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41.214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_@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高齡者藉由運動介入後對其健康行為、正念與主觀幸福感所產生之影響情形,以跨理論模式為理論基礎,分析高齡者在不同運動階段以八段錦作為運動介入,探討八段錦對高齡者之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影響。研究工具共分五個部分,分別為正念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人口統計變項、健康行為調查及質性訪談。研究對象為65歲以上之高齡者,共招募60位研究參與者。資料處理與分析以IBM SPSS 23.0進行資料建檔與統計分析,包括有描述性統計、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相依樣本t檢定與二因子混合設計進行相關分析。研究結果:一、研究參與者在前、後測的正念程度差異分析並無顯著差異;二、研究參與者在前、後測的主觀幸福感差異分析並無顯著差異;三、不同前後測和性別的研究參與者在正念程度並無顯著交互作用;四、不同前後測和性別的研究參與者在主觀幸福感並無顯著交互作用;五、研究參與者在運動介入後的歷程與轉變共同點為更健康、更快樂。最後,藉由研究分析結果提供給從事高齡者運動健康促進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籃球進攻組織戰開始時間、進攻時間、得分方式及成功率, 並探究性別與勝負隊伍之差異情形。方法:以 109 學年度大專院校籃球聯賽公開一級隊 伍為觀察對象,分析籃球組織戰的進攻情形,共計 140 場賽事 (男:77 場、女:63 場), 蒐集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克-瓦二氏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獨立與 相依樣本 t 檢定及卡方進行分析。結果:(一) 男女子組織戰開始時間及進攻時間在賽事 階段有達到顯著差異;(二) 得分方式在性別有顯著差異存在,且三分球和禁區的出手投 籃次數皆是男生高於女,但在兩分球則無;成功率在性別亦有顯著差異存在,同樣在三 分球與禁區的成功率皆是男生高於女生,而在二分則無;(三) 組織戰開始時間在勝負隊 伍有達到顯著差異,不過,在進攻時間則無;得分方式在勝負隊伍之間有達到顯著差異; 而成功率在勝負隊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三分與禁區的成功率顯示勝隊高於負隊,在二 分成功率則無。結論:(一) 男子及女子組織戰開始時間及進攻時間,皆會因不同比賽階 段而有所變化;(二) 組織戰得分方式與成功率在性別上皆有差異存在,男子組較女子組 偏好在三分線和禁區出手投籃,但在二分出手兩者皆沒有差別;同樣地,成功率在性別 上是有差異存在,且男生在三分及禁區的成功率皆是優於女生;(三) 組織戰開始時間在 勝負隊伍是有差異存在,勝隊慢於負隊;而勝負隊伍的進攻時間則沒有差別;得分方式 及成功率皆是勝隊優於負隊,即為攸關勝負結果之因素。

  • 學位論文

在特定的環境和工作限制下,係因目標導向視覺控制引致知覺-行動配連,從而產生特定的行動因應形式。在競技體操中的跳馬項目中,助跑係受到跳板視覺目標之環境因素,以及銜續踏板、第一騰空、推撐、第二騰空和落地等之動作執行需求,體操選手需要於入板前進行步態調整,以維持好的動作表現。本研究以生態心理學中的知覺-行動觀點,旨在檢驗女子跳馬選手在助跑中的步態調整形式和知覺-行動配連情形,並進一步探討發生步態調整的視覺控制位置、調整階段步頻、速度與動作表現的相關性。本研究共招募10位青少年女子競技體操選手,實驗工作為跳馬前手翻,分析之依變項參數包括步長、步頻、速度、腳趾-跳板距離標準差和動作形式的表現分數,統計分析以線性迴歸分析檢驗所需調整量與實際調整量、步數與腳趾-跳板距離標準差之相關性;皮爾森相關係數檢驗視覺控制位置、步頻、速度與動作表現之相關性。本研究的結論如下:(1) 部分選手需要進行步態調整,並於最後一步之所需調整量和實際調整量呈線性關係,且助跑越接近起跳板調整量越大、步長變異越小;(2) 跳馬的動作表現與選手在助跑調整階段的步頻和速度之快慢有關,而選手傾向以較快的步頻和速度表現。建議在跳馬訓練時,應考量入板前步頻、速度之變化作為訓練或教學評估指標。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貼近最真實的羽球運動實踐場域和經驗,照看羽球運動身體的時間性與 肉身性,揭示內在時間意識和羽球的「肉」相互示現與相互成就的關係。肉身時間與差 異的起「源」,是身體的內在時間意識的「能」啟動了身體和場域的聯結及相互流敞 的 關係,成為肉身;肉身表面上是和諧共感,看似趨向同質化,事實上是不斷地在產生「質 變」,當肉身被境遇觸發,肉身在對境遇的回應中創造不同、開顯差異;肉的質變中亦 存在著時間性的多種表現與質感,開拓出了各種時間差,正是身體創造性和不可預測性 的來源。最後,本研究也發現了肉身具有超凡性、超時空性、超理性、超己性等種種超 越性的特質。

