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30.31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宗旨針對雲林地方派系瓦解與轉折過程中,運用唐斯理性選擇及政經交易模式進行研究,特別著重 在地派系運作邏輯與選舉綁樁模式,以及縣級派系對鄉級派系影響,關於派系黑勢力化的文獻有限,藉此研究能夠將黑勢力與派系互動模式解構,增進讀者知悉地方派系經由理性算計後,所做出政治決定影響派系整體利益,並作為有志參與公職競權者當參考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公民教育其本質應是啟迪學生、人民行為態度適合社會的教育過程,然而在2009年將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列入大學指定考科之後,公民教育成為以分數為導向的考試科目,在臺灣長期籠罩考試引導教學的氛圍下,將對公民教育的本質與目標產生重大的影響。本論文研究方法係藉由對於影響高中公民教育的相關利害關係人進行深度訪談,蒐集資料作為分析討論之基礎,並且利用回應性評估分析公民教育政策的施行成效。本研究發現《公民與社會》科尚未成為大學指定考科之前,公民教育基本上存在著三個面向的問題,第一,公民教育課程無法正常化教學。第二,公民科專業教師缺乏。第三,學生以及教育體系長期的忽視。然而在該科成為大學指定考科之後,上述這些問題相當程度上已獲得解決。 另外,本研究發現,從多元利害關係人的角度而言,此政策的施行確實能夠達成立法時所設定的政策目標,進而符合效能性標準,在效率性、充分性以及回應性標準上,也都能夠符合指標標準;另一方面,在公平性(資源分配) 以及適當性(符合社會大眾價值)上不符合指標標準。最後,本研究也發現《公民與社會》成為考科在教學課程上的限制:一、在各利害關係人之間的缺乏良好的溝通;二、《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教學對象應擴大包括高職生;三、社會大眾對於《公民與社會》科課程內涵陌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20世紀後期,環境保護及生活品質開始受到重視,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綠色交通及永續發展理念,逐漸成為各個國家發展之趨勢。我國以「綠色矽島」為發展願景,開始規劃全國自行車道系統,並在2002年由教育部體育署推行《台灣地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與設置》下,從各地區的自行車道興建著手,開啟台灣自行車道設置的序章。 本研究首先說明中央政府設置全國自行車車道路網政策以及相關部會之職權分工,其次分析目前彰化縣政府自行車道設置政策與執行之現況,再者,利用跨域治理來審視政府部門的合作關系,並由利害關係人探討自行車道政策中各成員的角色關系。此外,利用Dunn 六項評估指標整理訪談資料,分析中央與彰化縣執行自行車車道路網之成效。 研究發現,目前中央主要負責自行車道的機關是體育署、交通部與營建署,並以相互協調及互補的運行方式,而中央機關重視全臺自行車道串連,地方政府則著重地方性自行車道設置,但皆過度倚重休閒型自行車道的設置。交通部著重跨區域的自行車道設置、體育署負責各縣市的自行車道計畫、營建署則針對市區的自行車工程。其中體育署本身並無設置工程,主是要以補助地方政府設方式來置自行車道,但因為傳達聯繫與職責劃分的關系下,地方政府無法完全瞭解中央所推行的計畫目標,且各鄉鎮公所會有自主的構想,因此難與中央政府齊一步伐。 執行方面,自行車道的設置類型,各單位有其自我的評估方式,主要還是以經費為衡量依據。彰化地區的自行車道路網串連逐漸完成,但缺乏與交通系統的整合,且在規劃與設置過程中並未重視民眾的觀點。自行車的騎乘人口雖仍逐年增加,但是無明確資料顯示政府設置自行車道與騎乘人口之成長有直接關係。最後運用Dunn六個評估指標檢視,將中央與彰化縣政府執行自行車車道路網之成效各歸納及分成「符合成效」、「部分符合成效」、「尚在發展中」與「需要改進」等四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民與社會科師培生教學信念發展的歷程,並瞭解影響公民與社會科師培生教學信念的因素。本研究透過課堂參與以及訪談,觀察七位中正大學公民與社會科師培生實習前與實習後教學信念發展的過程。 研究發現分為三個部分: 一、 實習前階段 受到早期受教經驗、本科系、社團參與經驗與實際教學經驗的影響,師培生進入師資培育課程之前對於公民與社會科科目的屬性與如何教學就已經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了,此階段的師培生教學信念不盡相同,且呈現多元發展。 