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59.231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智能障礙學生的教學,常需藉助特殊課程以及教材教法上的調整,以符合其特殊之學習需求。本研究以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的三名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溝通表達訓練課程中,應用主題式教學方案介入課程後,對於提升表達能力的成效。研究方法是採單一受試法之跨受試多基線設計,依據受試者在基線期的評量表現,分別進行五至十一個單元,每單元五十分鐘之主題式教學課程介入,並藉由臉書社團平臺進行評量,以蒐集三名受試對象在各實驗階段之語言樣本資料,再以視覺分析法以及C統計分析結果,以瞭解在主題式教學課程介入之後對於表達能力的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主題式教學課程介入後,對於三名受試者在表達能力之總句數,以視覺分析法分析結果,其中二名具有立即學習成效,但有一名未具有立即學習成效,且三名在C統計分析均未達顯著的統計水準;而在撤除介入後的六週,三名受試者以視覺分析法以及C統計分析結果均具有維持成效。此外,對於三名受試者在表達能力之平均句長,以視覺分析法分析結果,其中二名具有立即學習成效,但有一名未具有立即學習成效,且三名在C統計分析均未達顯著的統計水準;然而在撤除介入後的六週,三名受試者以視覺分析法以及C統計分析結果均具有維持成效。 最後,依據研究的結果與討論所得,提出對於未來在研究對象、與研究領域方面的研究建議;此外,也提出包含:在教學單元的規劃、在教學內容及活動設計、在教學時間的規劃、對於學生身心狀況之掌控、以及電腦等多媒體教學輔助工具之運用等方面的實務教學建議。提供未來在相關主題式教學,對於國中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研究及教學之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參與溫哥華教育局與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合作的二年間完成五年中學課程,16歲以前即進入UBC就讀的大學轉銜教育計畫(University Transition Program, UTP)中的12名15-16歲學生為例,採增強版關鍵事件研究法,以參與觀察、深度訪談進行資料的收集,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要瞭解參與UTP加速制學習的資優生,在二年中關於心理適應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經整理歸納,結果如下: 資料分析得出助益事件分為15類,阻礙事件分為9類。這些類別進一步分為四個主要領域: 1.個人內在過程(領域I)中,動機足夠的跳級資優生,面對因為跳級而產生的學習壓力,能夠善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自主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態,而因為加速的時間壓力,時間管理是最需要提升的能力。 2.家庭因素(領域II),家庭氣氛多為溫暖、關懷,家人相處融洽,父母的教育背景對於資優生的課業上的幫助及生涯決定都有明顯影響性。 3.學校環境因素(領域III),UTP的加速制與人數少優點是省時且照顧到每一個人,但缺點也因為時間少、人數少,而缺乏多元探索的機會,另外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的衝擊,沖淡了華人對成績的堅持。 4.社會環境/資源(領域IV)雖然只是高中生,也無法與社會脫節,家庭的經濟、生涯選擇仍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根據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學校輔導老師必須了解資優生的特質和心理需求,以及影響資優生心理調適的助益因素和阻礙因素,才能夠有效協助資優生有健康的心理調適。 2.應協助資優生對自我資優特質的了解,有助於掌握自我狀態。 3.幫助資優生父母建立資優教育的正確觀念,以及父母支持團體。 4.在加速課程的規劃上應注意到因時間縮短所造成的特殊需求,提供適性多元的學習機會。 5.在社會環境應重視資優生的特殊需求,給予最適安置,以發揮其潛能。

  • 學位論文

