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07.96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保服務人員知覺幼兒園長轉型領導與情緒勞務相關之研究」。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法,以嘉義縣市公、私立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教保服務人員知覺幼兒園長轉型領導與情緒勞務相關之研究調查問卷」。發出正試問卷589份,有效問卷471份,回收率77.96%。最後問卷資料利用平均數、標準差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及多元迴歸分析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考驗以獲得研究結果,歸納本研究結果,得到結論如下: 一、教保服務人員知覺幼兒園長轉型領導與情緒勞務有正相關。 二、園長轉型領導因教師教育程度、園所性質、園長年齡、園長教育程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教師情緒勞務因教師年齡、園所性質、園所規模、園長年齡、園長教育程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園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情緒勞務有顯著的相關性存在。 關鍵詞:轉型領導、情緒勞務、教保服務人員、幼兒園園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根據教育部102學年度統計我國技職院校總校數有91所,培育的學生數為641,530人(教育部,2014),擁有專業技術的人才眾多,產業界卻認為,雖然學生數很多,合用的卻很少,所學與所用有落差。為探究其問題所在,研究者藉由個案研究法探討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規劃及產業發展需求四面向探究其內涵,瞭解學生、教師及產業間三方的需求是否有落差存在。研究發現學生從入學到就業有期望落差、學習落差、學用落差及能力落差的問題。針對落差問題本研究發現學生、教師及業界三方皆應負起責任。根據研究的結果,建議如下: 一、對學生而言:要有積極學習的態度,並加強創新思考能力。 二、對教師而言:教學前要備課並融入新資訊,提升教學能力。 三、對課程而言:因應個別差異設計課程,增加產業所需知能。 四、對產業而言:投入培育新進員工成本,重視學生管理能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者深受自身的內向性格所苦,欲藉由禪修學習做為尋找自我的方式。在禪修學習期間,走訪了兩位內向性格禪修學生,期能體解內向者在外/內在世界中的生命處境與人我互動,以及禪修學習歷程如何影響自我認同的轉化,在內向者被社會建構的形象中,找到另一條可能的出路,重新發現自我與看待世界的角度。 經由探訪之後,研究者發現兩位內向性格學生對內向的定義也受到社會偏見所影響,充滿了負面評價,很多負面經驗置入內向敘說中。透過禪修學習,內向性格的禪修學生轉變了原有的認知觀點,他們省思外向並不是唯一的標準,會以更超然的心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特質。同時也變的更肯定、接納自己,善用正向的內向特質來幫助禪修學習,突破負向內向特質帶給自己的限制。 禪修學習的目的不是強迫改造自己以適應社會,而是著重於觀念和心境的變化,找回重新面對世界的力量。此生命尋腳的旅途也幫助研究者自身從否定、承認到肯定自己的性格,進一步透過禪修學習的深入,試圖擺脫內/外向的框架,超越性格的二元對立,以成就圓滿人格為目標,在這一條道路上不斷大步往前。 關鍵詞:內向性格 禪修學習 自我認同 轉化學習 敘說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及人力資本的需求增加,以歐盟在經濟上合作的經驗,歐洲各國透過高等教育制度的整合,提升歐洲高等教育的流動力、就業能力、競爭力與吸引力,預期在「波隆納歷程」架構下建立「歐洲高等教育區」的理想。本研究主要探討英國在「波隆納歷程」下高等教育制度之變革。首先,探討「歐洲化」理論如何建立英國與「波隆納歷程」合作的模式,研究架構為參考Witte的研究,延伸為九個層面的制度變革。例如,在學位結構、機構類型、課程管理、品質保證、終身教育、職業教育、進路、就業與經費分配等方面,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採取文件分析法及歷史研究法,探討英國高等教育制度的調整。得到幾個重要結論:(一)全球化社群脈絡既是雙贏也是零合;(二)波隆納歷程下歐洲高等教育區的實現,對經濟有高度助益,並已成功延伸至終身教育及職業教育的框架;(三)英國高等教育制度型態能提供多元選擇,較無調適困難;(四)英國高等教育課程管理變革,例如,ECTS、文憑補充說明文件及QAA等系統完備,能與歐洲ENQA制度配合,調適後可適應;(五)英國高等教育進路與就業變革,強調終身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資歷架構建置,以促進歐洲資歷轉銜;(六)英國高等教育經費分配因應市場化機制,強調高等教育機構競爭力,並加入社會面向扶助弱勢;(七)亞太地區高等教育區域合作,因政治因素缺乏國家層級之策略及因地制宜的規劃,亟待整合並擴及正式課程。最後,本研究提出臺灣面臨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整合趨勢的制度參考與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高職實用技能班導師以親師溝通進行班級經營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以嘉義市某高職八位實用技能班導師為研究對象,使用觀察、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探討親師溝通之現況、困難及其因應,並綜合以上與班級經營之關係。經資料歸納與分析,結果如下: 一、親師溝通的現況 (一)溝通管道以電訪較多,親師聯繫函居次,而導師認為最佳親師溝通方式為    家訪。 (二)家長最常主動溝通的原因是親子關係不和諧;導師則為學生在校行為及常    規問題。 (三)親師溝通的內容多為孩子缺乏學習動機及家庭經濟問題。 (四)家長面對孩子課業問題的態度分為心有餘而力不足及態度消極兩類。 (五)遇到不友善或不講理的家長,導師常更換溝通對象或堅守立場;家長拒絕    溝通時,導師經常也拒絕溝通或釋出善意。 (六)五位導師認為親師溝通後,學生行為有改善;兩位認為改善與否要回歸家    庭互動及溝通;一位認為因人而異。 二、親師溝通的困難及其因應 (一)教師面臨的挑戰包括:家長直接將問題向上級反應或將管教寄託於導師;    及家庭經濟因素導致班務進行困難。家長反映之親子關係困境包含負面溝    通、民主與權威管教的失衡、孩子認為父母管教方式不當。 (二)導師所採用之因應方式包括提供經驗分享、請求行政支援、請求招生老師    協助處理、鼓勵家長多參加專業成長活動及以鼓勵代替責罵。 三、親師溝通與班級經營的關係 (一)受訪導師的班級經營理念皆重品德,技能為主,成績其次。 (二)親師溝通後,師生的變化包括改善、如常、因人而異及保持距離。認為師    生關係變好的導師有一位,關係如常或保持距離者各有兩位,認為因人而    異者有三位。 三、親師溝通後導師與家長的關係分為家長成為導師班級經營的助力、雙方為育   兒經驗的分享者及溝通後無任何作用三類。 關鍵字:實用技能班、親師溝通、班級經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成就目標理論近年來已經從早期的二向度、三向度、四向度,發展到所謂的六向度成就目標理論,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編製國小教師教學工作六向度成就目標量表scale。研究樣本是以台灣地區(不含澎湖地區)共計2587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母群體,採取分層隨機抽樣將台灣各縣市分為北、中、南、東四區,為了使每份問卷都能讓縣市不同的國小老師填答,以確保資料蒐集及分析的有效性,抽選四區的比例為3:2:2:1進行量表施測,共寄出 804 份問卷,經施測後回收 716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05%。經結構方程模式對資料進行模型競爭及效標度檢測後,研究結果顯示六向度成就目標模型一的競爭模型指標最小,因此,一階六向度模型最適用來測量國小教師的成就目標。另外也能預測創意教學表現、自我效能與六向度成就目標是正向關係,於文末提出供未來研究與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考之建議。 關鍵詞:成就目標、目標導向、量表驗證、模型比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雲林學校轉型優質評鑑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係,以已通過雲林縣優質轉型計畫審查,且有兩年以上計畫實施經驗之縣內小校為母群體進行抽樣研究,分析不同背景之教師在轉型優質評鑑與學校效能兩者之間的差異情形。 研究者先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為依據,將學校效能的層面定義為四大面向:「行政服務與運作」、「教師專業與教學」、「學生表現」及「社區資源統合」,並將轉型優質評鑑指標內涵與實際實施情形歸納為六類:「學生多元學習能力的建構」、「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教師教學精進與專業發展」、「行政機制有效支援教學」、「學校與社區的共生共榮」以及「學校特色與營造規劃」,自編成「轉型優質評鑑與學校效能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參與雲林縣轉型優質評鑑國小教師之性別、年齡、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位置、學校規模、學校首度參與年度、參與評鑑次數、設計計畫次數對學校效能與轉型優質評鑑的差異情形,經專家審查與項目分析等增加問卷的信、效度,再採分層隨機抽樣,將參與轉型優質評鑑知學校分成三類共抽取30所學校,有效問卷回收有167份,將調查所得資料分別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績差相關及多元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 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得知參與轉型優質評鑑教師對於學校效能與轉型優質評鑑的認知差異。 二、參與轉型優質評鑑教師對在學校效能上於「教師專業與教學」得分最高,不同「性別」、「服務年資」、「職務」、「學校位置」、「參與轉型優質評鑑次數」、「設計轉型優質計畫次數」之教師,在學校效能分層「行政服務與運作」、「教師專業與教學」、「學生表現」、「社區資源統合」上有顯著差異。 三、參與轉型優質評鑑教師對轉型優質評鑑於「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平均得分最高,不同「性別」、「服務年資」、「職務」、「學校位置」、「學校首次參與轉型優質評鑑年度」、「設計轉型優質計畫次數」之教師,在轉型優質評鑑分層「學生多元學習能力的建構」、「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教師教學精進與專業發展」、「行政機制有效支援教學」、「社區與學校的共生共榮」上有顯著差異。 四、轉型優質評鑑內涵對學校效能具有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轉型優質學校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轉型優質評鑑、學校效能、學校本位課程、雲林縣、小型學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的性別分化類型與科學學習興趣關係,並探討在不同學校性別環境下其性別分化類型的差異。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以嘉義縣市單一性別學校和性別混合學校各四所,一共48個班級的1414位國中學生作為研究樣本,並以敘述統計、卡方考驗、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關聯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國中學生的性別分化類型現況以兩性化和未分化類型的比例最多,而男性化和女性化的類型最少。 