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229.82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自1980年代以來,歐美主要國家普遍以學校本位管理作為教育改革的主流策略,強調學校應作為教育的主體。學校被賦予更多自主經營的空間,學校成員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美國自2002年布希總統頒佈《不讓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後,講求標準本位績效責任使資料運用與科學本位研究成為美國教育文化的一部份,越來越多國家亦透過學校效能與改進國際學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ICSEI)分享資料運用的知識與經驗,以瞭解資料運用在不同教育體制和政策下的實施情況。 然而,綜觀我國針對資料運用之相關研究發現,其研究內容皆著重於瞭解目前我國各級學校之資料運用現況,此外,對於學校如何運用資料以促進學校發展的實踐歷程之探討更是付之闕如。基於此,研究者透過實際參與「評鑑導向的學校發展計畫」的過程中,採取質性的個案研究取徑,運用文件分析法、訪談法與觀察法蒐集資料,以瞭解個案學校─洛陽高中之背景脈絡,進而探討其一步步自「評鑑」、「診斷」、而「計劃」以促進學校改進的資料運用歷程,最後則進一步分析影響洛陽高中資料運用之因素。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洛陽高中在重新定位再出發的脈絡下參與資料運用計畫 貳、洛陽高中學校成員對於「評鑑導向的學校發展整合型計畫」從一開始的疑慮觀望轉為積極主動 參、大學研究團隊與洛陽高中之協作關係有助其實踐資料運用之循環歷程 肆、資料有助洛陽高中學校行政人員正視問題,資料運用歷程有助洛陽高中整體學校發展 伍、促動洛陽高中學校成員運用資料的因素為外在政策的壓力與校長的導入 陸、影響洛陽高中學校成員運用資料之因素有時間不足、教師認同與個人使用資料的能力 基於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文末針對學校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於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完成後,開始在全國推動,至今已有十多年光景,但實際上,在各縣市性別平等教育的執行成效卻良莠不齊。臺北市為臺灣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最為完善的縣市,從臺北市教育局成立的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到臺北市政府跨部門的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經過多年推動經驗的累積,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上具有較穩定且完整的組織架構。因此,本研究鎖定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將之政策執行過程區分為規劃層級以及學校執行層級兩部分,並聚焦於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規劃層級內的政策小組及學校執行層級-資源中心學校與重點學校的運作,從中理解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推動的情形。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法為主,輔以文件分析法及觀察法,收集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的相關資訊,進而利用政策網絡途徑勾勒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執行網絡的網絡架構,包括網絡參與者、網絡的型態、網絡功能及規則等,接著從網絡資源的角度,分析資源在網絡內的流動與傳遞,最後從政策網絡的角度,察覺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的推動困境為何。 綜合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係由具有限制參與特性的多元行動者組成,可區分為政策規劃層級及學校執行層級。 貳、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架構中行動者之間關係的整合性,呈現出封閉型網絡的型態特徵包括:網絡成員為自願性參與且成員固定,網絡內政策規劃層級為垂直依賴關係及學校執行層級則為水平依賴關係,而網絡行動者的連結關係強而有力,按照一定規章依法行事。 參、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包含四項功能—在政策網絡的規劃層級中,以政策決定、協調整合及諮詢調查為主要功能;在學校執行層級內,則多為政策執行的功能為主。 肆、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具有彈性調整的運作規則,在政策規劃層級的運作規則具有層級節制及區隔出核心與邊陲的特性,而學校執行層級的連結則較為鬆散。 伍、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擁有多樣的資源互動,包括物質資源、知識與資訊及權力等三項資源,以知識與資訊為最主要。 陸、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存在著網絡連結較為薄弱及網絡成員中執行單位孤立兩大推展困境。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並針對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的規劃層級與執行層級、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等提出意見,並建議未來研究之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有鑑於世界各國重視教師素質與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改革趨勢,我國於95年度開始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在教師參與評鑑活動的歷程中,專業認同亦隨之逐漸發展,並左右教師專業成長活動的重點面向,因此專業認同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間存有重要的聯結。此外,教師處遇的學校脈絡亦對專業認同的轉變存在著有形及無形的巨大影響力,關係著教師專業信念與價值的形構。另外在相關研究中,亦缺乏以高中層級為焦點的研究成果。基於此,本研究採取質性的個案研究取徑,邀請曾連續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多年,已獲得較學輔導教師認證的資深公私立高中教師各一位,透過文件資料蒐集、深度訪談及受訪者省思札記,分別探究其擔任教師的背景脈絡、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契機與歷程,及前後的專業認同轉變,最後分析歷程中影響其專業認同改變的相關因素。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教師生命史中重要事件影響其日後教師專業認同之形塑 貳、教師自省為形構教師專業認同的重要關鍵 參、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學校脈絡在教師專業認同形塑中佔有一席之地 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中的學習經驗、教學經歷、學校氣氛或社會環境皆是影響教師專業認同轉變的因素 基於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文末針對教師、學校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1983年至2011年上半年間臺灣的延長國教政策,採取歷史制度論觀點,描繪該段期間的政策發展歷程,探究政策改變/停滯的因素。