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50.89

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發展適合高中生的小說教學策略,並透過反思教學實踐的歷程,歸納出影響小說教學成效的相關因素,分析小說教學策略對於提升學生國語文能力──閱讀理解、思辨整合、反省探索,兼及促進學生發展語文學習興趣之潛力。研究過程採用行動研究方法,進行教學計畫、實踐、反思的循環。在教學實踐上,以普通高中國語文課本中的三篇小說──〈勞山道士〉、〈虬髯客傳〉、〈孔乙己〉為教材,除了依據文本分析的結果,規畫教學單元的學習重點外,並在整體教學中安排適切的延伸學習活動及評量任務。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資料蒐集的方法以教室觀察、深度訪談為主,同時輔以文件資料,例如:小說學習單、學生實作成品、省思札記。依據學生國語文能力、心智成長的情形,以及他們的學習表現、省思回饋等,反思小說教學策略的實施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一)理解學生的小說學習困難,方能發展出有效的小說教學策略,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二)小說有其獨特的文體特色,適合透過小說結構要素規畫教學的具體內容,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小說情節、認識人物、歸因主題與作者之寫作目的,並分析小說中的寫作技巧;(三)使用高層次、發散性的提問引導學生討論與探索小說中的核心概念、抽象議題,能幫助他們發展出獨立見解並提升思考能力;(四)安排實作任務,提供學生應用與轉化所學的學習經驗,不僅能使學生主動連結小說內容與個人的生活情境、生命經驗、文化脈絡,也能觸發他們產生反省、體悟與改變;(五)使用適切教學媒材,並融入能回應學生文化差異性的教學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領會小說中特殊的文化情境,彌補他們因文化背景不同、先備知識不足所產生的理解落差;(六)最後,透過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小說學習經驗,並進行跨文本比較,歸納簡單的小說通則,能幫助學生整合所學,建立更完整的小說認知體系,進而發展出自己的小說學習策略。 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小說教學設計、教學實踐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三個層面,提出具體建議。希望在學校教育中,真正落實具有連續性的小說教學脈絡,並透過深度研究,持續充實小說教學實務理論之內涵,強化老師實施小說教學的態度與信心,鼓勵發展成長心態,以進一步開展與肯定小說教學在國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取徑,以新北市一所實施自主學習課程的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場域,探析該校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改革脈絡下進行自主學習課程轉化之展化學習歷程。十二年國教揭櫫之自主學習為培育終身學習者之基礎,為個案學校課程發展重要目標。該校導入十二年國教自主學習的政策倡議,於複雜且多面向的活動系統衍生新的需求,引發系統內部節點的張力與矛盾,涉及主體、客體、工具、規則、社群與分工之演變與再生,並驅動學校課程轉化之系統革新。 為深究個案學校的系統革新歷程與成果,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主要以觀察、訪談和文件蒐集等方式取得資料,並以Engeström(1998)的文化歷史活動理論架構分析資料。本研究發現有四: 一、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系統目標,可形成集體行動的課程轉化,涵括校長領導、行政組織分工、教師教學、家長參與外部協作資源之共力。 二、矛盾可引發教師主體與社群朝向自主學習課程客體目標發展之動力,工具策略的中介性可調節主體到客體行動之間的落差,開拓學生自主學習課程轉化的路徑。 三、學生以專題探究為手段,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增進自主學習的信心。 四、學校自主學習課程轉化的活動系統,創造課程與教學實踐的革新歷程。 最後,依研究發現,本文提出對課綱轉化、課程創新、教學實踐、學校組織、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建議,期能為國內課程改革、學校革新與學生學習帶來新的啟示。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科學教師實施探究教學所展現的實務知識內涵與認知結構、影響因素與形成機制。並依據研究結果,對於科學師資培育以及教師專業成長提出建議。 本研究以兩位國中科學教師進行個案研究,藉由課堂觀察、深度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分析詮釋的重點在了解兩位個案教師的共通性與差異性。