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204.208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針對配置不同偏心比之具摩擦消能機制 Y 型隅撐構架進行反覆 載重試驗,以界定其耐震性能。由實驗結果發現,構架梁端所承受彎矩因 隅撐系統之配置,約可減少 40%,構架之強度方面約可提升 50%,不同偏 心比之隅撐設計,將影響梁構件於受力過程中發生破壞之位置。另構架勁 度依不同偏心比之隅撐配置,亦有不同程度之提升;本研究採用黃銅(C2680) 作為摩擦材料配置於摩擦鉸,透過此摩擦消能機制,構架於進入非彈性階 段前之消能量約為抗彎構架之五倍,不僅增加建築結構耐震能力,亦可減 少內部桿件破壞後維修替換之成本。由實驗可證實,配置此隅撐摩擦消能 系統之構架,具有良好之耐震性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ABSTRACT Infill wallswith functions such as the enclosing the building, dividing a large into several small placesthe architectural point of view and providing weather protection for the inside of the buildingare always found in real building. However, in the typical building design, they are always treated as non-structural elements and neglected in the design process. In this preliminary study, the effect of RC infill wallon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building was investigated using 2D and 3D single-story frames. The linea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minimize the factor involved and to avoid the interaction of nonlinear behavior of RC infill wall and frame member. The MIDAS-gen program was adopted for the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location and area of holes in the wall were examined using 2D single-story frames. The effects of layout of infill wall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3D single-story frames. The use of RC infill wall in 2D and 3D single-story frame can increase the natural frequency as compared with pure-frame model; however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were also affected by the location of hole in the infill wall, and if an extra span with full wall is added, such effect is reduced. Comparison of natural frequency between 2D and 3D frame with and without RC infill wall shows that the frequency in 2D frame is higher than 3D frame; it indicates that 3D frame is more realistic for modeling. In 2D frame the inclusion of infill wall will increase the axial force at column support, while the trend of axial force in 3D-frame is reversed.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n 3Dsymmetric frame with RC infill wall, it is better to have the walls on both sides of the column to have better reduction in internal for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use of RC infill wall at 3Dasymmetric frame can lead to the reduction in the internal force, however the removal of some RC infill walls may lead to the increase in the internal force which maybe become even larger than those of pure frame especially for axial and shear force. Thus, from this studyit is recommended that to study theeffect of RC infill wallon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building 3D model is more realistic. Keyword: RC infill wall, hole in the wall, MIDAS-Gen, 2D and 3D single-story frames, natural frequency, internal force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線與角點為建構二維面與三維面的基本元件,這些特徵的幾何資訊可供相關應用比較分析的依據,如資料套和、影像匹配、模型重建與變遷偵測等。既有研究主要藉由調整門檻與建立基本元件萃取特徵,然而,此舉需依目標複雜度經門檻測試以達到成果最佳化。由於線特徵具明確的幾何特性與特徵連續性,故本研究提出位相連續性法則分析局部差異性以萃取特徵,並維持特徵之連續性,此舉可取代門檻調整過程及提升處理自動化程度。本研究在影像處理中,使用單一固定門檻進行高斯平滑處理,此門檻為依據既有研究之經驗值予以設定,以同時萃取線與角點特徵。於光達資料處理中,本研究省略面偵測與面交會過程,直接使用單一固定高程差門檻從空載光達點雲中萃取三維線特徵,此門檻為依據最小牆高值給定。此外,本研究之處理目標亦包含屋頂女兒牆之線型。