二、 師資培育課程階段 進入師資培育階段後,公民與社會科師培生因為本科系專業訓練過程不同,公民與社會科師培生對師資培育課程有不同的見解與釋義,故相較他科師培生來說,公民與社會科師培生對師資培育課程所給予的刺激有不一致的反應,而使師資培育課程對公民與社會科師培生教學信念的影響降低。 三、 實習中階段 師培生進入實習階段後,主要受到實習輔導教師的影響,當實習輔導老師授與師培生較大的教學空間時,師培生較能延續原先的教學信念,執行教學活動,反之,師培生則處處受限於實習輔導老師的干涉,削弱了師培生原先的教學信念或使師培生改變教學行為以迎合實習輔導教師。 實習中的師培生有機會將教學信念落實於教學行為之中,並藉由教學歷程反省原先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當師培生主觀認定是教學行為不妥而非教學信念遭受挑戰時,師培生僅會調整教學行為,教學信念不會有所轉變;當師培生認為原先的教學信念不被教學現場所接受時,原先的教學信念才會轉變。 關鍵詞:公民與社會科師培生、教學信念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問題意識在於:組織內的成員都有機會在從學校畢業之後,透過工作環境中的觀察、模仿,乃至於師徒制等組織學習的機會,以取得所需的職能。由於每一個人特質表現及能力不同,其社會網絡建立與維持方法本身即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這些影響警政領導者不同表現的社會網絡默會知識為何?哪些因素或關鍵知識讓剛上任的新手能夠迅速掌握全局、減少試誤的成本?為本研究之焦點與旨趣。本研究即針對科層體制之警察分局長在實做中揣摩、累積經驗之個案,討論自我探索、默會致知的歷程。透過觀察訪談與理解,期能從默會知識的觀點探討警政領導者之社會網絡建構;並藉由案例探討強化網絡關係與默會知識技巧。從本研究個案顯示,三位分局長基本上所掌握的認真用心、真誠有禮、自然隨和等網絡互動的主要內涵及行動步調相當一致。研究發現,警政領導者之社會網絡建構係以本職工作為核心再往外拓展,對工作的投入均表現出積極投入與不逾法律的明確立場,透過職位與其職權專業能力連結其社會網絡,累積社會資本。分局長調任初期,即制度性安排在短期間內,由分局公關業務單位或熟知地方同仁陪同進行轄區拜訪,以一種團隊形式的集合資源與力量,輔助分局長融入與學習在地知識,迅速累積足夠社會網絡及存量資本。本研究探討警政領導者社會網絡建構之默會知識,針對特定領域環境―警政系統領導階層建構社會網絡之脈絡進行探討,期能對理論或實務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使用賽局理論去分析台灣的兩個主要政黨:民進黨與國民黨和中國大陸互動的模式。 民進黨和中國大陸的互動模式採用演化賽局的模式分析,分析顯示若是民進黨長期採取對抗中國大陸的策略,好處會日漸減少,對自身的損害會日益增加,故民進黨在未來勢必會採取和中國大陸合作的態度。 國民黨與中國大陸的互動模式採用動態賽局與靜態賽局分析,國民黨使用動態賽局中排除選項的方式,避談政治統獨議題與中國大陸互動,而國民黨跟中國大陸較為友好,中國大陸為了不破壞在台灣民眾心中慢慢建立的友善形象,短時間內雙方的默契會是發展經濟而不談政治。 未來兩黨均與中國大陸合作,中國大陸對台則是採「以經促統」的策略,因此在合作之餘兩黨必須保護好主權,避免中國大陸矮化台灣。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在許多先進國家中,環境意識與環境議題日益受到重視。隨之而來的,便是公民的環境權,逐漸成為許多國家公民所主張之基本公民權的一部份。因此諸多西方國家的公民,相繼於二十世紀七零年代以降,參與環境運動以求捍衛自己的健康環境權。以政治學的核心概念,也就是權利保障的角度觀之,公民的環境意識在這些爭取公民環境權落實的環境運動中,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   因此本論文主要聚焦在環境意識與環境權利的涵義與發展。透過整理環境意識的研究方法、環境主義的理論討論,以及環境權利的發展等理論知識。釐清公民的環境意識,與環境權利發展的因果關係。最後於結論階段,以道德、方法論與政治上公民權利運作三種層面,闡述本論文的研究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屬於參與型社區績效評鑑機制的初探型研究,旨在對我國現行的社區評鑑機制進行了解,並探討社區成員在平常時與評鑑時的參與情形,為參與型社區績效評鑑提出建言。本研究應用績效、強勢民主、社區參與以及社區警政等理論,並且彙整美國社區諮詢委員會相關案例之經驗,評析我國現行的社區評鑑機制,最後提出目前大眾參與社區評鑑機制可行的政策建議。 