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47.221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目的:探討8週彼拉提斯運動介入對女性更年期症狀困擾之影響。方法:受試者為60名自願參與本研究之更年期女性,平均年齡49.2 ± 3.3歲,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各30名。實驗組施以每週三次,每次60分鐘的彼拉提斯運動,對照組完全不介入任何的運動,實驗期間所有受試者亦皆未接受任何醫學治療。實驗共為期8週,並於實驗前、後記錄受試者的更年期症狀困擾量表(包含:心血管及自主神經症狀、骨關節症狀、泌尿症狀、生殖症狀、心理精神症狀)及軀幹等長肌耐力測試,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運動介入的效果。結果:經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在更年期五大症狀中除生殖症狀外,其餘之四大症狀及軀幹等長肌耐力之交互作用皆達顯著 (p<.05)。實驗組在運動介入後之心血管及自主神經症狀、骨關節症狀、泌尿症狀及心理精神症狀之平均分數均顯著低於控制組 (心血管及自主神經症狀:4.77 ± 3.48分vs.7.87 ± 4.76分;骨關節症狀:1.47 ± 1.00分vs. 3.57 ± 1.90分;泌尿症狀:2.80 ± 2.32分vs. 5.03 ± 3.13分;心理精神症狀:9.03 ± 6.60分vs.14.43 ± 8.51分) (p<.05);另外,實驗組之腹肌及背肌等長肌耐力亦顯著優於控制組(腹肌等長肌耐力:53.80 ± 36.5秒 vs. 33.90 ± 28.23秒;背肌等長肌耐力:(66.20 ± 40.03秒vs. 45.83 ± 33.34秒) (p<.05)。結論:8週彼拉提斯運動可以有效改善更年期女性之軀幹等長肌耐力,同時亦可有效改善除生殖症狀外的更年期症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棒球投手重複性投球動作及投球球數逐漸增加後,對於下肢肌群從跨步期階段到手臂加速期階段之肌肉活化程度及疲勞情形。方法: 12名健康高中棒球投手(16.3±0.9歲、177.8±5.68公分、71.3±8.3公斤),各投100顆球(分5局,每局投20顆),以Noraxon無線肌電儀器(擷取頻率1500Hz)收取投手下肢肌群(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脛前肌、臀大肌、肌二頭肌、外腓腸肌)前(第1顆至第10顆)、中(第46顆至第55顆)、後(第91顆至第100顆)三個區段平均肌電振幅與中位頻率平均值,並同步利用高速攝影機(擷取頻率300Hz)取得投手投球過程中下肢動作運動學參數作為參考數據。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with repeated measures)進行統計分析。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投手下肢肌群從跨步期到手臂加速期階段於前中後三個區段出現明顯活化程度,其中以手臂加速期前導腳肌群活化程度最為明顯;同時前導腳外腓腸肌中位頻率值在前(100.4Hz)、中(94.80 Hz)、後(90.65 Hz)三個區段隨投球數增加而降低。結論:投手經過持續且重覆投球動作後,前導腳外腓腸肌會有疲勞現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探討花蓮縣衛生所福氣站的老年人平衡能力及功能性體適能力對平衡能表現之影響。方法:藉由花蓮縣衛生所福氣站68位老年人並利用一組測力板裝置,讓受試者站立於力板上,分別操作雙腳及單腳等六個動作,並做各項功能性體適能測試,利用皮爾森積差比較各項功能性體適能間相關性,並以迴歸分析預測功能性體適能是否為各種平衡姿勢的預測因子。結果:各項功能性體適能相互間分析結果顯示在坐椅體前彎與三十秒座椅起立、起立八英呎走、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三十秒座椅起立與右腳下肢肌力、起立八英呎走呈正相關。右腳下肢肌力與起立八英呎走呈正相關。落棒右手測驗與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起立八英呎走與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另外各種不同站立姿勢中,閉眼雙腳平行站立與三十秒座椅起立、起立八英呎走、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睜眼雙腳平行站立與左手落棒、起立八英呎走呈正相關。閉眼雙腳前後站立與左右腳下肢肌力、起立八英呎走成正相關。睜眼雙腳前後站立與三十秒座椅起立、右腳下肢肌力呈正相關。睜眼單腳站立與右手落棒、功能性前伸呈正相關。 在迴歸預測方面,三十秒座椅起立為閉眼雙腳、睜眼雙腳站立預測因子。