  • 學位論文

目的:瞭解不同層級的飛盤爭奪賽選手在進行不同投擲距離下正手投擲的下肢運動學,藉由總投擲命中率、跨步距離、跨步距離比、跨步方向、投擲時間、下肢肢段速度(大腿、小腿與腳背)、肢段協調模式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實驗參與者共9位飛盤爭奪賽選手,分別為優秀組(N=5)與次優秀組(N=4)。每位實驗參與者均進行三種不同距離之正手投擲實驗,採用獨立樣本無母數曼-惠特尼的U檢定(Mann-Whitney U test)進行差異比較。結果:優秀組(56 ± 17%)在中距離正手投擲命中率比次優秀組(32 ± 9%,)高。優秀組與次優秀組在三種距離上,跨步距離、跨步距離比、跨步方向與跨步速度均無差異。結論:一、優秀組在中距離的飛盤正手投擲成功率明顯高於次優秀組。二、優秀組與次優秀組都會因投擲距離的變遠,而增加其下肢跨步、跨步距離比、跨步方向與跨步速度。三、優秀組與次優秀組的飛盤投擲下肢肢段峰值合速度順序先是腳背,第二小腿,最後大腿。

  • 學位論文

摘要 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亞太區奧運資格賽女子籃球在不同進攻型態以及勝負隊進攻次數、進攻時間、命中率與成功率的差異情形。方法:以亞太區奧運資格賽的女子籃球隊伍為觀察對象,分析半場戰術之組織進攻情形,共計12場賽事,紀錄進攻時間、進攻次數、進攻型態、命中率與成功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和無母數統計進行分析。結果:(一) 三種進攻型態在進攻次數、進攻時間、二分與三分命中率,以及成功率皆有達顯著差異;特定式與自由式的進攻次數、命中率和成功率接高於循環式,僅在進攻時間上,特定式所花費的進攻時間較自由式和循環式來的長。(二) 勝負隊在二分、三分命中率及成功率有達到顯著差異,勝隊皆高於負隊,但在進攻次數和進攻時間則無,又,勝負隊皆在特定式進攻型態的進攻次數及時間較多。結論:(一)亞太區進攻型態以特定式及自由式為主,且進攻時間也較長,而命中率與成功率亦是特定式及自由式皆高於循環式。(二) 勝負隊進攻型態的進攻次數與進攻時間不是主要影響因素,但二分、三分命中率以及成功率則攸關勝負結果。

  • 學位論文

近期的統合分析顯示傳統的腦波神經回饋訓練 (NFT) 對於改變腦波和改善運動表現的有效性還沒有定論,造成這個結果的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口頭指導語。而建立有效的口頭指導語的基本原則在於誘發與目標大腦活動特徵相對應的心智狀態。因此,為了提高腦波NFT訓練方式的有效性,我們在腦波 NFT中提供一種新方法,稱作功能特定性指導語 (function-specific instruction;FSI) 方法。本研究假設單次運用FSI的NFT方法會比傳統的NFT更有效去調節額葉中線Theta (frontal midline theta;FMT) 和促進推桿表現。方法:招募36名年齡36.08±14.08歲,差點14.05±9.43桿的熟練高爾夫選手,並對三組實施連續抽樣:功能特定性指導語組 (FSI;n = 12),傳統指導語組 (TI;n = 12) 和偽回饋組 (SC;n = 12)。在測試前後,每位參與者執行40次距離3米的推桿,並記錄進洞數量。在NFT介入時,要求參與者在單次期間練習50次。結果顯示FSI組在 NFT後顯著改善推桿表現。此外,FSI組顯著減少FMT功率,而SC組顯著增加FMT功率。這些發現意味著,與傳統指導語相比,功能特定性指導語對熟練高爾夫選手提升持續性注意力和推桿表現更為有效。

