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1.141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精進國小「體育好好玩」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探討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之運作,及其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學生表現。最後根據研究發現以提供學校、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建議。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立意取樣之個案研究方式,透過訪談該社群成員共八位 級任導師、參與觀察社群的運作情形蒐集相關文件,以及加入研究者觀察紀錄、省思札記進行資料蒐集分析。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方面 (一)社群多元運作模式提升教師專業成長,並以學生學習為首要,而同儕省思 及專業對話為精進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專業成長的核心模式。 (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用多種策略方法,克服逆境及提升社群經營效能, 五個突破社群困境的方法如下: 1.公開討論困境,尋求因應之道 2.協同教學 解決教學技能不足的問題 3.整合課程 4.自籌經費補貼 5.正向思考、正向看 困境、突破困境。 (三)成員對社群的認同度高,有助教師專業成長。 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方面 教師覺知自己在童玩遊戲及民俗體育方面的學科知能、教學技能、班級經營、 以及其他相關教育新思維有所成長。 三、學生表現方面 學生喜愛童玩遊戲,樂在玩童玩遊戲 ,下課減少在中廊奔跑追逐的危險性。在認知方面,學生擴增了竹蟬、跳格子、搶甕、過五關等童玩遊戲及流星球、跳繩、扯鈴、打陀螺等民俗體育方面的知識,也了解其遊戲和運動規則; 在情意方面,進行童玩遊戲及民俗體育活動時是愉快的、身心放鬆的、期待上童玩遊戲及民俗體育課;在技能方面,學到童玩遊戲及民俗體育的運動技能,並增進運動能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十二年國教課程實施中品格教育的意涵。在方法論上,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研究對象為翰林版一到六冊國中國文教科書,並以Seligman正向心理學的理論作為類目編碼的基礎,分析教科書中的內容。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有三:(一)翰林版國中國文教科書內容中,美德與品格優勢的分布情形及各類目融入之比例為何?(二)翰林版國中國文教科書內容中,在各學習年段間,各類目間分布之差異性為何?(三)翰林版國中國文教科書中,如何書寫各類目的特點?與十二年國教課綱課程總目標的建議關聯為何?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翰林版國中國文第一到第六冊教科書中,涵蓋所有正向心理學之美德與品格優勢。在六項主類目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心靈的超越性」,最少的是「正義」。十四項次類目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品格優勢為「美與卓越的欣賞」,最少的是「領導力」。 依各年段而言,三個年級出現次數最多的美德皆為「心靈的超越性」,其次為「智慧與知識」,最少的都是「正義」。然而,一年級與二年級出現次數最多的品格優勢皆為「美與卓越的欣賞」,三年級則是「洞察力」。二年級出現所有的品格優勢,一年級完全沒有出現的品格優勢為「公平」和「領導力」,三年級完全沒有出現的品格優勢為「寬恕與慈悲」。 質性方面,美德與品格優勢在翰林版國中國文教科書中,研究發現,翰林版國中國文教科書中包含正向心理學理論中所具備的核心德目。