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99.138

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大學教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並探討在不同社會人口學背景下,大學教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及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工具包含職場疲勞量表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以符合全國一般大學聘任資格之專任教師作為研究母群體,採立意抽樣,利用網路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取得有效問卷378份。以SPSS 17.0 for Windows與AMOS 8.0統計軟體進行信、效度分析(結構方程模式)、摘要性統計、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斯皮爾曼相關係數、複迴歸分析)。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 (一)大學教師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於中低程度。而其中各面向得分最高為「自我實現」,依序為「人際支持」、「營養行為」、「壓力處理」、「運動行為」,最低為「健康責任」。 (二)大學教師「個人疲勞」、「工作疲勞」、「服務對象疲勞」、「工作過度投入」平均分數皆高於全國受僱者常模平均分數,故大學教師屬於過勞高危險群。 (三)自覺健康狀態、工作控制、個人疲勞、服務對象疲勞為影響大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 (四)自覺健康狀態、職級、教育年資、每週工作工作時數、承接計畫數、助理數、罹患慢性疾病數、所屬公私立學校、心理負荷、工作控制皆是影響大學教師職場疲勞相關因素。 (五)大學教師的個人疲勞、服務對象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相關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國小學生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100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新北市某國小之高年級學生,進行自填式問卷施測,回收問卷319份。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家庭社經地位以低社經地位為主。口腔保健知識偏低,而且口腔保健知識越佳者,其採取餐後潔牙行為的可能性越高。其中五年級的餐後潔牙行為較六年級好。研究對象之班級大多沒有推動餐後使用牙線,教師督促學生進行餐後潔牙行為的頻率也偏低。 二、研究對象「自覺齲齒罹患性」、「自覺齲齒嚴重性」、「自覺餐後潔牙利益性」認知及「餐後潔牙行動線索」均為中上程度,而「餐後潔牙障礙性」認知則為中下程度。 三、研究對象六年級「自覺齲齒罹患性」較五年級高,女生的「自覺齲齒嚴重性」較男生高。有推動餐後潔牙行為的班級其「自覺餐後潔牙利益性」較沒有推動餐後潔牙行為的班級高,有推動餐後刷牙以及餐後使用牙線的班級其「餐後潔牙障礙性」較沒有推動之班級低。 四、研究對象之「餐後潔牙自我效能」為中等程度,當有人提醒或鼓勵時、當學校有要求時及當潔牙用具齊全時,對於執行餐後潔牙的自我效能較高。 五、研究對象之餐後潔牙行為屬於為中等程度,潔牙行為以早上起床為最多,其次是睡前。 六、將基本變項、餐後潔牙健康信念、餐後潔牙行動線索與餐後潔牙自我效能等變項來預測研究對象「餐後潔牙行為」,其中餐後潔牙行為與「班級進行餐後使用牙線活動」、「餐後潔牙行動線索」及「餐後潔牙自我效能」呈現顯著相關,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為33.9 %,而以「餐後潔牙自我效能」之影響力最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台灣地區國中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現況,並探討兩者間的關係。採比率機率抽樣法,以自填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1799人(有效回收率94.1%)。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中等以上程度(138.51分/200分),其六分量表由高至低為社會支持、生命欣賞、營養行為、壓力處置、運動行為和健康責任。 二、研究對象的生活品質屬中等以上程度(80.94分/120分),六分量表由高至低為情緒狀況、交友狀況、家庭狀況、身體狀況、自尊和學校狀況。 三、研究對象的年級、父親及母親教育程度之不同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年級、性別、父親及母親教育程度之不同在生活品質上有顯著差異。 