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54.106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藉由『鄉村社區手工藝學習方案』的實施,探討低識字中高齡者自我價值。研究目的有下述三項(一)探究低識字中高齡者參與手工藝學習方案之整體學習歷程;(二)發展鄉村社區特色及運用在地資源的低識字中高齡手工藝學習方案;(三)探討鄉村社區中高齡手工藝學習方案對低識字中高齡者的自我價值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並以東石鄉鰲鼓社區為主要研究場域,研究對象為成人基本識字班中的低識字中高齡為主,參加者共計七位。推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規劃期,行動研究前期的方案規劃與設計,將在地特色素材融入手工藝學習方案。第二階段:實施期:運用「當地特色素材」進行手工藝學習方案。第三階段:評估期:行動研究後期以省思與觀察,探討低識字中高齡者的學習及自我價值之成效及成長。 教學者以多元互動的理念並趨向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並且就地取材作以蚵殼為手工藝材料,透過手工藝學習方案促使學員提升自我價值。研究中透過研究者的觀察及省思札記、上課錄影及協同觀察者的建言及課前與課後訪談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透過資料分析,得到結論摘述如下: 壹、鄉村低識字中高齡者的整體學習歷程,由手工藝學習方案的實施後,從無自信、被動,轉向有自信、積極主動的表現。 貳、將學員的生活經驗融入教學內容及運用在地取材的體驗機會,使手工藝學習方案合適於鄉村社區中推動。 参、透過手工藝學習方案的實施後可以提升低識字中高齡者的自我價值感,可從面對挫折和失敗的反應、面對他人批評的反應、面對遇到需要抉擇的反應、面對同儕(人際)時互動的反應及看待生命態度的反應等面向獲得印證。 最後,依研究結論針對台灣鄉村社區實務教學者及對未來研究方面,分別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設計機構失智老人的園藝活動方案,探討方案對於失智老人幸福感之影響,採單一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以台南市臨安養護中心21位失智住民為研究對象,規劃九週的課程。以「失智老人園藝活動幸福感評量表」進行前測、後測,驗證其成效。結果顯示:「自我成就」、「人際關係」以及「正/負向情緒」四個層面的幸福感達顯著差異;輕中度失智者顯著高於中重度失智者,以「正向情緒」後測平均數最高。而「輕中度失智」、「有農務、園藝經驗」的受試者,參與園藝活動方案後有較高的幸福感。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一、藉由外部園藝治療團隊,培訓工作人員園藝相關技能,有助活動的長期實施。 二、失智老人因其認知、興趣、體能與能力給予不同的園藝活動內容。 三、園藝活動的設計可加入節慶活動、懷舊素材以及在地的元素。 四、高齡相關機構實施園藝活動,及早預防高齡化社會所帶來高成本的負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以社區高齡者為研究對象,旨在瞭解參與懷舊課程對其寂寞感及生活滿意度之影響,經由相關文獻探討的結果,採準實驗研究前後測設計來分析其成效。並且透過課程反思記錄與訪談之質性分析,來補充量化分析的不足。 本研究受試者總共62人,立意選擇嘉義市某二社區五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依其參加意願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各獲得有效樣本31份。實驗組參與十週,每週二次的懷舊課程教學,對照組則未實施實驗處理,並於教學實驗前、後一週進行寂寞感及生活滿意度問卷評量。以及進行質性分析作為補充。研究結果發現懷舊課程的介入可以讓社區高齡者減少寂寞感與提升生活滿意度。 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懷舊課程的設計與推動 (一)舉辦懷舊課程之前,必須充分瞭解學員的性質,才能決定懷舊課程進行方式,以及懷舊課程主題,設計來源可以從三大面向為依據:第一,以生命週期各階段發展和歷程為主;第二,針對生命中遇到的特殊事件進行描述;第三,針對日常活動。最後,再來決定使用的教具、上課次數與上課時間等。 (二)教學過程中觀察學員反應,出現負面情緒時給予協助。以及透過語言、肢體動作、輔助教具等,傳達教學者想要完成的教學目標。 二、對服務高齡者相關單位之建議 (一)辦理「懷舊課程」培訓,培養內部種子教師。 (二)針對不同性質的高齡者提供不同施教的課程,強化教學成果。 三、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一)必須參與「懷舊課程」培訓,才能投入研究場域中。 (二)以不同縣市作為研究對象、增加樣本人數。以及對同一社區不同團體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 (三)以更多元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如:課程檢討會議、課程意見調查表、儘可能訪談所有參與課程的學員、訪談社區領導者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老化教育方案對小學生老化態度影響,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教育機構及推行老化教育教師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臺南市某國小三年級學童,實驗組學童50人,接受二十週老化教育方案,控制組學童46人,接受一般之課程。以「小學學生老化態度意向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前、後測,以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以瞭解「老化教育方案」課程介入後的成效。 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性別會影響老化態度。 (二)與老人接觸頻率不會影響國小學童的老化態度。 (三)家庭社經地位不會影響國小學童的老化態度。 (四)老化教育方案介入前,老化態度呈現中等偏正向。 (五)老化教育方案介入後,能提升實驗組學童老化態度。 (六)實驗組學童,老化態度各分層面中,以改變「對老人看法觀點層面」改變最為顯著,而在「對老人人際互動層面」改變程度最小。 (七)老化教育方案教學,可以提升學童正向的老化態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高齡者對於運動安全認知課程之學習成效。採用準實驗研究之方式,從嘉義縣民雄鄉兩個社區,共計47位65歲以上的高齡者,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分派為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共五週、每週一次、每次一個半小時的運動安全認知課程介入。研究目的在發展一個適合社區高齡者的運動安全認知課程,並探討課程介入,是否提升運動安全認知,以及評量課程成效。量化資料使用運動安全認知量表進行前後測,並且運用觀察與訪談的方式進行質性資料蒐集。 針對研究結果,歸納結論為: 一、運用多元的運動安全內容,有趣、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與教材,讓社區高齡者進行學習: (一)適合社區高齡者的運動安全認知課程的設計可從課程內容、教材、授課方式、社區環境、課前運動與善用社區資源著手。 (二)課程內容要保持專業性,而且內容不可以太過艱深,建議可以從口語化的文字或圖片開始。 (三)教材與授課方式要符合高齡者特性,以有趣與生活化的方式進行,可以提高專注力與學習效果。 (四)合適的社區運動環境包含運動環境的規劃與設備的使用,而課前運動可以加入運動安全認知的內容,讓社區高齡者了解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踐運動安全的知識。 (五)善用社區資源提高運動的使用次數,並讓較多年輕一輩的人進入社區、訓練專業社區運動志工。以簡化的教學內容、逐步訓練的方式並輔以錄影帶教學,共同為高齡者的健康共同付出心力。 二、課程學習成效 (一)課程參與率:本研究實驗組樣本達24人,平均課程參與率超過六成,但有3次課程參與率未達平均值。可能原因為課程介入時間為休息時間,所以學習意願降低。另外高齡者身體狀況不佳、參與社區舉辦的活動、探訪兒女等因素,皆會影響參與運動安全認知課程之次數。 (二)運動安全認知:研究對象的運動安全認知的成績表現以描述性統計及差異性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社區高齡者在運動安全認知課程介入後,對於運動安全認知的成績有進一步的提升,但未達顯著水準(p > .05),而實驗組與控制組間也沒有顯著差異(p > .05)。可能原因為本研究取樣之社區具有相當良好的健康相關知識,而本研究量表鑑別度不高、難度偏易、課程介入時間不長及教育程度偏低等因素,都可能影響運動安全認知總分的提升。 (三)運動安全行為及態度的改變:經過運動安全認知課程之後,在於如何安全的進行運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而在運動安全行為與態度上,有些微的改變,尤其在反光條的使用與運動穿著的改變較為明顯。對運動安全會更注意,也會視自己的身體狀況才進行運動。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針對運動安全課程之設計,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臺灣與福建高齡教育實施,主要探討機構行政組織、經費來源、課程規劃、學員特性、師資來源與教學型態六大類的實施。