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2.68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置入性行銷是近年來廣泛使用的行銷手法之一,然而學界大部份研究均聚 焦於商業產品的置入性行銷,而忽略其亦普遍應用於健康宣導的事實。有鑑於 此,本研究藉由2 × 2雙因子實驗設計,比較不同訊息類型(健康訊息和商業訊 息)間置入效果的差異,同時探討訊息類型和置入呈現方式(視覺置入和視聽置 入)對置入效果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結果發現:(1)置入健康訊息相對於商業訊息,置入效果較佳。(2) 訊息類型和置入呈現方式之間具有交互作用,健康訊息以視聽置入方式呈現效果 較好,商業訊息則相反,適合以視覺置入的方式呈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兩岸年輕人在生活風格樣貌及價值觀的展現,和以往所認知的積極進取之年輕人形象很不同,因此紛紛被冠上「小確幸」和「小清新」的標籤。本研究以樂壇中「小清新」風格代表的陳綺貞之樂迷為出發,探討「小清新」作為兩岸文化現象,其背後的文化產業運作邏輯、閱聽人日常展演和當代社會結構三者間的互動關聯。 首先,藉由樂迷視角及文化產業的產製模式,拆解陳綺貞如何創造其作為「小清新」風格符碼?整體而言,除了陳綺貞本身獨特的嗓音與創作題材的生活化,更有賴於魔岩唱片「群眾利基」的經營方式。此外,從媒體相關報導文本中,可歸納出兩類的風格符碼:第一,以白衣裙、牛仔褲和音樂不從眾的「獨立」標誌,指涉其清新、簡單、有個性的風格;第二,以哲學、攝影、文字三項符碼構成其作為一個「專注生活的現代文青」之樣貌。 其次,分析樂迷如何透過陳綺貞在日常生活進行風格打造。在外在觀/展的表現上,陳綺貞個人生活樣貌的再現,以及其對於「旅人」意象的建構,皆使樂迷不斷透過觀看與鏡頭前的演繹,將景點感知為「奇觀」,並完成觀看者亦是表演者的雙重身分。至於在內在觀/展的部分,陳綺貞以「自戀」為核心所打造之「真實的『我』」,使樂迷在觀看時得到滿足的同時,亦透過不斷自我檢視與向他者表演,形成一來一往的鏡像文化。 最後,兩岸樂迷在當前的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的呈現上,台灣90後在面對未來規劃時較有勇氣跳脫框架,而大陸社會所彌漫的高競爭氛圍,使得大陸90後在界定未來規劃時,較前者要來得保守許多。至於兩岸已步入社會多年的80後樂迷,對婚姻態度的看法亦有所殊異,大陸樂迷普遍已婚且育有子女,台灣樂迷則全為單身,顯示兩岸80後的生活型態其實不太相同。 關鍵字:小清新、陳綺貞、兩岸樂迷、觀展表演典範、感覺結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日本漫畫《ONE PIECE》與長期迷之關係。 作為1990年代後期的動漫作品,《ONE PIECE》長期廣受歡迎,此外,十幾年來,它造就了一群閱聽人,從少年、青少年,到出社會,與這部作品相伴成長,成為長期的《ONE PIECE》迷。 本研究欲探究這部動漫在現今台灣社會中的獨特之處,亦即,某些歷時更久,或同為1990年代後期也廣受歡迎的動漫作品,卻唯獨《ONE PIECE》得以成就此現象呢?而那些《ONE PIECE》迷又是如何在這麼長的時間下維持他們的認同呢? 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了11位,資歷至少超過七年的《ONE PIECE》長期迷,藉以回答上述問題。研究發現,在文本方面,《ONE PIECE》之特殊性在於,其敘事結構與角色功能,都與大眾習以為常的經典故事結構相似;其次,研究對象大多指出其文本中具備了三個要素,分別是夢想、夥伴,與冒險,也對相關元素表示高度認同。 此外,在《ONE PIECE》長期迷的認同實踐方面,本研究發現,對於《ONE PIECE》相關事物,持續、長期的蒐集行為,是《ONE PIECE》迷之所以成為長期迷的重要途徑,而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對於《ONE PIECE》公仔的蒐集。尤其透過來自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體系化的推坑」,讓《ONE PIECE》迷不斷在文本之外,重新使自己與文本扣連,維持對文本的認同。 