透過詮釋,「智慧與知識」可細分為「創意聯想」、「詩詞創作」、「實體創作」、「另類創作」、「對大自然或人為環境好奇」、「對問題或真相好奇」、「對自己和他人的內外在好奇」、「尊重他人」、「多元思考」、「心境轉變」、「喜好學習的精神」、「喜好學習知識」以及「喜好學習技能」、「給人建議」、「就事而論」以及「引述經典」等十六種細項;「勇氣」可細分為「待人誠懇」、「說話實在」、「做事負責」、「表裡如一」、「不怕威脅、挑戰、困難、痛苦」、「勇於說該說的話」、「堅決做對的事」、「堅毅的精神」、「技巧方面的堅毅」、「生活方面的堅毅」、「熱情的重要」、「對事熱情」以及「移情作用」等十三種細項;「人道與愛」可細分為「親情之愛」、「友情之愛」、「愛情之愛」、「有特定對象的仁慈」、「無特定對象的仁慈」、「非人的仁慈」、「覺察自己感受而依差異應對者」以及「覺察他人感受而依差異應對者」等八種細項;「正義」可細分為「執法公平」、「分配公平」、「領導者的心態」、「獨裁式領導」、「價值領導」、「從合作到團隊合作」以及「團隊合作」等七種細項;「節制」可細分為「寬恕的精神」、「寬恕他人」、「謙遜的精神」、「謙遜的言語」、「謙遜的行為」、「因靈性而謙遜」、「審慎的精神」、「慎言」、「慎決」、「慎行」、「約束自身感覺」以及「約束自身行為」等十二種細項;「心靈的超越性」可細分為「物質或自然的美」、「技巧與才能的欣賞」、「德行或道德善的欣賞」、「個人感恩」、「超個人感恩」、「自我期許」、「期許他人」、「表現風趣」、「給人歡笑」、「樂觀思考」、「虔心信仰」以及「心靈成長」等十二種細項。   各種德目在教科書中的數量與呈現方式不一,表示品格教育的意涵在語文領域中具備多元性及詮釋的必要性,這個現象給予教師詮釋教科書內容的空間,以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雖然課程超越期待的成果,卻也提供一種反思,說明官方道德教育的實施的風險與效率。 關鍵字:國中國文教科書、美德與品格優勢、內容分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學校領導動力之個案研究:國民中學校長帶領學校教學創新之分析 戴弘鈞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論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一所國民中學校長帶領學校團隊教學創新過程中學校領導動力的分析,藉由訪談法透過校長、三位兼任教職的主任、兩位級任導師的訪談,進而瞭解學校領導動力在創新過程當中,校長、教師、社群的互動情形。首先,研究者對學校領導動力之相關理論和教學創新的理念與內涵進行文獻探討,藉以建構本研究之先前的理解。接著針對個案研究,運用主題分析分析法,分析個案學校領導動力的現況,以及在校長推動教學創新過程中學校領導動力的互動情形。研究者提出四點研究結論如下:一、個案學校領導動力偏向行政垂直型,並漸朝向動態整合型發展;二、校長領導激勵教師內在動機,進而引起教師實踐與社群發展;三、教師自我省思教學創新之作為,通過重塑學校社群,回應校長創新之領導作為;四、學校領導社群匯集教師自我管理與校長轉型領導之動能,漸進落實教學創新。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研究建議,作為後續研究和以學校領導動力角度整合教育行政之參考 關鍵詞:學校領導動力、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自我管理、學校領導社群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霍格華茲國中少年「法克」的髒話文化故事,從國中校園青少年對髒話的認知及使用情形,來探究髒話文化形成原因。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參與觀察、問卷調查及訪談,與少年「法克」進行互動與交流,終於得以看見少年「法克」的煩惱。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少年「法克」認知中的髒話具有「不堪入耳」、「侵略性」及「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少年「法克」認知中的髒話具有「重量」,生殖器官和辱罵家人的髒話最難接受。 三、少年「法克」認知中的髒話具有正、負兩面,且習以為常。 四、「與同儕相處」的時間是少年「法克」最重要的髒話魔法時光。 五、少年「法克」髒話初體驗的原因為「衝突時的領悟」、「打鬧時的脫口而出」以及「進入友善的髒話校園」。 六、少年「法克」的髒話魔法源頭是「家庭」與「同儕」。 七、青少年髒話的特色為「粗魯度低且迂迴委婉」、「玩鬧性質」、「創新與流行」。 八、在師長眼中,雖能認知到髒話文化的存在,但仍認為必須適時制止青少年說髒話的行為。 在理解少年「法克」的煩惱後,根據研究結論對未來相關研究給予建議,並提出研究省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部地區一所公立專設幼兒園中,一名大班教師如何運用語文教學策略於班級課程之情形,並分析其實施語文教學策略歷程中所遭遇的困境與因應之道。為了能深入了解研究個案-黃金果老師,本研究選擇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進行探討,以文獻整理、正式與非正式訪談、教學紀錄、幼兒作品等方式來蒐集與分析資料。