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90.167

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分析台灣電子次產業─網路通訊族群的外匯風險狀況。研究方法上,本文捨棄傳統的「資本市場法」,改採用Almon (1965)所提出的「多項式遞延分配模型」來計算長短期外匯曝險,另一方面,我們不以股價報酬,而改以能直接反應公司營運狀況的「營業利益」做為分析公司價值是否受到匯率變動影響之變數。本文的主要貢獻有二,其一,我們改變過去國內文獻對於電子產業外匯風險的研究方法,賦予此議題新的詮釋。其二,本文同時分析了12種貨幣之外匯風險,可補充過去文獻多以美金、日圓作為研究對象之不足。本文的實證結果發現,網通族群所承受的外匯曝險多為長期,當期或短期曝險的比例並不高。另外,平均來看,上櫃公司的外匯風險高於上市公司,通訊類公司的外匯風險高於網路類公司。而在整體網通族群中,相較於其他業者,手機製造業與光纖產品業的外匯風險較高,至於外匯風險最低者為系統整合與電信數據服務業者。另一方面,從個別公司角度,超過六成的公司具有兩種以上的外匯曝險,顯示網通族群針對匯兌風險所採取之避險操作普遍不佳,大部分並無法完全免除外匯風險。最後,造成外匯曝險(是否顯著、曝險程度)的決定因素,不論公司的營運特性,或者是公司的投資避險特性上來看,都至少對一種貨幣所造成的外匯曝險具有解釋能力。故整體來看,營運特性因子─公司規模、營業收入成長率、現金流量允當率,以及投資避險因子─流動比率、長期投資對總資產比、長期負債對股東權益比,皆是外匯風險的決定因素之一,而除了公司規模與長期負債對股東權益比對外匯風險的影響為負向之外,其於因子皆為正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標成本制度已被日本及美國居產業領導地位的企業執行後,證實能夠協助企業因應全球化價格競爭激烈的衝擊下,仍為公司創下利潤佳績的策略管理制度,在許多文獻上亦彙整出完整的目標成本制度實施流程,惟同樣的將目標成本制度流程應用在欲推行目標成本的公司是否達到同樣成效?而文獻探討對於公司組織文化、企業體制、及人員知識與能力的議題少為學者所涉獵。 本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探討執行目標成本制度之關鍵議題,特別是在執行過程中有關人員流程、策略流程、以及營運流程可能遭遇之問題與因應對策為何?應用包熙迪/夏藍之著作「執行力」之分析架構,來分析並歸納個案公司在執行目標成本制度上所面臨的問題及因應對策。研究結果如下 一、人員流程方面 目標成本制度推行的必要步驟及手段就是在企業內部成立跨部門組織,整合各部門專業,提前在產品開發階段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因此要讓團隊執行力發揮最佳功效,跨部門組織人員的運作是需要嚴謹的規劃與管理。 二、策略流程方面 目標成本制度是策略性成本管理制度,其策略為以市場為導向,設計出符合顧客需求,價格為顧客所能接受之產品,同時公司自銷售該產品獲取利潤的雙贏局面,因此達成此策略的關鍵課題需清楚設定,並充分讓跨部門團隊成員了解以利營運流程的有效規劃與展開。 三、營運流程方面 目標成本制度之實施程序中有兩大重要階段,分別為目標成本訂定階段及目標成本達成階段,是目標成本制度執行的管理程序中最需大規模及消耗時間精力的活動,因此目標成本制度要順利運作的關鍵,除了須連結上述提及人員流程及策略流程的執行力外,並且強化營運流程的執行力,方相得益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我國信用卡循環信用年利率近20%,在金融產業因銀行家數過多,持續過度競爭,各類放款利差皆大幅縮水下,挖掘出潛在可創造高利潤又不會倒帳的邊際持卡人,並發展適當的行銷策略,在微利市場中創造獲利,已成為極迫切的議題。 本研究以國內某發卡銀行信用卡客戶作為研究對象,從2006年12月31日以前發卡,正常使用、未發生逾期且最近一年有使用該銀行信用卡的客戶中隨機取2,340戶為實驗樣本,其中有使用循環信用功能與未使用者各半,利用邏輯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 LR)統計方法,以個人基本資料以及持卡人在聯合徵信中心(JCIC)各銀行往來紀錄兩構面共十二個變數,建構發卡銀行使用循環信用持卡人特性的實證模式。 結果發現有八項變數與使用循環信用具顯著相關性。包括個人基本資料構面的住宅狀況、職業、年收入,各銀行往來紀錄構面的持有個案銀行信月卡月數、信用卡總應繳金額、在個案銀行以外是否使用循環信用功能、是否有無擔保貸款餘額,以及是否使用預借現金。