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63.145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摘 要 為探究1910-1937年期間,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與文化研究法,以歷史的時間為縱軸,以文化的價值觀、制度及器物為橫軸,將蒐集之史料,加以整理、分類、考證、解釋與批判,最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理論、價值、觀念層次上,傳統武術以「道」與「氣」、「天人合一」及「太極哲理」為基本理論;傳統武術以「形神統一說」、「反者道之動」及「陰陽學說」為基本原則。清末西洋體操與體育概念的傳入,加上舊有的傳統武術,導致彼此概念上糾纏不清,「新、舊」與「動、靜」思想論爭,隨後為發展方向而有「洋土體育」思想論爭,在論爭激盪中武術融會公平競爭、追求極限與客觀量化的觀念緩慢前進,也採借西方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武術。 二、在規範、組織、制度層次上,傳統武術重視「尊師重道」的師承關係,各流派對授徒擇人均有嚴格規定,武德是以「禮」、「仁」為標尺,武術組織以「家族化」、尊祖、崇古、嫡長繼承、等級制度為宗法之特色。西式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明文規定武術為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之一。在大城市所建立的武術團體,武術組織逐漸系統化,而有明確的宗旨與章則,並朝向武術競技化和規則化的方向發展。 三、在外顯行為和器物層次上,傳統拳術種類繁多,如少林武術、武當武術、峨眉武術、內家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象形拳、南拳、長拳等拳種;武術器械多樣多式,如劍、刀、槍、棍等。西洋運動器物在中國發展過程迅速,武術器械隨地方性運動會的開展,逐級登上全國運動會,並單獨舉辦全國武術運動大會,舉行「國術國考」和「浙江國術游藝大會」等活動,將武術推向海外表演,促使武術邁向國際舞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建構拔河選手個別姿勢之水平拉力關係,以探討整合團隊之拔河表現,利用排列組合所得之團隊最佳值作為以身高、體重、肌力表現等因素進行位置排序之參考依據。受試對象為曾獲得高中組冠軍之團隊七名成員為對象。經由JVC9800U數位攝影機獲取不同拔河姿勢之影像資料,拉力值的獲取是由Biovision多功能生物迴饋系統,並透過visual basic 程式設計軟體所撰寫之數位化視窗軟體TR01將影像資料進行數位化。 經由實際實驗數據採用倒傳遞網路演算法推估受試者於不同拔河姿勢之水平拉力值,結果顯示實際值與推估值之估計標準誤差值不超過5%顯示本研所採用的倒傳遞網路演算法具有極佳的適切性。對於在相關拘束條件下能產生最大拉力值之最佳隊型編排組合,本研究提供依不同隊形可配合成員不同身高、體重及肌力表現進行團隊最佳隊形編排之具體方法。 關鍵詞:拔河、類神經倒傳遞網路演算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運動成就目標與賽前狀態焦慮的關係: 以目標涉入為主軸之研究 研究生:黃英哲 指導教授:簡曜輝博士、季力康博士 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摘 要 本研究整合Nicholls(1984, 1989)的成就目標理論和Jones(1995)的競賽狀態焦慮控制模式做為理論架構,探討成就目標和賽前狀態焦慮的關係。主要的脈絡是以目標涉入為主軸,探討目標取向和動機氣候對目標涉入的預測力,進而探討目標涉入與能力知覺對控制感(因應能力預期和目標達成預期)和賽前狀態焦慮強度和方向性的影響。 研究參與者為90學年度全國高中籃球聯賽甲級球員共301名,平均年齡為16.76 ±.88歲,其中男球員186名、女球員115名,分別來自16支男子球隊和10支女子球隊。本研究對每一隊都進行兩階段的團體施測,第一階段:選擇每一隊在平時情況下測量「目標取向」、「動機氣候」與「能力知覺」;第二階段:在比賽前一小時測量「目標涉入」、「因應能力預期」、「目標達成預期」和「賽前狀態焦慮的強度和方向性」。經資料蒐集完成,以階層多元迴歸分析和徑路分析進行資料處理後,得到以下幾點主要的發現。 一 、精熟氣候與工作取向能有效預測工作涉入,其中精熟氣候的預測力較高;表 現氣候和自我取向是自我涉入的主要預測變項,其中表現氣候的預測力較高。 二、自我涉入是賽前身體焦慮強度的主要預測變項,顯示球員的賽前身體焦慮強度 隨自我涉入程度增加而提昇。 三、工作涉入和能力知覺是因應能力預期的主要預測變項,其中能力知覺的預測力 較大。因應能力預期能有效預測賽前認知與身體焦慮的強度與方向性。徑路分析的結 果得知工作涉入和能力知覺透過因應能力預期影響賽前認知焦慮與身體焦慮的強度與 方向性,顯示能力知覺和工作涉入愈高的球員,賽前因應能力預期愈高,進而使其賽前 認知與身體焦慮的強度降低並較能將該焦慮強度解釋為有利表現。 四、目標達成預期的主要預測變項依預測力大小依序為工作涉入、能力知覺和自我 涉入。此外,目標達成預期能有效預測賽前認知與身體焦慮的方向性。徑路分析的結果得知工作涉入、自我涉入和能力知覺透過目標達成預期間接影響賽前認知與身體焦慮的方向性,顯示工作涉入、自我涉入和能力知覺愈高的球員,賽前目標達成預期愈高,進而較能將賽前認知與身體焦慮的強度解釋為對表現有利。 本研究根據理論架構與上述的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實際應用和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關鍵字:成就目標理論、目標涉入、多向度競賽狀態焦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適合我國情境的中小學體育基本學力指標,據以評定我國體育課程的教學品質與整體學力情形,作為體育課程發展、教科書編輯、教學實施、教學評鑑之參考。 