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29.253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次研究旨在分析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報導與國軍形象有關之負面新聞報導,並以內容分析法比較各報在處理與形象有關之報導量、篇幅、照片與圖示使用數、對象及主題等面向之差異性。 研究樣本採用國防部「每日新聞摘要」內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相關新聞,研究範圍為2007年至2011年之間,全面檢視四大報之報導量、篇幅、照片與圖示使用數、對象及主題等類目,並分別給予操作型定義、編碼、分類、統計等分析。 主要研究發現包含:(一)與國軍形象有關之負面新聞報導,平均每日出現1.77則,其中以蘋果日報及自由時報較多。(二)蘋果日報以大篇幅報導居多。(三)相關報導近半數會搭配照片或圖片的使用。(四)報導對象以國防部及其直屬單位與部隊最多,空軍司令部次之。(五)報導主題以貪瀆事件最多,行政業務疏失事件次之,訓練(操演)失慎事件再次之。 本文並在最後以議題設定理論等觀點,提出這些發現可能的解釋,以及提列代表性個案,研析媒體所建構之國軍形象為何,並探討國防部相關媒體策略作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隨著科技與資訊的發展,全球化使得全球人類與國家間聯繫不段增加,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貿易上更加緊密互相依存,使得勞力需求更具彈性也更容易被取代。全球化對企業而言是擴展市場、降低成本、累積資本的有效途徑。透過生產過程在國際上的分工,將非技術的部門分離出來轉移到低工資、高時、勞工條件有欠完善的落後地區,降低成本支出以獲取最大利潤。然而,企業獲取最大利益的背後往往犧牲的是勞動人權的本身,使企業成為所謂的「血汗工廠」,因此探究血汗工廠背後的勞工剝削問題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而如何改善血汗工廠這樣的現象,本論文的觀點是假設全球化下的貿易不平等透過「國際組織」、「國家」、「跨國公司」這三大面向來抑制勞工剝削與血汗工廠的現象。首先,國際組織通常扮演著勸說的角色,透過公約等方式來保護勞動人權;而國家則是扮演著一種以政策與法律來影響勞動人權的積極性角色;最後跨國企業則是透過「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平交易」等方式來表現自願與積極的角色。 本研究主要探討全球化下,跨國企業的生產供應鏈上的勞動人權現況與因應機制,透過文獻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分析法透過本論文的第四章,分別以Primark、H&M、Starbucks、McLeod Russel四則案例,分別從血汗工廠事件的原因背景、處理過程、以及結果與影響來分析探討血汗工廠與勞動人權問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生活上飲用水、居家、衛生用水。經濟上工業、能源使用水等都離不開「水」的範疇,可想而知,水資源對人類有多麼重要。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所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也稱爲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則將永續發展的觀念具體化爲行動綱領,會中製定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將全球社會經濟、資源保育與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及應該要達到的目標、行動方案等原則性的列出,以供世界各國制定符合各國國情的永續發展計晝,以作爲二十一世紀國家發展的藍圖。 早期很少旱災,即使有也並不會太嚴重,但是因為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平地草原拓墾消失,高山樹木也砍伐殆盡。近三十年來,濫墾濫建破壞水土保持,破壞生態環境更是變本加厲,使森林分布面積急劇大減,山坡地土石流失,水庫泥沙淤積大增,水質優養化也越加嚴重。加上民眾超抽地下水,使的地層下陷更加無以恢復原始面貌,顯示出美麗的福爾摩沙,已不美麗失去原有的面貌。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研究水資源為主體,透過政府的政策、方針等一連串作為,探討政府「水資源」政策,以做為提出公部門改善「水資源」策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美國自九一一事件後,長達數年之久的反恐戰爭未使恐怖主義消失;反之,全球反恐情勢更加嚴峻,威脅各國之國土安全。概括而言,自九一一事件後,舊的恐怖主義形式已正在解體,一種複雜的與模糊不清的新現實正在出現:新興恐怖主義的政治色彩淡化、組織性較差,但破壞力更強,對傳統反恐的有效性已構成挑戰。