五、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六分量表與生活品質呈正相關,且分別解釋生活品質36.8%和40.9%的變異量,並具有預測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依據健康信念模式探討臺北市幼稚園教師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相關因素。以臺北市幼稚園九十九學年度現職教師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並以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共得有效樣本398份。本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認知越高者與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態度越正向者,越會採取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行為。 二、研究對象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的健康信念與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行為之關係中發現:(一)研究對象之自覺因疏忽而導致兒童於遊戲場所發生事故傷害的罹患性越高者、嚴重性越高者、(二)自覺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的有效性越高者、障礙性越低者與(三)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的自我效能越有把握者,越會採取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行為。 三、研究對象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的行動線索與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行為之關係中發現: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的外部線索獲得來源越多者,越會採取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行為。 四、研究對象基本變項、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的健康信念、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的行動線索等變項對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行為變異量的解釋力為37.5%。顯著的預測變項為「服務於公立或私立幼稚園」、「專職園長」、「平均一週帶領兒童至遊戲場所的次數」、「有效性總分」、「障礙性總分」、「自我效能總分」、「外部線索總分」。其中又以「自我效能總分」影響力最高,其次為「有效性總分」,表示研究對象對於採取預防遊戲場所事故傷害行為把握程度越高,自覺利益越高,其落實行為表現越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 瞭解城鄉國中生睡眠品質及睡眠規律性的現況,再探討與比較城鄉國中生睡眠品質、睡眠規律性之相關因素及差異。 方法: 採兩步驟抽樣方式選取臺北市和花蓮縣各3所中、大型學校,再依照每所學校各年級的班級數各選取四分之一,並以各班所有學生為調查樣本,結構式問卷為工具,共發出2,160份,得有效問卷1,796份(83.2%)。 結果: 大約六成研究對象睡眠品質不良,城鄉國中生並無差異(t =1.51,p>.05)。研究對象週間及週間週末睡眠時間點變異大,週間及週間週末睡眠量變異介於2-3時之間,且臺北市國中生的睡眠較不規律。 性別、年級、用電腦習慣、看電視習慣、自覺健康狀況、晚間與同學聯繫情形、家中睡眠環境、家庭關係、人際壓力、學業壓力是臺北市國中生睡眠品質之重要因素,解釋變異量為25.7%;而自覺健康狀況、看電視習慣、家庭關係、家中睡眠環境、家人睡眠行為、人際壓力、學業壓力、社區安靜程度是花蓮縣國中生睡眠品質之重要因素,解釋變異量為27.0%。另外,性別、年級、用電腦習慣、家人睡眠行為、人際壓力是臺北市國中生睡眠規律性之重要因素,解釋變異量介於3.3- 11.6%間;年級、用電腦習慣、看電視習慣、晚間與同學聯繫情形、人際壓力、學業壓力是花蓮縣國中生睡眠規律性之重要因素,解釋變異量介於4.0- 9.8%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旨在瞭解臺北市國中二年級學生與母親間對與「性」相關議題溝通之現況,以及探討雙方填答上是否有差異,並與1995年張美皓、晏涵文之研究結果相比較。研究以99學年度臺北市國中二年級學生及其母親為對象,採集束抽樣方式,實施問卷調查,扣除無效問卷,配對完成資料共340筆有效樣本,共680位受試者,回收率85%。問卷資料經整理及統計分析後,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學生或母親對與「性」相關議題的溝通頻率皆偏低,態度也都偏向不自在;在五個議題中,以「親子間之身體親密」溝通情形較其他議題良好,以「懷孕、避孕、性行為」溝通情形最差;在親子之間對性溝通知覺的差異分析顯示,母親知覺溝通之頻率較子女知覺來得高,溝通態度也相對自在;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比較,母親與子女在溝通頻率與溝通態度上均有所提高。