本研究認為「國民教育學制」自從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以來,儘管在歷史發展時序中,可以分成八個發展時期,但整體而言,並未出現跨越制度變革的關鍵轉折點,國民教育學制的發展呈現路徑依賴現象。 儘管國民教育學制並未改變,每隔一段期間就會出現政策倡議,原因包括該學制改革被賦予的政策理念轉變且增多,被期許為諸多教育問題的解套,特別是升學壓力的改善;部分實施條件的改變,如學校數量增多、少子化等;更關鍵的是政策菁英的理念、政治考量加上推動時機的配合,政策就可能浮出檯面。過去二十多年,共計出現六次學制變革的契機點,雖未促使國民教育年限延長為九年以上,但隨之轉向「次」制度的開展,以此回應學制面臨的挑戰,每一次契機點的次制度轉向,又影響下一個相關政策的推動內涵,於是,次制度愈發蔓生的枝芽,限縮了各次制度其他方案的選擇,加上入學制度、學校類型、學校品質、經費等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的關鍵環節問題,長期以來未被根本解決,使得延長國教政策的發展路徑逐漸限縮於非免費、非免試、非強迫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前述關鍵環節問題未被解決的原因又可歸因於,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政策的擺盪,強化了制度的回饋遞增;民主化後的教改運動未臻目的且引發對基進改革的質疑;政治生活的特性、官僚體制、政務官任內的決策考量,促使政策的消極不作為;學區劃分的困境未被解決;教育經費預算的有限與排擠效應等。在前述問題解決條件未臻成熟前,延長國教政策路徑依賴的情形可能持續存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倫理的現況。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根據相關文獻編製「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倫理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六縣市(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之公立國民中學學校人員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606份正式問卷,有效問卷為392份,故有效回收率為64.7%。所得資料進一步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獲得之結論如下: 壹、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倫理現況大致良好,其中以「信實公正」知覺程度最高,「反省行動」知覺程度較低。 貳、男性、擔任校長與主任職務的學校人員,對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倫理的知覺情形較高。 參、直轄市與省轄市、校齡悠久學校之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倫理發展已臻成熟。 肆、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倫理能促進學校之發展動能。 伍、學校行政人員之反省行動最能深耕學校優質氣氛、提昇學校卓越績效與促進學校永續變革。 陸、學校行政人員反省行動能力應再強化培養。 柒、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知能待加強、教育環境狀態的不確定性為專業實踐主要困境。 捌、學校行政人員消極被動的工作心態為反省行動主要困境。 玖、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過重、學校行政領導者缺乏同理理解的行動為關懷他人主要困境。 拾、學校行政人員法律知能匱乏、學校資源整合機制鬆散為信實公正主要困境。 拾壹、多元培養專業知能並廣徵教師意見,以強化專業實踐的行動。 拾貳、培養問題應變能力與環境敏銳度並擴增溝通管道,以拓展反省行動的機會。 拾參、重視教師心聲並真誠同理互動,以催化關懷他人的氛圍。 拾肆、領導言行一致並系統管理資源,以建構信實公正的基石。 最後,根據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學校行政領導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當前我國一般地區與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教師素質之現況,分析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及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之教師在教師素質的差異情形,以供教育決策參考。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全國國民中學之教師兼任行政、級任以及科任教師,抽取樣本人數為744人,有效問卷442份。研究調查所得之資料以SPSS17.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處理。 歸納本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民中學教師之專業能力現況尚屬良好,其中「教學能力」、「管理能力」表現較好,「評鑑能力」表現較低。 二、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民中學教師之專業態度現況頗為優良。 三、在偏遠地區國民中學,除少數層面,教師不因背景變項不同而在專業能力與專業態度上產生顯著差異。 四、在一般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能力因不同學歷、學校規模而有所差異;專業態度因性別、學校規模而有不一致的情形。 五、在教育部定義下的偏遠地區國中與一般地區國中,教師之專業能力與專業態度皆無差異。 六、在研考會定義下,位於偏遠地區之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能力弱於一般地區國民中學,專業態度則無差異。 依據本研究所獲結論,針對學校、教育機關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六縣市高級中學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的現況,剖析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背景變項的學校教育人員知覺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的差異情形,探討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及其功能的關係,探究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對其功能的預測力,了解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的實踐困境,探求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實踐困境的解決策略,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蒐集與探究相關文獻,以建立本研究之理論架構,並編製「高級中學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北部六縣市138所高級中學之校長、教師兼主任、教師兼組長、導師及專任教師為研究對象,共寄發問卷720份,回收有效問卷520份,有效回收率72.22%。問卷處理採SPSS for Windows 17.0套裝軟體程式進行統計分析,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歷程已發酵,惟仍有待全面推動。 