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104.248

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地球暖化漸受世人關注,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與2009年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都顯示各界對氣候變遷的持續關切,影響氣候變遷的要素之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企業生產行為又伴隨排放二氧化碳。因此,了解地球上各大企業或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情況是一個值得關心與研究的議題。 現有文獻中,主要以特定產業或是國家為研究對象,較少同時探討多種產業的生產效率。因此本研究試圖以全球五百大企業 (Global 500) 為研究對象,將二氧化碳排放量視作非意欲產出,以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探討各產業的生產效率,並以Malmquist生產力指數衡量其效率變遷。此外,本研究透過碳揭露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之問卷尋找影響二氧化碳排量與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要素。 研究結果如下: 1. 2008-2010年的各企業生產力衰退的比例較高。 2. 2008-2010年,具生產力進步DMU的產業包括非必須消費品業、工業及材料業。 3. 連續三年具有效率DMU數排名前三高的產業是金融業和能源業,連續三年具有效率DMU排名最後兩名的產業是工業和公用事業。 4. 對企業實際二氧化碳排放量/減量有顯著影響的要素是企業是否評估或提供誘因機制給因應氣候變遷的管理階層來達到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企業績效衡量在管理實務上係影響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亦扮演著促進組織成長的關鍵角色,故企業績效衡量在管理領域中一直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議題。傳統上,企業財務報表或財務比率分析係檢驗組織績效的標準方法,亦是企業最常使用的績效衡量工具。除了財報或財務比率分析外,另一種常用的績效衡量方法為資料包絡分析法。資料包絡分析法係一種無母數方法,其特色為毋需假設生產函數,即可同時評估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之生產過程,藉由線性規劃模式,計算出相對效率值與各項投入及產出之權重。因此,近年來資料包絡分析法被廣泛運用於公、私部門之績效衡量領域。 一般而言,企業皆會從事以下三種主要經濟活動:融資活動、投資活動及營業活動。企業之營運係將各項投入轉換為各項產出的過程,而營運的目標即是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創造出最大之收益。從企業資源轉換與財務報表之觀點而言,在第一階段,公司使用融資活動所獲得之資金購買及投資於各項流動及非流動資產,使其能用來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在第二階段,公司使用這些資源,並同時投入各項費用,從事生產製造、銷售等各項營業活動,最終獲得收入及利潤。公司的淨利即是上述各項活動的最終報酬。本論文即是基於此觀點以發展本研究之企業績效衡量架構。 本論文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本論文藉由企業資源轉換與財務報表之觀點,基於企業流程與企業經濟活動,建構出一般目的企業績效衡量之架構。第二、本論文提出整合性兩階段衡量之概念,並發展出可融入財務報表各項關鍵要素及公司市場價值之方法論,藉以同時衡量企業財務績效與營運績效。第三、本論文結合層別化與兩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方法,提出整合性兩階段層別化資料包絡分析(TSSDEA)模型,除可衡量企業之償債能力績效與獲利能力績效外,並利用層別化模型之特性,藉由資料包絡分析之效率前緣,客觀地將各受評單位(DMUs)進行分類。