根據研究結果,建議若要順利推展性教育,除應加強家庭親子間對與「性」相關議題的溝通與加強能自在談「性」的溝通能力外,健康課程教學的落實與健康教育專業師資的適才適用,以及社會方面的大眾媒體運用與結合社區組織的力量來推展更是缺一不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酒類媒體廣告訊息接觸、飲酒知識、飲酒態度對其飲酒行為間之相關。以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之臺北市公、私立高級中學及高級職業學校日間部一到三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以橫斷式調查研究法,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以「班級」為單位,抽取六所高中,二所高職,共954名學生為樣本,最後得有效問卷903份,有效回收率達94.7%。本研究所得重要發現如下: 一、 飲酒知識部份,整體而言,三年級學生的飲酒知識較一年級好。酒類媒體廣告訊息接觸之頻率愈高,飲酒知識越高。 二、 飲酒態度部份,整體而言,一年級的態度較三年級正向;女生較男生正向;學業成績在班級上是中間三分之一者較後面三分之一者的態度正向;父母親飲酒情形方面,研究對象的父母親從未飲酒者較經常飲酒者的態度正向;同儕飲酒方面,研究對象的同儕(朋友)從未飲酒較偶爾與經常飲酒者的態度正向。酒類媒體廣告訊息接觸之頻率愈高,飲酒態度愈負向。酒類媒體廣告訊息接觸之態度愈正向,飲酒態度也愈正向。飲酒知識愈正向,飲酒態度也愈正向。 三、 飲酒行為部份,研究對象飲酒率為64.2%,一個月內有飲酒者的飲酒率為34.3%。整體平均每月吸收的酒精總克數為130.99克,約為11瓶罐裝啤酒,且男生飲酒量比女生多;同儕經常飲酒者的飲酒行為較偶爾與從不飲酒者的飲酒行為嚴重,偶爾飲酒者的飲酒行為較從不飲酒者的飲酒行為嚴重。酒類媒體廣告訊息接觸之頻率愈高者,飲酒行為愈嚴重。酒類媒體廣告訊息接觸之態度愈正向或飲酒態度愈正向者,或健康控握信念傾向內控型者,較少有飲酒行為。 四、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控握信念可解釋飲酒行為總變異量的6.5%,再進一步投入「酒類媒體廣告訊息接觸之頻率」、「酒類媒體廣告訊息接觸之態度」、「飲酒知識」及「飲酒態度」四個變項後,可再顯著增加2.5%的解釋力,其中只有「飲酒態度」能有意義的預測研究對象飲酒行為。亦即研究對象所感受的「飲酒態度」愈負向,其飲酒行為愈嚴重,人體所吸收之酒精總克數愈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以健康信念模式及自我效能為基礎之國軍戒菸衛生教育課程,並探討此課程在戒菸上的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之「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設計」,以服役於金門縣金門防衛指揮部有吸菸的男性軍人為母群體,以立意取樣,取某營區吸菸之50人為實驗組(實際完成研究者45人)與另一營區吸菸之50人為對照組。實驗組接受本研究設計之國軍戒菸衛生教育課程,對照組不接受任何處理。兩組經前測、後測及後後測的問卷調查及呼氣CO值檢測的客觀測量,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 一、研究對象之平均年齡為21.07歲,教育程度六成五為中等程度(含國中、高中職),菸齡平均為5.82年,七成的研究對象之同儕半數以上會吸菸,近七成的研究對象之父親有吸菸習慣,母親有吸菸者則有一成四。研究對象之日吸菸量平均值為14.45支,呼氣CO檢測平均值為11.94ppm,屬中度吸菸者。 二、國軍戒菸衛生教育介入後,除了在「自覺戒菸利益性」外,研究對象在「菸害知識」、「自覺吸菸疾病罹患性」、「自覺戒菸障礙性」、「戒菸行動線索」、「戒菸自我效能」等效標上,皆具有良好的立即與延宕效果,惟在「自覺吸菸疾病嚴重性」之效果在後後測才顯現出來。 三、國軍戒菸衛生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日吸菸量」、「CO檢測值」及「戒菸率」,皆具有良好的立即及延宕效果,而且戒菸率在介入後一週時為42.2%、在介入後五週時為37.8%,顯示本戒菸衛生教育介入在國軍戒菸上有不錯的效果。 整體而言,以健康信念模式及自我效能為基礎之國軍戒菸衛生教育課程,能有效提升國軍戒菸率與降低吸菸量,具有推動潛能。因此,建議國防部軍醫局未來可參考本研究之衛生教育介入模式,納入國軍的訓練課程,以增加戒菸資源的可及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以計畫行為理論來探討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並評價該理論之適配度。本研究為調查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研究對象為北部醫學中心接受產檢、懷孕大於12週且無妊娠合併症之孕婦,共621位,平均年齡為31.76歲(SD=3.87)。研究工具為自擬量表,包括基本資料表、孕期運動知識及懷孕期間從事規律運動意向量表。