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56.45

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灰寨鎮位於廣東省揭西縣,境內講客家話為主,有一部分講潮州話,語言接觸的影響,逐漸形成特有的灰寨客家話,本文即以此為研究對象。筆者深入當地田野調查,收集灰寨客家話的語音和詞彙,根據田調語料撰寫本論文。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文獻探討。採用「田野調查法、語音描寫法、方言比較法、歷時比較法」,來進行分析研究,第二章介紹灰寨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依聲母、韻母、聲調,來探討其語音現象及文白異讀,並製成灰寨客家話的同音字表。第三章將灰寨客家話與中古音做比較,分成聲母、韻母、聲調進行歷時的比較。第四章介紹灰寨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將聲母、韻母、聲調的特點及「特殊字音」加以說明。第五章詞彙比較,重點在描述詞形之差異。第六章結論。 本論文研究發現灰寨客家話的語音特點,聲母方面:有兩套滋絲音,知二精莊組合流今讀舌尖前音「ts、ts’、s」,知三和章組已合流今讀舌葉音「t?、t?’、?」。部分非組、知組字保留古重脣音、舌上音,非敷奉三母大部分已合流讀f,灰寨溪母字多讀「k’-」聲母。部份曉匣母合口字讀f。泥母字與來母字有別,不相混。韻母方面:咸攝一二等及三四等均呈現合流現象。果攝一等o韻與假攝二等a韻,宕攝一等o?/k與梗攝二a?/k韻兩兩相配。江攝開口二等「窗、雙」兩字保留古代中原東部的讀音,與通攝(*u?)合流。輔音韻尾「-m,-n,-?,-p,-t,-k」保留完整。聲調方面:有七個聲調,部分次濁上聲讀陰平,部分全濁上聲讀陰平屬白讀層,部分全濁上今讀陽去聲屬文讀層,並發現中古影、以、云母多數字及日母部分的聲母今音讀「?-」。灰寨客家話次濁聲母的聲調走向,陽調比陰調多。灰寨客家話的音韻系統和詞彙經研究比較分析後得知,與台灣客家話相同多,相異少,有保存底層用語用詞,也有創新的一面。相較於其他地區的客家話,灰寨客家話有幾個特殊的詞彙,例如:「去往(去那裡)、裡當(這裡)、夠日(整天)、白目(眼瞎)、你伴(你們)、佢伴(他們)、老鼠奶(米篩目)、烏田蛇(眼鏡蛇)、笑歪(害羞)、圩埔(都市)、伴大(同年)」等,這些特殊的詞彙在其他地區的客家話是較少見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研究的方言點位於廣西省東北部賀州市平桂管理區的公會鎮,與湖南省和廣東省接壤。賀州市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市區除了流行普通話外,粵語、客家話、桂柳話同樣流行。其中,賀州客家人大多移民自粵東地區,於明、清時代在賀州落戶。廣西省的客家話分成梅縣話(大多來自古嘉應州的五華)、河婆話(來自廣東揭西縣)、河源話(來自廣東河源市)三大類。賀州市公會鎮客家話以河婆話為主要溝通語言,本論文旨在研究賀州市公會鎮客家話的語音系統及語音演變現象。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文獻探討、賀州客家話及其他方言音韻研究、音韻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廣西客家史地概況、方言點與發音人簡介等;第二章透過公會鎮客家話的語音語料,描述公會鎮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第三章將公會鎮客家話與中古音韻做出歷時的比較。第四章分析公會鎮客家話的語音特點,聲母部分包括(1)濁音聲母清化的讀音演變現象(2)精莊知章組聲母的歸併類型分析(3)見曉組不顎化(4)泥來有別(5)明母、微母、影母、云母、以母的合口字讀成〔w-〕。韻母部分包括(1)遇、蟹、止三攝的舌尖元音演變合流現象,(1)一、二等元音的對比現象。聲調部分次濁聲母的聲調演變現象。第五章將廣西公會鎮客家話與廣東陸河、廣東五雲客家話詞彙的使用的差異加以說明,藉以瞭解公會鎮客家話與祖源地在詞彙使用上的差異。第六章為結論,歸納公會鎮客家話的語音系統及特點,並在最後做檢討與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以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的漢人移墾歷史為研究範圍,深入探討客家七姓的移墾。從移墾背景、族群互動、信仰及水圳開發等四大脈絡,分析七姓從初期移墾到最後落地生根於霄裡當地。主要採用歷史研究、文獻分析、田野調查等研究方法,透過實地訪談、族譜及古文書等相關史料的蒐集與整理,說明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客家七姓的拓墾情形。 