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200.66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高齡駕駛者老化知識、老化態度、駕駛風格與自我調整之情形;探討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在老化知識、老化態度、駕駛風格與自我調整上的差異情形;分析中高齡駕駛者老化知識、老化態度、駕駛風格與自我調整之間的關係;最後,歸納研究結果,提出改善中高齡駕駛者之老化知識、老化態度、駕駛風格與自我調整的建議。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灣地區45歲以上,持有中華民國交通部製發普通小型車汽車駕駛執照之中高齡駕駛者為研究對象;總計發送問卷1,170份,回收問卷980份(回收率82.34%),有效問卷906份(有效率91.51%),抽樣誤差為3.26;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驗證研究假設。茲歸納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中高齡駕駛者在老化知識正確認知為中等以上程度,其中以年齡較長者、女性、自評健康狀況不錯以上及居住於北部地區者表現較佳。 二、中高齡駕駛者具有中等偏正向之老化態度,並以女性顯著高於男性、年齡較長者及自評健康狀況不錯及非常好者較為正向。 三、中高齡駕駛者整體為謹慎型駕駛風格,而自評健康狀況為尚可或以下者最為焦慮,自評健康狀況非常好者則較為謹慎。 四、中高齡駕駛者在自我調整為中等以上程度,其中年齡越長者其自我調整程度越高,而男性及自評健康狀況非常好者較具駕駛自信心。 五、中高齡駕駛者老化知識正確認知程度越高,其老化態度越正向。 六、中高齡駕駛者老化態度越正向,其負向駕駛風格的程度越低。 七、中高齡駕駛者老化態度越正向,其自我調整的自信心程度越高。 八、中高齡駕駛者具有焦慮型駕駛風格者其自我調整的自信心程度較低,而具謹慎型駕駛風格者其自信心程度則較高。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針對政府機關、教育機構、中高齡駕駛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樂齡學習中心、樂齡大學、長青學苑以及社區大學的教師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旨在:1、了解目前臺灣高齡教育教師的教師角色自覺、老化態度以及使用教學策略現況及差異;2、了解高齡教育教師角色知覺、老化態度及教學策略間的關係;3、了解高齡教育教師角色知覺、老化態度對教學策略的預測力,最後綜合研究結果,提供未來從事高齡教育工作者培訓課程規劃的從業人員具體建議,以及相關學術研究的實證資料。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本研究總計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670份(回收率67%)。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以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與討論,以驗證本研究之假設。 根據研究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一、高齡教育教師知覺自身扮演「氣氛營造者」之程度最高;扮演「知識傳遞者」的程度最低; 二、高齡教育教師老化態度大致良好,以「生理與外觀」層面平均數最高;「智力與發展」層面平均數最低 三、高齡教育教師教學策略表現最佳的層面為「建立有益學習的氣氛」;表現最差者為「多元成效評估」 四、高齡教師角色知覺以女性、61至70歲、高教育程度、學生年齡層65歲以上、教學年資為3-5年、以及樂齡學習中心的高齡教育教師表現較佳 五、高齡教師老化態度以男性、國中教育程度、學生年齡層75歲以下、以及樂齡大學的高齡教育教師表現較佳 六、高齡教師教學策略以女性、61-70歲、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學生年齡層65-75歲、教學經歷3-5年者、以及樂齡學習中心的高齡教育教師表現較佳 七、參與培訓課程的高齡教育教師其角色知覺、老化態度與教學策略接顯著優於未參與培訓者 八、教師角色知覺、老化態度與教學策略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九、高齡教育教師老化態度越正向,將能提升其教師角色知覺,進而促進其教學策略的成長 十、參與培訓課程,將能提升高齡教育教師其角色知覺落實於教學策略之程度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針對高齡教育教師培訓規劃人員、高齡教育機構、高齡教育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高齡文化導覽志工於博物館從事導覽解說之經驗暨其自我導向學習之經驗。在方法論層次,採Saukko文化研究方法論中的「三角檢證法典範」。研究方法採質化研究的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採取立意抽樣六位六十歲以上高齡之兩年以上導覽經驗的現任導覽志工,其抽樣之專家內心目的在遴選導覽口述精彩之「玩家型」導覽志工。研究場域在「有固定藏品之展館」及「文化古蹟型」之博物館各一,即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史博)及獄政博物館(獄博館),兩處各擇三位志工以作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理論架構採Guglielmino的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分四要素探討,其中結果要素並酌採Merriam和Caffarella觀點。