最後,另隨機抽取598戶為測試樣本,以驗證模型整體之預測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下,「企業全球化」已是企業追求競爭優勢之重要策略,藉由專業分工以達成全球資源最適配置之目的,進而使利潤極大化。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一個從事國際貿易與經濟的跨國企業有了國外所得時,必然面臨國際租稅之課題。租稅是企業主要成本之一,是以,本文研究以跨國企業重複課稅與國際租稅策略規劃為研究主軸,並探討跨國企業移轉計價議題。本研究藉由彙整國內、外有關國際租稅策略規劃相關文獻、法令及研究報告,探討租稅相關主題。此外,本研究以一家上市跨國企業作為個案公司,以深度訪談及資料收集方式,探討個案公司租稅問題。透過個案公司的瞭解可知,中國租稅變革中盈餘匯出需課稅,會影響個案公司在中國盈餘匯出境外之意願。而個案公司海外控股公司股權移轉所引起租稅問題,可作為未來跨國企業進行海外控股公司股權移轉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銀行業長期受限於規模過小、同質性高、市場過度競爭、資源配置不當等不利因素,導致逾放比、呆帳升高,整體競爭力與經營績效不如國際大型金融機構。近十年來,不管從金融業的市值或股東權益報酬率等指標來看,台灣銀行業在亞洲四小龍表現最差,排名也不斷下滑。 自2000年起政府進行兩次金融改革措施,鼓勵本國銀行整併,改善體質外,以提升本國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兩次金融改革帶動本國銀行併購風潮,「成長」已成為是本國銀行生存的必要關鍵,停止成長的本國銀行將面臨淘汰出局命運。本文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最近幾年的併購風潮對本國銀行帶來哪些機會機會與威脅,並檢視個案銀行如何透過併購策略創造經濟效益。 本研究首先運用波特的五力分析探討外部環境的變遷,對台灣銀行產業帶來哪些機會與威脅。其次運用SWOT分析列舉個案銀行業的優、劣勢,引導出對應的策略目標。其次運用平衡計與策略地圖檢視策略目標與策略行動之間的因果關係。最後檢視合併後的綜效是否發揮。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兩岸金融政策的開放,將整合金融市場,擴大銀行的經營規模,適時提供了台灣金融機構絕佳的機會。加入WTO後國外金融機構的進入,享國民待遇,產業競爭者多,形成一大威脅。 二、個案銀行對外採取併購策略,來達成企業成長的目標,及國際化的佈局。對內則透過本身的競爭優勢─資訊管理系統,如:MMA理財平台,財富管理系統、顧客關係管理系統,提供客製化服務,增加理財及優質房貸資產,以提高手續費收入。運用與國外金融機構的策略聯盟運作模式,持續開發創新性的產品與服務,以擴大市場區隔。 三、合併後的個案銀行在資產規模大幅增加,成為國內第四大民營銀行,獲利能力、淨值、及營收都有大幅提升,各種業務市占率大幅往前推升排名,資本適足率更高達11.34%,超過國際的標準8%。合併後體質變的更好,國際債信評等的展望均屬穩定(Stable)。因此營運綜效(規模經濟)、市場綜效和行銷綜效(交叉行銷)都有發揮其功用。 四、購併策略成功的關鍵因素為快速的整合能力,藉由資源的共享和行銷活動之共用來降低交易成本,使得企業營運效率提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探討個案銀行目前轄下58家消費金融分行其績效評核方式,研究期間為2006年度第1季至2008年度第1季,依業務績效(盈餘、活期性存款、屬性業務、自選業務與區域聯營)與全面品質管理績效(內部控制與服務品質)二大類別(共計七個變數)收集相關資料,另將不完整且有遺漏值的資料剔除後,將相同分行但不同季別的資料加總,取該項目之平均數為代表,最後彙整為58筆資料作為本研究的樣本。 本研究以績效衡量的角度出發,為銀行之經營尋找出適切的績效指標,並利用績效評比項目調整分行屬性,故本研究利用群集分析針對不同分行是否具有同質性來加以分組,並透過區別分析確認分組的結果。本研究發現,個案銀行之消費金融分行可分為三組,分別為績優分行、成長性分行與新成立分行。另外以平衡計分卡之觀念,透過財務、顧客、內部控制及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構面加以探討,使分行之績效評核達成總公司的目標。