研究問題:首先探討霄裡客家七姓各家先祖來台緣由及各家族人發展;其次探究當地人文環境及地理條件,如何影響客家七姓聚落的分佈。企圖以拓墾、族群互動、水圳開發及三官大帝信仰等研究議題,深入了解霄裡當地客家人的開發歷程與社會組織的運作。 研究結果發現:霄裡客家七姓族人在桃園臺地的墾拓過程中,逐漸認同當地社會,初期的原鄉祖籍認同,被在地認同取代。霄裡客家七姓聚落的發展過程,亦是當地凱達格蘭族霄裡社,從原住民占社會優勢地位,逐漸為漢人取代的過程。另外,中壢臺地崁崖下湧泉帶連成一線的霄裡客家七姓聚落,即為清代南桃園地區客家人移墾的北界。此外,霄裡玉元宮奉祀的三官大帝,原屬於霄裡大圳的三官祠所奉祀的神明,以後形成玉元宮、永昌宮、三元宮與元聖宮等四宮輪祀三界爺爐的祭祀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文化的傳承靠教育,教育的落實靠課程,故要傳承客家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課程,讓學生經由課程的實施,了解客家先民的生活,從中體會客家的精神。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每個學校為了營造自己的特色,可以藉由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來創造差異,呈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社區中有文化、有技藝,學校中有教師、有課程,要延續文化,需要學校與社區的協力,讓社區文化得以傳承,學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中平國小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優等,一定有可供學習效法之處,故成為本研究個案選擇的理由。 本研究先從文獻探討學校本位課程與協力治理的理論,得出學校本位課程的協力治理模式,接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區分為公部門(學校)、私部門(社區組織、家長會、志工團),來了解公私部門之間協力治理網絡的互動關係,希望有效蒐集並分析衍生協力發展課程的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在協力時需要透過一些機制的運作,來促使協力關係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發現,協力治理的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透過學校與社區情境分析、擬定目標、協力過程、領導者的促成而產出。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形塑學校與社區、可以喚起客家意識、可以傳承客家文化,所以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特色課程發展是可行的。所以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是傳承客家文化很好的方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1895年,因為馬關條約,臺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全臺紳民為阻止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由丘逢甲等仕紳,倡議成立「臺灣民主國」,反對日本入侵臺灣。並且,由原來清廷派在臺灣的巡撫唐景崧,為臺灣民主國總統。但是,日軍有備而來,倉促成立的臺灣民主國,政府正規軍在基隆、臺北地區抗日的軍事行動上,乏善可陳。臺北地區人心惶惶,總統唐景崧在臺灣民主國成立的第12天就內渡中國大陸。不久,日軍進入臺北城。 臺北的臺灣民主國抗日政府失敗後,日軍沿著當年劉銘傳所興建的鐵路線往南進軍,卻在桃園客家地區受到客家義軍嚴重的阻擊,時間長達一個月。本研究即在探討,為什麼在乙未年,桃園的客家人紛紛加入客家義軍,客家人敢於對抗火力強大的日軍,使日軍南侵的計畫一再受阻?而且,光是在桃園客家地區,至少就有中壢兵站之役,大湳尾之役,安平鎮之役和龍潭坡之役,都是直接或間接由胡嘉猷所領導的客家義軍抗日行動。尤其是,在1895年6月和7月,日本軍隊兩次進軍小小的安平鎮,卻慘敗而退,日軍不得不三度攻打安平鎮。其後,日軍又在龍潭坡和胡嘉猷所領導的客家義軍再度決戰。最後,龍潭地區的客家義軍壯烈犧牲,龍潭在地客家人,至今,仍然每年舉行春秋兩祭,祭拜乙未年為龍潭抗日犧牲的「73公忠義廟」。 現在,似乎很少人談論客家義軍領導人胡嘉猷的歷史事蹟,所以,本研究希望探討客家人胡嘉猷的抗日事蹟,再次了解胡嘉猷的歷史定位。而乙未年客家義軍抗日的歷史意義,表現在軍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各個層面上。