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19.66

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是農業結合社區發展出的新農業樣貌,也是提倡安全健康糧食供應出的一種農場經營模式。此模式透過風險分擔與參與,同時解決「產銷」、「就業」與「環境」的問題,並試圖在農民(生產者)和支持會員(消費者)間建構出透明化管道,目標是希望滿足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需求以及支持在地農業的永續發展。本研究探討工研院的公益計畫如何協同里巴哈克協會成立農場,並以聘用、照顧都市原住民為主要目的。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有三項,首先,探討 CSA 概念應用於「新竹市千甲聚落 CSA農場」的發展歷程與經營模式;其次,「千甲聚落 CSA 農場」如何與多元利害關係人互動;第三,社會企業如何與多元就業方案結合。最後,如何在客庄地區 實踐 CSA 永續發展。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進行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爬梳,分析國內 CSA 的發展以及食農教育的實踐。並以利害關係人深度訪談作為調查工具,透過訪談內容分析出千甲 CSA 農場在社會面、經濟面、環境面的對話。結論包含以下五點:首先;非營利組織實踐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有助於 CSA 農場的發展。其次;母機構決策治理單位的鼎力支持,企業若與母機構維持高密度連結和支持關係,是催生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重要因素。再者;政府補助建構出農場的外在條件,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使組織達成目標更具效率。;第四,生產者與消費者隱形化將不利於個案永續發展;最後,生產者與消費者認同度越高,與 CSA 生活化的連結更加強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社會的變遷之下,觀光旅遊成了現代社會最熱門的休閒活動,而觀光產業更被視為是21世紀的明星產業之一,然而,觀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大眾開始意識到發展背後所產生的問題,因此,地方發展觀光的同時,如何兼顧地方永續發展是一種要課題。本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做為研究範圍,以地方商家及居民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建立觀光永續發展之指標,並探討獅潭光觀旅遊對其地方永續發展之影響以及各層面間之關聯。透過量化研究,本研究發現觀光旅遊對地方之永續發展指標為「社會參與」、「文化經濟」、「政治制度」、「環境生態」;而「文化經濟」則是發展觀光的重要元素,而永續發展的最終目標為「環境生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客家之音」在泰國扮演少數族群媒體的角色,族群媒體以保存族群語言、文化與對抗刻板負面印象,並且促進多數族群與少數族群的對話合作。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法,蒐集相關的文獻,再透過文本分析法,以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的內容為依據,探討泰國客家女性特質與客家文化推動之關聯,以及參與客家公共事務現況和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啟芳論壇在推動客家文化方面,強調客家先賢對泰國客家人所作出的貢獻,而在客家女性特質方面,在啟芳論壇論述泰華婦女地位的演變,以及客家女性透過泰華婦女慈善會的社團參與,推展社會公益慈善活動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以台灣客家高等教育機構為研究對象,並以人力資源發展觀點,從組織發展、訓練發展及生涯發展三大面向探討客家高等教育人才的養成,針對整體客家高等教育進行SWOT分析,以此檢視客家高等教育人才所面臨之困境並擬定解決方案。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及焦點團體法為主,輔以深度訪談。為彙集各方意見,本研究廣邀專家學者、畢業校友,企業及公部門的代表共進行五場焦點團體及兩場深度訪談。研究發現客家高等教育面臨的困境有:一、政府權責劃分不清;二、人才培育的方向改變;三、學界與外界的連結不足。