功能性前伸為睜眼雙腳及睜眼單腳預測因子。左右腳下肢肌力為睜眼期前後站立的預測因子。另右腳下肢肌力為閉眼雙腳前後站立預測因子。結論:老年人平衡能力衰退雖然有眾多因素,除生理自然老化外,仍然與身體適能有關。研究結果看來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相互間及不同站立姿勢平衡面積有一定相關存在,且功能性體適能許多項目也能成為不同站立姿勢平衡面積的預測因子,故研究指出增加老年人活動及強化下肢訓練有助於平衡能力的提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優秀拳擊選手的運動生涯發展歷程、選手所面臨的運動生涯發展難題與因應策略及優秀拳擊選手的階段性目標設定。採用質性研究方式,以深度訪談來探究優秀拳擊選手各階段所面臨的運動生涯轉換之障礙。訪談選手共4位,受訪者為曾代表我國參加奧運會、亞運會、世界盃錦標賽、亞洲盃錦標賽等比賽之4位優秀拳擊選手,平均年齡28歲,平均運動訓練年齡為12.5年。並將其訪談內容分析、歸納,瞭解優秀拳擊選手所面臨的運動生涯轉換問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在比較不同年級高職生與不同身體組成(BMI)的學生,百公尺分段成績與體能之相關。每個年級兩個班(一、二、三年級男學生共200名),進行百公尺及體能檢測。所得資料依年級及身體組成分組,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與克瓦二氏(Kruskal-Wallis)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及Pearson相關分析,並探討百公尺與體能測驗間之逐步迴歸分析,顯著水準訂為α = .05。結果得知不同年級學生的百公尺跑不同分段距離的成績,除了一年級在10m、20m時與二、三年級有顯著差異、三年級在30m與一年級有顯著差異以外,其他並無顯著差異。百公尺跑分段距離的成績在身體組成值為過輕組(BMI<18)與正常(18.5≦BMI<24)組無顯著差異,百公尺分段計時中過重(BMI≧24)組在20m、30m、40m、50m、60m、70m、80m、90m、100m與正常組有顯著差異,皆慢於正常組的成績。過重組在部份的體能檢測項目顯著不如正常組及過輕組的體能。百公尺跑分段距離的成績與坐姿體前彎及平衡無顯著相關,與立定跳遠、仰臥起坐、1600公尺跑走、敏捷、反應時間、曲折跑、垂直跳高及立定連續三次跳達顯著相關。結論:身體組成值正常組之學生在百公尺分段成績及體能上有較佳的表現。在百公尺跑成績之多元迴歸分析中,立定連續三次跳預測力最高,其次為1600公尺跑。百公尺成績迴歸方程式: ŷ=-0.006‧立定三次跳+0.002‧一千六百公尺跑走+0.032‧反應+17.638。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來探討退休優秀田徑選手在生涯轉換歷程中,所經歷的成功關鍵因素,以及如何運用,在訓練階段所培養之特質發展及適應未來職涯的勝任能力,讓田徑運動員除了在追求受人矚目的獎牌及獎金數目之外,也能更深入的去瞭解自身在生涯歷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得以讓這些尚未退役之運動員重新檢視、規劃自己生涯發展計畫。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訪談方式蒐集資料,依蔡敏玲(1995)所使用資料分析的「時間、主題、脈絡」三種模式,作為本研究整個資料分析的主要架構,再依其架構進行分析與探究運動員的成功生涯轉換關鍵因素。本研究在第一章緒論之後,便以第二章文獻探討,蒐集生涯歷程中之生涯發展相關文獻,作為研究設計及研究分析之依據。在第三章說明其研究方法與研究歷程。第四章的研究結果中,呈現的是四位研究參與者的生活脈絡SWOT分析,並以此分析評估生涯關鍵成功因素,並試著從五個生涯發展期中之生命殊相中找出共相,來探討每個時期各項重要生涯關鍵因素。在第五章結論中,將研究發現與分析做一整體概述,歸納出影響成功生涯轉換的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並提出研究建議,以期用更多元的角度了解去了解退役田徑運動員的生涯發展路徑。 本研究結論如下: 四位研究參與者在進行職涯歷程中,整體而言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以三方面作為研究結論: 一、個人因素:具有國內心理學者所提出運動員追求成功卓越心理能力,模擬 所面臨環境變化、以正面態度面對事物,來達到目標。 二、家庭因素: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民主, 但生活管教嚴謹,面對小孩的生涯 都以尊重態度及精神後盾,讓孩子在自身興趣、能力上,儘可 能的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的發展。 三、環境因素:研究參與者的因懂得掌握機會,善用資原,而每位參與者都成 為該專業領域的先鋒。 