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12.145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隨著公民社會在研究與趨勢的發展,公民社會的參與者、政府以及公眾急需一套反映公民社會狀況的工具,來客觀而實證地分析,討論和評估公民社會,像是「公民參與世界聯盟」(World Alliance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CIVICUS)推出的公民社會指標(Civil Society Index, CSI)就是最受到關注的指標。公民社會組織關心的議題很多,而這些議題之中,失業問題是一個相當主要的社會問題,於是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於2002 年正式提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由第三部門發展事業的方式,引進弱勢就業族群人力,協助非營利組織發展特色產業,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從中觀的角度來看,參與方案的非營利組織,正是公民社會發展的重要活力。 故本研究欲探索政策介入下有關於弱勢就業公民社會組織的公民社會指標。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臺灣公民社會的啟示,一方面對政府未來的政策有所幫助,另一方面對臺灣公民社會的未來發展方向,能有進一步的啟示。 本研究建構了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之公民社會指標,但仍有許多缺失存在,但也發現即使在公民社會第一線上的參與者,對於政府的信任、對政治的積極度都不是相充足。建議政府應該要有更長遠的規劃,去推升政策參與者的組織能力與政策推行能力,光是金錢的補助是不足以讓組織發展完全的。而方案參與者在組織結構的方面大多數的組織皆不完備,參與方案者不能光是從政府處取得金錢上的支援,也要培養組織自身的能力,如傘狀結構的組織、透明的財務狀況、明確的勞工規範、以及持續的員工訓練,這些是一個完整的組織應該要擁用的,理應積極培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志工社群裡核心人物的人格特質與社群特性的關聯。研究目的在探詢社群領導人與核心人物的人格特質如何促進社群轉化,希望瞭解哪些關鍵的人格特質有助於推動社群轉化。研究採個案研究之方式進行,以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志工社群為研究對象。本研究運用真美聖善的英雄旅程原型架構與真美聖善的言說架構以觀察法、訪談法為主要研究策略,輔以文件分析與原型測驗來補充資料同時驗證資料。研究利用三角檢證的方式以求能夠貼近與完整適切的描繪出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志工社群的社群特性。綜合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 永不放棄的追尋者原型是促進社群邁向創生的動力 貳、 魔術師原型讓創生社群從危機中看到生機 參、 母性的原始動力結集成強大有實踐力的創生性社群 肆、 創生社群中的每個成員都是英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以年滿55歲以上參與台北市社區大學及長青學苑所舉辦之課程的高齡學習者為對象,旨在瞭解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以助高齡者未來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四: 1.瞭解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之情形。 2.瞭解高齡學習者生活滿意度之情形。 3.探討影響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的個人背景變項。 4.分析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定額抽樣的方式取得樣本,共發出280份問卷,回收274份,有效問卷計有269份,佔全部問卷的96%。以「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與生活滿意度調查問卷」作為研究調查工具,經統計分析後獲致五項結論: 1.高齡學習者對於代間支持的感受程度屬於中度偏高。 2.高齡學習者的生活滿意程度尚佳。 3.高齡學習者年齡及健康狀況與其所受代間支持相關。 4.高齡學習者的個人背景變項與其生活滿意度無關。 5.高齡學習者整體的代間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呈現低度正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就對高齡者本身、對其成年子女及對未來研究提供建議如下: 1.