因而,本研究更討論近人歷史著作的議論以及在地客家文史工作者對乙未年客家義軍抗日活動的看法,用以釐清歷史真相。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文研究新豐扶雲社之組織運作,透過先民對知識的傳承,產生對文字的尊敬愛惜,而興建敬字亭,焚燒字紙,進而組成惜字會,維持敬字亭的運作,客家地區對敬字亭的保存比較完整,這種敬字文化,為地方帶動了讀書風氣,提升了地方文化。 敬字惜紙是漢文化對文字崇拜的表現,敬字亭則是文字崇拜的具體作為。對文字的敬畏,盼科考中舉光宗耀祖飛黃騰達,以及宗教的教化,都推波助瀾讓敬字惜紙更具正當性,也更為客家人接受且傳承。敬字亭的存在,見證客家人愛惜字紙的文化堅持。 學者專家對惜字亭的研究,卻獨獨未見「新豐扶雲社孔聖亭」的討論,「新豐扶雲社孔聖亭」建亭一百三十餘年以來,從未間斷祭祀,且有全臺獨一無二的運作組織,殊為可惜。本文補足前輩學者未及探討的遺漏,為保存敬字惜紙的文化傳統留下見證。 本文透過文獻爬梳,運用田野調查法,輔以親身參與及訪問法,對「新豐扶雲社孔聖亭」做一全面性的整理,從見證儀式的參與觀察,拍照記錄,進而訪談創社社員後裔及文史工作者,透過深度訪談,挖掘出僅在口傳之間的記憶,拼湊出更貼近真實的新豐扶雲社板塊,協助我們更深入的瞭解新豐扶雲社。我們將新豐扶雲社及孔聖亭的緣起、組織、運作情況一一補實。 本文發現敬字文化是儒家知識傳承的載體,「新豐扶雲社孔聖亭」是全臺擁有土地,因地緣及業緣型態組成的客家敬字亭組織,有創亭以來不曾間斷的客家敬字亭運作,是傳嫡子的社團組織,擁有補助出席祭祀的交通車馬費,還因應法令規定,成了全國性的社團組織,因擁有客家敬字亭文化而影響地方文化。盡管時間、法令、人事更迭,唯一不變的是傳承敬字惜紙的傳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特殊歷史,不論從原始的殖民工具到資本主義以商業為目的再發展為弱勢族群對語言權爭取,口譯始終扮演重要角色。2010年頒佈《客家基本法》明訂客語在69個重點發展區為公事語言推動客語無障礙空間,自此以保障客家族群語言權為目的的華客語口譯受到矚目。執行此一政策有賴於華客語口譯制度先行,唯有在69個發展區設置固定式口譯設備和招訓合格口譯師擔任口譯始能彰顯基本法立法精神。 「新竹縣客語口譯人才協會」成立於2009年青年節,其做為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以訓練與推動華客語口譯制度為宗旨的人民團體極具先驗價值。1889年馬偕博士進入龍潭,基督教即積極推動客語宗教口譯,由最初的「逐步口譯」過渡到「同步口譯」及偶而為之的「耳譯」,在台灣客家鄉鎮猶如櫥窗般呈現完整世界口譯進化史;此外本研究將第二次全國客家會議、節慶與客家:全國客家日研討會、2012年總統大選電視政見辯論會分別代表會議口譯、學術會議口譯和電視口譯實例列入觀察。發現在1388名客語薪傳師基礎上,通過考試後施以訓練分發至發展區執行公務;增訂「客家基本法」罰則;放寬經費限制。將可望有效提升客語由方言層次進入高階語言,亦唯有在公共場域被公開使用客家話才有保存機會。 過去公務員掄才考試未曾實施客語口試,目前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尚無全面提供客語無障礙環境條件。現階段唯有透過華客語口譯制度為中介逐步實現基本法立法精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樟木林鄉位於廣西省昭平縣的東北部,當地居民所使用的語言稱為河婆客家話,是從廣東揭西河婆遷入。本文旨在研究樟木林鄉客家話的語音系統及語音演變的類型,並與其他客家話(揭西、陸河、台灣海陸話)做音韻和詞彙的比較。 本論文重點在於音韻研究,實際調查當地的語音和詞彙,以方言為主,使用田野調查法、語音描寫法、比較音韻法、詞彙分析,整理出樟木林鄉的客家方言概況。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文獻探討、歷史背景與語言概述。第二章是樟木林鄉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說明聲母系統、韻母系統、聲調部分與文白異讀。第三章是樟木林鄉客家話和中古音韻比較,窺探整個樟木林鄉客家話中古音到今音的演變。第四章是樟木林鄉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分別敘述聲母、韻母與聲調的特點。第五章為樟木林鄉客家話與其他客家話(揭西、陸河、台灣海陸話)的比較。第六章為結論,說明研究成果與檢討改進及期待。 透過研究結果,樟木林鄉客家話除具備客家方言共通特點之外,在語言特色的保留上有存古、有創新,另外可歸納出其音韻特點有:(1)明母與幫滂並母字的演變速度不同(2)精莊組字在止宕攝三等、遇攝的韻母形式不同(3)知莊章聲母的前化運動 (4) 部分見組字的細音增生和保守化現象(5)「全濁上歸陽去」的調類歸併。