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首先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其範圍包括:1.有關學力指標之意涵;2.國內外體育課程的目標與內容分析;3.國內外體育學力指標之相關文獻探討;以及4.學力指標的建構方法。 其次,進行得懷術的研究程序。藉以蒐集不同背景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立共識。得懷術小組成員包括教育體育學者、中小學校長、中小學體育教師與民間文教及企管專家,共有15位專家學者。第一次問卷係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編製而成。問卷調查連續實施三次,所有諮詢委員均全程參與並寄回各次問卷。 經由上述程序,本研究發展出一套「中小學體育基本學力指標」,同時並提出四點結論: 一、體育基本學力指標可作為瞭解學生之體育學習水準。 二、體育基本學力指標建構宜兼重目標與評量兩向度。 三、採用得懷術的方法建構中小學體育基本學力指標,能夠蒐集不同的意見和建立共識。 四、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的建構,經由專家學者的凝聚共識,已具有相當高的可行性。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也分別對有關單位和對後續研究提出數點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運動的目地在追求健康,長期規律的運動能增進與維持身體適能,但運動強度與持續時間的訂定,如何以免疫學與內分泌學的角度去衡量,進而落實在運動處方的擬訂上,將是運動免疫學未來的研究重點。因此,本研究針對集中與分散跑步運動對皮質固醇與免疫功能之影響,做有系統的探討。 本實驗測試對象為30位大學男生(平均年齡為20.80±1.49歲、平均最大攝氧量為44.57±6.23 ml/min-1.kg-1),依其最大攝氧量配對分成三組:集中運動組、分散運動組與控制組。集中運動組在13:00於跑步機上進行1週3次、每次強度為70%最大保留攝氧量,持續時間30分鐘的跑步運動,而分散運動組則分別在9:00與13:15於跑步機上進行1週3次、每次強度為70%最大保留攝氧量、持續時間15分鐘的跑步運動,並於每次運動前、運動後0小時、2小時及24小時進行採血,以便分析皮質固醇濃度、白血球數目、嗜中性球數目、淋巴球數目、周邊單核細胞增生反應與細胞激素。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及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一、晝夜節律顯著影響皮質固醇濃度之變化,但三組間並無明顯差別。二、集中運動組在運動後0小時,白血球數目、嗜中性球數目與淋巴球數目皆明顯高於其他兩組,但PMNC增生反應卻明顯較其他兩組低。三、集中運動組在運動後2小時,嗜中性球數目仍高於其他二組,但淋巴球數目卻明顯低於其他兩組。四、細胞激素濃度的變化上,三組間皆無差別。經由本研究可得到以下結論:晝夜節律對皮質固醇有顯著的影響,因此在研究運動與皮質固醇關係時應加以考慮。此外,集中運動組在運動後2小時內的恢復期,由於淋巴球數目與周邊單核細胞增生反應分別受到抑制,因此專一性免疫反應能力降低,所以此時應注意身體的保養,至於分散運動組與控制組則沒有免疫反應下降的情況發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比較傳統以最大努力跑步至衰竭時間所推算的臨界速度(critical velocity;CV),與非最大運動攝氧量與心跳率所推算的CV是否有差異存在。同時針對不同強度非最大運動時間所推算之CV強度,進行氧攝取量、心跳率與肌電圖(EMG)等人體生理反應的變化分析,以便確認非最大運動時間推算CV方法之有效性。 本研究以20名經常參與運動的男大學生(20.45±0.83歲、177.30±6.21公分、71.62±6.45公斤)為受試對象,受試者除了先接受一次最大攝氧量及最大心跳率測驗外,所有受試者需接受四個不同強度跑步的CV測量。進行CV測量時,同時蒐集受試者之攝氧量與心跳率,以利從各強度跑步至90%、80%和70%目標攝氧量與心跳率之時間推算非最大運動攝氧量與心跳率CV。最後,以CV強度進行最長時間30分鐘固定強度的運動測驗,運動測驗過程中的第5、10、15、20、25與30分鐘,記錄每位受試者的攝氧量、心跳率與肌電圖變化。結果發現以傳統最大努力跑步至衰竭時間所推算的CV(3.54±0.318m/s)與CV90%VO2max、CV80%VO2max與CV90% HRmax (3.64±0.387、3.56±0.410和3.60±0.354m/s)無顯著差異,同時,與無氧閾值、最大攝氧量和無氧閾值速度的相關皆達顯著水準(0.63~0.73),顯示非最大運動攝氧量和心跳率所推算的CV與傳統運動至衰竭時間皆可有效推算CV。另外,本研究以實用性較高與SEE最低之CV90% HRmax持續30分鐘運動時,肌電圖與攝氧量無顯著變化,顯示以此強度運動30分鐘,攝氧量呈現穩定狀態,股外側肌無疲勞現象發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網球拍纖維材質與排列角度之振動特徵,並藉由實際握拍方式分析手腕部位所受振動的影響,與反彈球速的差異。實驗中採用八種網球拍,其碳纖維和玻璃纖維比分別為1:0、6:1、5:2和4:3,並分別搭配纖維角度22度和30度之網球拍為主要測試的對象,每支網球拍的重量、網線張力和平衡點皆控制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網球撞擊的測試。振動測試是以Biovision的訊號處理系統和一個Biovision(50g)、一個BioPAC(500g)的加速規進行數據的採集,採樣頻率為10000Hz,網球的撞擊速度約為28m/s;反彈球速比是以高速攝影機收集每次撞擊過程的運動學資料,拍攝頻率為1000Hz。研究結果發現,球和球拍的撞擊過程中,球拍纖維角度30度時之振幅較22度小,且網球拍含碳纖維比例越多,球拍結構體之最大振幅值越小,因此在撞擊過程中球拍損耗較少之力學能,所以有較大的反彈球速比;然而球拍含碳纖維比例越多,對於持拍手腕卻有較大之振幅反應,且手腕測得之對數衰減率亦較大,這反映出手腕承受大部分振動波的能量,因而增加了持拍手臂的負荷,故長時間使用將造成運動員之疲勞反應提早發生。 