當代國際需處理的問題為國際恐怖主義之威脅,同時各國又必須自力於本土型恐怖主義與孤狼型彼等新型恐怖主義。在面對手段靈活的新興恐怖主義,如何事前預警,並達到事先阻止恐怖攻擊發生,達到維護國土安全之目的,實為當前國際一刻不容緩之課題。 預警的概念自古有之,是一種對即將發生對自己產生危害行為的提前警報。由預警概念衍生出來的預警情報亦同,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大量使用它,其目的就是要避免「軍事突襲」或「不宣之戰」,特別是,它因進攻性武器的發展,例如現代武器、長程發射系統(和對其毀傷能力產生的擔憂,順乎自然地產生的一種戰略追問,即如何才能盡早地發現對己造成安全威脅的徵兆並提前發出警示? 由於新興恐怖主義不同以往的傳統恐怖主義,在反恐作為上更顯困難,因此尤其需要預警情報其「制敵機先」的特性,透過情報單位的情報蒐集,經過預警研判與預警分析後成為預防新興恐怖攻擊的預警情報。 關鍵字:預警情報、新興恐怖主義、國土安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由2011年美國調整亞太戰略為開端,國際社會的目光重新聚焦於亞太地區事務上,亞洲區域的經濟整合成為熱門議題。在這之中,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整合途徑。其一為中國與東協為核心的東協加N,另一個則為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合作。雙方各自擁戴一個巨型區域協定,前者欲統整現有的多個東協加一,整合東協、中、日、韓、印及紐澳等亞太地區重要經濟體,建立一個零關稅區域。後者由於參與國家橫跨亞、非及大洋洲等三大洲,有意推動高度整合的「21世紀條約」。兩者的最終目標皆在於打造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願景。   面對兩個巨型區域協定-區域廣泛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逐漸成形,台灣應當如何應對,乃至於爭取加入區域整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為進一步瞭解台灣在這之中的可能面臨的機會或障礙。本文試圖透過SWOT分析,架構出台灣在各自面對兩大區域協定的客觀條件下,自身所擁有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國際環境可能的機會和威脅。期望能藉由這樣的觀察,勾勒出台灣的下一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人類的生存極需仰賴水資源。而在人類的生活與發展上,水資源亦是必要要素之一。前世界銀行副總裁Ismail Serageldin曾經表示「本世紀的戰爭是爭奪石油的戰爭,而下個世紀的戰爭將是與水相關」,顯示水資源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從非傳統安全下的環境安全之觀點出發,探討水資源與國際安全的關係,透過中國和印度在雅魯藏布江(印度境內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水資源爭議,觀察水資源對中國和印度的國家發展與穩定性之重要性,以及兩國對此爭議的看法與態度,分析水資源問題是否會成為兩國衝突的因素。 研究發現,當水資源為一國提供經濟或政治力量時,水資源將會成為國家爭奪的目標。在中印的水資源爭議中,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水資源對兩國各自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性有顯著的重要性。中印兩國目前對於水資源爭議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印度採取合作導向的作為,而中國的作為則較為衝突導向。然而,隨著兩國的用水壓力持續上升,而影響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時,中印不可避免地將為水資源發生衝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兩岸經貿交流日趨熱絡,民眾對臺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的憂慮程度似乎也跟著增高,惟基於政治、經濟、檢防疫及食品等安全因素,不得不有所限制中國農產品進口,臺灣不但不能大量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也須防範臺灣農產品大量傾銷中國,除造成臺灣對中國經濟依賴度過大之疑慮外,更造成國內消費之衝擊。 