然而,使得《ONE PIECE》長期迷成為可能的,是包括其他《ONE PIECE》長期迷自身的規律、重複性行為,例如反覆畫某個角色,或整理動畫檔案等,本研究將之稱為「準儀式行為」。此外,本研究亦發現了,長期迷的過程,勢必與其生命旅程有所關聯,而有所謂的方向性,本研究的三個案例,便分別展現了三種不同的狀態:前行、停損、往返與進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傳播新科技的發展使得傳統電視產業面臨許多問題,其中又以網路為基礎所衍伸出的「新媒體」衝擊甚鉅,新媒體多平台的趨勢下也促使了使用者的行為產生改變、閱聽眾的分化愈趨明顯、傳統電視媒體產業的營收來源也悄悄發生了變化。因此,本研究因此希望從數位匯流的角度來分析三立電視台面對外部環境劇烈改變所採取的因應策略,並以動態能力理論探討三立電視台的因應策略是否能讓該公司面對劇烈的環境變遷仍擁有競爭優勢,最後,歸納其成功方法、模式及思考,在未來可提供作給其他電視台媒體組織經營者參考。 研究結果顯示三立電視台發展新媒體策略頗符合動態能力理論,憑藉公司所有者就是決策者的管理體制,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也能快速且明確的下決策,並運用優於其他業者的自製戲劇能力拓展新媒體業務,但本研究亦發現,三立電視在組織與管理流程中的協調與學習機制尚不夠紮實,例如簡單、快速卻缺乏SOP的協調作業,相互合作卻缺乏相互瞭解的部門關係等。三立電視台的華流節目與品牌,已成為該台發展新媒體業務珍貴的技術性、互補性及商譽資產,而專屬資產定位搭配組織流程適當的調整,則可創造出有別於其他業者的競爭優勢,最後三立電視台發展新媒體業務時如影音平台等,是過去企業的路徑相依,現階段觀察是相對成功的基礎,但卻也有可能變成新階段發展時的阻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高雄梓官「蚵寮漁村小搖滾」此一由社區居民發起、自行規畫的音樂祭為主題,認識活動舉辦的動態過程,了解小搖滾何以成功受到樂團支持、樂迷喜愛,且具在地特色。 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法與訪談法了解活動由內而外捲動在地鄉民、參與樂團、外來的觀眾的動態過程。同時比較官方舉辦的烏魚節、台灣其他音樂祭,探究這非關地方產業的活動,如何引發在地居民的參與及認同,又展現了什麼樣的文化意義。 研究發現,「多場域行動者」蔡大哥串連了在地小老闆的資金,也動員了在地學校的志工團,由於策展成員皆為在地人,從可見的漁船意象、擲筊的決策方式、在地學生的舞台演出,都使活動具備在地特色。現場人力主要是學校志工團攜家帶眷支援,跨越不同年齡及興趣,也讓活動氣氛不同於其他音樂祭,更加開放、適合居民參與。 小搖滾的舉辦過程契合搖滾的原真性與DIY精神,而小搖滾也作為外來樂團與在地居民的文化轉譯機制,雙方透過小搖滾相互交流,並且相互影響與改變,一方面讓活動的文化意涵更加厚實,一方面成為創作與演出的養分。 小搖滾是由日常生活中生長出的活動,盛大卻仍是社區活動的一部分,不具招攬觀光目的,也並不將樂團視為花錢邀請的表演者,更希望彼此認識交朋友。因此活動更有人味,也具備無法複製的在地特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嘉義縣地方新聞記者為研究場域,旨在探討記者如何在權勢消息來源的控制之下,如何進行反控制,爭取新聞的自主權。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法和參與觀察法,訪談13位嘉義縣地方記者,以及4位嘉義縣政府官員,描繪出嘉義縣地方記者與權勢消息來源的相互角力的動態過程。並探討其中記者與權勢單位、人士的互動關係,建構出記者如何使用自身的資源和方式,來反控制權勢消息來源的控制。   研究發現,嘉義縣的權勢消息來源控制手法可分為兩部分:一、軟性控制、二、硬性控制。軟性控制可再分為:1.私人關係的建立、2.資訊津貼的控制、3.金錢的控制。而硬性控制形式有:致電媒體組織、黑道干預、訴訟手段及行政資源控制。在記者反控制部分,可以分為:一、報導技巧的運用、二、個人資歷與媒體組織影響兩部分,通常這兩種策略會混合使用,力求爭取最大的報導空間。 