目前國內文獻或政府公開資料中,自閉症女性出現率與其他國家有極大落差,突顯我國醫療診斷和教育評估系統可能存在的不足。當前國外研究顯示遲獲診斷的自閉症女性在確診前,常歷經一連串壓力情境並獨自面對處理。為釐清她們在兒童時期適應困難未被辨識的原因,有必要從生活經驗中,透過其觀點瞭解女性在自閉症特徵上微妙的表現型(phenotype)。本研究旨在探索高中後首次確診為自閉症的女性,瞭解其從小到大在學校生活中所歷經的挑戰、未被發現的需求、尋求幫助的歷程,以及醫療診斷、特殊教育鑑定的意義與影響。研究設計採立意取樣,招募9位研究參與者,包含3位自閉症女性、主要照顧者與高中階段熟識教師各1位。參與者知情同意後,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相關文件資料,以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及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進行研究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刻劃三位遲獲確診輕度自閉症女性與周遭環境互動之成長歷程,顯示出她們從小優異的認知能力與自閉症特質樣貌。結論指出三位女性共同經歷隱身、屏蔽、負荷、急墜與起伏五個狀態,諸多因素致使她們在前三個狀態時,自閉症特質或適應困難未能及時被辨識出來,終致跌入急墜狀態;待確診、穩定接受醫療處遇與特殊教育服務介入後,她們才逐漸進入起伏狀態。此外,她們在「非語言溝通困難」及「刻板、重複的舉動或言語」的表現,出現在更早期或更隱微而不易被察覺;基於融入同儕動機讓她們也有長期的友誼;這些有別於以往對於自閉症男性的樣貌,可能讓她們的自閉症特質更難被注意到。再者,三位輕度自閉症女性心理健康的急墜,與她們三種清楚的知覺有關:睡眠問題惡化、失真實感與自我概念貶損;而與之息息相關的三角系統──學校、家庭和心理專業人員──在面對三位女性的適應困難時,彼此採取的行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家長態度與優異能力可能致使輕度自閉症女性適應困難不被辨識;經歷長期偽裝後,對她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感受自身觀點被理解。最後,確診自閉症讓她們認識更完整的自己,而遲獲診斷的風險包括與共病交織的複雜性,錯失特殊教育早期介入,建構牢不可破的信念好壞難料;另一個角度則是發現自閉症女性更多元的樣貌。最後討論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限制,擴論本研究發現應謹慎看待;也提出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文將於2024/12/3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閱讀科學實徵為基礎,針對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科學習需求,設計一套融入學科詞彙策略與文章結構策略的素養導向社會科教學(簡稱實驗教學),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實驗教學對整體中學生以及閱讀困難中學生的學習表現成效。 研究對象為482名大台北地區公立國中七、八年級學生。研究者首先在一所公立國中招募兩位教師參與者,並採教師層級的區段隨機分派控制試驗,將教師任教班級隨機分派至實驗教學組與一般教學對照組,兩組學生分別為182與181人;為增加對照,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法於另一所公立國中招募無教學對照組學生119人。各組學生在一般閱讀理解、一般詞彙與背景知識之基準線一致。實驗教學與一般教學皆為標準化教學,教材腳本、文本以及教學資源皆由研究者設計提供,並透過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提供支持。為確保實驗教學的教學忠誠度並確認對照教學未受實驗教學影響,本研究以教學觀察進行處遇精準度的評估,包括教學忠誠度與教學傳遞品質。 研究結果顯示:(一)本研究實驗教學在多數教學成分具有中高度忠誠度,與一般教學具有方案區別度,其教學品質約介於中度至中高度,但整體品質顯著低於一般教學;(二)實驗教學成效受處遇精準度影響,如以處遇精準度作為效度工具之分析顯示實驗教學無效,如以處遇精準度作為中介變項之分析則證實學科詞彙策略、文章結構策略以及書寫活動等實驗教學成分有效;(三)無論有否接受學科教學,一般閱讀能力中學生的學科閱讀理解表現皆隨時間成長,但閱讀困難中學生有接受學科教學者能維持持平,未接受教學者則會顯著退步。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結果,對中學階段閱讀困難學生的學科閱讀提出未來研究與教學實務之建議。

本文將於2026/10/15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視聽雙障大學生在大學的校園生活之適應情形及所需的社會支持。研究者以質性研究之方式蒐集資料,使用半結構式訪談題綱進行深度訪談。並為部分研究參與者進行功能性視覺評估與紀錄結果。同時,所蒐集的其他資料包含:IEP資料或ISP資料影本、部分研究參與者個人出版的書籍或其接受報紙或電視專訪的影片段落。 本研究邀請了七位視聽雙障者成為主要研究參與者以及其中三位的重要他人(兩位母親及一位資源教室教師)作為次要參與者。本研究並使用主題分析法來分析上述資料,融合貫通整理出質性編碼,且透過持續歸納法找出各大主題以回答研究問題。 在研究結果部分,內文依序討論七位研究參與者的大學校園適應情形,針對其學業學習、人際互動情形提出綜合討論與建議。