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中科學探究教學之教師實務知識的內涵,涵括教師對科學、教學、學習,和學生等相關部分所融合的知識與信念。這些知識彼此交織運作,並透過教師信 念的篩選和增強,使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自我知識的內涵進行理解轉化與調整而成為教師個人的PCK。 二、國中科學探究教學之教師實務知識的結構,係以科學探究意象指引,形成課堂教學實務原則與實務規則,環環相扣。在教學意象的指引下,不斷地透過教師信念與教學省思的交互作用,而後運作於實際教學中,形塑自己的科學探究教學風貌。 三、國中科學探究教學之教師實務知識的影響因素,係由教師個人因素與當前教學環境因素交織而成。其中成長背景與求學經驗和面對教育改革的態度是影響個案教師科學探究教學實務知識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國中科學探究教學之教師實務知識的形成機制,主要包含教師個人的默會致知,以及教師社群的知識轉化傳遞螺旋等不斷的教師自我學習歷程。 最後,本研究依據結論,針對科學教師實施探究教學、科學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科學教師實施探究教學方面,建議運用小組學習引導學生從事探究活動,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教師專業發展方面,職前培育課程建議加強貫穿實務的課程以提升教學實務能力,以及加強跨領域的課程以發展素養導向教學能力;教師在職進修建議引導教師經由默會致知理論化個人實務知識以提升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性,以及經由教師社群的知識轉化傳遞螺旋創新中小學教師專業知識。未來相關研究方面,建議增加課堂觀察時間、加強探索個案教師的PCK面向之間的互動情形,以及與其他層面實務知識的關聯、研究對象可擴及小學,高中或新手教師。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轉化歷程及兩者之關係,並探究溫老師成立之溫老師備課Party網路社群之影響。採用敘事探究,透過半結構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蒐集資料。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重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歷程依時間軸之順序為師專時期、初任教師時期、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前期及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後期 二、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轉化依歷程及內容,在課程本質的認識從教科書即文本轉化至從個人擅長學科語文出發,再轉化至低年級學生角度學習思考,最後為全語文教學;在學科知識的掌握上從教學即技術轉化至聚焦學科本質,調整教學策略,再轉化至從音樂教學啟發跨領域教學,最後為跨領域教學;在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及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從教師中心轉化至逐漸轉向學生中心思考,再轉化至因Montessori教學模組影響以學生為中心,最後為因Maslow需求層次影響以學生為中心;在和外界溝通之心智思考與個人實踐行動之批判思考歷程從無轉化至環境敏覺力,再轉化至環境調適度提升,最後為班級活動結合行政政策延伸教學。 三、溫美玉老師教學實踐轉化依歷程及內容,在實施型態,從傳統講述教學轉化至小組討論,再轉化至音樂教學融入語文教學,最後為單元主題教學;在課程內容,從第一、二階段均為教科書中心,再轉化至跨領域教學,最後為跨領域主題式、跨單元;在實施策略,從無轉化至故事教學及提問,再轉化至故事教學、提問及Montessori教學模組,最後為結合班級經營與鷹架運用;在情境感知上,從無轉化至單一到多元,再轉化至結合學校生活情境,最後為結合生活情境與師生平等信任;在教學評量上,從無轉化至紙本到評量,再轉化至最後兩階段均為多元評量;在教學資源,從無轉化至自我精進師專進,再轉化到繪本及圖書館資源。最後為影片、繪本、小說及輔具。 四、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關係,自初任教師後期產生交融,而在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前期,兩者交融出跨領域教學之區塊;在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後期,兩者交融區塊最多,尤其以學生為中心之課程與教學之思考最為一致。 五、溫老師成立之溫老師備課Party網路社群之影響為引領老師們進行一場由下而上的體制內溫柔教育改革,藉由紀錄與分享個別的教學案例,激發更多教學創意及提升老師自我專業感知,讓參與的老師藉由網路社群分享,進而實踐到自己的課堂之中。形成自發、互動、共好的自主學習樣貌。也是目前全臺超過十萬人參與最大的教育學習網路社群。 