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61.222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摘要 教師專業認同是教師對自己身為教師所具有的意義的整體看法。在當代社會日益複雜化與網絡化,生命情境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險,影響所及,教師教學實踐的場域也充滿不確定性的挑戰。傳統主導教師認同的穩定參照系統不再有效,原有的知識規範和期待在多元糾葛的關係中呈現出複雜脫序的面貌。因此,教師需要發展自我反思性計畫,重組自我認同,尋找意義,重新建構自己身為教師的意義。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教師專業認同的研究所要關心的是,一個人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他所抱持的信念和承諾是什麼,他想要做一個怎樣的教師才能建立有意義的人生。教師專業認同的研究要理解的是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場域中如何終身學習,發展和建構「活出自己」的生命進程。 本研究以生命史敘說的方法,深入訪談四位小學教師,聆聽她們敘說成為教師的過程,以及她們在教學實踐的場域的故事。從故事敘說中探討教師的專業認同,瞭解教師認同的內涵,以及認同形成和改變的學習歷程。在這些敘說當中,教師描述自己是一個怎樣的老師,說出自己對教學,對學生的理念,對好(優秀)老師的評價,對自己的看法,對自己當老師的意義的敘說,對自己的教學信念,教學態度和方法的陳述,對教學實踐的外在環境,學校與教改的看法,也思考自己未來繼續擔任教職的展望和願景。….等等。教師的敘說充滿豐富的認同內涵,分析教師的敘說可以理解形成教師專業認同的來源,認同的演化發展,以及影響認同改變的因素。教師專業認同與個人的自我有密切的關係,教師認同的演化發展是終身學習的歷程。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所得建議師資養成與教師繼續學習的相關措施必須重視教師自我與教師認同。教師自我和教師認同應該成為教育領域合法化的主題,教育改革的公共對話議題。本研究並建議以反思性終身學習的概念建立教師繼續學習的支持系統,重視教師的主體性,提供反思性學習的空間,助長教師自我的演化,建構教師的專業認同,為教師增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做為人類教育活動的一種實踐,與其他教育實踐相較,在時空上顯然具備了空間距離感及時間非同步之特性。這種特殊的時空性既是遠距學習的發展條件,亦是其限制條件。 尤其近年來網路科技在遠距學習之應用日益普遍,網路學習已是全球化行動,遠距教育者確有必要重新檢視「互動性距離理論」。 面對遠距學習的質變,在研究典範上亦應適時調整,在傳統的問卷調查、迴歸分析等量化方法之外,本研究試圖打開另外一扇窗,採用演化觀點進行系統動態研究,期能觀照學習互動的動態過程。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一)以成人網路輔助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本土性研究,檢視「互動性距離理論」的適合性;(二)以表徵轉換方法建立「互動性距離理論」的動態模型,以補靜態觀點之不足;(三)本研究所建立之動態模型可供實務工者做為學習診斷及系統評估之用。 本研究首先對研究個案進行量化的實証研究,根據結果建立「互動性距離」因果模型。然後再依據因果模型進行表徵轉換,建立其動態模型,並以現代系統理論對模型行為進行詮釋分析。 本研究之發現為:(一)「互動性距離」動態模型本身即是一個耗散結構系統;(二)其演化行為是一不可逆演化過程;(三)各子系統間存在著非線性的回饋作用;(四)各系統變數間存有動態因果關係;(五)系統行為型態反映出時間滯延效應。 本研究之限制為:(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只以成人非同步網路輔助學習者進行個案研究,故在研究成果之外推適用(即外部效度)上有其限制;(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因礙於研究者主客觀條件之限制,資料蒐集未能輔以質性方法,故後續研究者可兼採質量方法。 關鍵字:互動性距離理論、成人學習、現代系統理論、網路輔助學習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變動的時代,固定的方法和思惟不可能獲得成功。在全球化、資訊社會下,唯有終身學習、積極進取才有勝出的機會。培養高素質的知識工作者和未來的精英,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目標。學校教育如何在巨變潮流中,找到掌握變局的能力與因應的策略?教育工作者如何轉化自我思惟和行動,開啟教學新典範,並且為培育下一代的青年而努力?而學習者如何打開自己的心胸,開發自我無限潛能,樂觀積極迎接挑戰?培養自己成為一位具反思力、整合資訊、解決問題的未來領袖? 「學習如何學習」是一種能力。