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158

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在台灣的社會環境之下,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是如何、又是在何時被界定為一種「疾病」?在過動症一詞尚未如此隨處可見之前,過動兒的種種行為被認為長大了就會隨之消失,但近代卻開始使用藥物或量表等來評量過動兒,並試圖給予治療。 但即便是過動症現今被分類為一種疾病,它的診斷與評估方式仍有爭議性,因為相關的治療、用藥與處置方式、併發症狀以及連帶行為,再加上過動兒的狀況大部分介於偏差行為與障礙之間,使得過動症的診斷處於一種相當模糊且難以界定的情形。本文試圖藉此瞭解兒童的過動症在台灣的社會情境裡是如何被理解,以反映出社會環境如何呈現兒童的身體想像,並由文獻回顧與相關的資料整理,釐清過動症的能見度改變之過程。 在研究方法的部份,以文獻整理出之研究問題與假設,來進行質性研究的參與觀察與訪談,除了瞭解兒童過動症醫療化的相關社會因素、相關的行動者是在什麼樣的社會因素下型塑了對於過動症的理解、發現,這些因素又如何進一步的影響過動兒之就醫、醫療診斷與處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統計的社會,媒體中充滿各色各樣的統計結果,我們不太可能漠視統計數字,這樣的心態會使我們無法準確地判斷各種問題有多嚴重、是否惡化。但社會上很少看到有人在探討一般民眾是以何種的心態去看待這樣的社會現象。 做為探索性研究,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本研究以Best(2001)的著作及他提出的四種心態為研究的基礎,探討台灣民眾對統計數字抱持如何的態度。 資料方面使用臺北大學社會學系2012年的三鶯地區社會調查研究資料,以態度的ABC理論為測量的標準,再使用潛在類別分析判定態度類別。研究發現台灣民眾在對統計數字的態度上可約分為三類:討論型、傳播型、以及被動型。 確定民眾的態度後,本研究也使用多項式邏輯斯迴歸分析以期找出導致不同態度的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性別、平常與人討論新聞的頻率以及對新聞的評價等四點會影響台灣民眾對統計數字的態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為避免企業大量使用派遣員工,勞委會在2010年7月提出26年來最大變革的『勞動基準法』修正案,首次將派遣勞工納入規範,除限七類工作不得雇用派遣工,一般企業派遣工人數不能超過總員額3%,經勞資會議或工會同意可放寬至5%和20%。在這一波改革下,勞委會所屬機關原大量使用派遣人力,現為避免觸法,許多業務都改以承攬方式進用。 本論文採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瞭解為何人們願意從事派遣或承攬的工作、日後再從事派遣或承攬的意願以及轉為機關所屬臨時人員意願為何。 本文係以Burawoy的研究為基礎,運用其理論探討何以派遣或承攬勞工會順服在此體制之下。研究結果發現,一方面勞委會(內部勞動市場)透過訂定『行政院運用勞動派遣應行注意事項』(年資獎賞)培育出對公司的奉獻精神,在生產剩餘價值的過程中,具體地調和了資本家與勞工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可能因為在經濟壓力下,讓派遣員工非自願的接受不平等的勞動環境,犧牲相關權益以取得工作,而順服在既有的體制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棄派遣而大量使用承攬,除了派遣勞工數據失真之外,承攬勞工日後是否像派遣勞工一樣,遭遇如同派遣一樣用過即丟的命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裁縫是個歷史悠久的職業,在十七世紀法國裁縫師公會的成員皆為男性,但在二十世紀的統計研究,裁縫職業則多為女性主導。在裁縫職業中,手工訂製西服是比較特別的一個區塊,其學徒的招收以男性為主,但訓練過程則相當女性化,最終目的則是希望養成訂製西服師傅專業、負責之職業態度。 本研究以父親為個案,以口述歷史及生命故事敘說的方式,探討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形塑其人格特質的因素,以及父親身為為男性製作西服的男裁縫師,如何建構與展演男子氣概。 研究發現,通往男子氣概的途徑可以是多面相的。洗衣煮飯帶小孩看似女人的家事,也能培養一個人認真負責的態度。裁剪、縫紉等像是女人的針線活也能展現專業、事業有成的男子氣概。本研究也同時展現父親同時具備女性特質與男子氣概的人格特質,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男子氣概的定義及其適切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參與志工」是重要的社會資本,對個人生活福祉亦有正面的影響。本文研究志工對老年群體的福祉之影響,同時探索性的分析這個群體參與不同類型志願性服務工作。所使用的自變項為志工參與、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情形、個人全年收入等。依變項為:一、對人信賴的程度、感受快樂、感受健康的程度。二、參與志願性服務工作項目。在資料分析方面,是以二元邏輯迴歸方法,分析有無參與志工的機率,並預測志工參與項目。同時,也針對志工參與者對人信賴的程度、感受快樂、感受健康的程度,以多項式回歸相關分析得出參數估計和檢定。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志工對老年群體的福祉有著正向之影響,亦即是參與志工的年長者,其「對人信賴」、「感受快樂」、「感受健康」的程度也較高。本研究的政策意涵是,志願服務在學歷、收入、性別、年齡受限愈小的情況下,可以鼓勵更多的年長者参與志工的貢獻行列,俾使個人及社會均得效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前學界的研究調查對於宗教信仰與社會制度信任的關係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基於台灣及日本的數據調查,本研究分析了宗教信仰與社會制度信任之間的關係。研究分別探討了個體的信仰、行為、宗教性等對於個體制度信任程度的影響。本研究發現:1、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於社會制度的信任高。