本研究建議是,運動員本身要有面對生活與工作的準備,主動尋找各種進修管道,培養第二專長及增進專業知能,工作考量以興趣及成就感作為驅力,並懂得將本身所具備的特質運用於生涯轉換,在生涯轉換時,更應培養正向積極的人生觀以及足夠的抗壓能力,確立目標,善用資源,將這些優勢與工作聯結,一定較容易在未來的事業中獲致成功 (洪聰敏,2003)。 運動員從光亮的榮耀舞台上走下來,其運動生涯經驗,可化成帶的走之能力,只要運動員能瞭解本身所擁有運動及生活潛力,將這些能力轉換到工作職場及生活應對上,即可使其生命的光輝在轉換舞台後得以繼續發揮(洪聰敏,2002),所以想成功轉換生涯,還是要運動員懂的掌握身邊資源外,本身也該善用自身具備能力去努力,並積極去面對未來生活及及早為工作做準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內涵,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體育班學生在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差異情形,同時,分析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關聯性。透過自編之「臺北市公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臺北市19所公立高中職設有體育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1,195位進行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體育班學生在學習行為方面,態度是主要影響學習行為因素。其中,體育班對於學習過程可以提升專項運動知識和能力得分最高,顯示體育班學生認知到體育班學習中提升自我專項運動能力之重要性。其次,在生涯發展方面以生涯探索情況最佳,生涯規劃次之,生涯定向最差,顯示體育班學生對於自己的運動專長興趣、能力與升學或就業方向等資訊的來源是豐富的,能依據運動表現、課業表現規劃,但在如何實現選擇方面得分最低,可看出體育班學生在目標選擇與達成目標的規劃能力不足。 二、體育班學生的學習行為會受到性別、年級、專長項目、學業成績、運動成就及訓練年資差異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結果。其次,在生涯發展方面,除運動專長外,不同性別、年級、訓練年資、學業成績、運動成就之體育班學生其生涯發展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體育班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間有典型相關存在,其解釋力為23.72%;其中,絕大部分的解釋力來自於第一個典型因素(ρ=.612)。且學習行為之「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態度」分別影響生涯發展之「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規劃」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結果證實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間確實有相關性的存在,且學習行為愈正向則生涯發展愈正向。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提出以下結論:體育班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確實會因為學生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不一致的情形;其次,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兩者間具有相互影響的關係存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探討不同蹲踞式起跑於起跑出發階段之運動學參數與下肢肌群肌電訊號間之差異及與下肢等速肌力之相關。方法:以短距離田徑男選手7名為研究對象,利用高速攝影、肌電系統以及等速肌力測定儀,擷取選手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所產生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繼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進行F考驗,本實驗將顯著水準訂為α=.05,參數如達顯著水準,則進行事後比較。事後比較則採用(LSD)法進行。結果:運動學部分,膝關節角度在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下前腳關節角度為85~95度,後腳關節角度為125~139度,長式起跑在起跑出發後第一步離地瞬間重心高度變高,第一步步幅大於短式及中式起跑方式,在第二步著地瞬間左膝、踝關節角度明顯增加。