不懂得學習如何學習的人,將在競爭社會中,顯現疲態和劣勢。筆者針對「學習如學習的能量與養成」作一深入的探究,以個案研究方式對政治大學《大學報》編採實務課程進行研究,研究對象包括老師七位、學生約180人,採用觀察法、深入訪談法方式,了解《大學報》師生教與學的歷程。 研究者將學習如何學習分為四個面向,包括(1)課程面向;(2)教學面向;(3)學習面向;(4)環境面向;分析大學新聞實習教育如何透過做中學,培養學生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 「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如下: 1.情意面:(1)自律學習;(2)終身學習;(3)高峰學習。在情意面部分,主要是培養培養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者,對任何事抱持高度熱情與好奇心,並且轉化自己學習的慣性、正面思考,達到自我實現的高峰學習。 2.認知面:(2)反思的能力;(2)觀察的能力;(3)傾聽的能力;(4)自我批判的能力。在認知層面上,最重要是開放自己的心,用心學習,進而培養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能力。 3.技能面:(1)具備知識整合的能力;(2)具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者必須培養組織、再建構、整合知識、分析問題,進而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學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未來優秀的人才,而「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有待學校及師生共同努力與開發。未來是跨科際整合的時代,亟待培養整合性人才,具備廣博的知識和專業的技能擁有絕對的競爭優勢。保有一顆開放、柔軟的心,隨時補充學習的能量,讓自己成為具反思力、批判力、創造力的人,透過「學習如何學習」能力的養成,開展自我潛能,並且進一步達到自我實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1)女性參與電腦學習的動機,及其所遭遇的問題和因應策略。(2)女性學員如何認知和學習電腦課程,其間自我轉化情形為何?(3)女性的認知方式與其社會位置(教育程度高低、工作狀態、家庭形態等)之間的關係為何?。 本研究從女性經驗出發,將關注的焦點回歸到學習者主體,瞭解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學習經驗,重視其經驗對其學習及自我實踐的影響,期許能瞭解本土不同社會脈絡女性的認知方式,提供給成人教育者共同建構出適於女性心智發展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彌補過去女性學習研究忽略其主觀經驗感受,以及她們之間的差異所反映的社會文化脈絡問題。並希望藉由本研究瞭解本土女性的經驗學習及其自我實踐之動態關係,嘗試讓女性藉由發聲,認知自我的社會位置,反思其位置限制性,提昇意識覺醒,恢復其主體性。 本研究運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並進行訪談內容資料的整理、比較與分析。從認識論的觀點探討社區大學女性學員的學習經驗與自我實踐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從學習形態與社會位置性來看,WWK所分類的五種不同認知方式可能會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出現。WWK的認知方式,對三位受訪者而言,可說是面對不同情境所採用的認識策略。研究者認為不僅認知的方式反映個人的社會位置,而且個人會因為其所處的情境脈絡,覺知當下的權力關係,而採用不同的認知策略。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分析,提出研究建議,希望將女性學員的學習經驗提供給社區大學等社會教育機構的電腦課程,作為設計課程及規劃學習資源等,幫助女性發聲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意欲探討傳銷商在傳銷中的組織社會化歷程,其中以質化研究的取向,主要以訪談法,輔以觀察法和文件資料對CT公司之傳銷商進行資料的蒐集,而本研究目的為:一、了解傳銷商在就職前期的價值信念。二、探討傳銷商在接觸期所經歷之狀況。三、探討傳銷商在改變與獲得期的改變內涵。 根據研究結果,據以得到以下之研究結論: 一、 傳銷商在就職前期時期的價值信念分為四部分:分別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工作信念、對傳銷的看法四方面探討 (一) 自我概念包括缺乏自信、目標闕如、個性木訥、個性害羞等 (二) 人際關係為人際狹隘、害怕與人接觸、人際相處被動等。 (三)工作信念包括重視工作的保障性、工作升遷有限及環境氣氛會影響工作士氣、工作上自我定位等。 (四)對傳銷的看法分為負面看法跟非負面看法,其中負面看法包括老鼠會、強迫的推銷方式、耍嘴皮子的賺錢方式、層層剝削、傳銷很難做等,另外也有認為其只是一種行銷方式的非負面看法。 二、 加入傳銷的動機包括產品符合需求、工作符合需求、學習專業技術、賺錢、他人成功的見證等。 三、 對組織環境的特色與感受,包括充滿活力、氣氛很HIGH、熱情的互動關係、不分你我,融為一體、快樂的氣氛、充滿愛與鼓勵及假象的營造。 四、 組織中的人際互動關係為上下線間受「對上尊崇,對下負責」所影響,而旁線間較少競爭關係,資源共享。 五、 對工作任務的體認,包括對銷售、服務、帶線之各式正、負向經驗。 六、 家庭與傳銷工作之衝突,包括重要他人如先生、父母、家人、女兒對其從事傳銷工作而影響家庭頗有微言。 七、 傳銷中學習機制可分為正式的學習及非正式的學習,其中正式的學習則如訓練課程,而非正式的學習則包括人際互動的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及自我導向學習等三種方式學習。 八、 傳銷在改變與獲得期的改變內涵包括個人內在的學習、外表的改變、人際關係的改變、專業知識的獲得、講台台風的穩健等五方面,另外,對組織認同提高等。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具體之建議,作為傳銷商及傳銷組織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探討女性公務員終身學習需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女性公務員終身學習需求之相關情形,且瞭解女性公務員在參與終身學習所可能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有效促進其參與終身學習的誘因,期藉此研究發現,以提供相關單位在規劃女性公務員終身學習活動之參據。 為達上述目的,首先透過文獻探討,由終身學習與我國公務人力培育、成人學習需求理論與相關研究、婦女發展與學習需求與婦女參與終身教育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等四方面進行文獻探討;其次,本研究主要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女性公務員終身學習需求之研究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並以服務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社會局、衛生局之銓敘合格之女性公務員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有效樣本為242位。調查所得資料係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分析及薛費事後多重比較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得到下列結論: 一、就學習需求的整體趨向而言,女性公務員以「職業進展知能」的學習為首要,其次依序為「自我發展知能」、「家庭人際關係與子女教養知能」、「休閒生活與興趣嗜好知能」、「健康與運動知能」、「家庭生活管理知能」和「社會與政治知能」之學習需求。 二、女性公務員的需求與其背景變項有關,部份並存有顯著差異性。 三、女性公務員認為終身學習「非常需要」有56.2﹪,認為「需要」為43.4﹪,二項總和已高達99.6﹪,顯見終身學習對女性公務員的重要性。 四、女性公務員參與終身學習活動,以「提昇工作專業知能」為主要目的,其次依序是「滿足自我的成長」、「取得晉升資格及機會」、「提高生活情趣」和「結交新朋友」。 五、女性公務員參與終身學習會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所任職務工作繁重,無暇參與終身學習」、「任職機構首長不喜歡部屬參與終身學習」和「家庭因素造成不便,不利進行終身學習」等之同意度最高。 六、女性公務員認為能有效促進參與終身學習活動的誘因以「實施終身學習假」最高,其次為「列入升遷要件」及「補助經費」。 依據上述之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臺北市政府女性公務員終身學習需求,應以職業進展知能為首要,且不同背景變項的女性公務員學習需求部份存有顯著差異。 二、對公務機關規劃辦理女性公務員終身學習活動,宜瞭解女性公務員所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實施終身學習假之積極誘因。 三、對後續之研究,宜擴大研究對象之選取並兼採量化與質化的研究方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社區成人教育和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理論之觀點,探討慈濟基金會之社會教育實踐;探討慈濟教聯會所辦理之南港、汐止社區親子成長班之教育活動現況、特色與問題;了解參與南港、汐止社區親子成長班的家長對於方案的意見及其學習需求;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宗教團體辦理親子成長班發展活動方案之參考。 