此外,當分行績效不如預期時,總公司應該發展其他新的資源以提昇分行績效,同時考慮不同的經營策略,以克服沒有效率的事件發生,讓分行不僅可以善用資源提高經營績效也可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從股務代理機構之角度探討其代理股務事務之上市、上櫃及興櫃公司全面發行無實體有價證券作業之必要性。政府推動全面無實體作業制度,除順應國內民情採循序漸進方式外,是否搭配法規強制規範較有效率?問券研究結果為代辦股務代理機構雖會尊重發行公司決策者是否採行無實體作業之決定,然基於減少作業成本及增加作業效率等因素考量,亦多數會建議發行人採行無實體發行作業,並且一致認為採行無實體作業最有效率之方式係以法規強制規範。 此外,為配合政府推動無實體作業,發行公司及其股務代理機構均希望登錄機構之相關費用如登錄費用等應適時給予調降,以增加發行公司決策者採行無實體發行之誘因,且就股務代理機構而言,更希望登錄機構(集保結算所)能設計一套簡單且容易記載股東股份之帳務架構;至於無實體發行之公司撤公開發行後,必須辦理終止登錄,目前應按各集保帳戶以股東名義印製一張不定額實體股票之退場機制,雖顧及投資人權益,然既已無實體發行,再印回實體股票,將增加財務緊縮之公司成本負擔,實不符合效益,應研議較合理之退場機制。 最後,雖建議以法規強制規範發行公司發行全面無實體作業,然應採循序漸進方式,先推動上市、上櫃及興櫃公司發行之有價證券,再擴及公開發行公司發行之有價證券,以達到有價證券全面無實體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96年所得稅法修訂前,存在著前手息稅款爭議、買賣說與融資說爭議以及折溢價攤銷等債券利息所得課稅問題。新修稅法將個人之債券利息所得改採分離課稅、法人則採合併申報,並賦予後手代扣前手稅款之權,同時新修稅法亦納入34號公報之有效利率概念,考慮了折溢價攤銷的會計實務,有效地解決舊制存在多年之課徵問題與爭議。 新制稅法施行後,國稅局可順利以徵得全期稅款,並降低稅負之不確定性,債市得以健全發展。然對納稅義務人而言,則是利弊互見,影響最深者乃承作債券附買回之個人及信託利益不作分配之投信基金,被代扣附條件交易利息之10%稅款後,其實質報酬僅為舊制之九成;而承作債券附買回業務之債券自營商,其稅負成本轉變為票面利率計算之稅款與RP利率計算之稅款差異數,且RP期間已無抵稅權,故建立養券部位時票面利率宜列為重要參考依據,同時養券之資金來源亦應朝多元發展;此外,營利事業在考量溢折價攤銷而改以有效利率計算稅負成本,其實質報酬反較舊制增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從國內銀行業的現況出發,試著找出近幾年來國內銀行業所面臨的狀況及國內對於經營不善銀行的處理方式,並探討外資機構入股台灣金融機構的各種方式,及其在台灣的經營績效。 外資機構進入台灣金融市場的角色可分為私募基金以及外資金融機構,本研究整理外資金融機構在併購前的經營績效,認為外資銀行在台灣的經營績效普遍優於本國銀行,若能引入外資銀行入主問題銀行將可能改善營運績效,而在公司治理機制方面,問題銀行在爆發財務危機前的董監持股比率及董監質押比率明顯異於正常銀行,顯示此兩指標為良好的財務危機的判斷指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採用土地開發分析法評估土地開發個案,並以現金流量分析探討開發案各期現金流量及資金缺口,利用敏感性分析探討銀行未增加授信額度時,市場價格及造價成本變動對企業土地開發案之利潤率、各期現金流量及資金缺口變動,藉以瞭解物價變動對銀行授信風險之影響。銀行為降低現金流量風險,採行營建資金存入備償專戶控管資金流向外,另探討以不動產開發信託控管土地開發之現金流量,有助於降低銀行授信風險。 另以台灣經濟報(TEJ)資料庫之上市(櫃)建設公司公開財務資料為取樣,選出10家財務危機建設公司;而對照危機的正常公司,則以危機發生年度與該危機公司營收或規模相近者為準。選取樣本的比率以1:2為配對原則,選取危機公司與正常公司30家,且以發生危機前二年財務指標平均數為研究樣本。採用 Logit模型分別建立傳統財務指標、現金流量財務指標、綜合財務指標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模型,藉了解加入現金流量指標對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是否可以提昇正確率。 研究結果以土地開發個案為基礎,探討開發案之各項授信風險,以及三項財務指標建立之預警模型判別危機公司,綜合財務指標建立之預警模型判別正常公司之正確率為78.3%、危機公司之正確率為73.3%,總計76.7%,可改善傳統財務指標及現金流量指標之正確率。上述研究結果提供銀行管理階層訂定授信政策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