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黃金果老師於主題課程中實施語文教學策略之歷程,以主題「小眼睛大發現」由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出「尋找蒸汽火車頭爺爺」、「有趣的火車」、「聽!火車頭爺的聲音」等三個主要概念。 二、 黃金果老師為使幼兒能在有意義且充滿支持的環境中學習並提升語文能力,除了主題教學之外,班級例行性活動也運用語文教學策略以強化與延伸幼兒的語文能力。 三、 黃金果老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策略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與因應之道:(一)幼兒、家長與同事問題:教師心態自我調整、做好親師溝通、定期舉辦教學研討會。(二)語文教學策略實施歷程所遭遇的問題:幼兒能力與興趣,改變與調整教學及活動進行方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雲林縣新住民家庭一對兄弟學習適應差異之情況,透過族群因素與家庭因素找出造成兩人學習適應情況產生差異之原因,在家庭因素部分是以Bourdieu文化資本論與相關家庭文化資本理論去進行探究。 為深入探究以達成本研究之目標,除以立意取樣選出個案兄弟為研究參與者外,也設法取得其部分師長、同學及母親之同意,共同參與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並輔以相關文件蒐集分析,找出兩兄弟學習適應產生差異的原因。本研究所獲得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母親的族群因素因文化差異對兄弟的學業成就有負面影響 二、內化形式文化資本對哥哥的學習適應有正面影響,以「個人的自由時間」幫助最 大;弟弟則多是負面影響。 三、具體化形式文化資本對哥哥的的學習適應多是正面影響,「家庭的經濟狀況」對弟 弟的學習適應多是負面影響,「文化財貨的擁有」則是無影響。 四、祖母的差別待遇對弟弟的學習適應有負面影響。 五、同家庭之新住民兄弟學習適應差異的主要原因-母親的缺位、弟弟對課業學習的歸 因錯誤。 六、母親離家後的家庭問題,應是經濟不利而非單純文化不利。 七、新住民相關政策對母親助益有限。 八、弟弟的生涯適應相較於哥哥發展會更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具有閱讀理論基礎的中文閱讀理解評量工具,藉此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以及各年級高、低能力學生在文本記憶、文本推理、知識整合與知識提取四個閱讀次歷程上的表現差異。本研究嘗試以Hannon & Daneman (2001) 閱讀成份作業之試題架構作為編製評量的基礎,並依據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程度進行試題內容與形式的編寫及調整。在對181位四年級學生、184位五年級學生以及211位六年級學生進行正式施測後,本研究根據所蒐集之資料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效標關聯效度分析、構念效度分析、重複量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驗證性因素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所編製之評量工具除了擁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也有不錯的效標關聯效度與構念效度,其總分與「中文閱讀理解測驗」、「閱讀理解成長測驗」、「瑞文氏標準矩陣測驗 (SPM-P) 」以及「魏氏兒童智力測驗理解分測驗」四個效標測驗都達到中度相關,與各閱讀次歷程也有中、高度的相關。且透過重複量數的分析,三個年級的學生在新編閱讀理解測驗之次歷程總平均上也有差別,六年級的表現比四、五年級好,而四個閱讀次歷程在三個年級的學生成績上也有顯著區別。更進一步,依照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各年級高、低能力學生在四個次歷程都有顯著差異,高能力學生的表現都優於低能力學生。最後,藉由驗證性因素分析,本研究之閱讀理解模型也符合RMR與RMSEA兩項絕對適配指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暸解幼兒園中不同語文能力的一般幼兒敘說內涵差異。