二、國中學生具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科學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習活動過程的興趣較學科概念內容的興趣高。 三、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男性化及女性化這兩個性別分化類型的分佈上有顯著差異,男生在男性化類型的比例分布上較女生高,而女生則是在女性化類型的比例分布上較男生高。 四、父母親為高職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性別分化類型上較傾向兩性化類型,而父親為中職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性別分化類型上較傾向男性化類型,母親為中職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性別分化類型上則傾向未分化類型。 五、以單一變項而言,不同學校性別環境、年級、性別、家中子女數、家庭型態、父母教育程度等變項在性別分化類型的表現上均無顯著差異。另外,在單一性別環境中就讀的學生,無論是以性別或年級作為變項,在性別分化類型的表現上都與性別混合學校學生無顯著差異。 六、除了家庭型態的變項中,國中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並無顯著差異之外,其他變項均有顯著差異。其中,男學生以及具有重要他人高期望的學生,其科學學習興趣較高;家庭影響的部分,家中子女數為男多女少、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以及父母親為高職業社經地位的學生,其科學興趣較高;學校影響的部分,則是在男生學校就讀、一年級、任課教師為兩性化類型的學生,其科學興趣較高。 七、性別分化類型與科學學習興趣之間呈現低度的關聯程度,其中兩性化類型的國中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較高,而未分化類型的國中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興趣較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同志與非同志教師其同志態度與實施同志教育之教學經驗,並以酷兒理論與酷兒教育學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在資料蒐集方面係採用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訪談,共訪談四位曾在課程中實施同志教育的國中教師,包含同志與非同志教師各兩位。 在研究發現方面,本研究共分成三部分進行結論: 一、對同志的認知與態度: (一)接觸是一把鑰匙,不僅讓同志教師得以認識自我且認同自我,也非同志教師意識並認肯同志群體的存在; (二)當同志/非同志教師皆為「認同差異」的狀態下時,生理性別的不同是促使彼此在認同程度上有所差異的原因,而非是受到性傾向的影響; (三)非同志教師在眾多同志運動的事件看見同志處於性弱勢者的處境,而同志教師則是從自我的生命歷程中深刻地感同身受; (四)同志/非同志教師對同志皆抱持正向及友善的態度,但在面對恐同情況的處理時,非同志教師較同志教師積極。 二、同志教育態度: (一)同志教育的實施應從小開始,且依據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教材; (二)同志/非同志教師皆一致認為教科書的內容,仍以異性戀中心的思維為主,無法看見同志存在的脈絡; (三)同志/非同志教師對於同志教育的重要性是認同且肯定。 三、實踐同志教育之教學經驗 (一)生命教育與輔導課程是實施同志教育的動機也是契機; (二)非同志教師在課程核心概念及教學設計上對於同志概念的討論較直接且明確,反觀同志教師則是偏向用「較安全的」情感、性別議題教學來包裝同志概念; (三)學生對同志態度及行為的明顯改變是最大的教學成效,而拉近師生關係則是讓教師感到意外的收穫; (四)非同志教師的困境為「本身之能不足」,而同志教師則是顧慮「自我同志身分的揭露」;此外,「校方支持與干涉」、「家長意見」,以及「學生態度及反應」為兩者共同的實施困境與顧慮; (五)同志/非同志教師能藉由實施同志教育再次檢視自我性別意識,並且提升自我的課程規劃能力與教學能力的精進。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期能提供政策制定者、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實用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生在數位學習環境中,使用不同呈現方式的教材來學習有關「海洋樣貌與運動」等內容後,其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並深入比較知識類別和學習風格在其中的影響。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的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雲林縣偏鄉兩所小學共四班的五年級學生,先檢測研究對象的學習風格類型,再分成兩組,一組使用靜態網頁教材,另一組則使用動態網頁教材來進行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結束後,再針對學習成就測驗的結果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比較使用不同呈現方式的教材對學習成就的影響。除此之外,更比較使用不同呈現方式的教材來學習不同知識類別的內容,及對不同類型的學習風格者所產生的影響。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1.使用動態網頁教材的學習成就優於靜態網頁教材。 2.知識類別和教材呈現對學習成就有顯著影響:學習「事實性知識」時,使用動態網頁教材較好;學習「概念性知識」時,使用動態網頁教材和靜態網頁教材則無差異。 3.學習風格和教材呈現對學習成就的影響不顯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