關鍵詞:網球拍、纖維材質、纖維角度、振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An Abstract of The Thesis of Hsiu-Hui Che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presented on May 30,2002. Title: Constructing the Theory of Motor Learning Curves—Dynamical System Approach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wo multi segments motor skills were examined as the basis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learning curve in dynamical system perspective. Four adults participated in experiment one learn the pedalor task for 350 trails in 7 individual days. An opto-electronic tracking system was used to record movement trajectories. The variability of movement velocity, movement ti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two successive trials in space were derived a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les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The Cauchy theorem was applied as the criterion to quantify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exponential and power function were test for describing the learning behavior. Fou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experiment two to learning the virtual ball hitting task of 60 trials or 30 minutes a day for 12 individual days. A virtual reality simulation system was used to create the visual information for learning a forehand hit task. A movement image digitize system was used to capture the displacement in 2 dimension spac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wo successive trials were derived for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wo experiments i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 is best for describing the multi segment motor tasks in this study. The study also provided an useful measure device for investigating the high dimensional system of motor learning. These findings provide the empirical evaluation for dynamical system theory for motor learning curve, and also extend our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process of multiple segments motor coordination.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古柏坦的奧林匹克思想析論 摘要 研究生:劉進枰 指導教授:蔡禎雄 完稿日:2002.7 古柏坦的奧林匹克思想,對現代奧運會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筆者以人物思想的研究方法入手,除了究明其思想內容外,還以批判的角度加以評析,最後獲得以下的結論: 一. 19世紀末期的人文思潮、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身體意識、科技、現代化的體育運動等,為復興現代奧運會提供必要的基礎。 二.古柏坦的奧林匹克思想,源於他生長的環境。這包括:貴族的血統、與英式運動教育的接觸、古代奧運會歷史的啟發等因素。 三.古柏坦以民族主義為核心,加上藝術之美,為運動員創造一個美與尊崇的運動(Sport)殿堂。 四.古柏坦無意間落入帝國主義與階級劃分的陷阱之中, 因為:其一,他站在西方的立場,宣揚他們的運動文化。其二,奧運會的競爭特質,提供了帝國主義者的溫床。其三,他為NOC和IOC之間,設計了不平等的支配關係;其四,他設定非業餘者和婦女,不得進入奧運會。 五.古柏坦的奧林匹克思想,由於存在著許多的矛盾和不切實際,因此,它並不是一種嚴謹的學問。 六.IOC和世人應更務實地面對實際的世界,尊重各國家的運動文化、放棄教條、IOC委員應由各NOC產生等,才能使奧運會朝更全球化、更務實的方向前進。 關鍵字:古柏坦,國際奧會,奧林匹克,思想,運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