在記者與消息來源間,分析控制與反控制的手法來呈現出這兩者之間的爭霸戰,相互的牽制、合作或是對立,這樣的關係中,再現新聞真實,記者最大的希望無非是能把新聞以最接近事實的方式來露出,面對權勢消息來源的干預,發展出的反制手法,讓記者不是如傳統的權力控制觀點般的威權控制,而是有反擊空間的積極作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旅遊(尤其自助旅行)是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目前背包客棧社群的流量分布不僅只有在台灣,成員除了台灣的網友佔40%,大陸佔了22%、香港9%,和其他台灣網站或論壇有所不同(Derrick, 2009)。   本研究將以目前使用者眾多的背包客棧社群為主,以使用者為中心,探討其知識分享行為之內、外在動機,並了解內、外在動機對於知識分享行為之影響,以作為未來經營社群的參考。   經由問卷回收並進行資料分析及訪談結果整理之後發現,知識分享自我效能(內在動機)、共享價值(內在動機)、名譽(外在動機)、對於知識分享行為皆具備顯著影響性;受測者具有規避可能讓人誤會其破壞主題討論的行為傾向;外在動機係由互惠規範、名譽及結果預期所形成;性別對於知識分享行為具顯著影響性。本研究將發現歸納之結果期能作為背包客棧社群經營者擬定發展策略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為2014年各自第一名的線上遊戲和行動遊戲,分別是英雄聯盟和神魔之塔,對象為兩款遊戲都有玩過的玩家,並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作為施測方法,使用階層迴歸與相關分析驗證各變項的關係,共回收275份有效問卷。其假設結果大多是成立的。結論分述如下:(一)刺激尋求特質越高者,花在線上遊戲的時間就越多;但是刺激尋求特質不會影響行動遊戲時間。(二)刺激尋求程度會對多人線上與行動遊戲的心流程度產生正向影響。表示刺激尋求特質越高,無論在線上或行動遊戲的心流都會越深。(三) 多人線上遊戲時間與滿意度呈正相關;然而行動遊戲時間與滿意度沒有相關。(四)線上和行動遊戲的心流程度都會正向影響滿意度,行動遊戲特別在「明確挑戰」子項對滿意度呈現正向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線上和行動遊戲在玩家特質、心流和滿意度程度上相差不大,差異最大在於遊戲時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從觀眾對實況主的認知、觀看滿足感、互動模式等三個部分進行初步探索。研究結果顯示觀眾對女性實況主的認知主要有三個:數量稀少、遊戲技巧低落、穿著容易突顯女性特質。觀看滿足感則有兩個來源分別是滿足對於實況主的好奇心、觀看實況的娛樂心態。本研究還發現多數的觀眾單純只會看實況,並不會和女實況主互動,因此也增加研究者自身的觀察,補充了女實況主的實況類型分類和互動留言常出現的類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行動裝置出現後,大幅改變閱聽人過去必須待在電視機前定點收看新聞的習性,也影響閱聽人觀看報紙媒體新聞的習慣。不論是在台灣或是大陸,閱聽人使用行動裝置接收新聞的頻率已越來越高。 過去研究發現新聞自由程度可以預測行動新聞使用,因而本研究運用期望價值理論,探討兩岸閱聽人在不同新聞自由環境下的滿足尋求、滿足獲得及使用行為之異同。除探討兩岸新聞自由程度的差異外,同時歸納六個行動新聞之特性並整理出七種行動新聞之接收管道。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在兩岸分別發放網路問卷,台灣一共回收259份有效問卷,大陸則回收260份有效問卷,透過SPSS20.0與AMOS18.0統計軟體進行信效度檢定、因素分析、卡方分析、T檢定及結構方程式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1)期望價值理論可用於不同地區閱聽人使用行動新聞之研究 (2)不同新聞自由程度會影響閱聽人在接收管道、領域、使用行動新聞之時間、滿足尋求、滿足獲得及使用行為上皆有所差異 (3)行動裝置已成為兩岸閱聽人主要接收新聞的管道 (4)不同接收管道可預測不同使用行為及使用時間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欲研究行動裝置接收新聞之研究者、媒體實務界作為未來發展行動新聞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