本論文期望能提供管理者辨認出企業無效率之來源,以便進一步改善且提升績效,並協助企業管理者能更精確地評估財務(或償債能力)效率與營運(或獲利能力)效率,以幫助企業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企業仰賴商業軟體協助公司日常營運,是電子化企業最明顯的特徵之一。然而,使用這些軟體時,卻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問題,例如預算超支、導入延誤以及不符商業的需求,因此如何讓企業主能更簡單的使用商業軟體就變得相當有價值。隨著電腦硬體技術與網路基礎建設日愈成熟,使用者對於電腦的使用習慣也漸漸改變,雲端科技變成企業新的解決方案,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開始受到了企業主的關注。環顧SaaS市場發展與預測,許多國際大廠(Google, Oracle, SAP, HP, Microsoft, salesforce)紛紛推出各式的雲端化產品以取代傳統的軟體使用方式,但是檢視這些企業的成功採用案例卻發現,沒有任何台灣企業採用。這樣的現象令人憂心,是否台灣企業已經跟不上全球化企業競爭的腳步,對於新科技已經陌生,亦或是台灣企業對於雲端科技抱有獨特的看法。本研究透過調查具採用資訊系統經驗的台灣企業,將SaaS常被討論之特性,整理為利益性、工作支援性、風險性與整合性四大變數,每一變數均包含數個重要因素,藉以這樣的問卷設計調查企業採用意願,希望能清楚瞭解台灣企業對於SaaS的真實看法。在調查企業之真實看法後,期望能透過模型的設計,增加企業的採用意願,對台灣企業採用不佳的現況提出適當解釋。因此本研究建立調節模型瞭解四個變數對採用意願的影響外,也能檢視四個變數間的交互作用與影響力,並透過中介模型調整以調整企業的採用意願。這樣的研究設計除了可以進一步的檢視台灣企業對於採用意願的變化,也能深入瞭解SaaS採用不佳的可能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台灣企業對於SaaS的採用意願,在透過本研究的調節與中介變數調整後,發現企業的採用意願有明顯的改善。首先,利益與工作支援性能強化採用意願,而風險與整合問題會降低採用意願。第二,風險會干擾利益與工作支援對於採用意願的關係。第三,透過利益與工作支援性能中介整合與採用意願的關係。這樣的結論解釋了現在SaaS推廣時碰到的瓶頸,也就是常常將利益、工作支援、整合與風險變數放在同一階層考量。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未來在推廣SaaS時,應該以中介模型來改善採用的意願外,還需要針對使用者的使用習慣進行安全訓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博士論文的目的是研究在印度尼西亞網路空間的全球本土化戰略。企業網站有顯著的角色在建設一個積極的形象與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在不同文化背景與價值的主機的市場環境。内容分析是研究公司網站的全球在地化戰略,而描寫47個國際品牌網站與23 印尼品牌網站的文化價值。這47國際品牌已經有適應了全球品牌網站的印尼版網站。 四種企業網站的全球本土化戰略之間,有不同文化價值的描寫。這些差異可發現在全分析與四個文化維度之間,如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權力距離、與高語境通訊。另外,產品類別(服務、耐用品、與非耐用物品)與網站類別(已適應網站與局部網站)其實不是網站内容的全球本土化戰略與文化價值的描寫。因此,七個從八個研究假設之間都已確證與支持了。 這個研究是結合全球本土化戰略的理論與文化價值在網路空間的背景,而表示一個開創的嘗試在研究上述的問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技術創新的管理為企業組織追求卓越、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之一。許多研究觀點如體制觀點、潮流觀點、文化觀點及理性觀點等陸續被提出以探討組織採行管理創新的過程機制及行為目的。依據Birkinshaw等人(2008)對管理創新觀點的整合性研究指出,理性觀點對於組織採行管理創新行為的目的詮釋得最為合宜且融合了組織決策者的角色。根據理性觀點,管理創新活動的導入是由欲使其組織運作更有效能的內部個體所主導,進而求取活動執行的正當性;此外,在技術創新的早期研究中認為創新活動是藉由市場拉力(Market pull)或技術推力(Technology push)其中一種力量所致,然至今日,多數學者已認同創新活動的產生應是兩者相互作用的連續過程。