為達上述目的,首先透過文獻探討,從佛教慈濟基金會的社會教育理念、社區成人教育之相關概念及其哲學基礎、方案發展理論、慈濟南港汐止社區教聯會辦理親子成長班之現況等四個方面進行文獻探討;其次,本研究是採用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參與觀察法作為研究工具,並得到下列之結論: 一、證嚴法師之社會教育理念與人文主義成人教育哲學之觀點比較:相似處-兩者皆認為人性本善,知識是從生活經驗中學習而來的,重道德教育,以真實生活為教材,教師非傳道者角色,師生間互相尊重,人人皆有責任促進自己和他人擁有更美好之生活。相異處-從教育目標來看,人文主義是求個人的自我實現,而證嚴法師是以天下無災難為目標;人文主義的課程需和學習者的興趣和需求做一結合,證嚴法師則無此論述;證嚴法師特別強調教師多重、神聖之角色特性,人文主義則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是引導學習者。 二、慈濟南港、汐止親子成長班方案發展之現況、特色與問題 (一)現況:(1)組織架構:總召集人、進修組、文書組、教案組、活動組、場務組、班媽媽與班老師;(2)方案發展者以自身參與慈濟活動的經驗,設計整個活動內容;(3)活動場地:六次活動中,有四次在學校,另有二次至外地舉辦活動;(4)口耳相傳的招生方式;(5)設定主題與內容:總召集人與教案組教師設計活動主題與內容,其主題分別是「精勤」、「守法」、「關懷之旅」、「仁愛」、「恭敬」、「生命教育」;活動以兒童為主要對象,家長為輔;內容以大愛引航與家長講座中慈濟人文精神之分享為重點;授課之教師需能將慈濟人文精神融入教學活動;兒童的課程以靜思語為教材,家長則是慈濟師兄姐的經驗分享。 (二)特色:方案發展者在發展方案時,受證嚴法師的社會教育理念之影響;靜思語為主要教材;依對象不同,而將課程主要區分成親子互動、小孩的大愛引航課程與家長講座之時間;家長講座之內容較強調傳統婦女的角色;活動中以手語歌來營造感性的學習環境;參與志工的特質為親切、友善;志工團隊關係良好;方案發展者在發展方案時須將慈濟人文精神(慈、悲、喜、捨)融入方案內容中;活動場地與學校結合;將活動中所學之慈濟人文精神應用在服務學習的對象上;是一個長期且收費低廉的活動;參與活動者對親子成長班的評價甚高。 (三)問題:社區需求並非親子成長班發展方案之考量因素;親子成長班在選擇教材時並無考量學習者本身的經驗;親子成長班並未符合成人教育方案中組織架構之彈性原則;親子成長班與成人教育方案發展中之設計原則不符;親子成長班在選擇師資部分與成人教育方案發展之觀點不符;並未重視性別之需求;授課教師所使用之教材內容,較偏重傳統婦女之角色特質。 三、建議 (一)對慈濟南港、汐止社區親子成長班方案發展之建議:設定活動區域;與學習者的經驗和需求相結合;師資的選擇;家長講座之教材內容。 (二)對後續研究之建議:研究方法-可從兩方面進行,一為對所有慈濟辦理之親子成長班做問卷調查,一為深入參與觀察與分析所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氣氛的營造等 (三)研究內容:可從女性議題、服務學習或關懷社區發展等層面深入探討活動內容。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社會工作是一項助人的專業,協助個人、家庭和社區解決問題、恢復功能、增強能力。社會工作以關懷為基礎,以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關心和照顧弱勢族群。   本研究以關懷倫理學的理論,關懷倫理學對於正義(Justice)與關懷(Care)的思辨,作為探索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架構。了解社會工作者,在實務過程當中,關懷與正義實踐的價值與信念。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度訪談兩位從事公部門直接服務之社會工作者。研究結果顯示,兩位社會工作者兼具關懷和正義實踐的面向:(1)正義的實踐:包括專業倫理的正義和個人倫理的正義,專業倫理的正義,其本質是公平正義,以法律行使為體現,個人倫理的正義,其本質是道德判準,以道德批判為體現;(2)關懷的實踐:包括專業倫理的關懷和個人倫理的關懷,專業倫理的關懷,其本質是照顧保護,以傾聽同理為體現,個人倫理的關懷,其本質是仁慈良善,以同情憐憫為體現。兩位社會工作者的關懷與正義實踐差異為:(1)正義實踐本質的差異:正義實踐含括關懷的精神;(2)關懷實踐本質的差異:包括專業關係的連結和積極福利的提供之差異。 最後,本研究針對社會工作專業與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之關係。為達研究目的採「質性研究」取向進行研究。研究方法則以「文獻分析法」和「多重個案研究法」進行。而資料收集過程,採「文件分析」、「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方式。研究對象的選擇採立意抽樣原則,選出個案A1、A2、B1、B2、C1及C2等六個實務社群做為研究對象。最後,依「三角驗證法」、「受訪者檢定」等原則,確保本研究的品質。 本研究的進行費時二年半,獲得結論如下: 一、「實務社群」的現況,可從「社群源起」、「社群型態」、「社群規 模」、「社群定位」、「社群規劃」及「社群內容」等方向加以理 解。 