本研究建議客家高等教育在組織方面加強產官學研媒的多方整合;在訓練發展方面著重於培育跨領域的客家人才;在生涯發展上積極催化客家人才資料庫平台的設立。客家高等教育深耕在地,更致力於凝聚台灣整體社會對所有族群團結包容的意識,從原鄉客家到傳統客庄,再從都會客家到世界客家,每一個客家的所在都有其使命需要去完成,期望客家高等教育秉持在地的心以及世界的眼光,將台灣的客家推向國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用「客家」文化的元素來提升產業的內涵,便是客庄特色產業的基礎,然而,過程中商業卻逐漸吞噬文化,走向產業空洞化的窘境,為凸顯問題的重要性,吸引更多注目,筆者將用技術、資源、資訊、銷售、節慶活動及個人等六個層面的建構指標與深度訪談來做檢測分析,呈現其中的利與弊,並試圖反思以提出合適的建議。 「農會」一直是在地社會、權力與產業發展集合的中心,「公館鄉農會」認知到自身對在地的影響力,用網絡治理的概念積極輔導地方發展,紅棗、福菜及芋頭產業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三種類型,然而,與政府單位、業者、產銷班、地方社團、農民與一般民眾等各方利害相關人互動的過程中,是否能真正落實網絡治理的內涵,且面臨的困境又是為何都須透過研究檢測來分析證明。 從研究結果發現,一、公館鄉農會以「客家」為自己定位,是區域空間連結的橋樑;二、在產業網絡中扮演「中間轉譯者」與「銷售業者」的雙重角色;三、是掌握資源與資訊的權力者,具有取得與篩選分配的能力;四、於社會網絡的連結中,是最主要的行動者,累績豐富的社會資本。但,同時也面臨到一些困境,包含:產業與客家認同上的爭議、產業升級的停滯、人才培育、組織僵化、不夠落實的網絡治理及外在大環境競爭影響等問題。 筆者回應研究目的及研究發現而提出以下建議︰一、扮演好銷售面的「溝通企劃人」;二、落實網絡共治的互動平台;三、成為擴大社會網絡的新創家;四、由農會擔起客家文化代言人的重責;五、改變從組織專業人才做起等五項,期望未來公館鄉農會能更加落實「網絡治理」的真諦,帶動地方產業發展走向新的紀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新竹二重埔是傳統的客家農庄,長期保有客家農村的特殊人文與景觀。近年來隨著中央與地方政府推動各項區域發展計畫,經由都市計畫的擴大,進行土地徵收,明顯已對二重埔客家聚落產生衝擊;以本文所要探討的二重埔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為例,是台灣眾多農地徵收案中,歷時最長,自1981年起新竹科學園區三期用地開始徵收,徵收時間超過30年,經歷一連串抗爭與爭取,最後於2008年獲得內政部核准,保留客家農庄、農業與老伙房,並規劃成為客家休閒農業專業區。 在抗爭之後,面對失而復得的家園,二重埔地區,所面臨的挑戰還在繼續發酵,當地人對於經濟發展與文化保存之間,想法上各方意見歧異,在社會公益與土地正義的角度下該如何解決與如何取捨也是本文關懷所在;由於人與土地的關係向來是客家文化深繫之所在,所以本文透過文獻分析與次級資料分析來探討當地居民對土地徵收的看法還有抗徵所面臨挑戰。 本研究發現農業文化、客家文化和土地生活記憶讓二重埔在眾多徵收案中,爭取成為第一個被劃設「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的地區,從此居民積極發展客家休閒農業,將傳統農業經營型態轉型,改以體驗行銷方式發揚二重埔地區農業。表面上二重埔是在法制體系下爭取權益的勝利,卻因為限建與「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法令尚未通過,導致公部門資源無法進入,執行受阻,能發揮的實質效益有限。 本研究因此建議政府部門,首先應先解除限建與土地使用的管制,讓後端所有的社會資源、發展計畫與農業補助辦法進入「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讓當地居民與政府單位去做結合,才能落實「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的發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旨在於檢視研究個案之建立歷程與經營現況,進而歸納目前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現況與困境,以提出產業發展策略與政策建議。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等方法進行分析與研究,依據SWOT分析後將訪談內容以MAXQDA質化分析軟體整理歸納後之研究發現如下:(1)新北市客家特色產業之經營策略(4C)為:懂得創新與建立品牌特色-Creative、將顧客需求奉為圭臬-Customer、落實企業社會責任-CSR、產品融入客家元素-Character等策略。