肌電訊號部份,受試者在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時慣用腳(後腳)肌電訊號類似且一致性,隨著起跑板間的距離增長,股外側肌在起跑預備期扮演重要的角色。等速肌力部分,透過不同角速度下之等速肌力訓練,可提升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的重心水平速度表現。結論: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都很適合選手使用,教練需透過平時訓練找出真正適合選手的起跑方式,才能幫助選手創造佳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6名大專男子甲組桌球選手(年齡21±4.69歲、身高173.5±4.59公分、體重67±5.80公斤、球齡12±4.52年)為對象,分析其桌球正拍與反拍拉球技術的差異,提供對桌球訓練與教學之參考。本實驗使用10部Vicon MX13+ System (250Hz) 紅外線高速攝影機拍攝各動作的3D影像資料、兩部Kistler測力板(1500Hz) 擷取選手的動力學數據和Noraxon無線肌電系統(1500Hz)同步蒐集持拍手的表面肌電訊號,並利用Vicon Nexus 1.52計算3D的運動學及動力學資料及Noraxon軟體計算持拍手上肢肌群的表面肌電振幅。所得數據以無母數魏可遜符號檢定考驗同樣技術時正拍與反拍拉球動作間的差異,再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考驗正拍、反拍之不同柆球技術(拉上旋球、拉下旋球)間的差異情形,並以Excel軟體進行事後比較計算,顯著水準訂為α = .05。從結果發現正拍拉球在回擊球速、揮拍速度、重心速度都比反拍拉球來得快,正拍拉球有較大的揮拍距離及較高的擊球重心高度。在正、反拍不同的擊球技術中,兩者回擊下旋球時都有較低的重心高度以及較大的拍面角度。在地面反作用力方面,揮拍期的前、後方向的衝量與球拍前、後方向的速度達顯著相關。在肌電訊號中我們發現,正拍與反拍拉球於揮拍擊球期,肌群活化達峰值的順序先為近端肌群而後遠端。而來球的旋轉不同並不影響肌肉的作用順序,但回擊的方向不同則會影響肌肉的作用順序。在平均肌電振幅中,正拍拉球在前三角肌、胸大肌、橈側屈腕肌與尺側伸腕肌有較大的振幅,反拍則在後三角肌、肱三頭肌與尺側伸腕肌有較大的振幅。當拉球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橈側屈腕肌與尺側伸腕肌,在正拍的擊球期時有明顯的共同收縮現象;而反拍則無共同收縮的現象,因此正、反拍拉球時有不同的肌肉作用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排球教練交易領導、轉型領導行為及選手運動動機之情形,以參加99學年度排球聯賽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普查,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508份,根據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程度高低依序為:「例外管理」、「激勵鼓舞」、「智能啟發」、「個別關懷」、「建立願景」、「魅力影響」、「後效酬賞」。 二、高中女子排球選手之運動動機型態高低依序為:「內在動機」、「認同調節」、「內射調節」、「無動機」、「外在調節」。 三、競賽水準較高的選手比競賽水準較低的選手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建立願景」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和「外在動機」認知。 四、競賽水準較低的選手比競賽水準較高的選手在知覺到較多「魅力影響」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內在動機」認知。 五、訓練次數較多的選手比訓練次數較少者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和「外在動機」認知。 六、訓練次數較少的選手比訓練次數較少者知覺到較多「魅力影響」、「激勵鼓舞」、「啟發才智」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內在動機」認知。 七、球齡5年以上的選手比不滿3年的選手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建立願景」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外在調節」、「內射調節」、「認同調節」以及「內在動機」認知。 八、經典型相關分析後,顯示「個別關懷」領導行為與選手「無動機」有典型相關存在,「例外管理」領導行為與選手「外在調節」動機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