研究結果發現: 一、本質要素 在領薪工作上,皆依靠口語表達之長才而從事。 在求學經驗上,屬基本學歷型。 在志工經驗上,皆擔任數種志工,且絕大多數屬文化導覽志工。 二、人格要素 (一)、開放的學習 1、不只主展館內,也包括次要展館,甚至是場館外皆可為學習空間。 2、不僅是事前準備之導覽內容,也包含您問我答的即席應對所獲得之學習。 (二)、有效學習者的自我概念 1、最重要在實際導覽時,即應告訴自己是最棒的,無論來者何人皆如是。 2、其次,行有餘力,可再輔以自己既有優勢,續行加強。 (三)、獨立進取的學習 1、有捨有得的學習過程亦可見其獨立進取,故不得以偏概全驟認放棄某領域的學習,便無獨立學習。 2、環境困厄並非必然阻擋學習,有時反成激勵條件。 (四)、責任感 會引動志工對歷史或法治守紀等探討及思考。 (五)、喜好學習 喜好學習會自然放棄諸如電視、聊天等娛樂,並樂在其中。 (六)、創造力 許多創造力可由導覽得見,如導覽開場白及對特殊團體之導覽。 (七)、前瞻性 此可補強博物館「來者是客,歡迎光臨」的思維。另它與創造力息息相關。 (八)、有能力去使用基本的研究與解決問題的技巧 例如導覽時間在現行博物館常受限,故要調配哪些要導覽及要各自分配多少時間。 三、過程要素 由博物館帶來的影響,有些不問自明,有些隱晦難辨。另外,制度面有些會協助,也有些則阻礙志工導覽。 四、結果要素 (一)、在一般表現,若自我導向學習傾向低,易將導覽內容定型,使內藏知識固化,致不復更動之弊! 反之,可將導覽內容昇華致眾皆曰讚之境。 (二)、在最高理想,於學習反思上,可體會到學習做人與做學問往往互通。另於社會互動上,則會藉由博物館導覽,而理性宣導理念予小群體遊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社會創業的起點是創業環境,有好的創業環境才會有好的創業成果。近年來台灣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掀起一波社會創業的浪潮;但眾多新設社會企業因為政策資訊不足或營運技術不佳而發生經營不善的問題,社會企業正面臨極大挑戰。如何提升社會創業者尋求支援、整合資源的能力,縮短創業的摸索歷程,提高創業的成功機率,將是未來政府扶植或推動社會企業改善及發展的重要課題。本研究從社會企業專業化的觀點,分析台灣社會企業發展模式,期以建構一套完整且系統化的自我檢測模型與指標,提供社會企業創業家在實際投入創業與經營時,能按圖索驥,不至於走許多冤枉路或失敗而終。如此則能為社會造福而不致於枉費社會資源。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台灣社會企業為研究主體,以應用商業模式與績效評估之觀點,藉以探討台灣社會企業之:一、創業動機與設立目的;二、發展歷程可能發生的困難與解決方案;三、經營成功關鍵因素;四、具社會價值的商業模式; 五、企業發展可能模式。最後綜合研究結果,歸結出不同發展可能模式的社會企業在其發展歷程階段自我檢測模型之建議。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以立意採樣方式選取在Alter(2007)所提出的社會混合光譜上不同落點的10家社會企業為研究對象。經過深度訪談、觀察與文獻及資料分析與討論,根據研究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一、台灣社會企業蓋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創業動機與設立目的。創業之初應優先重視內外部情境分析與願景組織狀態的自我檢測,以有效制訂具體經營計畫與策略目標。 二、台灣社會企業發展各階段面臨的問題,以資金、人才、產銷平衡與營運模式為主要,應優先重視政策資訊、資源挹注、流程管理、人才培育與商業模式的建構,以強化社會企業有效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三、台灣社會企業成功經營關鍵因素,除創業家特質與明確的社會使命及願景目標外,以擁有具有能完成社會使命的商業模式為最主要,應優先重視社會使命的確認與商業模式的自我檢測,以有效創造成功的產出成果。 四、從商業模式的觀點來分析社會企業發展模式,可歸納出社區協力組織、社會與經濟性混合機制、共同平台商業模式、分享或共有經濟模式、體驗式經濟及虛擬實體O2O模式等六種商業模式。社會企業如能建構適用的商業模式,則可創造社會效益及經濟成果,以實現價值主張。 五、應用CVIPBP績效評估的觀點分析社會企業發現其社會效益及經濟成果比例將會影響社會企業的發展。而以CVIPBP做為社會企業自我檢測指標對分析創業前、中、後之組織績效與營運成果,具有積極意義。對於社會企業的產出成果與未來發展至關重要,能有效及時改善營運作為。 六、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針對社會企業發展彙整出六大商業模式,並 根據CVIPBP關鍵指標,分就政府、社會企業、成功企業主及未來研究提出 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嘉義市東區及西區2所樂齡學習中心的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的經驗,探究中高齡志工透過學習,將所學貢獻服務於社會。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 二、探討中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的學習經驗。 三、分析中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的成長與改變。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高齡教育機構之參考。 為達以上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方式,針對六位中高齡志工,經過訪談紀錄、逐字稿編碼、主題分析的詮釋,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動機多元,主要動機是:滿足自我、創造價值、與拓展人際關係。 