首先,本文利用強勢民主理論作為公民參與社區評鑑機制的理論基礎,其次從績效理論當中整理出評鑑機制應該具有的幾項重大指標面向,再次,擷取社區參與行動與社區警政理論之要義以及社區諮詢委員會案例的經驗,找出公民參與社區評鑑機制應該具備的條件,以提升參與式評鑑的可行性,最後據以提出本文之研究分析架構,並將其分為參與面及機制面兩大面向。本文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瞭解我國社區評鑑機制的運作狀況以及參與的情形,並以訪談所得之資料作為分析討論的基礎。 本文研究發現社區的環境背景會影響社區的發展、運作方式,以及評鑑結果,但是,仍要考量領導者的風格與民眾參與的積極度等其他因素才能充分反映出每個社區不同的特色。然而,因為現行評鑑一般由外地的專家學者在短時間內進行評斷,且過度重視書面資料的審核,造成評鑑結果未必能反映出社區的真實樣貌。而在社區的參與方面,目前我國一般社區的發展已日漸成熟,不僅參與的成員相當多元,並也逐漸意識到以社區為主體的參與式評鑑的重要性,但是,現今評鑑受限於機制的僵固性,使得民眾缺乏足夠的參與空間,陷入社區考評無法以地方為主體的困境。因此,若能改善現行評鑑的制度,對於參與型評鑑機制的建立將有事半功倍之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國內政經環境快速變遷,社會呈現多元而開放之局面,加上民主潮流之澎湃,政府傳統模式已無法面對這種情勢,民眾對政府施政高品質的要求日益殷切,公部門之各項行政工作人員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同以往。本研究旨在透過對於台中市地方議會工作人員的調查,了解地方議會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效能之關係,並以立意抽樣調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以「地方議會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觀對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問卷針對台中市地方議會工作人員進行研究,總計有效回收問卷為211份。經統計分析後,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台中市地方議會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效能尚佳。 二、台中市地方議會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效能各層面呈現正相關。 三、台中市地方議會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觀能提升組織效能感受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法國第五共和為半總統制的民主憲政體制國家,具有行政體系二元化(Dual-Executive Systems)的運作模式。由於法國第五共和創立之初,總統權威優於總理的政治慣例影響歷屆法國總統甚深,導致其行政體系二元化的運作產生總統和總理行政權力失衡的現象。總統在憲法上擁有大量的權力,使政黨為了掌握實權而將其最主要的組織運作目標設定為「推舉能勝選的總統候選人」,遂導致總統化政黨(presidentialized parties)現象和總統黨(presidential parties)的產生。由於一致政府的總統極大化地取代總理之功能,故使總統於黨政關係的權力運作上呈現一人獨大的情形,該狀態下更易於觀察總統化政黨現象(presidentialized parties)的運作。有鑑於此,本文以左翼一致政府的現任社會黨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總統化政黨影響下的權力運作和施政表現。 本文以「政府法案通過率」的情形,探討法國政府權力運作的關係良莠,並發現即使總統的民調聲望低落仍無礙於內閣與國會黨團之間的合作。左翼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一致政府的權力運作,仍舊維持著良好的黨政關係。在實質的政策執行面,總統及其內閣握有多數的權力去推動法案順利實施。在憲法的規定方面,加強了國會的立法和監督權,但此一權力的增加在實際運作中仍是以立法單位輔助行政機關的性質居多,乃因一致政府的架構下立法單位難以跳脫實權領袖-總統所設的既定框架。然而,面對國家的財政赤字、經濟低落、失業問題和移民引發的風波,使法國民眾對歐蘭德失去信心。除了以民調支持率13%的記錄成為法國第五共和最不受歡迎的總統之外,其任內多數選舉結果也都被右翼奪走了優勢地位。民眾對政府不滿的情緒高漲,考驗歐蘭德的政治智慧如何妥善處理法國社會問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