因此,本研究延續學者觀點,分別由技術推力與市場拉力兩個程序進行實證,探討技術創新的管理機制。 (1)技術推力:就技術面而言,因應技術的快速變遷與產業競爭,企業產生了對新技術的強大需求,進而不斷以各種技術獲取(technology acquisition)方式來獲取其所需的技術資源,維持競爭優勢。故本研究以LED產業為例,從快速跟隨者角度分析組織所擁有的技術能力對其技術獲取模式選擇的影響;(2)市場拉力:就需求面而言,技術本身具有的獨特屬性(technological attributes)提升了消費者採用的可能性,造就其技術市場潛能,進而引發企業對此技術商品化後的報酬期待,促成此技術的商業化(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因此,本研究以太陽能和LED兩大產業為調查對象檢驗技術市場潛能本身的中介(mediating)效果以及環境因素於技術市場潛能和技術商業化間的調節效果,以瞭解企業管理者如何因應外在市場需求尋求創新的解答。 研究發現:(1)技術推動(technology-push)部分,企業對外進行技術獲取時,當其本身擁有較高的研發或製造互補能力時,會選擇高資源承諾的技術獲取模式,使合作過程中夥伴關係維持長久並獲取較高的學習效果;但當跟隨者企業擁有較高的創新能力時,則會選擇低資源承諾的獲取模式以降低共享資源的付出,防止獨特創新能力外洩;此外,(2)市場拉力(market-pull)的研究發現外在環境的趨勢要求,對技術市場潛能與技術商業化的關係上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效果;研究也指出,技術屬性在技術市場潛能的中介作用下對其商業化影響有顯著效果。 藉由上述科技業公司於技術商業化與技術獲取模式上的實證分析,本研究將有助於以理性觀點思維瞭解組織採行技術創新管理行為的目的因素並解析現今科技業於對其技術能力在管理創新上可能的過程機制。此外,本研究也對於彌補管理創新理性觀點於產業實證分析上不足,做出進一步的貢獻。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為了順應變化快速的環境,利用前瞻方法檢視國家或產業環境與趨勢的變動,因使用前瞻方法的組合不同導致分析結論與實際結果具有落差,考量數個常用於前瞻之規劃方法,如:前瞻、願景或情境規劃等,探討其定義、特性及使用之限制,融合各方法之優缺點,建構成一較為全面性之前瞻研究架構,命名為:馬可夫前瞻情境規劃法。以台灣服務業2015年未來發展為個案進行前瞻分析,透過本身已具備的技術能力與產業發展優勢,融合展現出獨特文化及民族特性為願景,將規劃期間區分為兩個時間階段,以馬可夫鏈概念討論關鍵因素狀態的轉變,經分析得知影響台灣服務業的未來發展之關鍵因素可區分為「政策」、「資訊科技支援」與「產業特性」共三大類,並以社會、經濟、科技、政治與環境等五大構面討論可能造成影響的外部驅動力,根據不同規劃期間分析所得資料與結果撰寫未來可能情境,除了可清楚勾勒出未來整體環境的改變外,亦可提供制定政策的參考,並設立監視的觸發點,觀察因素發展轉換狀態是否在預期發展路徑上,以利適時的投入資源提高達成願景標竿之機率。透過本研究提出的架構可修正整合前瞻方法,提供一個全新且較全面的方法以前瞻未來之可能關鍵影響因素及情境,且利用個案分析驗證規劃步驟與願景標竿串聯之,可獲得更為具體且完善的分析結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資本市場的全球化,瞭解企業跨境上市的原因和影響成為日漸重要的課題。本文以1996年至2009年間中國跨港上市公司為樣本,利用非跨港上市之配對樣本與OLS迴歸模型檢驗:(1)跨境上市企業之負債水準是否低於未跨境上市者;(2)跨境上市一段時間後,企業負債水準是否有回升的現象;(3)國有控制程度低的企業之負債水準回升的程度是否大於國有控制程度高的企業。實證結果發現:(1)跨港上市企業之負債水準較非跨港企業低,說明中國跨港上市企業由跨境上市帶來的公司治理效果,對權益代理問題的改善可能比負債代理問題的改善明顯;(2)分別比較跨港上市三年、五年、十年以上與以下的公司,無法看出企業負債水準有回升的現象,反而跨境越久的企業其負債水準較低,說明跨境上市的聲譽提升、流動性增加等權益資金優勢,須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明顯發揮作用;(3)跨港上市後,國有控制程度低的企業其負債水準回升的程度並未大於國有控制程度高的企業,事實上國有控制程度高的企業依然較依賴負債,此說明中國跨境企業中,對於國家控制程度較高者,國家持股較高更能夠取得負債融資,對於國家控制程度較低者,其負債比率較低,顯示跨境上市可以幫助他們以權益融資方式取得資金;(4)國家持股程度對中國跨港上市公司之負債水準有正向的影響,國家持股程度為造成負債水準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網路已成為一種新的零售媒介,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蓬勃展開並日趨普遍,但很多學者的研究指出,對大部分的網路使用者而言,僅利用作為瀏覽搜尋相關商品資訊的工具,而寧願捨棄網路購物的諸多好處,親自到實體商店購買所需的服務或產品。