在驗證部分,萃取之特徵經人工產製的參考資料比對後,顯示本研究可經由較高之自動化處理過程獲取無失品質的特徵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橡膠材料中孔洞擴張會導致材料的弱化,所以研究孔洞的擴張有助於了解橡膠的行為。目前的研究大部分以單孔問題為主,本文則研究孔與孔之互制問題,觀察其應變集中的現象,即孔洞軟化之行為。與孔洞相互位置及大小尺寸之關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利用活性粉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簡稱RPC)為處置場工程障壁材料,利用試驗結果研判試驗變數對於耐久性影響程度,針對可能遭遇各種環境侵襲,進行耐久性長期試驗;而影響耐久性因素應同時考量使用之材料,並與混凝土試體變數間比較,以提升混凝土品質延長使用年限,以期達到低放處置場服務年限。 研究結果著重於建立活性粉混凝土耐久性成效之量化分析方法,對延長服務年限及提高工程障壁之信賴度,以期達到預期之成效。經浸泡硫酸鹽溶液之混凝土角柱經12個月期間觀察,添加鋼纖維之試樣長度變化量明顯降低,顯示添加鋼纖維並未因表面腐蝕造成膨脹現象,並發現水膠比之增加對抵抗硫酸鹽侵蝕能力較低。氯離子入侵濃度分析結果發現活性粉混凝土低水膠比及添加卜作嵐礦物摻料,使其內部結構較緻密,氯離子擴散係數較小,但氯離子會持續累積於混凝土表面,造成表層(約20 mm處)氯離子濃度較高,研究主要以擴散係數、孔隙率、孔徑分布判定活性粉混凝土抵抗外來物質入侵之能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使用自行車通勤之人口成長迅速,許多城市已有基本之自行車道路網,然而早期之路網能否因應新增加之自行車使用人口及需求,則為一重要課題。緣此,本研究以政府規劃者之角度設計一通勤型自行車路網改善模式,以總人流旅行時間最小為目標,期提升使用者之可及性與便利性,此外提升路網之完善性、安全性及連續性。 本研究利用網路流動技巧與數學規劃方法,同時考量需求量、旅行時間、安全性、車道容量、速度、車道寬度及可建置車道種類等資訊與限制,發展一符合實務之自行車道網路改善模式,可依據整體路網之需求情況,建置適合之單向車道與雙向車道。由於當問題規模擴大時,利用數學規劃軟體可能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找至最佳解,故本研究發展一五階段求解之演算法。最後本研究以台北市地區之實務資料,針對王領(2012)在現有道路系統下所設置之通勤型自行車道路網做改善,並進行範例測試、方案分析及擴大路網規模進行績效分析,結果良好,有助於未來之相關管理單位在規畫時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使用鎳鈦形狀記憶合金(Ni-Ti Shape Memory Alloy,之後簡稱SMA)提升結構抗耐震能力之有效性,研究可分為實驗與分析兩部分,實驗方面使用高性能纖維水泥複合材料(High Performance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之後簡稱HPFRCCs)與SMA於懸臂梁試體之塑鉸區,並且施以非線性反覆加載實驗來探索使用HPFRCCs與SMA對於構件所能提升之效能。 分析方面則探討使用SMA於中高層RC耦合結構牆之塑鉸區時,整體結構系統所能提升之抗耐震能力。研究首先建立鋼筋混凝土與HPFRCCs結構構件之數值分析模型,其中使用修正壓力場理論建立結構構件之剪力與剪力變形之關係,並藉由文獻中連接梁構件的實驗結果,進行模型驗證與參數研究。而後建立六座中高層耦合牆系統之分析模型,系統參數為耦合率(50%與60%)、以及連接梁與結構牆塑鉸區內之SMA棒,之後使用非線性側推分析、反覆加載分析、以及進行不同層級地震下的非線性動力分析,探討使用SMA於耦合結構牆所能提升之性能。結果顯示,SMA無論於實驗或是分析中皆能發揮其超彈性性能,減少結構體於加載後之殘留變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設計五組矩形斷面RC懸臂梁,受反覆荷載實驗來探討有截斷鋼筋之New RC梁耐震行為,並檢討目前ACI設計規範在鋼筋截斷規定是否適用於高拉力鋼筋截斷設計。 在本實驗中,New RC梁混凝土強度原設計強度為40MPa,而實際測試強度為55MPa。梁主筋上下層各3根#8高拉力SD685螺紋節鋼筋,箍筋採#3普通拉力SD420鋼筋。兩支梁為控制組,#8主筋為完全未截斷試體,其中一支梁主筋為普通拉力SD420鋼筋,另一支梁主筋為高拉力SD685鋼筋。另三組為主筋截斷之試體,一組為按照ACI318-11規定做截斷設計。另外兩組試體為按照耐震規範細則建議,主筋強度以1.25倍降伏標稱強度做設計,試體荷載方式分為單向荷載及反覆荷載。 由本研究之結果與前人之研究之結果比較得知,混凝土梁受力時產生之剪力斜裂縫造成之拉力外移,會造成設計之有效握裹長度減少,在截斷設計時,應考慮其影響。故建議主筋強度以1.25倍降伏標稱強度做設計,以延伸主筋握裹發展長度,將可以避免截斷之主筋發生握裹滑移破壞,以達到構件所需求的設計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二氧化碳排放問題與溫室效應日益嚴重,導致自然環境受 到重大的破壞,且溫室效應的影響以及用電量與日俱增,進而造成電 力不足的問題日趨嚴重。再加上國際原油供應短缺導致油價高漲,而 臺灣大部分的能源依賴進口燃料進行火力發電,臺灣除了節約能源之 外,急需潔淨而永續的、低汙染的再生能源。因此離岸風機被視為重 要替代能源之選擇,故本研究將以離心模型試驗模擬並探討單樁基礎 受震產生土壤液化時的反應。本研究利用離心模型試驗,模擬臺灣離 岸風力發電機組之單樁基礎的受震反應,在此原則下設計並建造單樁 基礎的縮尺模型。此模型採用二階段縮尺,將現地尺寸折減後再進行 縮尺模型,設計方式為單樁基礎先折減成原型尺寸35%的1g 模型, 再利用尺度定律進行80g 的離心縮尺模型進行離心模型試驗。為了探 討在基礎發生土壤液化時單樁基礎的反應,必須取得土壤完整的動態 參數,將在風機基礎模型中裝設各型的感測器陣列,來了解土壤液化 時地盤反力係數的變化,以及在受震的情況下,基礎土壤側向的抵抗 力、樁身的側向位移、旋轉量及彎矩的變化,探討風機基礎的受震反 應以及基樁設計的安全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改質人工粒料應用於低階混凝土之方法與可行的巿場定位策略。在執行作法上可分為三個實驗階段;製備改質人工粒料、材料性質分析、改質人工粒料混凝土拌合。 研究成果顯示: (1) 改質人工粒料合適的造粒水固比為 0.27 ~ 0.33範圍,其成型方式需壓力及振動同時施加較為有效。 (2)改質人工粒料比重較天然粒料輕,吸水率及磨損率較大,但其健度、含砂當量以及粒料受水合作用之潛在膨脹等性質皆符合相關規章之規定值。(3) 當改質人工粒料取代天然粒料時,初始的工作性均可符合需求,而當爐石粉取代40%水泥後之 30 分鐘坍度損失情形並無法予以改善。雖然對混凝土膨脹量未予改善也未能增加抗壓強度,但可有效降低乾縮量。(4)改質人工細粒料混凝土之30 分鐘坍度損失,較廢混凝土塊機制砂混凝土少,且乾縮率較廢混凝土塊機制砂混凝土低,而在抗壓強度上,兩者並無顯著差異。(5)無論是否加入爐石粉及飛灰,水膠比為0.66、0.70 及0.90,改質人工細粒料取代50%及100%,其抗壓強度能符合本研究探討之強度介於 80 – 210 kgf / cm2 之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