二、社群的知識分享情況可從「知識分享方式」、「知識分享議題」及 「知識分享技術」加以理解。 三、「實務社群」的角色具活化組織學習,克服學習智障的功能。 四、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二者互為影響。從「組織學習循環」 觀點,是組織加速知識創新的關鍵。 五、社群成員進行「非正式學習」比進行「正式學習」,更能刺激個人 「心智模式」轉變,而樂於分享知識給他人。另一方面,當社群成員 樂於知識分享時,亦會提高個人學習意願。 六、社群成員的團隊學習型態與技巧會影響知識分享動機和行為;另一方 面,社群成員分享知識給別人時有助提升團隊學習的能力。 七、軟體學習環境對社群成員知識分享的影響比硬體學習環境的影響明 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面對資訊社會網絡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衝擊、以及人類學習型態與工作型態的改變,終身學習已經成為適應社會變遷與創新發展的基礎。而社區學習網絡的建構,更成為落實「思想全球化,行動在地化」的終身學習理想之基石,社區學習網絡的建構需結合社區組織的力量,經由共同學習與合作方能建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社區學習網絡建構的相關理念、架構與策略,國外社區組織建構社區學習網絡的發展經驗,及組織建構社區學習網絡的相關因素,歸納出社區組織建構社區學習網絡的架構、發展策略及組織相關經驗;其次,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和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為研究對象,採用個案研究法取得其建構社區學習網絡的架構、發展策略及組織相關因素;接著,將文獻歸納的結果與研究對象發展現況做一比較分析,以發現我國社區組織建構社區學習網絡的優點及不足之處,並據以提出結論和建議,作為未來我國社區組織建構社區學習網絡之參考。 本研究的重要結論如下: (一) 社區組織需將組織轉化為學習型組織,並以「學習-工作」網絡的模式,進行社區學習網絡的建構。 (二) 社區學習網絡的架構包括「社區學習資源網絡」、「社區數位學習網絡」和「社區學習資源中心」,其發展架構包括「建立社區夥伴組織」、「促進社區居民參與」、「執行績效評估」三部分及相關的發展策略。 (三)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和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在組織學習的規劃上缺乏正規和非正規的學習方案;在推動社區學習活動時,發現資源整合有困難、居民參與學習不夠踴躍、無法針對不同對象的居民規劃學習活動;在推動社區資源網絡時較缺乏經費及志工的資源,希望政府能促進社區組織間學習資源的整合、輔導與評鑑工作。 (四)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和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所建構的社區學習網絡,只有「社區學習資源網絡」,缺乏「社區數位學習網絡」和「社區學習資源中心」的架構;其發展架構部分以「建立社區夥伴組織」的相關發展策略較為完備,「促進社區居民參與」的策略則未盡理想,至於「執行績效評估」的策略則完全缺乏。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 社區組織的管理者須引導並規劃組織的「工作-學習」網絡之運作,以促進組織轉化為學習型組織的運作,並與學術機構或高等教育結合,以推動組織成員的正規與非正規學習。 (二) 社區組織應針對社區人口特質與族群特性進行學習需求的調查與分析,並依據其需求設計學習活動,由具有成人學習專業素養的人員協助進行學習輔導及諮詢的工作,並對參與學習者、中輟者進行學習問題輔導與追蹤,累積研究資料,發展出本土化的成人學習問題研究成果,方能促進社區居民參與學習,有助於社區終身學習理想的實現。 (三) 善用社區的社會人際網絡,網羅社區專業人士投入各項社區學習活動,並依據其專長與興趣加以分組,結合高等教育系所資源,進行各項正規、非正規及非正式學習的培訓,成為社區學習的志工,實際投入社區學習活動的經營與推動工作。 (四) 組織由中央至地方之「規劃委員會」、「輔導委員會」和「行動委員會」,促進社區學習網絡的建構。 (五) 政府應整合社區學校資源、工商企業資源、社區資訊業者及政府各項社區數位網絡資源,協助社區數位學習網絡之軟、硬體基礎建設的建立 (六) 由社區公、私部門組織共同規劃「社區學習資源中心」的組織架構、決策、權力結構及資源分配的機制 (七) 政府部門應與社區組織共同合作,籌措辦理社區學習活動的資金 (八) 對於社區組織對社區學習網絡的建構,應鼓勵多元化規劃、採用多樣化策略及創新發展,以符應社區組織不同的組織型態、利益和文化需求,結合公、私部門力量,共同建構出「國際性思考,本土化行動」的社區學習網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