基於近年來,國內、外農業問題影響國家至全球政治、經濟安全之事例,不勝枚舉,這印證民生的重要性及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力,現階段的臺灣農業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經濟面、社會面、生態面,乃至政治面,特別是兩岸關係已從早期的政治問題轉化為政治與經濟交雜的課題;兩岸雖形成互利互惠的全球分工聯結,但因兩岸經濟規模差距太大,遂出現不對稱的投資、貿易與市場的依賴關係,中國運用臺灣兩岸整合的政經因素與ECFA效應,分析臺灣與大陸經貿不對稱的依賴性,進行政治上操作,致使兩岸制度性的整合遭到政治因素介入,經貿合作難以「深化」,甚至出現推動兩岸全面整合的瓶頸;故本研究主要針對簽署ECFA後,兩岸農業合作交流對於國家安全層面之影響,試圖以ECFA為例由政治面與經濟面來進行分析,故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是以國家安全角度分析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有何政治意函?並以此主旨目的衍生下列幾個子問題: (一)、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發展之現況。 (二)、ECFA簽署實施後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之經貿關係。 (三)、ECFA簽署後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對國家安全之影響。 ECFA簽署後,國內對於兩岸農業合作及交流所產生之效應,看法兩極,持保留論者認為合作會加速農業技術的流失,讓中國成為新的競爭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從2009年至2012年的南海(South China Sea)衝突事件來分析歐巴馬政府對南海主權爭議的立場與實際作為。尤其中國與鄰國的南海主權爭議,使美國強化了與南海主權聲索國的軍事合作關係;以及美國如何主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來對抗以東協為中心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本文欲以權力平衡(blance of power)的觀點,並透過經濟與安全兩個面向來討論美國在南海區域的政策布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國在近幾年來,轉變為「慷慨的援助國」,而中國特有的援助模式,引起國際社會的批評,認為中國有剝削之意圖,並質疑中國所主張之不干涉內政、不附加條件之原則,並未因此而提升援助有效性。從中國援助蘇丹的歷程發現,中國對蘇丹的援助模式緊密結合經濟戰略目標,在1990年代西方國家、國際組織外援中斷、減緩,並採取經濟制裁之際,中國適時的提供蘇丹援助,加速兩國間的合作,舉凡所有基礎建設、能源建設、農業、工業領域,都可以看到中國積極投入援助開發,不可否認,中國對蘇丹的公共基礎建設有極大貢獻,但如此援助條件門檻較低、限制寬鬆的方式,卻也為蘇丹帶來隱憂,中國多次直接給予優惠貸款、無息貸款,卻無條件限制,不需進行財政調整,使得蘇丹債務不斷持續增加,且援助特定產業,侷限蘇丹整體發展,大型專案由中方主導,使蘇丹失去自主建設的能力。 事實上,中國對蘇丹的援助並非無附加條件,且如表面上的慷慨,而是透過經濟槓桿操作來執行,藉由提供蘇丹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在執行層面上進行利益交換,輸出中國企業、勞動力、設備和原物料,並要求蘇丹以穩定提供能源為還款要件。總結中國對蘇丹的援助,似乎有違「負責任的大國」,雖然近來中國欲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參與多邊架構的援助,但相較於西方國家,中國透過國際組織或多邊機構給予蘇丹援助的比例甚少,並且無附帶條件之說,同時也意味著對蘇丹的援助缺乏關注和承諾,這與國際社會援助潮流之側重點,背道而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釣魚臺問題開始受到全球矚目起始於1970年代,因1969年「聯合國亞洲遠東經濟委員會」(UN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Far East, ECAFE)所發表「艾默利報告」(Emery Report),報告中指出東海蘊藏大量石油,釣魚臺列嶼因而引起臺灣、中共與日本等三方的重視。 另因在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中,日本同意美國取得琉球之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等,其中也包括了釣魚臺列嶼,但美國與日本於1971年6月17日簽署「美日沖繩歸還協定」中,美國將琉球群島的行政權歸還日本,而日本認為美國對琉球的行政權範圍既然包括釣魚島列嶼在內,當美國將行政權歸還日本時,日本也就恢復其對釣魚臺列嶼的主權。針對日本此認知,在1971年1月30日,留美學生和海外華僑在紐約舉行保釣遊行,企圖喚起兩岸對日本圈佔釣魚臺問題的關注,自此,臺灣、日本及中國之間,圍繞在釣魚臺的領土主權歸屬爭議始終沒有沒有停止。 釣魚臺雖為彈丸之地,釣魚臺爭議不僅涉及主權歸屬問題,同時又攸關東海資源開採問題。而臺灣、中共與日本各有其國際法上的主張依據,短期內三方並無解決之道,又因美國「重返亞洲」政策,及近年因釣魚臺爭議所引發的東亞區域問題,顯見釣魚臺爭議又再度成為東亞的焦點議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