其音韻表現於聲母方面與祖源揭西相去不遠,韻母除特殊字外,差異也不多,聲調方面於去聲變化最大,雖各分陰陽,但樟木林鄉全濁上歸陽去,而祖源地是陽去歸陰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鳳山崎是位於大眉庄(竹北)、紅毛港庄(新豐)、大湖口庄(湖口)、新埔庄(新埔)等四區交界的邊陲地帶、生產力偏低的邊緣地方社會。清代采訪冊如此形容鳳山崎:山上一帶帄原, 周廣三、四十里;地高而燥,率多荒園,庄內居民人口稀少,錯落結盧而居。可見到清代末期,鳳山崎的發展模糊,是一片乏人問津的荒埔之地。 直到日治初期,鳳山崎才由望高樓、鳳山崎、竹高屋、寶斗屋等四個地理區塊發展成為一個「鳳山崎庄」,重要性開始逐步提升,而且這個提升不斷加速,到了戰後,因為湖口工業 區的設置,使鳳山崎完全轉型為都市化的地理區塊,他逐漸擁更以自己做為一個村落為中心的地方。 隨著一百年歷史的轉變,鳳山崎的地位甚至超越大湖口庄的老湖口與紅毛港庄的新庄 子,長期來看,甚至更取代新豐鄉新庄子成為政教中心的趨勢。鳳山崎不再是湖口、新豐邊陲區,他更了屬於自己區域的自主性。先前的研究者,例如施添福、羅烈師、林玉茹等學者,是以清代為主要研究時間範圍,因此沒能正視這個上升或變遷的地方社會,我站在這些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繼承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來補足這一塊論述。 這篇論文研究中把何家收藏的古文書與土地申告書做了交叉比對,而發現何家是鳳山崎第二大業主,在鳳山崎發展的過程中,何家在地方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根據何家收藏的扶雲社會員證、分鬮書與捐地等地籍資料,可以發現何家透過捐地卂與了地方的公共事務。例如清朝光緒年間何家和番仔湖的傅家合建「惜字亭」,民國38年以半買半送的方式捐地給地方政府,蓋貣了第一座公學校-山崎國民小學,這兩次捐地儀式圕造出何家在地方上文教的地位。日治時期,何家捐地讓鳳山崎貣造了山崎火車站,這項公共建設影響了鳳山崎朝向都市化發展,圕立鳳山崎經濟發展里程碑。 民國58年何家捐地蓋貣了地方上第一座溪南觀音廟-鳳蓮宮,從鳳蓮宮原始樂捐簿的統計中發現何氏宗族是樂捐金額占全部樂捐姓氏排序的第一位,從鳳蓮宮第一屆亯徒名冊統計中也發現何氏族人是所更卂與廟務人數占最多的,可見何氏宗族透過公廟的運作,穩定了鄉 ii 族勢力對地方事務的領導與控制。 這篇論文研究中也發現雖然鳳山崎陎臨了劇烈的變遷,例如設置湖口工業區,土地被徵收,大量人口移入此區等,但是何氏宗族仍然更辦法維繫住傳統社會的宗族現象,他們一方陎保留了的宗族祭祖儀式而把各家戶結合成宗族,形成村庄的次單位,卂與了地方事務;一方陎透過地方公廟的祭祀活動等神聖事務來達成凝聚何氏宗族的力量,形成在地的一個大宗族。這呈現出研究鳳山崎何家的意義是客家地區的客家宗族顯然更能力應付一定的社會變遷,不會簡單的隨著變遷而消失,而維繫宗族的力量是靠著卂與了神聖事務,那尌是宗族內部祭祀儀式與卂與公廟的祭祀活動,這個個案研究呈現出傳統宗族在瑝代仍然具更意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李喬(1998)曾說:重視家庭觀念是客家人的特性之一。本研究即以家庭為起點,旨在探討客家族群的家庭價值觀與網絡參與情形?藉三族群組間比較及客家族群組內比較,以探討客家族群在族群文化脈絡與個人背景之下,對家庭的態度、對網絡的態度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乃是對中研院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庫第五期問卷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族群組間以客家、閩南、外省三族群為分析群組,組內則以世代、父親教育程度、南北區域、城鄉差異等對客家族群進行分析討論。透過實證研究發現(1)客家族群與閩南族群的家庭價值觀相差無幾,都比外省族群還要傳統,但在情感面項,三個族群都認同家庭在心中佔有很大的份量。(2) 客家族群並未因為重視家庭,而忽略對其他網絡的經營;但是在功能型社團上,閩南與客家兩族群則明顯表現出態度消極,相較之下,外省族群對於社團的參與,則較為積極。(3) 客家組內比較中,在群體規範方面的價值觀,現代化程度較淺者(六十年次以前、父親學歷較低、居住在鄉村),觀念較傳統。(4) 六十年次以前者、父親教育程度較低者,對於家庭表現出高度重視,但在朋友網絡的經營則不那麼積極;六十年次以後者、父親教育程度較高者,所重視的網絡則恰好相反。(5)南北區域的畫分,對家庭價值觀或對各類型網絡態度並未有所影響。但城鄉差異之下,對教條性質的價值觀有明顯影響,但在本研究中,對網絡態度,差異則不夠顯著。以往的客家族群總被視為與其他族群格格不入,由研究中看到,今日的客家族群,並沒有獨異於其他族群,影響行為、態度,不再是族群,個人背景影響更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