(2)以優勢-Benefit、多元特質-Multielement、弱勢-Weakness來概述新北市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況(BMW);(3)新北市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困境(2P2M)區分為文化傳承-Pass down、公部門-Public、外部市場威脅-Market、欠缺資金-Money等困境。研究認為新北市可藉由其交通方便、人潮眾多、人才聚集等優勢,彙整各地客家原鄉特色商品並建立通路,才能運用自身優勢建立有別於其他縣市的核心競爭力,並提高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能見度與產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全球隨著碳排放量上升,造成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人類為追求更好生活環境,因此節能減碳的概念,逐漸受重視。我國於2009年全國能源會議決議規畫「低碳城市推動方案」,以低碳社區為基石,藉由社區由下而上推行減碳行動,達到低碳永續家園之理念。 秀才里位於桃園市楊梅區,其2011年曾獲環保署遴選為全國低碳示範社區。本研究目的是探討秀才里營造低碳社區過程,以里長徐麗貞女士作為個案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在探究其營造低碳社區領導特質及領導行為、營造低碳社區之領導效能及過程。並採用究採用了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及個案研究法來進行研究。 經資料分析後,本研究發現社區領導人成功營造低碳社區在於:一、社區領導人是營造低碳社區的關鍵人物;二、落實教育訓練,向下紮根;三、培養居民參與感、責任感;四、因地制宜推動低碳社區;五、實踐低碳生活;六、善用公部門資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2003年客家電視台開播至今已漸漸步上軌道,近年客家電視台面臨觀眾對於客家文化刻板印象的影響使得電視台在節目主題選擇上的匱乏,客家語言的大量流失造成演員及主持人尋找不易,科技時代收視習慣的改變、以及客家電視台在青年族群間的收視低靡,都為客家電視台帶來極大的挑戰。故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設計思考焦點座談、以及深度訪談…等方式試圖了解青年族群對於客家電視台真正的需要,以期能在了解青年族群真正的需要後,探討出客家電視台未來創新的走向。 研究發現未看過客家電視台的青年族群對於客家電視台有嚴重的刻板印象,由此可知客家電視台的行銷管道有待加強,在所有受訪者中以23-30歲的受訪者對客家電視台的喜愛和接受程度最低,經設計思考焦點座談後發現,其對於客家電視台的需要以期待節目是有趣且獨特的為首要要求,其次是希望能獲得情感上的滿足,以及同儕間的認同。而客家電視台也以拓展行銷平台以及節目內容的改變作為面對挑戰的方式。本研究建議應統合客家電視台官方粉絲專業、粉絲專頁內容活潑度的增加、建立屬於客家電視台的品牌價值、以及在節目中增加感覺良好的因子,使觀眾能感覺客家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以滿足青年族群對於客家電視台的需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因應社會上的社會需求日益劇增,然而資源有限的狀況,非營利組織利用商業手法維持組織運作的現象愈來愈普遍,加上近年來社會大眾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之下,社會企業的概念也逐漸在台灣萌芽發展,有鑑於台灣社會企業的概念仍處於推廣倡導的階段,透過行政院通過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的背景之下,遂開始以文獻探討與個案研究的方式,來探討客家族群比例較高的桃園市,在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為何?並析探客家元素如何融入客家的相關活動? 本研究透過社會企業的兩大途徑探討在客家區域的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以及現況發展,透過實際的參與、訪談與相關資料的蒐集,瞭解客家區域社會企業的形成、功能及限制。並論述客家元素應用在客家區域社會企業的運作與發展,且透過政府政策支持的社會企業方案,析探桃園地區之具體個案績效與社會影響。本文以經營模式、政策互動關係,以及三重底線的三個面向作為分析主軸,最後討論社會企業組織目前所面臨的挑戰與困難,經由相互分析與比較之後,歸納出結論與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