研究者以立意取樣,臺灣與福建分別各取五間機構之領導者作為研究對象,以訪談法為主、文件分析法為輔的蒐集研究資料,提出兩地區六大類實施之異同,並給予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五點:(一)探討臺灣與福建高齡教育發展背景與歷程;(二)比較臺灣與福建高齡教育機構的行政組織與經費來源;(三)比較臺灣與福建高齡教育機構的課程規劃與學員特性;(四)比較臺灣與福建高齡教育機構的師資來源與教學型態;(五)研究結果提供臺灣與福建高齡教育機構之參考。 透過資料分析得到結論,摘述如下:(一)行政組織導向:台灣地區朝「機構與學員導向組織混合模式」邁進;福建地區朝更「機構導向組織」發展。(二)行政組織招生方式:台灣地區除「紙本招生」外,也使用口耳相傳、電台、網路;福建地區曾使用報紙刊登廣告做招生,但現在無招生問題。(三)行政組織行銷宣傳:台灣地區最有效的方式為「媒體」;福建地區最有效的方式為「網路」。(四)經費來源:台灣地區不只一種方式,同時存在「政府補助、自行籌款、民間捐助」;福建地區以「政府補助」為主要經費來源。(五)課程規劃:臺灣與福建以「台灣樂齡學習中心課程分析」,課程開課比例都失衡,但兩地區失衡比例不同。(六)學員特性:臺灣與福建大致相同。在學員年齡部分,台灣地區年齡為五十五至七十九歲佔多數;福建地區年齡為五十歲至七十歲佔多數。(七)師資來源:臺灣與福建都有「正式與非正式聘任混合模式」。台灣地區也存在「非正式聘任」;福建地區也存在「正式聘任」。(八)教學型態:臺灣與福建都有「傳統教學取向」;台灣地區也存在「傳統教學及創新教學取向混合模式」。 最後,依研究結論針對台灣地區高齡教育相關單位、對福建地區高齡教育相關單位及對未來研究三方面,分別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調查中高齡者規律運動與成功老化表現,以及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嘉義地區中高齡者(包含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經由分層立意取樣,由嘉義地區的「樂齡中心」、「長青學苑」、「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選取35個單位,使用「規律運動成功老化問卷」進行資料蒐集。預試樣本61位,正式施測樣本630位。 針對研究發現,歸納結論為: 一、中高齡者的規律運動模式因人而異,通常依據自己的生理狀況調整運動的強度與頻率。 二、中高齡者對於維持良好心智與避免疾病有良好的認知與習慣,且透過社會互動與學習獲得靈性成長,以正向積極的心理面對老化所帶來的衝擊。 三、中高齡者運動的強度不會因為社會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成功老化表現與規律運動習慣不會因為性別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規律運動與成功老化有低相關,且成功老化表現較佳的中高齡者運動模式有一致的趨勢。 建議相關單位提倡規律運動與成功老化的關聯性,鼓勵中高齡者或是準備退休的族群,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設計適合中高齡者的運動處方,培訓此方面種子教學人員。建議中高齡者,除了散步與健走,也可以增加平衡感與身體協調性的運動。本研究發現成功老化與規律運動有低相關,而有許多研究都只是針對規律運動與生理健康,所以未來可以針對規律運動與成功老化三大面向分別深入探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戰後嬰兒潮世代公教人員為對象,目的在探究受試者對於活躍老化學習需求及參與意願、探討其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差異情形、分析個人背景變項對於受試者活躍老化學習需求及參與意願之差異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描述性統計法、相依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分析調查資料。結果如下:一、受試者以「運動保健」層面學習需求為最高,參與學習意願也最高;二、活躍老化課程主題以「居家安全」、「睡眠品質」、「學習正向思考」、「家人相處」、「親友照顧」被認為最重要需求最高;三、「用藥安全」、「活化記憶力」、「家人相處」、「親友照顧」課程主題被認為重要,參與意願也高;四、受試者最不重視「貢獻服務」層面,又以「人力資源開發」課程被認為最不重要;五、受試者對於「心靈成長」層面「活化記憶力」課程學習需求高、參與意願強;「學習正向思考」參與意願與學習需求落差為最大。