消費者不願意在網路上完成交易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消費者認為網路購物的訂單履約過程無法令其滿意。對於網路商店而言,了解及整合網路訂單履約過程的消費行為,並發展適當的解決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因此,本論文採取二個實證研究來探討網路商店訂單履約過程的消費者偏好行為。 本論文的研究一,主要是在探討消費者購物前的網路訂單履約行為。研究目的為了解網路購物的定單履約過程中,零售業者的網站端提供了哪些重要屬性來與消費者互動,以及消費者對於這些屬性的認知偏好情形。此外,本研究並以商品型態來分類,了解不同商品的購買族群消費者的偏好結構。本論文的研究二,主要探討消費者對於網路履約失誤時的服務補救行為。研究目的為希望確認消費者網路購物,產品配送延誤時的服務補救策略有哪些重要屬性,以了解消費者的偏好結構為何?本研究並針對消費者的偏好結構,區隔不同的族群,了解不同族群的消費者的偏好差異情形。 本論文以台灣網路使用者為研究對象,以網路調查的方式來蒐集樣本的資料並利用聯合分析法來分析二個研究所確認的關鍵屬性的消費者偏好結構。研究一確認了:訂單確認、付款方式、客戶支援與服務、交貨方式及退貨政策等五個因素為網站端網路履約過程的重要決策屬性。此外,本研究結果亦發現不同商品類別的購買族群的消費者,對於網路履約過程屬性的偏好情形確有差異。研究二的研究結果,提出補償、回應速度、道歉及接觸做為商品交貨延誤的四個服務補救屬性,來了解消費者的偏好結構。二階段集群分析法分群的結果,將樣本分為效率群及利益群二個族群,效率群的消費者最重視的服務補救屬性為回應速度;而利益群則最重視為補償措施。最後,本論文討論了研究成果的管理意涵、貢獻、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方向。 關鍵字:網路商店、訂單履約、延遲交貨、服務補救、聯合分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 10 家科技產業公司之 209 位員工為研究對象,探討心理氣候、心 理賦能、工作績效與組織公民行為等變項之間的關係,以及心理賦能在變項關係 間的中介影響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員工的心理氣候知覺會正向影響其心理賦能, 心理賦能會正向影響組織公民行為的展現。此外,心理賦能對於心理氣候與組織 公民行為具有部份中介的影響效果。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管理意涵的討論與 未來研究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由於擴增實境技術進步、開發難度降低、智慧型手機銷售成長,擴增實境的應用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其中若將之使用在廣告上,相較於長久以來存在的傳統媒體溝通以及近年快速發展的虛擬實境互動式廣告,其將虛擬物體融合至真實世界的特性將可能讓消費者產生更好的沉浸經驗,甚至提高消費者對廣告的態度以及購買意願。   本研究探討不同互動式廣告形式(虛擬實境卅擴增實境)在不同涉入程度的產品(手表卅筆記本)、不同科技準備度(高卅低)及不同創新接受程度(高卅低)下,對消費者的沉浸經驗(互動性、遠距臨場感)以及廣告溝通效果(廣告態度、購買意願)所造成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擴增實境廣告」的互動式廣告形式相較於「虛擬實境廣告」的互動式廣告形式,會使消費者感受到較高的互動性、遠距臨場感及廣告態度,但在購買意願上則差異不明顯。此外對科技準備度高的消費者而言,「擴增實境廣告」的互動式廣告形式相較於「虛擬實境廣告」的互動式廣告形式,會使其感受到較高的互動性、遠距臨場感、廣告態度與購買意願;對科技準備度低的消費者而言,兩種互動式廣告形式的互動性、遠距臨場感與購買意願則沒有顯著差異。產品涉入和創新接受程度的干擾效果亦不顯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