作適應的因素,依以下三項內容說明如下: 一、在擔任國民中學導師期間對自我的反思,包含:(1)國民中學導師的個人背景經驗會影響工作信念,(2)國民中學導師在校園情境之專業成長。 二、因應工作壓力的支持系統,包含個人的信念、配偶、家人、親友、學校組織成員,以及工作條件上的彈性選擇。 三、於教育現場的因應策略方面,包含:(1)尋求有效策略提昇工作效能,(2)尋求方式提昇工作滿足感,(3)調整個人的工作信念,其中有導師工作也是一種專業呈現,需要不斷地學習與調整;導師工作首要注意的是維護學生的安全與健康;接納自己的限制,並且正面解讀導師工作;以更大的「彈性」來因應不斷變動的學生狀況;相信自己具有幫助學生成長的影響力;用陪伴和支持的態度跟家長溝通孩子的狀況;「與人為善」的人際原則。 本研究也針對上述的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國民中學女性導師及與其相關之工作夥伴提出建議。最後並依據研究過程與結果,對未來相關研究之方向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中生所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班級氣氛與生涯自我概念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並探討桃園縣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班級氣氛與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情形。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採立意叢集抽樣,共抽取桃園縣九所公立國中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計有1070人。研究工具使用「生涯自我概念量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班級氣氛」量表。問卷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整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之生涯自我概念、父母教養態度與班級氣氛的現況,屬中等程度。 二、國中生之生涯自我概念,在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上,達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之母親教養態度,在年級與家庭社經地位上,達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之父親教養態度,在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構上,達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之班級氣氛在性別、年級、家庭結構上,達顯著差異。 六、國中生之父母教養態度與生涯自我概念有一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顯著差異。 七、國中生之不同父母教養類型,與生涯自我概念達顯著差異。 八、國中生之班級氣氛與生涯自我概念有二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顯著差異。 九、父母教養態度與班級氣氛對整體生涯自我概念有顯著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國中生生涯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國中學生分別在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差異情形,以及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與預測力,本研究共抽樣臺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三區國民中學學生,有效樣本共911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使用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與「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整體學校希望感、學校希望感之生涯目標性、生涯自我評價、課業自我評價與可能性沒有顯著差異,在學校希望感之「課業目標性」有顯著差異,且女生優於男生。 二、不同年級國中生在學校希望感整體與五項因素皆有差異,且七年級學生優於八、九年級學生。 三、不同家庭結構國中生在學校希望感整體與五項因素皆有差異,且雙親家庭 的學生優於非雙親家庭的學生。 四、不同性別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之整體以及其七項層面,包含自我定向、家庭適應、人際關係、自我意識、工作適應、學習適應、自我勝任皆無差異,但生 活適應之「社會適應」有差異,且女生顯著高於男生。 五、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生活適應整體與八項層面皆有差異。 六、不同家庭結構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之整體與八項層面皆有差異,且雙親家庭的 學生優於非雙親家庭的學生。 七、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與其生活適應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八、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可預測其生活適應。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國中學生之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學業成就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之關係,以及學習動機和學業成就之關係。以「國中生未來時間觀量表」、「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量表」、「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選取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等十一所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到的有效樣本共計857人。調查所得資料,以 t 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國中生的未來時間觀在性別、年級上有顯著差異。 2.國中生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在性別、年級上有顯著差異。 3.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在性別、年級有顯著差異。 4.國中生的學業成就在性別上無差異。 5.國中生未來時間觀與學習動機有正相關,並能有效預測學習動機。 6.國中生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和學習動機有正相關,並能有效預測學習動機。 7.國中生學習動機和學業成就有正相關,並能有效預測學業成就。 最後研究者將研究發現歸納成結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能供國中教育、輔導人員及未來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中八年級的「多元智能探索課程」,並探討該課程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效果。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某國中63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33位學生,控制組共30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週三節課(135分鐘),共十八節的實驗課程處理,控制組學生則調整教學進度先進行其他綜合活動課程。 本研究以「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及「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開始前與結束後分別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教師省思札記」及「學生訪談問卷」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1. 多元智能探索課程具可行性。 2. 多元智能探索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八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包括「學習價值」、 「自我效能」及「目標導向」層面。 3. 多元智能探索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八年級學生的學習態度,包括「對教師的 態度」及「對同儕的態度」層面,但無法有效提升「對學校環境的態度」。 4. 實驗組學生對多元智能探索課程的看法持正向且肯定的態度,喜歡課程內容 與教學方式,覺得學習內容有趣且能有收穫,並給予實驗課程相當高的評價 及滿意度,亦表示透過課程能對自己的多元智能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且知覺到此課程對個人的生涯發展有所助益。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教育輔導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計畫行為理論」為例來分析影響國中生尋求網路諮商行為意圖的因素。研究工具是研究者自編之「國中生尋求網路諮商之行為意圖調查問卷」。針對臺北市及新北市的公立國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出正式問卷1500份,最後回收1103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法、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尋求網路諮商行為意圖之現況屬於中下程度。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尋求網路諮商各層面的差異情形 (一)不同「就讀學校行政區域」及不同「就讀年級」的國中生尋求網路諮商在各層面上均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及不同「家中網路設備」的國中生尋求網路諮商在各層面上有部分差異。 三、國中生尋求網路諮商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間具有顯著相關。 四、國中生尋求網路諮商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之聯合預測變異量達39.9%。其中以「主觀規範」最高,「態度」次之,最後為「知覺行為控制」。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單位、青少年諮商輔導機構、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公務人員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公務人員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間差異、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間關係等。 本研究以服務於臺北市政府所屬機關編制內公務人員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到的有效樣本共349 名。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心理資本量表」及「組織承諾量表」暨「基本資料表」。調查所得資料,以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整體心理資本呈現中上程度。 2.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整體組織承諾度屬中高度的認同水準。 3.公務人員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公職服務總年資及職別在整體心理資本上有顯著差異。 4.公務人員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服務年資、公職服務總年資、職別、機關規模及機關類別在整體組織承諾上有顯著差異。 5.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為中高度相關,且其各層面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6.在控制部分背景變項下,公務人員心理資本對組織承諾具有影響力,整體說來,擁有愈高「樂觀」者,組織承諾愈高。 最後,根據實證研究及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九點建議,作為服務機關及人事主管機關、公務人員個人實務上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