六、對於「人際交往」層面參與意願為最低,其中又以「性別知識」課程需求為最低,參與意願低;七、對於活躍老化學習參與意願顯著低於學習需求,以「生活安全」層面差異性最大,其中又「交通安全」課程差異性最大;八、性別、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受試者活躍老化學習需求;九、婚姻狀況、健康狀況、終身學習時數會影響受試者活躍老化學習參與意願。建議:一、高齡課程規劃應先評估高齡者學習需求,系統性設計課程。二、運用在地資源,擴增高齡者學習機會;開闢多元學習管道,提供誘因鼓勵高齡者參與學習。三、結合社政、學校、民間各單位資源,透過策略聯盟方式以提供多元化及網絡化的學習機會。四、高齡教育課程設計可採多元學習方式,政策宣導類課程可以融入式教學法納入課程。五、針對不同背景的嬰兒潮世代,提供適合的學習活動。六、教育行政單位應建立高齡教育評鑑考核制度。七、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所提出來的高齡社會之願景─活躍老化為基礎,旨在探討樂齡大學課程規劃者對於活躍老化學習課題的認知與規劃情形。研究目的為:(一)瞭解樂齡大學課程規劃者對於活躍老化學習層面與學習主題重要性的認知情形;(二)瞭解樂齡大學課程規劃者對於活躍老化學習層面與學習主題實際開設的情形;(三)分析樂齡大學課程規劃者對於活躍老化學習層面與學習主題重要性認知以及實際開設的情形之差異。   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並輔以半結構式訪談法,以參與教育部2010下半年至2011上半年樂齡大學計畫之全臺56所樂齡大學為調查研究對象;本研究結論包含下列幾點: (一)樂齡大學課程規劃者對於高齡教育課程願景與目標有共識 (二)樂齡大學課程規劃者對於活躍老化五項學習層面重要性認知偏高,依序為:運動保健、生活安全、心靈成長、人際交往、以及貢獻服務 (三)樂齡大學課程規劃者對活躍老化五項學習層面課程開設情況依序為:運動保健、心靈成長、人際交往、生活安全、以及貢獻服務 (四)除了「運動保健」學習層面之外,樂齡大學課程規劃者對於其他活躍老化學習層面實際開設的情形,顯著低於其重要性的認知;其中又以「生活安全」學習層面之差異最大 (五)在活躍老化學習主題重要性認知與實際開設情況的差異方面,研究發現平均數差異最大的依序為「緊急通報系統」、「預防詐騙」、「交通安全」、「親友照顧」與「睡眠品質」等五項   本研究建議:(一)樂齡大學課程規劃者優先開設重要性程度高,實際開設率卻不足的學習主題;(二)建議宜建立高齡教育專業師資庫;(三)將活躍老化學習課題納入高齡教育專業培訓中,以幫助我國未來高齡教育課程與樂齡大學之專業發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榮家規劃辦理「榮民大學」課程內涵與行政安排需求之研究。研究目的包括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雲林縣斗六市榮民長者與眷屬;探討榮民長者與眷屬對我國榮家規劃辦理「榮民大學」之課程內涵以及行政安排需求;榮家規劃辦理「榮民大學」之綜合評析。最後綜合上述之研究,提出結論與建議,供高齡教育主管機關、榮民長者主管機關、榮民安養與服務機構、榮民長者與眷屬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為達上述目的,以文獻理論為基礎,編製「我國榮家規劃辦理榮民大學之課程內涵與行政安排需求調查問卷」,採用問卷調查法,隨機抽樣265位籍設雲林縣斗六市內住與外住有生活自理能力之榮民長者與眷屬為研究樣本,經統計分析,歸納研究發現,獲得以下結論: 一、榮民長者與眷屬之背景變項現況:基本上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層以75-84歲較多,已進入中老階段;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下,普遍較低;經濟狀況普遍大致夠用;以不住榮家者較多;大多數都有子女;普遍自覺健康狀況還好。 二、榮民長者與眷屬對榮家規劃辦理「榮民大學」具有期待:榮民長者與眷屬八成以上希望榮家多提供一些有助於身、心、靈成長的課程,並贊成榮家開辦「榮民大學」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 三、榮民長者與眷屬在課程內涵方面具有需求:榮民長者與眷屬在整體方面較喜歡參加旅遊、健康、懷舊、休閒、靈性(宗教)等類型的課程。 四、榮民長者與眷屬在行政安排方面具有需求:榮民長者與眷屬較喜歡的上課時段依序為下午、上午;較期望每週的上課次數依序為一次、二次;較能接受的學費負擔方式依序為免費、部份負擔;較期望的師資水準依序為學有專精人士、大學教授。 五、榮家規劃辦理「榮民大學」之綜合評析具有可行性:綜合上述研究結果,並透過榮家現況與情境分析,榮家規劃辦理「榮民大學」之主要障礙來自組織內部的劣勢,如能配合組織外部之威脅與機會,妥善改變組織內部的劣勢並提升既有的優勢,則榮家規劃辦理「榮民大學」之可行性甚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