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學業學習適應的部分,視聽雙障大學生應具備主動詢問與積極求援的能力(assertiveness)、掌握資源與申請的能力、積極追蹤資源申請進度的能力、溝通上課方式調整的能力、取得適合之上課書籍與講義的能力、善用剩餘視覺與聽覺提升學習效率的能力、溝通調整考試方式的能力、與同學和學伴建立互惠的能力、找到小組報告夥伴的能力、在小組協作(collaboration)中成為領導者的能力、建構獨立交通與行走的能力。 而學校方面則應協助培訓學伴提升其對於協助視聽雙障者的專業知能。且學校應協助落實ISP會議與所訂之目標並提供所需協助以促進其學業的適應。 在人際互動方面,視聽雙障大學生應具備主動並提早告知他人關於自身狀況與需求的能力、主動尋求協助的能力(Assertiveness)、善用與人良好溝通的方法與策略的能力、與同學建立互助互惠之良好關係的能力。 此外,本研究根據生態系統理論作分析,亦發現視聽雙障個體(微視系統)與家庭成員、朋友(中介系統),乃至於校園環境(外系統)與社會制度(鉅視系統)都是息息相關且互相影響的。例如:視聽雙障者(微視系統)與視聽雙障者家庭(中介系統)會受到校園環境(外系統)與社會制度(鉅視系統)的阻礙,進而在校園生活與學習方面經常受挫。所以,為了培養視聽雙障大學生具備積極樂觀的個性以提升其人際互動能力,前述系統中的家人、學校、教育單位也可以及早教育視聽雙障者關於其獨特性並持續給予正向鼓勵與支持。 而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視聽雙障大學生所需之家人、教師以及朋友的情感支持、有形支持、訊息支持以及陪伴支持等做為建議。同時,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針對視聽雙障者本人、家人、學校及教育行政單位等提出的建議,期待本研究對於未來視聽雙障大學生的大學校園適應能有所幫助。最後,本文亦提出研究限制及未來建議。

本文將於2026/09/13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本研究欲了解華語聽損幼兒在不同聽覺作業下的聆聽費力度,藉由測量幼兒在不同訊噪比的聽覺作業過程中的聆聽費力度主觀感受及客觀生理指標,探討聽損幼兒在不同訊噪比的聽覺作業中,其正確率、反應時間、費力度主觀感受及客觀生理指標的變化是否受到訊噪比的影響,並檢視聽損幼兒各項反應是否與聽常同儕相當,以更全面評估聽損幼兒的聽能表現。 研究背景:聽力檢查能測得聽損幼兒的聽察覺反應及語音聽辨分數,評估聽損幼兒輔具效益的第一步為評估其聲場聽力圖,然而即使是學齡兒童,由於專注力較短暫,在完成聽力圖評估後,再進行語音測驗來交互比對實為困難;但若單純以正確率來評估,亦容易錯估學生的聽能表現,且不同作業難度會使幼兒的聆聽費力度改變,因而影響學生聆聽時的表現。然而目前臨床及聽語復健並未針對幼兒之聆聽費力度進行量測,無法得知聽損幼兒在進行評估或復健時的表現是否受到聆聽費力度的影響。故本研究探討學齡前聽損及聽常幼兒在進行聽覺作業時的聆聽費力度,並分析聆聽費力度的主觀感受及客觀生理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及預測力,希望及早偵測學齡前聽損幼兒在聽覺作業下的主觀及客觀聆聽費力度,以利臨床人員將其與聽力圖及其他表現整合,更全面地評估聽損幼兒之聽能表現。 研究方法:十名4~6歲之學齡前聽常幼兒參與預試,另外25名聽常及25名聽損幼兒參加正式測驗,以配對方式控制兩組之語言、年齡等人口學變項。測試內容包含純音聽力檢查、三種訊噪比之下(安靜、SNR 0、SNR-5)兩項聽覺作業的表現(區辨正確率、辨識正確率、區辨反應速度、辨識反應速度)、聆聽費力度主觀感受尸(問卷)、聆聽費力度客觀生理指標(膚電、膚溫、心率),以了解兩組幼兒在進行聽覺作業時之主客觀聆聽費力度為何,並探討費力度主觀感受、客觀生理指標及聽覺作業表現之間的相關性及預測性。 研究結果:聽損幼兒在區辨及辨識作業中的正確率均顯著較聽常幼兒低,且反應時間較慢,顯示聽損幼兒雖然與聽常同儕有相當的語言理解能力且配戴合適的輔具,其聽覺表現仍不如聽常同儕。雖然兩組幼兒在聽覺作業的表現有顯著差異,但兩組幼兒的費力度主觀感受卻無顯著差異;兩組幼兒在區辨作業中的三個訊噪比之主觀費力度兩兩相比,主觀費力度感受無顯著差異,表示兩組幼兒在進行區辨作業時,對於不同訊噪比的主觀感受雷同。在辨識作業中,聽損組在三個訊噪比之主觀費力度兩兩相比,均有顯著差異,聽常幼兒僅在安靜環境與SNR-5相比的情況下,主觀費力度感受有顯著差異,其他情境則無顯著差異,結果顯示出兩組幼兒對於不同訊噪比的主觀感受不同。而本研究中的客觀生理指標則顯示出聽損幼兒在區辨及辨識作業中的三種訊噪比的「膚電反應」顯著較聽常幼兒高,說明聽損幼兒雖然主觀感受與聽常幼兒相似,但其聽覺作業表現較差,且客觀生理回饋指標也呈現出較高的聆聽費力度。另外,兩組幼兒的心率與膚溫均無顯著組間差異,顯示心率與膚溫在評估幼兒在區辨及辨識作業之下的聆聽費力度較不敏感。斯皮爾曼相關係數結果顯示,「膚電與區辨正確率」之間的相關性在區辨作業的安靜環境及SNR0都達顯著水準;而「膚電與辨識正確率」之間的相關性則在辨識作業的所有訊噪比中達顯著水準。迴歸結果顯示,區辨及辨識作業中,均無可以預測主觀費力度感受之指標。此結果再次強調欲評估幼兒的聆聽費力度,應同時評估主觀費力度及費力度客觀生理指標。