對高齡者本身的建議 1-1養兒防老觀念式微,與成年子女的相處模式宜採正向溝通。 1-2藉由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提升生活滿意度。 2.對成年子女的建議 2-1維持良好的代間互動關係,以增強高齡者正向的生活滿意度感受。 2-2成年子女宜成為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的橋樑。 2.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3-1研究對象方面:建議擴大受試範圍,採用針對台北市全區之高齡者教育機構進行廣泛的資料蒐集及針對城鄉差異進行資料的蒐集。 3-2研究方法方面:建議修正抽樣及施測方式及在問卷中加入質性的訪談設計並輔以客觀的觀察。 3-3研究工具方面:建議有關題目的取捨應多謹慎思考,避免因題目過多而造成受試者在填答時的負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學習特性、學習策略與英語教學型態偏好,以參與台北市社區大學英語課程的成人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蒐集,自台北市13所社區大學中,選取4所社區大學的四門英語課程進行觀察及訪談學員,並於每一英語課程班級選擇兩位學員接受訪談。 綜合研究文獻與資料分析,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社區大學辦學特色並非為英語學習者選擇的主要考量。 二、社區大學英語課程多為生活藝能類型,且學員以女性在職者居多。 三、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凸顯成人自我導向學習特性。 四、成人英語學習者主動採取多元的學習策略,但不擅長後設認知策略。 五、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偏好的教學方式相當多元,傾向合作教學模式。 相關建議: 一、對於社區大學之建議:(1)應於社區大學英語課程中突顯社區大學促進公民社會的辦學理念;(2)鼓勵學術及社團類型英語課程之開設。 二、對於社區大學成人英語教師之建議:(1)瞭解成人英語學習者特性,以提供適切的教學方式;(2)引導成人英語學習者拓展語言學習策略;(3)在課程中結合社區大學促進公民社會的辦學特色。 三、對於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建議:(1)瞭解自我特性及需求,選擇合適的英語課程及發展學習策略;(2)了解外語學習的多重意義。 四、對後續研究之建議:(1)拓展成人英語教學與學習不同面向的探究;(2)針對不同地區之社區大學的英語學習者採大樣本,質量並重的調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非營利組織在公益理念行銷推廣的過程中,運用各種符號做為組織與社會大眾溝通傳達公益理念的媒介。本論文聚焦於大臺北地區全國性青少年相關社會福利型基金會之組織標誌,以符號學的角度分析符號意義內涵,並從說服傳播理論之基礎探究該類組織標誌運用的說服訴求策略,再者從基金會實際運用組織標誌的經驗中,了解非營利組織的標誌在傳播公益理念的成效。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訪談法、符號學分析以及問卷調查法等方法進行。研究發現則主要包括下列三面向: 一、青少年相關社會福利型基金會的組織標誌之符號設計 (一)在共同文化背景的基礎下,非營利組織可將其抽象的服務理念以特定的 符號具及其延伸之符號義組合成具體組織標誌,做為其公益理念社會行 銷的媒介。 (二)組織標誌變遷呈現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歷程,也說明台灣社會福利進展的 軌跡。 二、青少年相關社會福利型基金會之組織標誌在社會行銷的重要性 (一)非營利組織之標誌提供社會大眾辨別組織差異的線索,因而在非營利 組織社會行銷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 (二)非營利組織之標誌有助於行銷青少年福利的理念 (三)組織標誌使用的符號具會限制非營利組織在某些社會行銷的運用。 三、青少年相關社會福利基金會組織標誌的說服訴求策略 (一)參與研究之非營利組織之組織標誌通常採取理性與感性的說服訴求策 略。 (二)感性訴求策略有助於表達「愛」與「溫暖」的服務真締與本質。 對於非營利組織以及後續學術研究,本論文最後亦提出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人文意識的逐漸提昇,以及「文化資產保存」和「空間再利用」等觀念的興起,人們開始重視環境保育及保存。從政府對於過去國營產業所遺留下來的廠房的空間再利用到記錄都市發展街區的歷史街區保存,這些行為都顯示出人們對於文化資產的重視。 此外早期傳統博物館大多侷限於一棟建築物內,展示過去及靜態的歷史文物,且多是具有權威性的象徵,阻礙了當地現址文化的保存。