以同一班級中的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藉由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為語文能力分組依據將幼兒分為兩組共14名,蒐集幼兒在班級分享時間的自發性生活經驗敘說文本,並挑選研究對象最長的2則敘說進行分析。 本研究參考McCabe & Bliss (2003) 所發展的敘說評定量表(Narrative Assessment Profile,簡稱NAP)以及Peterson & McCabe(1983)提出的高潮分析法(high point analysis)中的敘說結構模式來分析敘說文本的敘說結構要素與敘說結構模式。茲將本研究重要發現分別說明如下: 一、在敘說結構要素方面,兩組幼兒差異程度由大至小依序為:背景、連繫詞、合理性、主題維持、指涉。低語文能力組幼兒在敘說中提供的資訊量較少,且話題前後的連貫性也較差,另外,低語文能力組幼兒出現錯誤使用代名詞的機率較高語文能力組高。而兩組幼兒在評價要素上並未有顯著差異。 二、在敘說結構模式方面,高語文能力組以「典型模式」居多,低語文能力組出現「典型模式」和「貧乏式」的次數一樣多,其次是「跳躍式」,亦有出現「雜述式」敘說。高語文能力組幼兒多能依照時間順序描述生活經驗,低語文能力組相較之下邏輯與時間概念較弱。低語文能力組幼兒的組織脈絡能力、正確使用連繫詞和指示代名詞的能力以及各項描述性詞彙的豐富度較高語文能力組幼兒不佳,使得敘說模式多為單薄缺乏高潮事件的「貧乏式」敘說。此外,低語文能力組的幼兒敘說中亦出現「典型敘說」文本,提醒我們要以更細微的角度暸解幼兒敘說的質與量。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供教師、家長教學與輔導之參考並提出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所欲了解的是國民小學一年級新生班所參與的學校儀式,所呈現的面貌,以及在學校儀式的形塑下,參與該學校儀式之班級成員的感知,希冀能提供學校在規劃學校儀式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選擇一所國民小學的新生班級,透過為期一年的參與觀察,並與新生班導師與6位學生進行訪談,並佐以文件資料蒐集分析之後,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一天的儀式是學校生活的模式,一週的儀式漸漸形成學校生活模式,協助學生逐漸表現出符合期待的行為,一年的儀式傳遞全校性的文化價值。 二、 學校儀式的面貌分為具有團體凝聚的「共識性儀式」,以及成員間彼此區隔的「分化性儀式」。 共識性儀式的類別有:歡迎的儀式、管理的儀式、認同的儀式、慶祝的儀式等,營造班級的認同感與向心力為方向規劃。分化性儀式則包含:年齡分化的儀式與年齡關係的儀式,在年齡區分的條件下,產生學舍區分、管理階層協助或督導的行為。 三、教師認為應詮釋活動意涵,以提升儀式的價值。 四、學生對故事性、活動性及物質酬賞的儀式,較具吸引力。 根據前述研究的結果,本研究提出對學校儀式與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供個案研究學校及有關或相同類型學校,在規劃學校儀式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數位心智圖教學對高一學生「對數」單元學習成效之影響 陳怡如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心智圖教學對高一學生對數單元學習成就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採準實驗研究法之等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嘉義市一所私立高中的兩個班級,共84位高一學生。經隨機分派一個班級為對照組接受一般教學,另一組為實驗組接受數位心智圖教學。教學內容為對數單元,其中不包含函數圖形概念。數位心智圖教學前的兩組均施予數學態度量表測驗,教學後進行成就測驗、態度量表、學生回饋問卷的施測再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評估學生學習成就與數學態度的改變情形,並統整學生對此教學的回饋意見與對數學習狀況。本研究發現: 一、數位心智圖教學對高一學生的對數概念理解有顯著成效 二、數位心智圖教學有助於對數的應用與解決問題 三、數位心智圖能有效提升高一學生整體對數學習成就 四、數位心智圖對數教學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功知覺有正向影響 五、學生對於數位心智圖教學的滿意度高 關鍵字:數位心智圖教學、對數單元、學習成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