最後,多元迴歸結果顯示,「反應時間」可預測區辨正確率,而「膚電反應」可以預測辨識正確率,然而由於本研究結果顯示之預測力較低,故仍建議在進行聽覺作業時,仍需記錄幼兒之正確率。 結論:本研究結果呈現聽損幼兒無論在何種訊噪比之下的聽覺反應正確率均顯著較聽常幼兒低、反應時間較長,且膚電反應顯著高於聽常幼兒,說明聽損幼兒雖具備與聽常幼兒相當的語言理解能力,且配戴合適的輔具,其聽覺表現仍較聽常同儕差,且客觀的聆聽費力度生理反應亦較聽常幼兒高。區辨及辨識作業中,均無可以預測主觀費力度感受之指標。多元迴歸結果顯示,「反應時間」可預測區辨正確率,而「膚電反應」可以預測辨識正確率。在區辨及辦識作業中,主觀費力度量表結果顯示兩組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欲評估學齡前幼兒之聆聽費力度,宜測量聽覺作業正確率、反應時間及膚電反應,再加上主觀聆聽費力度測量,以更全面評估學齡前聽損幼兒的聆聽費力度及聽能表現。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以及探討影響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發展因素。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中的敘事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與現場觀察為主要資料蒐集方式,訪談四位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資料蒐集整理完成後,將各類資料歸納分類並摘取主題,再進行綜合分析。 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歷程,依序為「啟蒙期」、「探尋期」、「沉潛期」、「心流期」、「回饋期」、「朝向自我實現期」六個時期,此六個時期是「不斷前進」的過程,以啟蒙期為基礎朝向自我實現期邁進,且自我實現期並非職業生涯發展的終點。 二、影響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發展歷程的因素,可歸結為「個人因素」、「場域因素」、「系統因素」三環因素概念,三環因素皆是由數項小因素構成,各因素之間互相牽引,影響個體職業選擇、職業調適、與職業轉換。 研究建議如下: 依本研究之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政府機構、啟明學校、藝文協會、視障街頭藝人、社會大眾、與未來研究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背景性格、不同身分別、不同類組以及不同生理性別大學生之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本研究對841大學生進行調查,並以「性格量表」、「成人學習風格量表」、「學習需求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差異考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內向性格資優生之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 內向資優生最喜愛「組織與邏輯」之學習風格;在學習需求方面,對「獨立學習」的需求最強。內向資優生喜歡老師提供清楚的指引、有組織的課程架構、有脈絡的教學以及有程序的學習,他們也擅長利用個人經驗來幫助學習。在學習需求的部分,內向資優生則是需要安靜且獨立的學習空間以利深度思考。相對於內向資優生的學習需求,非內向資優生在「聯想與架構」較有需求。 二、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學習風格差異情形 內向性格學生在「組織與邏輯」與「計劃與執行」兩種學習風格皆顯著高於非內向性格學生,但在「創意與開放」以及「直覺」兩種學習風格則無顯著差異。由結果可推論內向性格學生的學習風格是依賴有組織、有架構的教學及思考方式,當他們在團體討論時,需要先整理思緒才能順暢的表達。 其他背景變項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學生在學習風格「計劃與執行」的偏好顯著高於女性學生,但在「組織與邏輯」、「創意與開放」以及「直覺」並無顯著差異。資優生與非資優生的學習風格並無顯著差異,文組學生與理組學生的學習風格也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學習需求差異情形 內向性格學生在三種學習需求「摘要與表達」、「聯想與架構」以及「獨立學習」顯著高於非內向性格學生。由結果可推論內向性格學生的學習需求是需要教師清楚的指引、透過連結過往經驗來幫助學習以及需要獨立的學習空間。 其他背景變項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結果顯示,資優生與非資優生在「摘要與表達」有顯著差異、女性學生在「摘要與表達」的學習需求顯著高於男性學生。