統計方法分別使用SPSS for Windows 14.0程式及LISREL 8.72版統計軟體對理論模式適配進行評量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孕婦對於懷孕期間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為正向,且有6成4以上的孕婦表示從今天起至生產前有可能從事規律運動。 二、 外在變項-社會人口學、孕產史、自覺健康狀態及懷孕期間運動知識對孕婦規律運動之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具顯著影響。 三、計畫行為理論適用於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模式,整體適配度達到評鑑指標(GFI=0.90、AGFI=0.88、RMSEA=0.062、SRMR=0.074、NFI=0.96、NNFI=0.97、CFI=0.98、(χ2/df)=3.4、PNFI=0.84)。 四、「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皆對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可解釋的變異量為57%。其中知覺行為控制(β=0.68, p<0.01)為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主要決定因子,其次為主觀規範(β=0.12, p<0.01)。 五、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交乘積和影響態度(γ=0.58, p<0.01)、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交乘積和影響主觀規範(γ=0.87, p<0.01)、控制信念與知覺力量交乘積和(ΣPi×Ci)影響知覺行為控制(γ=0.35, p<0.01)。 六、孕婦規律運動行為之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彼此間呈顯著的正相關。 計畫行為理論可用來解釋孕婦於懷孕期間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的。知覺行為控制為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主要決定因子,其次為主觀規範。建議醫護人員應協助孕婦克服在規律運動之主要障礙因素,並給予孕婦所需的資源,以促使孕婦於懷孕期間能規律運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論文以「台北市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模式」為基礎,透過資訊服務、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之遠距醫療模式結合,提供高血壓病人健康評估、生理量測線上傳送監測、健康諮詢、主動的健康關懷、衛教指導、醫療協助、社福轉介等,促進民眾健康認知與行為改善,欲(1)建立高血壓病人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務模式以及(2)增進病人血壓監測之成效外,並(3)同時評估其對「遠距專業客服電話衛教諮詢服務」之接受度與滿意度,以作為服務修正與相關政策制定的參考。 方法:本研究採二組重複測量之準實驗研究設計,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200名高血壓病患,對照組(接受一般就醫程序與衛教過程),實驗組則接受「整合式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模式,以重複測量方式(六、九個月)評價其高血壓控制與居家量測血壓行為之成效;並於九個月時針對實驗組進行接受度與滿意度調查。 結果:本研究之結果顯示「整合式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模式」介入後高血壓病人之後測、後後測較前測血壓控制有統計上顯著差異;但是實驗組整體過程中簡訊與外撥關懷服務沒有增加血壓控制之效果與量測血壓之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血壓異常者經簡訊通知提醒後,其後測與後後測較前測之血壓控制有統計上差異。服務滿意度部分,大部分的實驗組個案對於整合式健康照護服務模式表示滿意,付費意願部分以500元以下佔九成。另外,本研究之「遠距專業客服電話衛教諮詢服務」建置一個標準化之電話諮詢服務模式。 結論與建議:本研究對於「整合式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模式」應用於高血壓個案模式是可行的介入模式。其對於高血壓研究個案之血壓控制有顯著成效,但是對於高血壓研究個案之居家量測血壓行為改變不顯著。本研究之實驗組個案之認知有用性與服務滿意度明顯具相關性。因此在發展與修正遠距健康照護模型時,如何提升照護模型內容之易用性與有用性認知,透過了解居家慢性病個案之需求性,建構適切之資訊照護服務系統,將有利於遠距健康照護模型之成功發展。 關鍵字:遠距健康照護,客服電話衛教諮詢,高血壓控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