本研究最後提出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互為共構的課室風景、教師自我精進成長改善教學成效、教師社群的形塑與共好及在職進修的助力與師培課程的重要他人之建議,期盼能為我國的108課綱之課程與教學提供一些反思。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職前教師教學實踐經歷以及職業認同的情形,研究目的為:(1)瞭解當前職前教師教學實踐經歷與職業認同的情形;(2)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下職前教師職業認同的差異;(3)分析教育實習、支教對其職前教師職業認同影響的差異及預測力情形。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中國大陸一所高校為例,採用便利抽樣,共選取該所大學542位職前教師為研究樣本,並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考驗、ANOVA以及多元回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職前教師職業認同與教學實踐經歷情形均高於基準分數;師範類職前教師在職業認同所有向度好於非師範類;報考語文、英語、政治、理科學科教師資格證的職前教師職業認同部分向度存在差異;報考教師資格證動機出於自身熱愛以及對教師地位認可的職前教師職業認同更高,而出於同儕、家庭、增多職業選擇、不確定等原因的職前教師職業認同更低;參與教育實習、支教的職前教師的整體職業認同、職業價值與職業意志好於皆未參與的;教育實習、支教均對職前教師職業認同有正向的預測力,並且支教的預測力高於教育實習;教育實習的具體向度中,教學準備和職前教師的態度與行為、教學反思與外部支持兩個向度對職業認同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研究結果對於師資培育教學實踐環節的設計與安排有一定啟示,能夠為大學、中小學端的師資培育提供改進建議,並且可以幫助職前教師對於自身職涯規劃有更清晰的目標,更積極地參與教學實踐。

  • 學位論文

自2016年起,東南亞新住民在台灣社會被賦予的形象與任務有極大的轉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為2016年政府所推出的「新南向政策」,本研究的目的在欲透過整理過去新住民在媒體上的形象,釐清臺灣新住民過去負面形象的社會脈絡,並自本研究選取五位東南亞新住民女性的訪談中描繪出如何認識臺灣東南亞新住民真實形象的建議。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論包括: 一、臺灣東南亞新住民社會形象的內涵:片面與負面呈現的社會媒體形象;沒有與時俱進的教育形象;充滿歧視與苛刻條件的法政制度形象;新住民漸進轉化的新形象。 二、臺灣東南亞新住民對其社會形象的解讀:新住民對於21國面談雙重標準感到不合理,且不滿定義模糊不清的國籍法,使其「終身」活在無國籍的恐懼;新住民對於政治人物的不當評論感到失望;新住民更期待能出現具代表性的新住民立委;新住民對於108新課綱中對於國小必選東南亞語言給予正面評價;理應支持新住民的發展基金會補助的對象卻常非新住民。 三、臺灣東南亞新住民重繪自我形象的獨特故事:在本研究中所舉的五位東南亞新住民女性的故事,可看出其自身奮鬥並描繪出自我形象的獨特故事。 四、臺灣東南亞新住民現階段仍在繼續被「肯認」的過程:近年臺灣東南亞新住民的處境,雖因政府政策而有些改善,但本研究仍指出應在結構面(在政府與國家政策方面、學校教育過程中、教科書的書寫、社會媒體的呈現)與主體面(新住民應如何面對臺灣人對自身母國的刻板印象,及其自身應如何看待自己族群等部分)提出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初任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以及在此發展歷程中所會遇到的困境與因應之道,探究研究者如何透過希望理論解決初任教師的困境,並從中獲得何種成長與突破。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收集初任教師的個人經驗故事,並邀請兩位協作者進行訪談與收集過去的文件資料進行敘事分析。   在研究結果上,發現初任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因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差異,而有所不同。在師資培育階段的成長呈現緩慢且停滯,實習階段的成長保守且模糊,初任教師階段對現狀感到無能。為了改變感到無能的初任教師現狀,可透過希望感轉化困境。目標、路徑、意志力三者在專業發展歷程上會相互拉扯。初任教師可透過了解自身目標,確立自身追求的教師信念,進而所追求的目標內涵。教師應追求精熟目標而非表現目標。為了達到精熟目標,教師應思考不同的進修方式,精進自己的路徑思考,輔以教師信念的支持,提升自身的意志力思考,便能夠幫助教師在專業發展路途上持續獲得希望。   因此本研究建議初任教師,一是應時時刻刻關注自身專業發展的樣貌,可藉自我書寫,反思自己的狀況與自己所身處的位置,以便安排自身的成長計劃。其二,是追求精熟目標,了解自己想成為一位專業的教師,因而需不斷的學習這件事。也因為想成為專業的教師,必須尋求精進教學的管道以精進自己的路徑思考。並加以尋求意志力支持的來源,以便支持自己不斷的進行專業成長,否則當自己不再擁有想成為教師的意志力時,再多的路徑思考都將使希望歸零。