  • 學位論文

現今運動教練之責任或任務不再僅限於競技比賽的成績上,更涵括了運動選手生涯 面向之規劃;故,本研究藉由訪問兩位有國手背景之游泳教練,瞭解教練運動生涯轉換 的過程和解決困難的方式,及在當上教練之後如何輔導運動選手準備生涯轉換,以利完 成生涯轉換。透過質性研究取向,瞭解游泳教練的生涯轉換經驗與對選手的生涯教育內 涵,並使用主題分析法分類、歸納,提煉出有意義的內容。研究結果,兩位游泳教練的 生涯轉換經歷可分為進入游泳初期,和各升學階段對游泳生涯的經驗,及邁向游泳教練 之路等過程,且皆在「跨階段的游泳訓練」之初期遇到轉換的困難,但應對的方式則不 同,洛雁教練以改變自己心態的方式來面對新的訓練環境,辰妤教練則找到零碎時間做 自我加強以跟上訓練強度;在輔導選手生涯轉換的部份兩位教練所使用的方式皆不相 同,洛雁教練利用外部資源來幫助選手,像是邀請頂尖的運動選手和教練前來分享自身 經驗;辰妤教練則透過家長的參與和其他內部資源來幫助選手。因此,運動選手必須調 適好自已在競技運動項目上的心態以克服各種生涯轉換的困難,避免放棄選手的身份, 教練也需隨時注意,利用內外部資源來輔導選手準備生涯轉換。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脂肪組織是人體中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能量儲存庫,也在血糖的代謝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的研究仍缺乏有無身體活動的介入下,比較不同部位中的脂肪組織對於血糖調控的差異性。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健康者在有無中斷久坐腹部與臀部的皮下脂肪組織間質細胞血糖調控的影響。研究方法:20位健康參與者於皮下腹部與臀部脂肪組織分別安裝一台連續式血糖監測儀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 CGM),並於安裝CGM七天內以平衡次序法完成時長約320分鐘的久坐與中斷久坐的實驗室測驗。久坐實驗中,參與者在整個實驗期間維持坐姿;中斷久坐實驗中,參與者以每20分鐘以6.4公里/小時的速度在跑步機上快走2分鐘,累積15次,總計30分鐘,其餘時間則維持坐姿。兩次實驗中皆提供兩餐相同的餐點 (早餐與午餐,每餐562 ± 81大卡 (平均數 ± 標準差),含77 % 碳水化合物、16%脂肪、7%蛋白質)。研究結果:久坐實驗中,腹部皮下脂肪組織間隙血糖顯著高於臀部脂肪組織 (p = 0.03)。久坐與中斷久坐實驗中,腹部與臀部血糖的曲線下面積 (iAUC) 則無差異 (all, p > 0.05)。結論:本研究顯示健康者在久坐情境中,腹部的皮下脂肪組織間質細胞的血糖濃度顯著高於與臀部皮下脂肪組織,但在久坐與身體活動情境下,兩部位的血糖曲線下增加面積沒有差異。

  • 學位論文

主動行為已被發現可為個體與組織帶來益處, 而在大專階段 主動行為的展現與否是 影響運動員運動表現與生涯發展的重要關鍵 。本研究 目的為 了解大專甲組運動員知覺教 練賦權動機氣候、教練 選手依附風格與自主動機對運動員主動行為之預測情形、自主動 機的中介效果以及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 對 自主動機在教練 選手依附風格預測主動行 為中介效果之調節情形。本研究 招募 臺灣 兩所 北部 大學之大專甲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 19.72 1.42歲,平均參與專項 9.58 2.79 年 。本研究 使用運動員主動行為 量表、知覺教練賦權動機量表、教練 選手依附量表與運動參與量表進行施測,共回收 214 份問卷, 回收率 87% 研究結果發現 一、運動員主動行為與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 候和自主動機呈正相關,與教練 -選手逃避依附和教練 -選手焦慮依附呈負相關;教練 -選手逃避依附與自主動機間無顯著相關;二、自主動機可部分中介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預測運動員主動行為、完全中介教練 -選手焦慮依附預測運動員主動行為; 三、 在知覺高賦權動機氣候環境下, 自主動機在教練 -選手焦慮依附預測運動員主動行為之中介效果會受到知覺教練賦權動機氣候之調節。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教練創造賦權動機氣候之環境, 可促進大專甲組運動員之自主動機與主動行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