為了能夠推翻過去封閉的文化展現,開始出現了「生態博物館」概念,希望參考此模式來強調個案-也就是剝皮寮歷史街區之豐富歷史文化背景,進而活絡且建構一個屬於當地「活」的博物館。 剝皮寮歷史街區,蘊藏許多從空間的發展紋理到人們生活環境的記錄,像一本記錄都市發展的活字典。但由於歷史遷移與政策的實施而逐漸沒落。而後所幸在地方民眾與地方人士的大力奔走下,才再受到政府的重視。目前規劃則以「生態博物館」的理念進行「再利用」的方式呈現。因此研究內容由生態博物館與古蹟再利用之文獻談起,進而分析了解個案之歷史背景與再利用方式,並透過文件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了解個案發展情況與所面臨之困境。最後歸納出研究結論,針對個案歸納出兩方面建議,分別是中央政府以及地方管理單位,前者包含對個案的人力資源配置與下放以及改善社會公平性問題,方能解決專業人才匱乏與認同感之問題;而地方管理單位則包含有: 建立資源的完整統合、閒置空間的適當使用、經營方式的變更以及活動展覽規劃之適切性等,冀望透過這些建議能讓個案運用生態博物館模式進行古蹟再利用之永續發展的基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這是一個關於生活風格(lifestyle)與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質性研究。 現今在全球化及科技發達的時代,生活風格透過便利的科技工具進行傳播,讓人們能有機會接觸更多元觀點,並對生活進行重組與實踐。創意經濟亦讓政府與業界投入人力與經費進行產業發展,期望透過特色創意與文化生活的軟實力,在全球的創意經濟角力中勝出。本研究發現一群「城市—鄉村創新回流移居者」在遷居鄉野的生活中,如何植基於過往經驗,在移居後的新場域、新情境中透過經驗學習,調適與改變態度,並建構人我舒適的空間(amenity space)。 當今對生活風格的指稱,多來自於西方研究的成果,本研究透過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在理論、文本與現實生活的脈絡場景中植基,嘗試在其中整理並發現用以詮釋現代社會生活風格的形貌。理論部分包含經驗論、經驗學習、生活風格與資本、移轉及空間舒適論等;生活風格整理包含簡樸(LOVOS)、樂活(LOHAS)、慢食(slowfood)與慢城(cittaslow)及文化創意(cultural creatives)等,所呈現出生活的價值取向與尊重生態「道法自然」的概念,更適合以東方的語彙來詮釋東方的價值,我稱其為「返璞」(the Cradles)。 本研究的田野在花蓮,揀選11個具有代表性的返璞者進行觀察與訪談,發掘返璞者的特點,描繪其生活風格與學習的樣貌。研究發現返璞者的自主性高、適應力強,並且不喜歡受到限制,喜歡規劃但也因地制宜、隨遇而安,過著有韻律的生活。對於生活風格主動思考及付諸行動,對在地文化能主動發現或賦予意義。透過實際的生活場域進行經驗學習,並且善用科技工具進行經驗分享及學習,願意親身嘗試非主流的觀念或行動(例如「居家生產」)。以友善的態度面對人、環境與弱勢(例如「支持小農」);在社交部分樂於分享,亦重視心靈交流。返璞者將綠色永續的價值觀落實於空間設計、家屋布置與日常生活之中。而社群聚落的支持則是返璞續航力及風格移轉(lifestyle-shift)的影響因素,也是生活風格在地化、在地生活風格化的關鍵。返璞者在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網絡間,嘗試建立一種「簡樸、合作、和諧、樂觀、彼此信任又能共生互利及學習成長的人我舒適狀態」。 這個研究僅是一個地域型的小型研究,尚有許多未竟之處;亦期待更多有興趣的研究者,能發現更多在地返璞者,或引發對返璞生活風格的關注;更期待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部會及地方單位,能夠重視創意人才的「群聚」,對地方及全球文化創意的影響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社工員之學習需求,並瞭解學習需求與其社會支持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與滾雪球方式,針對五位年齡分別在30至35歲間受過大學社工專業教育的女性社工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深入瞭解她們參與繼續學習的經驗,並探究其學習觀、學習需求與學習障礙,以及學習需求與其社會支持之關聯。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瞭解女性社工員的學習需求。(2)探討女性社工員的學習障礙。(3)探求女性社工員學習需求與社會支持間的關聯。(4)提供相關人員與機構具體建議,以作為女性社工員本身與相關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文本資料蒐集來源以訪談逐字稿為主,依據研究目的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出以下研究發現: (1)女性社工員自我瞭解與助人自助的專業特質,促使其產生繼續學習的需求。 (2)進入30歲的女性社工員,因著婚姻狀態發展出不同的角色任務,學習時間的安排與學習需求面向亦隨之而有所不同。 (3)女性社工員工作的特殊性,導致學習需求仍以專業繼續教育為主。 (4)女性社工員助人服務常耗盡心力,個人成長的學習需求獲得滿足後,有助於身心平衡發展與工作壓力的舒緩。 (5)女性社工員的繼續學習受到工作條件的限制,學習偏好不同一般職業婦女。 (6)女性社工員面對諸多學習障礙仍重視自己的學習需求,因為學習需求滿足後帶來正向改變的能量。 (7)家人、師長、督導、同事、案主、朋友、宗教同修或教友等重要他人的支持與鼓勵是左右女性社工員學習需求滿足的關鍵。 最後依據上述討論,針對女性社工員、社福機構、支持系統與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具體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學校志工團隊學習,並以新北市「三重國小幸運草故事媽媽」為個案研究。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學校故事媽媽團隊形成過程。 二、瞭解學校故事媽媽團隊學習的特性。 三、探究學校故事媽媽團隊學習的策略。 四、探究學校故事媽媽團隊學習的效益。 五、歸納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相關單位作為學校志工團隊經營的參考。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6位故事媽媽,深入瞭解受訪者的服務經驗及參與歷程,並勾勒出三重國小幸運草故事媽媽團隊學習的歷程。經過半結構式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得到下列結論: 一、學校志工邁向志工團隊的過程,可以增進個人的成長、強化對學校的服務與貢獻、拓展志工組織的發展,以及增進與社區的連結。 二、團隊學習的特性展現出多元、非正式、非正規的學習方式。 三、團隊學習的策略可以是回應式的學習規劃。 四、團隊學習藉由內外部體系的運作,可以促進志工團隊整體的運作及發展。 五、女性學習特性可以凝聚團隊情感,促進團隊學習。 六、故事媽媽不再僅是以家庭、兒女為重心的傳統家庭主婦,而是成為關懷社會的志工,並且在此信念之下,她們的生活變得充實有意義。 本研究並針對學校單位、學校志工團隊、故事媽媽志工及後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靈性教育方案對高齡者靈性健康的影響,以行動研究進行六週共計六次12小時的靈性教育方案的教學,研究結論為: 一、在高齡者靈性教育方案內容 (一)以過去、現在、未來作為時間軸,將靈性健康之內涵融入於其中 (二)靈性教育方案內容,包括生命回顧、歡樂情深、創造生命潛能無限、信仰你我他、團圓、回憶抽屜等六個單元活動,皆適用於高齡者靈性教育方案 (三)與「宗教寄託」相關之方案內容在實施上有其困難性 (四)主題活動設計令高齡者充滿新鮮感與趣味性 (五)以「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為時間軸發展順序,學員能循序漸進的檢視自己 二、在靈性教育實施方式,可包括生命敘事、藝術繪畫、律動舞蹈、即興創作、音樂、冥想等六種方式 (一)生命敘事、藝術繪畫、律動舞蹈、即興創作、音樂、冥想等六種方式皆適用於靈性教育中 (二)實施方式可在活動內容中相互交流運用,以此概念發展更多元之活動方式 (三)將六種實施方式融入於團體活動中,善用團體動力,促進學員之間的互動交流 (四)暖身活動以遊戲方式帶入,能暖「身」也暖「心」 (五)善用方法營造溫馨與正向的學習氣氛 三、靈性教育方案的實施對高齡者靈性健康有顯著影響 根據上述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擔任高齡者教學教師的建議 (一)實施靈性教育方案,以提升高齡者靈性健康 (二)將既有課程結合生命敘說及懷舊回顧,以提升高齡者的靈性健康 (三)積極參與靈性健康相關研習,以充實靈性健康相關專業知識及領導與對話的技巧 (四)善用團體動力,以生命敘事、藝術繪畫、律動舞蹈、即興創作、音樂、冥想等方式,帶領學員個體,以增進其靈性健康 二、對高齡教育機構及政府機關的建議 (一)高齡教育機構開設靈性健康或心靈成長相關課程 (二)高齡教育機構與大學院校相關系所合作辦理靈性教育研習活動 (三)政府機關應建立靈性教育相關指導諮詢服務 三、對高齡者的建議 (一)積極參與相關靈性教育方案,提升靈性健康 (二)尋求多元學習管道,提升自我靈性健康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方案實施時間與內容設計可延長為十二周 (二)運用準實驗法進行一般課程與靈性教育方案對靈性健康影響情形之比較 (三)針對不同地區的高齡者實施靈性教育方案之研究 (四)以團隊形式進行靈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