二、兼任行政職務、服務年資較長及一般大學畢業的學校教育人員,對於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具有較佳的認知情形。 三、私立及綜合高中的學校教育人員,對於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具 有較佳的認知情形;縣轄市及校齡10至20年的學校教育人員則對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具有較低的認知情形。 四、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對其功能具有重要性。 五、行政及教師領導之全球在地化歷程擴大學生的學習機會。 六、行政領導之全球在地化歷程有力促進組織創新。 七、教師及校長領導之全球在地化歷程催化教師專業成長。 八、沈重工作負擔及缺乏資源整合管道阻礙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的 實踐。 九、語言及專業知能的不足阻礙學校領導之全球在地化的實踐。 十、學校可建置校內外資源整合分享機制與溝通平臺。 十一、學校可發展特色行動及教學方案並建置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分別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與創新績效之現況,進而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背景變項之教育人員所知覺之組織創新氣氛與創新績效之差異情形,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經文獻整理後研究者編製「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與創新績效之現況調查問卷」做為研究工具,並以143所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母群,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選取樣本。共發出55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45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2%。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19.0版本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研究結果經統計分析與討論後,獲致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所知覺之組織創新氣氛為中等程度,其中以「校長領 導」層面知覺程度最佳。 二、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所知覺之組織創新績效為中等程度,其中以「學生展能」層面知覺程度最佳。 三、男性、年長、高學歷、兼行政職及資深教育人員所知覺之組織創新氣氛與創新績效較佳。 四、不同學校規模教育人員所知覺之組織創新氣氛以及創新績效無顯著差異。 五、校史未滿20年教育人員所知覺之學校資源的開發與運用較佳。 六、教育人員知覺到學校曾獲全國學校創新經營獎對組織創新氣氛與創新績效 的知覺程度顯著高於認知學校未獲獎及不清楚之教育人員。 七、組織創新氣氛與創新績效具有高度正相關。 八、組織創新氣氛對創新績效具高度預測力,其中以「充分資源」層面預測力最高。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教師以及未來研究分別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調查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與行政管理創新之現況,瞭解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的教育行政人員所知覺校長變革領導與行政管理創新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分析校長變革領導對行政管理創新之預測力,最後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私立國民中學之教育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與行政管理創新現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並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43所學校457份正式問卷,有效問卷為409份,故有效回收率為89.5%。再進一步以百分比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並獲得以下主要結論: 壹、臺北市國民中學教育行政人員對校長變革領導知覺程度屬「中高程度」,其中以「建立危機意識」層面最高,「深植變革文化」層面最低。 貳、臺北市國民中學男性、研究所畢業、擔任校長與主任職務的教育行政人員,對校長變革領導的知覺程度較高。 參、臺北市國民中學教育行政人員對行政管理創新知覺程度屬「中高程度」,其中以「專業成長創新」層面最高,「組織結構創新」層面最低。 肆、臺北市國民中學男性、擔任校長與主任職務、公立學校的教育行政人員,對行政管理創新的知覺程度較高。 伍、臺北市國民中學不同年齡的教育行政人員,對校長變革領導與行政管理創新的知覺情形皆一致。 陸、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整體及各層面與行政管理創新之間,具有中高程度的正相關。 柒、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整體及各層面對行政管理創新,具有中等程度的預測力,尤以「深植變革文化」層面的預測力最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北市與新北市公立高中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專業發展之實際情形,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台北市與新北市公立高中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專業發展之差異情形,以及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關係。為達此研究目的,根據文獻編製「高中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專業發展」問卷,並經專家審閱而成,本研究共發出805份問卷,回收數量623份,回收率77%,有效問卷共530份,有效率66%,將所得資料經統計方法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壹、目前台北市與新北市公立高中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現況良好,其中尤以「喜愛 學習」層面表現最佳。 貳、目前台北市與新北市公立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狀況良好,其中尤以「通用能力」層面表現最佳。 參、台北市與新北市公立高中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越高,則教師專業發展越佳。 肆、研究所以上學歷之台北市與新北市公立高中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較高,教師專業發展也較好。 伍、學校規模73班以上的台北市與新北市公立高中教師之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較高,教師專業發展也較好。 並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