二、中高齡志工透過正式學習將機構課程、政府培訓等課程延伸貢獻服務;透過非正式學習將經驗、觀察、團隊學習,藉由同儕互助、合作學習培養默契,吸收他人的優點。 三、中高齡志工獲得專業知識,由學習者轉變為貢獻者,對團隊服務產生榮譽感。 四、中高齡志工透過個人的經驗與互動,願意改變自己,遇到問題會思考解決,以自我導向的學習方式找到出路。 五、中高齡志工透過同儕團隊學習,培養團隊默契,讓志工有歸屬感,彼此互惠,減少挫折產生。 六、中高齡志工體會活在當下的快樂,能夠貢獻付出的價值感,人生觀轉變,以身教影響家人,改善家庭關係。 七、中高齡志工在服務經驗中肯定自己的能力,在學習中持續服務,落實了終身學習的理念,讓志工不斷的學習、改變、增能。 從以上結論建議參與服務學習的中高齡志工能保持正向積極態度,持續充權展能,以增強服務學習動力,與同儕保持良好互動,以促進自我的學習;對樂齡中心的建議,鼓勵組成社群,分享服務經驗,鼓勵更多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增加夥伴,透過定期志工培訓,讓資深志工傳承經驗,讓團隊更加緊密,與大專院校進行服務學習方案,有助世代交流;對未來研究的建議:與運用單位合作,擬定服務學習的方案進行研究,深入探討,可再針對訪談對象如何運用所學,如何在服務中是否有效運用,個人貢獻了甚麼給服務的人予以探討,可採用質量並重的研究方式,以蒐集更多研究資料。 關鍵字:中高齡志工、服務學習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糖尿病相關疾病危及國人健康,但仍有半數以上的糖尿病患未達良好的血糖控制,需要衛生教育介入,而醫療人員也積極想提供更適切於糖尿病患的衛生教育。有鑑於此,本研究以糖尿病患者為研究主體,運用自編的「糖尿病患者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偏好評估問卷」對其進行學習需求與學習偏好研究,藉以探討:一、瞭解糖尿病患者學習需求與學習偏好之情況;二、分析糖尿病患者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學習需求的差異情形;三、分析糖尿病患者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學習偏好的差異情形。最後綜合研究結果,提供具體建議予糖尿病促進機構,做為糖尿病衛生教育內容設計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實得有效問卷數為503份,以敍述性統計分析中的平均數、次數分配及百分比,與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ANOVA)、以及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討論,根據研究發現,獲得以下六點結論: 一、糖尿病患者學習需求相當高。 二、影響糖尿病患者學習需求的因素,包括年齡與教育程度。 三、糖尿病患者有相當一致的學習偏好。 四、年齡越大教育程度低者越需要衛教人員予以短時間的衛教協助。 五、年齡越小教育程度越高者,適合可自學式的多元教材以滿足較長的課程長度偏好。 六、軍公教的學習偏好不同於其他職業別。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三方面建議。一、對國內糖尿病促進機構,建議加強糖尿病併發症相關的衛生教育內容;對教育程度低且高齡者,建議以短時間,面對面的一次一主題的衛教方式,可搭配實體教材操作示範與圖片式的衛教單張教材並建議提供電話諮詢服務;年齡輕教育程度越高者,建議以多元的教材與糖尿病線上資源的提供。二、建議政府機關,訂立衛教人員的護病比。三、對未來研究建議,針對糖尿病患者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變項與軍公教職,深入研究其學習需求與學習偏好之差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者核心肌群提升與幸福感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苗栗市機能回復課程學員進行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60份。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的「高齡核心肌群提升與幸福感相關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結果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重複量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細數分析、Pe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不同健康狀況之高齡者其核心肌群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參與學習時間之高齡者其核心肌群有顯著差異。 三、接受核心肌群強化訓練課程的實驗組受試者在上肢肌群、下肢肌群、以及平衡能力之後測均大於前測。 四、接受核心肌群強化訓練課程的實驗組受試者在上肢肌群、下肢肌群、以及平衡能力均大於控制組。 五、高齡者核心肌群提升對其幸福感也有所提升。 本研究最後針對結果與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高齡者運動觀念宣導。 二、加強培訓更多的高齡運動指導者。 三、設立適合高齡者運動之機構。 四、開設高齡運動知識相關課程。 五、推廣高齡運動知識講座與活動。 六、高齡者運動進入團體或攜伴參與更能幫助動機維持。 七、高齡學習者應多了解各種運動之優劣。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者專注力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苗栗市三處呼吸訓練課程之學員進行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197份。