2、宗教信仰對於社會制度的信任機制主要是社會性的宗教行為,而非個體的宗教信仰。3、宗教對於信任的作用機制在於信仰虔誠度而非宗教團體歸屬。4.宗教的公民道德觀念會加強對社會制度的信任。此研究部份解釋了宗教與社會制度信任關係研究的決定性因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進行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四期第二次問卷,以期探討兒少時期的受虐經驗與子女教養方式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兒童虐待的危險因子及家庭暴力代間傳遞的理論出發,以個人基本背景、童年受虐經驗,及採用國外學者提出的復原力保護因子,分別對兒童虐待的認知、子女教養的方式來探討彼此之間的關係,並藉此分析目前社會現象。 研究結果發現,個人基本背景(含兒少受虐經驗)、復原力保護因子,對兒童虐待的認知、對子女的教養方式都有顯著的影響。並進一步發現兒少受虐經驗確實會影響本身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受虐的程度愈嚴重,則愈會使用嚴厲的管教方式,但言語暴力相較於肢體暴力、精神暴力來說,受虐程度也許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卻會深深影響到以後的子女教養方式。但再加入了復原力保護因子後,兒少受虐經驗的影響相對減低許多。本研究結果,可提供個人、家庭與政府政策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同儕因素是否對個人學業表現有所影響?此疑問一直是教育學與社會科學領域想要驗證的重大議題之一。本研究利用「臺灣長期教育追蹤資料庫(TEPS)」的貫時性資料、一階差分模型(First Difference Model)的統計方法,以及將學生依據其編班方式進行分類,藉以避免可能產生的「內生性效果」、「反映性問題」、「被忽略與不可測量變項的效果」,以及「篩選問題」四個統計實證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同儕學業表現的確會對個人未來學業表現有正面幫助,但其幫助可能發生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而當同儕學業表現的異質性越高時,也越有利於個人未來學業表現。除此之外,相較於學業程度較好者,學業程度較低者所受到的同儕正面影響顯著較小。本研究也發現同儕學業表現對於個人的影響並非透過同儕的讀書風氣與教育期望所解釋。然而,對於「能力分班」與學業程度在第二四分位組者,若同儕之間的讀書風氣增加,可能造成其在學業方面的心理壓力,對其未來學業表現會有不良效果;但對於學業程度較好者而言,若擁有學業表現同樣較好的同儕,則有可能在彼此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關係,進而提升其學業表現。由此可知同儕因素對於個人學業表現的影響有可能會隨著編班方式與個人學業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古以來社會對「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習以為常,一般人都認為家事是女人的事。然而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就業的增加帶來勞動市場結構的重大改變,間接提升了女性的地位,但這些變化對於社會既有的成見──家事屬於女性的工作,並沒有帶來顯著的影響,家務分工不平等仍持續存在。近幾年來台灣生育率極低,結婚率的下降、離婚率的攀升、女性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傾向晚婚或不婚。而婚外生育的比例卻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愈來愈多親密關係的伴侶選擇同居的結合模式。 國內外近幾十年來已對家務分工進行研究,過去常用時間可得論(time availability)、性別角色論(gender role ideology)與資源論(resources)。這些既有的理論主要以量化的方式、針對已婚夫妻分析家務分工。這些多樣化的研究因取樣測量方法、資料與變項的不同,導致結果不一致。本研究採用質化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在親密關係中同居的伴侶對於家事分工的主觀認知感受與平等的看法,為家務分工的研究增添同居伴侶的型態,帶來不同的樣貌。 我訪問十組同居中的親密關係伴侶後發現以男方參與家務工作居多,發現親密關係之互動模式深深地影響家務分工及公平觀。親密關係之互動模式為男性強勢類型之伴侶,女方參與家事較多。女性強勢類型之伴侶,男方參與家事較多,至於在親密關係互動平等之伴侶,雙方參與家事均等甚至男方參與較多。另外受訪者幼年做家事的習慣以及對環境髒亂的容忍度也會影響家務分工。此外男女對於平等認知有差異者佔多數,且男性通常高估自己對家事的參與,而女性實際參與較少者會認知自己參與家務工作的比例很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取2008年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依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提供之「2008年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問卷資料,以台灣15歲以上29歲以下投保勞工保險在保之青年就業者為分析對象,從「絕對貧窮」及「相對貧窮」概念解析台灣青年工作貧窮者在個人因素及結構因素等面向所呈現出之特質。 研究發現性別、教育程度、工作經驗、職業別、工作型態及社會網絡等因素,都是影響台灣青年工作者是否會陷入工作貧窮現象的關鍵因素,其中教育程度及工作型態的影響最鉅。 另外,本研究不同於其他工作貧窮研究,增加專業證照、工作經驗、工作型態、工作性質及社會網絡等因素深入探討,惟分析發現專業證照及派遣工作對台灣青年工作者是否會陷入工作貧窮現象,完全沒有任何影響,而社會網絡的影響則與社會資本理論相佐。而且,分析得到性別因素會隨著工作貧窮測量標準的提高而增加其影響力,又雇主願意給付予部分工時工作者的薪資數額,普遍低於全日工作者,實有違均等待遇原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