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有些學習需求則無顯著差異,資優生與非資優生在「聯想與架構」及「獨立學習」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學生在「聯想與架構」及「獨立學習」等兩種學習需求並無顯著差異、文組學生與理組學生的在所有學習需求均無顯著差異。 四、對教育實務的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教育實務的建議,首先教師須充分瞭解學生的性格特質並依據性格特質評估其學習需求。第二是提供內向性格學生有結構的學習以及獨處的空間,讓他們能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最後教師須留意教室中安靜的學生,除了回應主動談話的學生,也須留意團體中相對安靜的學生之學習表現以及特質展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學前階段的教育一直被大家所重視,因為幼兒期是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如果提供適切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 在培育優秀幼兒時,資優的概念相對靜態,而才能發展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才能發展強調外顯才能和內在潛能的發展,提供孩子更多機會和支持性策略去滿足廣泛才能領域發展的需求。了解和發現本階段的幼兒的優勢才能,有助於家長和教師應對各種類型孩子的教育問題,及時回應他們的教育需求,以免他們的優勢才能因不恰當地忽視而被弱化。本研究旨在尋求一種基於才能發展觀的多元才能發掘模式,建立學前幼兒優勢潛能的評估系統,豐富學前幼兒優勢才能發掘模式的文獻,進而從實踐層面給予家長和老師可參考的簡便易操作的識別孩子潛能的方法。整個發掘模式的構建過程包括:準備階段、識別階段與驗證階段。準備階段是為了保證觀察檢核的可靠性與有效性;識別階段採用教師、家長結構式觀察檢核;驗證階段採用校標關聯效度、區別效度等方式驗證該模式的有效性。 本研究對象取自廣東省湛江市的一所公立幼兒園和深圳市的一所公立幼兒園,研究工具採用「多元智能量表-幼兒版(CMIDAS-A)」、自編「學前幼兒行為觀察量表」以及「資賦優異評定量表-幼兒版(GRS-P)」,研究資料分析方式包括SPSS數據處理和質性的主題分析。 結果發現:一、學前端幼兒被認為最可發掘與培育的才能領域有藝術、語言和數學,最難以發掘和培育的是認知與創造力;二、多元觀察檢核的才能識別模式能有效識別出語言、音樂、美術、社會智能;三、創造力可以顯著預測其他智能發展情形,未來可以作為才能識別模式的一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與臺北市之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參與志願服務情形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並瞭解參與志願服務與學校適應之現況、差異情形及其之間的關聯。研究方法以「大學生學校適應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並以88名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對象,將蒐集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等進行應用統計分析討論。茲將主要發現歸納如下: 一、 就讀不同學院類組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生涯展望及自我決策的表現具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學業表現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及學習適應的表現具有顯著差異。 三、 有、無戀愛經驗的大專自閉症學生在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 四、 參與志願服務的方式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生涯展望具有顯著差異。 五、 參與志願服務自覺和家人關係變化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 六、 參與志願服務自覺和朋友同儕關係變化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及學習適應及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 七、 未來一年願意持續服務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及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及後續研究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