研究工具引用自「李威駿(2010)社區大學學員的老化知識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社區大學為例之生活滿意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結果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重複量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細數分析、Pe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高齡者之專注力男性優於女性。 二、高齡者受到年齡的影響,年齡越高,其專注力較差。 三、健康狀況良好之高齡者其專注力優於不好者。 四、有運動習慣之高齡者專注力優於無運動習慣之高齡者。 五、高齡者參與呼吸訓練學習時間越長,專注力提升越明顯。 六、高齡者生活滿意度女性優於男性 七、健康狀況良好者,其生活滿意度也較好。 八、高齡者參與活動越長,生活滿意度越高。 九、透過訓練之高齡者,其專注力與生活滿意度皆有所提升。 本研究最後針對結果與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開設高齡大腦老化知識相關課程。 二、推廣呼吸訓練課程。 三、高齡者應認識自身健康狀況與身體的變化,並努力改善。 四、重視自身與親人專注力狀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生之生命意義及正向思考,並探討生命教育課程對大學生正向思考及生命意義之影響,主要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大學生生命意義的認知與建構歷程;(二)瞭解大學生參與生命教育課對其生命意義的影響;(三)瞭解大學生參與生命教育課對其正向思考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輔以參與觀察與課堂作業分析蒐集資料,針對8位參與生命教育課之學生進行訪談,經訪談、課堂作業等資料分析,瞭解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知與建構,進而探討生命教育課程對其正向思考與生命意義之影響與啟發,繼而再進行研究結果的討論,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並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經資料分析與彙整後,獲致以下結論,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多從創造性價值與經驗性價值中感受到生命意義。 二、大學生生命意義的建構歷程,受到家庭、學校教育、師長同儕、社會價值觀及信仰等影響。 三、生命教育提供同學思考生命議題,反思過去,面對現在,反省未來,但受課程學期時間限制,對 學生影響的深度與廣度有所侷限 四、生命意義的建構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調整、改變、形塑的滾動式歷程,透過學習,轉動生命 的巨輪。 五、透過生命教育課程,大學生能更以行動表達對家人的關愛。 六、透過生命教育課程,大學生才瞭解生死尊嚴與善終關懷的重要性。 七、透過生命教育課程,使大學生進一步反思生命意義進而探索之。 八、運用正向思考的五階段面對問題,將原有對挫折的逃避、自我否定等負面思惟,轉為能夠接受事 實,自我肯定,朝向積極面對問題的方向。 九、透過學習正向思考,轉逆境為增上緣,總結失敗經驗為成功的果實,厚實正向能量面對未來。 十、透過學習正向思考反思總結所遭遇的逆境與挫折,啟發大學生態度性價值之生命意義。 十一、透過生命教育課程的學習,突破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格局,啟發內省、知足與利他心。 十二、生命教育課程是大學階段極為重要,使學生及早面對並思索生命課題,探尋生命的意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樂齡學習中心領導者在知識管理與終身學習時代中,勢須藉由持續學習並發展知識管理能力,以帶領團隊提供高齡者實踐終身學習的環境。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樂齡學習中心領導者知識管理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之現況,並分析背景變項影響程度與兩者之間的關係。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全台樂齡學習中心主任為對象,總計發出問卷301份,回收有效問卷234 份,回收率為77.7%。所得問卷資料以SPSS Statistics 20統計軟體為工具,進行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分析,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樂齡學習中心領導者擁有中上程度的知識管理能力,其中以「知識與資訊蒐集」能力程度最高,而「知識與資訊組織」與「知識與資訊分享」能力可再增強。 二、樂齡學習中心領導者擁有高程度的終身學習能力,「學會改變」的能力程度最高,「學會做事」能力可再增強。 三、女性領導者在「知識與資訊蒐集」表現較佳,年齡51-60歲、服務年資3-4年以及參與培訓次數達4次以上之領導者,知識管理能力表現較佳。 四、年齡51-60歲與服務年資為3-4年之樂齡學習中心領導者,其終身學習能力表現較佳。 五、樂齡學習中心領導者知識管理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最後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政府機構、樂齡學習中心領導者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