本文將於2024/10/2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融入運算思維策略於英語口說教學課程,以提升高齡學習者的英語口說表現。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台北市某國中十位高齡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四週共八次的運算思維英語口說課程,每次授課兩小時。本研究所使用教材包括「我的第一本中高齡旅遊英語」,以及研究者設計之學習單與活動。本研究所選用的運算思維策略為「資料萃取」、「樣式辨識」、「拆解」、「演算法思考」,並且採實作評量的方式,根據十位學習者的前、後測表現,瞭解其英語口說表現的改變情形。此外,本研究透過觀察、學生日誌、教師日誌、課堂錄影等資料,進一步了解高齡學習者英語口說表現的改變情形,以及對於本課程方案的態度與看法。研究結果發現,運算思維的融入有助於高齡學習者的英語口說「流暢性」、「精確性」的提升;在「發音」上則沒有顯著的差異。在態度與看法方面,高齡者對於本課程方案普遍抱持正向與肯定的態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現今電子書廣泛運用於教育領域。語言教師試圖使用電子書來提升學習者的閱讀理解能力,是由於電子書配有朗讀功能、動畫、聲音、音樂、多媒體效果等。另一方面,有研究指出閱讀電子書會使讀者感到眼睛疲憊、易於分心、閱讀疲乏。為了要幫助學習者閱讀電子書,本研究試圖探究運用圖像組織來提升學習者的後設認知策略及自主學習能力於電子書閱讀。 八十七位大學二年級學生被分配到自製圖像組織組,八十三位大學二年級學生被分配到教師自製圖像組織組。兩組學生完成後設認知問卷與自主學習問卷後,接受為期四週的後設認知策略訓練及製作圖像組織訓練。接著,自製圖像組織組需讀完電子書後再自製屬於自己的圖像組織,並持續十週。教師自製圖像組織組的學生被要求閱讀電子書後,下載教師設計的圖像組織學習單並完成該學習單的空格部分。兩組學生皆須將完成後的圖像組織帶至課堂上,並與組員分享自身的後設認知策略使用與分享該電子書的故事內容。在學期末時,兩組學生完成了十個圖像組織後,並再填寫後設認知問卷與自主學習問卷。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第一,自製圖像組織組的學生在後設認知策略使用、自主學習信念、自主學習行為,比教師自製圖像組織組的學生有較明顯的顯著差異。第二, 成對樣本t檢定顯示自製圖像組織組的學生在後設認知策略使用及自主行為上有顯著差異。第三,雖然教師自製圖像組織無法直接地幫助學生提升後設認知策略使用,但卻可以有效提升學習者在語言學習的自主行為。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建議教師可以運用後設認知策略訓練,提升學習者的閱讀能力於電子書閱讀。再者,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製圖像組織來提升後設認知意識。最後,教師自製圖像組織可被用來幫助初階學習者了解該讀本內容的因果關係,也能協助初階學習者運用瀏覽的閱讀策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前國際間推動培養運算思維的教學,大部分都是以電腦科學、資訊科技為主,透過程式設計等工具,希望學生在學習程式設計的過程中培養運算思維能力。公民與社會學科的課程內涵是在培養學生的類似運算思維的高階思考能力,具有實際結合的可行性。本研究旨在透過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設計,探討高中生運算思維能力的展現、運算思維的改變、對課程的看法及研究者面臨的問題與成長。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三十七名高二自然組學生為研究對象,三十二名學生完整參與七堂課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及前、後測,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為主要途徑,同時運用「參與觀察法」、「訪談法」、「文件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作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式。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使學生運算思維能力有正向的成長,且高中學生對於「運算思維融入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看法持肯定態度,在班級經營及課程設計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提供鷹架與支持能使課程效果更佳,發展以運算思維為架構的教學符合公民的教學目標。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與啟示,希冀能提供未來運算思維課程設計及教學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